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5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18430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5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5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5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5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5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51.docx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5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5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51.docx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51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

文章阅读(151)

生物柴油一直被誉为是减少我们对化石燃料依赖的可能的解决办法。

目前大部分采用生物柴油的车辆使用的都是经过再加工的食用油,这种生物柴油的原材料非常昂贵,而且也很稀缺,因此很难进行大规模商业生产。

如果生物柴油想对现实生活产生不可磨灭的真正影响,它就必须直接来源于植物。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生产价格低廉的植物生物柴油的化学过程很快就会变成现实。

最近通过大肠杆菌进行的试验表明,这种细菌可能是把植物成功转变成生物柴油的关键。

利用植物切实可行地生产生物柴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迄今为止还没有用植物大规模生产这种燃料的可行方法。

大肠杆菌能把植物糖分转变成脂肪酸衍生物,一种与肥皂类似的化学物质,是一种行得通的燃料的好前体。

但是科学家还不确定这种细菌是否具有可供大规模生产的足够的化学“能力”。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想看一看大肠杆菌在把糖转变成脂肪酸衍生物方面是否存在理论上的“限制”,例如这种细菌是否有能力将常规植物转变为“燃料”。

相关研究报告称,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研究人员表示:

“好消息是大肠杆菌制造脂肪酸衍生物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超强能力,它能以极高的速度把糖转变成燃料。

但是这一过程受到细菌的严密控制,因此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大肠杆菌。

科研小组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并在实验室环境下隔离了产生脂肪酸衍生物的分子机制。

他们说:

“我们想弄明白是什么限制了大肠杆菌处理糖的能力。

我们正在询问的这个问题就像是什么限制汽车的速度达到每小时150英里的问题。

我们发现,大肠杆菌限制脂肪酸洐生物产生的目的,显然是为了阻止这种物质对它造成伤害。

它采取的“防御措施”非常有效,但是研究人员已经开始研究如何能让这种细菌产生更多脂肪酸衍生物。

如果研究取得成功,生物柴油将会突然从一个传奇转变成切实可行的商用燃料。

1.1.目前以食用油为原材料的生物柴油很难大规模生产,主要原因是()。

A.市场的认可度不高

B.生产技术尚不成熟

C.原材料昂贵而稀缺

D.无法用于现有车型

1.2.根据本文,下列最可能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材料的是()。

A.植物

B.细菌

C.脂肪酸衍生物

D.石油

1.3.本文第2段中画线部分“这个问题”指的是()。

A.大肠杆菌是否具有制造脂肪酸衍生物的超强能力

B.大肠杆菌能否以极高的速度把糖转变成燃料

C.大肠杆菌能否将常规植物转变成燃料

D.大肠杆菌把糖转变成脂肪酸衍生物在理论上是否可行

1.4.第3段中画线部分意在说明()。

A.目前尚不明确哪些因素会制约大肠杆菌处理糖的能力

B.目前的技术条件很难让大肠杆菌产生更多的脂肪酸衍生物

C.生物柴油在为汽车提供动力方面很难达到石油的水平

D.将植物生物柴油变成商用燃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1.5.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植物糖分转变成的脂肪酸衍生物就是生物柴油

B.大肠杆菌生存环境对脂肪酸衍生物分子生成机制有影响

C.细菌分解糖分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脂肪酸衍生物

D.目前生物柴油的商用生产尚处于研究阶段

关于“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册的编绳翻断了多次。

此语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

对“韦编”的“韦”如何理解?

新版《辞海》的解释是:

“韦,熟牛皮。

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

”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

其一,现代的形声字古代常常写作假借字,汉代文献中此例不胜枚举。

汉代许慎《说文》有“经,织从丝也”。

许慎所用的“从”,即今之形声字“纵”字的假借字。

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

纬编即编联简册的纬绳。

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说文》又称“纬,织横丝也”。

简书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纬线。

据此,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编纬”是理所当然的。

其二,古代简书并不一定是用皮绳编缀的。

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写道:

“所用以编简札为册者,多为丝纶。

有时写作‘编’。

”荀勖《穆天子传》记“燕郡魏冢所出‘皆竹简素丝编’,《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襄阳古冢所出《考工记》‘竹简书,青丝编……’居延出土汉简册”,则用麻绳。

”毫无疑问,所谓“素丝编”“青丝编”都是指的丝绳。

出土简册,则木简仅见用麻绳。

除了“韦编三绝”的“韦”被译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2.1.作者认为《辞海》对“韦编三绝”的“韦”字解释有误,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A.孔子读《易》,竟然多次翻断了简册的编绳

B.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

C.既然“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把“韦编”写作“纬编”是合理的

D.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纬(韦)编即编联简册的纬绳

2.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尚未见到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译为皮绳可能是错误的

B.只有“韦编三绝”的“韦”是皮做的绳子,其余编联简册用的“韦”都是“素丝编”和“青丝编”

C.历史上未见到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译为皮绳是错误的

D.“韦编三绝”的“韦”被译为皮绳,只见于史书的记载,而尚未见过用皮绳编联简册的实物

2.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韦”不作“熟牛皮”讲的一个原因是“韦”应是“经纬”的“纬”的假借字

B.作者除了援引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的论述外,还考证了我国古代有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C.我国已出土的古代的竹简都是用“素丝编”或“青丝编”编联的,而编联简册则用麻绳

D.简书的竹简是横排的,像织布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绳子是纵向的,像织布的纬线,所以把它称作“纬绳”或“纬编”

2.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册的编绳翻断了多次。

”《易》,指的是《周易》,春秋时期即已传世

B.“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的用字常理的”句中的“汉人”指的是汉族人,因为当时少数民族还没有使用简册

C.本文作者对“韦”字做出了新的解释,但这并没有改变成语“韦编三绝”的含义

D.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

人们借助于汉字表意的特性,在文献考证中,常能有新的发现

2.5.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关于这篇短文,作者的意图主要是()。

A.考证“韦编三绝”的真实性

B.作者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韦”是汉代“纬”的假借字

C.对如何理解“韦编”的“韦”,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错误的

D.考证“我国古代的竹简都是用“素丝编”或“青丝编”编联的,而编联木简则用麻绳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一种观念,如果仅是直观的泛说,而未加以分析,很难形成理论体系,当然也就不易接受和“操作”。

对传统文化观念进行现代诠释亦即证明,是我们提倡的科学态度。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能视为几何学中的公理。

如“天人合一”,今天借用,就必须确定“天”与“人”各自的科学含义,否则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苑囿。

再如弘扬“忠”、“孝”,离开科学的诠释,也难免会出毛病。

我们的先人倡导“普通和谐”,但很难实现;今人依然钟情“普通和谐”,并努力付诸行动。

自然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内与外,在时空两无限中,根本属性是和谐的;一时畸形,事出有因。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斗争恰是一种“正畸矫形”的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关系的观念很不少。

其中,“内圣外王之道”值得研究。

这种说法的原意是,人道德的修养达到完美的地步,社会问题就解决了。

实际上,“内圣外王之道”始终停留在宣传阶段。

古人的“内圣说”,是缺乏约束力的一种泛道德主义观念,历史已经诠释了它的作用:

“内圣”,不可能成为“外王”的充要条件。

现代社会面临着种种深刻的矛盾和问题,它需要科学的管理系统来调节来解决。

所以,今天尤不宜再大唱“内圣外王”的高调。

这并不是说我们敌视“内圣”甚至要摒弃传统文化观念;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没有对古代传统文化的[a],就没有现代的、科学的文化观念的发展。

发展这一点还不够。

回溯历史,中国人“有容乃大”,曾真诚地“吸纳百川”,在唐朝,西域的音乐、舞蹈,印度的佛教文化都请了进来,当时佛经“百十倍”于儒家经典,中国文化并没有因此萎缩,反而繁荣发展了。

现代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是不会逊于古人的,而且更讲究科学的态度。

3.1.第2段[a]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论证分析

B.批判继承

C.舍弃

D.弘扬

3.2.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能视为几何学中的公理”一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符合现代的科学观

B.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必须进行现代证明

C.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并非科学

D.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不能用来证明其他现象

3.3.对于“普通和谐”的“普通”的现代解释应该是()。

A.时空两无限

B.平凡的

C.正常的,非畸形

D.通常,一般

3.4.作者认为“今天尤不宜再大唱‘内圣外王’的高调”的原因是()。

A.现代社会需要科学的管理体系调节矛盾、解决问题

B.现代社会的矛盾已经不同于“内圣外王”时期的社会矛盾

C.只有依靠强大的外部强制力才能解决问题

D.“内圣外王”是封建思想的残余,我们应当对其批判

3.5.文章最后一段中“发展这一点还不够”中的“这一点”指的是()。

A.“内圣外王之道”

B.对传统文化观点扬弃

C.时刻以科学的观点武装头脑

D.将传统文化观点加以分析形成体系

3.6.作者使用唐朝的例子是为了()。

A.说明传统观念“有容乃大”对现代社会的适用性

B.说明我们应当继承传统文化观点

C.说明历史上我们也曾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

D.说明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3.7.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点,应当继承(接受)、弘扬(操作),不应当摒弃

B.今天提倡“普通和谐”观念,有助于剔除人在征服自然中的有害因素

C.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科学诠释,体现了中国人的现代文化观念

D.加以分析地宣传“天人合一”的观念于今是有益的

我认为成年人一般不会选择使用记忆增强剂,或者在理论上更为模糊不清的IQ或认知增强剂。

因为当记忆处于正常水平时,我们适应该水平,并将我们的个人精神生活定位于这一水平上。

增强我们的记忆能力可能使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一种波动(毕竟,我们将度过每个夜晚的好时光,努力去忘记白天的许多记忆)。

我们已经在自己的记忆能力和遗忘效率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的个人故事。

在这一过程中,记忆能力如此重要,以至于任何细小的变化,都将影响个人故事的主干,并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生活。

对于一个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也要从过去的记忆中解脱出来的人而言,新型记忆增强剂的出现具有某种嘲讽的意味。

为什么人们酗酒、吸食大麻和从事其他使他们丧失感觉的活动呢?

为什么精神病治疗向所有很想丧失不幸记忆的患者做出暗示呢?

为什么要让创伤、伤害或紧张关系之类等感情事件的受害者承受强烈的记忆之苦呢?

一种增强记忆的药丸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全新的障碍。

有可能一些糟糕经历和令人不安的记忆,将因为服用记忆增强药丸,而一直

(1)在他的意识中。

当然,一些批评家甚至怀疑是否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这些新型的记忆增强剂。

虽然经过一些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某些药物能改善记忆或一些特殊任务方面的成绩,但是它们能否有助于人类,则尚未可知。

在动物实验中许多很有希望成功的记忆增强药物,在人体临床试验中,都不幸失败,这是否因为数百万年的进化,人脑中产生记忆增强作用的神经化学物质的浓度已经处于最佳水平了呢?

例如,一些相关报道表明,当小鼠服用“聪明药”之后,它们不仅智力更强、更善于学习,而且对疼痛也更加敏感。

4.1.文章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A.在记忆增强药物研制成功之前,还有许多困难

B.记忆增强药物面临的另一个障碍是它们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害的副作用

C.成年人一般不会选择使用记忆增强剂

D.新型记忆增强剂的出现具有某种嘲讽的意味

4.2.作者认为”成年人一般不会选择使用记忆增强剂“的主要原因是()。

A.成年人的记忆处于正常水平

B.成年人已经将自己的精神生活定位在某一水平

C.成年人有自己的个人故事

D.增强我们的记忆能力可能使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产生波动

4.3.文章第二段

(1)处,填入最恰当的词语是()。

A.铭刻

B.记忆

C.残留

D.萦绕

4.4.文章第二段的三个“为什么”的答案正确的可能是()。

A.人脑中产生记忆增强作用的神经化学物质的浓度已经处于最佳水平了

B.人类不需要记忆增强剂

C.人们对自己过高的记忆水平已经很不满了

D.人们需要忘掉糟糕经历和令人不安的记忆

4.5.以下关于文章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文章主要说明了记忆增强剂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B.高的记忆水平对人们是有害无益的

C.记忆增强剂会给人们带来新的麻烦

D.人们应该谨慎选用记忆增强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在对贵州瓮安多细胞动物胚胎化石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后,科学家证实早在5.8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两侧对称动物,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提供了新的证据。

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但受到强烈质疑,其重要论据之一就是:

为什么三叶虫等复杂的生命在寒武纪突然出现,而在此之前却没有化石记录?

进化论似乎等待着两个不同命运的判决:

要么前寒武纪根本不存在化石,进化论错了;要么如达尔文猜想的那样,前寒武纪不是没有化石,而是没有找到或没有保存下来。

于是化石成为检验达尔文理论的试金石,古生物学家为在比寒武纪更加古老的地层中寻找化石付出了巨大努力。

直到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21亿年前微体植物化石和澳大利亚5.6亿年前伊迪卡拉化石群的发现,给进化论带来了一个重大突破,困惑达尔文的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因为伊迪卡拉化石群是否属于多细胞动物仍有许多值得质疑之处,即便可能是多细胞动物,它们也属于非常特化了的生物类型,与寒武纪生物之间找不到重要的演化关系。

贵州省瓮安5.8亿年前的多细胞动物化石比伊迪卡拉化石群还要早2000万年,比寒武纪还要早4000万年。

胚胎化石大多很小,只有0.2~0.6毫米。

研究胚胎化石主要采用两种常规技术:

一是通过醋酸把胚胎从岩石里分离出来,然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外部进行观察。

二是把含化石的岩石加工成薄片,用投射显微镜寻找其中含有的化石,但薄片中的化石已遭破坏,而且所提供的化石结构有方向随机性的缺点。

因此胚胎化石内部结构和卵裂球排列方式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技术瓶颈。

如何使体积如此小的胚胎化石清晰成像,科学家想到给瓮安化石照"X光"。

因为用X光拍照可以避免通常的把化石分层切片观察的方式,不会对化石造成破坏。

但不能使用通常的X光机达到研究目的,因为它的成像分辨能力最好也只有毫米的量级,拍不到胚胎的内部结构。

另外,拍出来的图像反差也不好。

而同步辐射正好具有足够强度的短波长X光和优良的成像分辨能力。

于是他们把同步辐射相衬成像方法应用到瓮安化石的研究中,在不损坏化石的情况下,把亚毫米大小的胚胎内部结构拍得一清二楚,并且给出了高精度的三维成像,解决了古生物学的一大难题。

5.1.下列对“达尔文的猜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的猜想”认为前寒武纪化石应该存在,只是没有找到或者没有保存下来

B.“达尔文的猜想”是关于为什么寒武纪突然出现三叶虫等许多复杂的生命的猜想

C.“达尔文的猜想”涉及到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目前尚缺失的环节

D.证实“达尔文的猜想”的正确性,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科学性的有力的证明

5.2.瓮安多细胞动物化石能够证实“达尔文的猜想”的原因是()。

A.瓮安多细胞动物化石比伊迪卡拉化石群要早2000万年

B.瓮安多细胞动物化石是非常特化了的生物类型的化石

C.瓮安多细胞动物化石是5.8亿年前的动物胚胎的化石

D.瓮安多细胞动物化石是前寒武纪多细胞动物的化石

5.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在加拿大21亿年前微体植物化石与寒武纪生物之间找到了重要的演化关系,所以它的发现给进化论带来了一个重大突破。

B.研究胚胎化石的常规技术不能观察到胚胎化石内部结构和卵裂球排列方式,X光拍照成像分辨能力低、反差不好,也不能解决难题。

C.同步辐射相衬成像方法,成像分辨能力高,可以拍摄清楚胚胎内部结构;三维成像具有高精度,可以显示出胚胎卵裂球排列方式。

D.瓮安动物化石研究成功是古生物学和同步辐射技术结合的范例,它说明学科交叉、各个领域之间的合作是必然选择,也将大有作为。

1.1.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由第一段中“这种生物柴油的原料非常昂贵,而且也很稀缺,因此很难进行大规模商业生产”可知其原因是原材料非常昂贵并且稀缺,C项正确。

其他三项均不是以食用油为原材料的生物柴油难以大规模生产的原因,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

A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第一段后半部分“如果生物柴油……必须直接来源于植物……生产价格低廉的植物生物柴油的化学过程很快就会变成现实”,可知植物最有可能成为生物柴油的原材料。

A项表述正确。

根据文章第2段开头的“这些细菌可能是植物成功转变成生物柴油的关键”可知,细菌在制成生物柴油的过程中是起帮助、催化作用的;C项的“脂肪酸衍生物”是“燃料的好前体”,是由生物制成的一种物质,而不是生物柴油的原材料。

D项显然错误,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3.答案:

C

解析:

此题为词句理解题。

定位原文,根据“他们想看一看大肠杆菌在把糖转变成脂肪酸衍生物方面是否存在理论上的限制,例如这种细菌是否有能力将常规植物转变为燃料……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可知,“这个问题”指代的是“例如”之后的内容,即“大肠杆菌能否将常规植物转变成燃料”。

C项表述正确。

如果指代“例如”之前,那么应是“大肠杆菌在把糖转变成脂肪酸衍生物在理论上是受限制的”,与后文逻辑矛盾。

故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

A

解析:

本题为语句理解题。

画线部分的第一句话说明了科研小组目前想要弄清楚的问题,即“什么限制了大肠杆菌处理糖的能力”,后一句是借助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前面的内容。

结合第三段首句“这一过程受到细菌的严密控制,因此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大肠杆菌”,由此可知目前尚不明确那些能够限制大肠杆菌处理能力的因素,A项表述最符合文意。

B、C项在文中并未提及;D项中“可望而不可即”表述不当,同时也不是画线句子想要表明的意思,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5.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细节理解题。

D项表述正确,由文章最后一句“如果研究取得成功,生物柴油将会突然从一个传奇变成切实可行的商用燃料”可以推断得出。

A项错误,由文章第二段中的“大肠杆菌能把植物糖分转变成脂肪酸衍生物,一种与肥皂类似的化学物质,是一种行得通的燃料的好前体”可知,脂肪酸衍生物并不是生物柴油,只是一种“燃料前体”。

B项为强干扰项,其中“大肠杆菌的生存环境”在文段中没有提到,第三段只是提到“在实验室的环境下进行观察研究”,是否存在影响文段没有给出确定的信息。

C项错误,由第二段开头的“这种细菌可能……”可知C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正确答案为D。

2.1.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A项是作者对成语“韦编三绝”所做的解释,出现在文章的第一段,且出现在提出“韦”字解释错误后下文的解释中,故不能构成依据。

其他选项的内容均可在第二段中找到,第二段主要在为“韦”字的错误解释找依据,所以均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

2.2.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全文着力论证了《辞海》将”韦编三绝“中的”韦“字解释为”皮绳“是错误的,最后一句“除了‘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这一事实也侧面论证作者观点,C选项“历史上未见到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译为皮绳是错误的”理解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A项”可能错误“不符合文章意思,作者对其解释是错误的观点很肯定。

B项理解错误,该句主要是为了论证“韦”字解释的错误,而非指出“韦编三绝”中“韦”的特殊性。

D项错在>“韦编三绝”的“韦”被译为皮绳,只是《辞海》的解释,并没有其他史书的记载。

2.3.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对照原文“简书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纬线”,可见D选项的说法正好与原文中的说法相反。

故正确答案为D。

A项可以从“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推断出来:

“韦”应是“经纬”的“纬”的假借字。

B项正确,除了陈梦家《汉简缀述》,还有荀勖《穆天子传》,《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和《考工记》。

C项从古代有关编联简册的记载可以得出为正确的。

2.4.答案:

B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文中汉人后边用括号注明是“司马迁”,可见根据上下文,这里的汉人应当解释为汉代人,所以B选项错误,其他选项均能从原文推断出来,故正确答案为B。

2.5.答案:

C

解析:

此题为隐含主旨题。

文章第二段为“总分”结构,先提出作者的观点,然后进行解释。

作者的观点即为作者的意图,C项正确。

A项中作者只是怀疑“韦”字的解释,从未怀疑”韦编三绝“的真实性;B项太过片面,“韦”是汉代“纬”的假借字只是论据而非文章的目的,故排除。

D项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它只是为了侧面论证C项。

故正确答案为C。

3.1.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的语境搭配。

空格处的上文提到,古代传统文化也有不足之处,但这不是要敌视或摈弃,接着用”恰恰相反“引出对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是与摈弃相反的,并且能看到其不足之处,因此B项“批判继承”最为恰当。

A项不切合语意;C、D项态度片面。

故正确答案为B。

3.2.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将该句定位材料,其上文为“对传统文化观念进行现代诠释亦即证明,是我们提倡的科学态度”,其后材料举例说明了这一观点,而该句也是为这一观点服务,因此A、B、C项正确;D项错误,无法从材料推出。

故正确答案为D。

3.3.答案:

A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先人倡导“普通和谐”,今人也倡导“普通和谐”,因此他们的根本属性都是“和谐”,根据下文,在时空两无限中,根本属性是和谐的,可见“普通”的含义是时空两无限。

故正确答案为A。

3.4.答案:

A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正确,根据“所以,今天尤不宜再大唱'内圣外王'的高调”的”所以“一词可知,其原因在上文——“现代社会面临着种种深刻的矛盾和问题,它需要科学的管理系统来调节来解决”;B项错误,材料未将古今社会矛盾作对比,更没有将其作为不宜再唱高调的原因;C、D项无中生有。

故正确答案为A。

3.5.答案:

B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