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孔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15690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名人孔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名人孔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名人孔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名人孔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名人孔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名人孔子.docx

《历史名人孔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名人孔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名人孔子.docx

历史名人孔子

历史名人孔子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播放录像:

关于山东曲阜孔庙的介绍

(教师过渡,引入主题):

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他,其中包括历代封建统治者。

孔子死时只有三间小屋,经历朝历代的扩建,成了拥有466间房的浩大的孔庙,孔庙的主殿或者说正殿称大成殿,规模、气势真可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美。

但是,历史上也有不少孔子的反对者,激烈到要“打倒孔家店”,孔子身后留下的是是非非,该如何评价?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孔子,了解他的经历与主张。

二、生平经历PPT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师:

PPT1.名丘,字仲尼的来历:

三字经有云:

复娶颜氏徵在。

祷於尼山。

生孔子。

故名仲尼。

其生之时。

有麟吐玉书於阙里。

其文云。

水精之子。

继衰周而为素王。

孔子名字的由来: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因为他的祖先是贵族,再远一点还是殷代贵族的后代。

孔子也经常以自己是贵族的后代为荣,甚至临死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自己是殷人的后代。

其身世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我国古人有的以祖先的“字”为姓,如鲁公子牙字叔,他的孙子就叫叔得臣。

孔子也是近这种方式为姓的。

故姓孔。

为什么人们叫孔子为“孔老二”呢?

原来,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个将军,他原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这仅有的一个儿子是个瘸子。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况下,叔梁纥当然很不满意。

于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赐一子。

后来,果然又生下了孔子,叔梁纥以为这是在尼丘山上求来的,就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

“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因为孔子是叔梁纥的第二个儿子,所以人们又叫孔子为“孔老二”。

相传,颜征在生孔子的时候,就听得天空一阵鼓乐齐鸣,不多时,就见从空中飞来一只玉麒麟。

口衔玉帛,玉帛上写道:

“天遣奎星下凡,以振兴于周。

”稍倾,玉麒麟腾云而去。

孔子出生以后,相貌丑陋,头顶如反盂,中间低四周高。

面有“七露”:

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轮、嘴露齿。

因为眼、耳、鼻都是双露,所以称“七露”。

颜征在以为是怪物,就将他弃于山洞中。

这时,来了一只老虎为他哺乳。

暑天,山洞中闷热,又飞来了一只老鹰用翅膀为他扇风。

后来,母亲才将他抱走。

所为孔子有“凤生虎养鹰打扇”之说。

)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PPT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

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

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

于是孔子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

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的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它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孔子的课堂

(一)、自由

在儒家经典《中庸》开篇就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也就是说,所谓的教育就是要遵从人的个性,尊重每个个体的个性,让教育保证他们能够“率性”成长。

孔子在教育教学中的“自由”体现在几个方面:

1、自由的授课地点:

时时处处皆课堂

现在的教学,包括大中小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实验室里。

孔子上课则不然,除了常用的杏坛之外,其他地方也处处皆可成为课堂。

弟子们随孔子周游列国,课堂也就设在了风尘仆仆的路上。

就算被困在陈蔡之间,上顿不接下顿,随时有性命之忧的时候,他还给弟子们上课: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在不同的地方,结合他们的生活现状进行教育,最早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观念。

2、自由的课堂气氛:

活跃到老师、学生“吵”起来

孔子上课,主要采用师生问答、讨论,很多时候学生比老师说得都多,气氛很轻松。

这种课堂气氛,让今天看惯了满堂灌的学生无比艳羡。

孔子的课堂气氛自由活跃,甚至到了老师和学生可以吵起来的地步,学生直接批评老师迂腐,而老师则骂学生粗野。

子路问老师:

“如果卫君让老师您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

”孔子说:

“那一定是先正名分吧!

”子路说:

“老师的迂腐竟然到了这种程度!

那名分有什么可正的?

”孔子说“好粗野啊!

子由!

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情,就不应该发表意见。

”好家伙,你看这气氛!

换了今天的有些老师,也会被这当众顶嘴的学生气得打颤的。

3、自由的师生问答:

真正的因材施教

师生之间的问答非常自由,学生问同样的问题,老师可以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

这要放在今天,学生们就会彻底晕菜了:

老师,考试的时候我们该写哪个才对啊?

孔子对每个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不是随着心情来,想起什么算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回答,这便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子路问孔子:

“听到了就要去做吗?

”孔子说:

“你的爸爸哥哥都在,要先去请教他们,怎么能听到就做呢?

”后来冉有也问:

“听到了就要去做吗?

”孔子说:

“听到了就要去做。

”公西华被搞糊涂了,就问孔子:

“同样的问题,您老人家为什么给他们两个不同的答案呢?

”孔子说:

“冉有做事总是退缩,所以鼓励他;子路胆大莽撞,所以约束他。

”这种思想,就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

4、自由的授课内容:

综合课程教学

孔子上课,没有进行科目的细致切分,学生可以向孔子提各种问题,孔子就顺着学生的问题开讲。

子路喜欢问作战的事儿,子张喜欢问当官(干禄)的事儿,还有一些学生喜欢问历史、伦理的事儿,孔子都一一作答,并顺势利导。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就是早期的“综合课程”教学,教育教学不分科,培养学生的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5、自由的评价方式:

多元评价

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没有通过标准化的考试进行,而是在授课过程中,在进行问答时,就进行即兴口头表扬或批评。

他对好学生不吝表扬,如他对颜回赞不绝口:

“贤哉,回也”。

他对学生不好的表现,也及时提出批评。

他批评最厉害的是宰我。

宰我白天睡觉(不知道是课间休息还是老师讲课时就睡),孔子竟然直接骂上啦: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

通过平时自由、灵活的评价,孔子的学生不但评出了优秀,还分出了具体的类别: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

宰我、子贡;政事:

冉有、季路;文学:

子游、子夏。

自由的授课地点、自由的课堂气氛、自由的师生问答、自由的授课内容、自由的评价方式,这五个自由使教育没有僵硬死板的框框套住,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最终服务真正的育人:

让人自由发展,从而全面发展。

反观今天的学校教育,德智体美本来四足并立,最后成了智育一家独大,智育一家也营养不良,更多的是知识的灌输,重点落在了获取什么知识,而不是如何获取知识。

人的自由发展,会让人产生自由思想。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力主恢复礼乐,提倡仁爱,那还允许学生有自由思想吗?

答案是肯定的。

他要求学生自由思考,不能对老师的观点无条件接受。

他曾经这样评价颜回: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可见,孔子认为,老师讲课时,从来不提反对意见,也没有疑问,就是一个蠢蛋,而不是一个好学生。

所以,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而不是老师说一就学习个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起源。

(二)、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1.孔子的得意弟子

说起孔子的弟子,一般会想起颜回、子贡、子路和子夏,他们都是“孔门十哲”里的,这几个当中,孔子最满意的是颜回,批评最多的是子路,最富有的最有政治成就的是子贡,而在传授儒家之道方面,子夏则是一个佼佼者。

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岁,孔子去世后,弟子们云散,子夏到了河西,继承老师的衣钵,继续讲学。

子夏虽然不能像孔子那样成为圣人,然而,他在教学育人上的成就,丝毫不亚于孔子。

他在魏国,受到魏文侯的礼遇,被尊为大师级别人物,子夏的弟子都是魏国的栋梁,田子方、段干木、吴起,这些魏国的文臣武将,都拜子夏为师,尤其是吴起,是战国初期最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走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变富强,其才华和成就,在当时无人可比。

对于儒家而言,子夏似乎有点离经叛道,跟其老师孔子不同,他不太关心复兴周礼,而是关注现实政治和法治,因此有人把子夏列入法家人物。

子夏对于读书的目的性,也是很明确的,著名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就是他说的。

子夏有时候也不怎么给孔子面子,孔子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往往觉得不太开心,为什么?

因为子夏为人直率,说话没有遮拦,在老师面前也如此。

2.颜回为什么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孔子的所有弟子中,他最喜欢的自然是颜回。

颜回何以成为他的得意弟子?

从《论语》里关于颜回的记载,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分析。

首先,颜回是个聪明而勤奋的学生。

聪明人一般都会受到老师喜欢,自古皆然。

孔子曾经赞扬子贡,说他是“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聪明人。

但孔子问子贡他和颜回谁更强十,子贡自称不如,说颜回是闻一以知十,而自己不过闻一以知二。

孔子听了也说,我赞成你说比不上他。

侧面反映了颜回的聪明。

颜回的聪明不仅是天资问题,而且因为他非常勤奋。

在颜回英年早逝之后,孔子谈论他时,还惋惜的说,可惜他死太早了,我只看到他不断的进步,没有见过他停滞不前。

在和季康子等人谈论时,孔子也屡屡说起颜回的好学。

但聪明的学生在老师眼中,往往也是非常危险的人。

青出于蓝尚且不论,恃才傲物的人古今都有,比如三国之杨修,玩弄知识是非常危险的。

但颜回并不骄傲。

他尊敬老师,恪守学问之道。

在尊敬老师方面,孔子都感到惊异。

孔子曾经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没提出过什么不同的意见,像个愚笨的人。

但观察他私下和别人谈论,才发现他对我的见解发挥得很好。

这种尊重老师,不轻易从知识上当面辩驳老师的做法,大概在颜回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但颜回之所以尊重老师,是他佩服老师的学问。

他曾经感慨道:

老师的思想和学问,我抬头仰望它,愈望愈觉得高,我研究它,愈钻愈觉得深。

看见它好像在前,一忽儿却又好像在后面去了。

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我,用文献典籍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也不能。

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力,它好像仍然矗立在我的前面。

虽然想攀登上去,却感到没有路可上去。

这无疑是对孔子学问、教学的最高赞美了,这种发自内心的赞美,自然赢得了孔子的由衷喜爱。

所以孔子说,颜回对我的话是无所不喜欢。

并且有点遗憾的说,颜回非助我者也。

但一个老师,能够找到在学问上“狂热”追随自己的人,无疑是一件幸事。

在恪守学问之道上,《论语》记载了这么几件事。

首先,颜回谈论自己的志向时,明确表示,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这种谦虚的态度,使他远离了聪明带来的危险。

孔子在和鲁哀公谈论学生中谁好时,赞扬颜回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犯同样的错误(不迁怒,不贰过)。

那时颜回已经死了。

孔子还把颜回和其他弟子比较,说他的思想能够长期不离开仁德,而其他弟子只能短时间想到仁德。

颜回曾经问孔子什么是仁德,引出了孔子那段经典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回点头道:

“弟子即使不才,也要照先生的话切实去做。

颜回之所以受到孔子喜欢,其中可能含有孔子爱怜的成分。

颜回一生学问虽高,但并无政治成就。

孔子说颜回贤德,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其中显示出的不仅仅是颜回的贤德,而且有他的穷困。

孔子因此愤愤不平的说,颜回的道德和学问都差不多了吧,可他却那么贫穷!

颜回也曾经向孔子问怎样治理国家(问为邦),表现了他有意在政治领域一展才华的抱负。

谁知天不予人,竟让他英年早逝!

孔子回忆起来,自然充满了悲痛和爱怜之意。

但是这些都不是孔子喜欢颜回的最重要原因。

实际上,孔子真正喜欢颜回,是因为他从颜回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同样,颜回也是比照老师而行事的。

颜回大概也知道自己和老师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是知音关系。

孔子出游列国时被囚禁在匡地,颜回落后了,后来赶到时,孔子不无欣慰与忧虑的说,我以为你死了呢。

颜回既安慰孔子又尊敬道,老师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在颜回死后,孔子表达了自己最沉痛的哀思。

《论语》记载道:

“颜渊(即颜回)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

‘子恸矣!

’曰:

‘有恸乎?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孔子说,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还为谁悲伤呢?

在安葬颜回时,孔子又以一个知音的角色出现了。

颜回的父亲和孔子的弟子都想以较富贵的礼节安葬颜回。

但孔子不同意,因为按照礼节,他和颜回都恪守的礼节,这是不可以的。

最终孔子的弟子依然以厚礼埋葬了颜回。

孔子心知这违背了礼节,于是说,颜回把我看成父亲,我却不得把颜回看成儿子,这不是我的本意啊。

当年孔子的儿子孔鲤死时,也是薄葬的。

说明孔子并不以不厚葬为无礼。

而弟子的行为恰好违背了他的意思。

假如颜回还活着,一定会反对这种行为。

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和颜回从德行上给我们做出了师生的最好榜样。

如今,我们惟有心向往之……

四、孔子的思想主张

(一)孔子眼中的仁

孔子,一位被称为“圣人”的老者,他的诸多语言流传至今不衰,他的博大思想影响举世无双。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而“仁”则是它整个思想的精髓。

在《论语》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这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中所占有的地位。

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什么呢。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认为,做人处事能符合庄重、宽大、诚实、勤快、慈惠这五点要求,就是行仁了。

庄重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容豁达就会得到众人支持,诚实就会受到任用,勤快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用,慈惠就能够领导别人。

这样看来,“仁”其实讲的就是一种豁达、爱人、自尊、自强,同时又胸怀宽广格局博大的人生境界,是一种正直而由不是灵动的人生观。

(二)孔子眼中的义

孔子《论语》里头多次提到了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认为,义是体现仁爱精神的,不仁不义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干,在一般情况下,说假话就是不义,但在特珠情况下,如果说假话为了救人,是义还是不义呢?

也就是说,如果面临不同的事情,义的表现,还是一成不变的吗?

(三)孔子眼中的礼

礼最初是人们在彼此交往中形成的一系列的规范。

礼是有不同的层次的,有的礼是人类最一般的礼,人类最基本的规范,比如说我们人与人之间平常交往的时候要遵守一些最基本的规范,比如见到老人要表现出一种尊老的礼,在公共汽车见到老人要向老人让座,这是一种礼,见到残疾人的时候,见到病人的时候,要对病人表现出一种关心,从神态上,从语言上,从行为上表现出对病人的一种爱护,关心。

这都是礼。

这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这种规范在我们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在人们印象中孔子是深谙“中庸之道”的。

他做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

因此有人认为孔子一定是一个很圆滑的老好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孔子几乎在用一生的时间坚定的做着一件事,那就是推行“周礼”。

因此人们一提起中国就会想到是礼仪之邦。

一提起礼,就会想到孔子。

孔子一举一动都讲究礼,很注重礼的形式,甚至于坐一张板凳、吃一块肉、挟一筷子菜都要讲究礼.孔子他很注重礼,他希望这个礼不能光停留在这个表面的形式,光表面上人们的语言,人们的眼神,人们的表情,人们的动作来遵循礼,不能光是表面的,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玩儿花架子,不能这样。

礼应该真诚地表达人们的情感,所以孔子说过这种话: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什么意思?

就是仁就是仁义道德的仁,人要没有真正仁的情感,没有真正爱人的情感,你搞这些礼仪活动有什么用呢?

那么你如果没有这种真正爱人的情感,你即使演奏音乐,演奏音乐也是为了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衬托一种和谐的气氛,你演奏音乐又有什么用呢?

你如果没有真正的爱人的情感,你搞礼乐活动有什么用呢?

这些表面的礼仪,规章,礼仪规范有什么用呢,这些东西是要表达人的情感,你要不仁,没有爱人之心,你这些礼仪求动没用了,没有生命力了。

 “周礼”,因此人们一提起中国就会想到礼仪之邦,他们到底批判的是孔子“礼”的哪一方面呢?

孔子所遵循的“礼”与传统的“礼”是一回事吗?

(四)孔子眼中的孝

介绍: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孝的故事。

我们可能听说过王祥卧冰的故事。

晋朝时期王祥的母亲病了,想吃鱼。

王祥就蹲在冰面上,用体温融化冰块。

然后捕鱼给母亲吃。

南宋著名的词人陆游也是一个例子。

因为他的母亲不喜欢唐婉,虽然陆游和妻子唐婉的感情很好,但他却为了孝顺母亲忍痛休妻。

从而给后世留下了那首著名的伤感词作《钗头凤》。

陆游和王祥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孝心。

但这是真正的孝吗?

春秋时期的孔子在《论语》里也多次提到了孝。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

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

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五、传世名言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9.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