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知识清单中国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85967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知识清单中国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三知识清单中国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三知识清单中国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三知识清单中国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三知识清单中国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知识清单中国史.docx

《高三知识清单中国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知识清单中国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知识清单中国史.docx

高三知识清单中国史

高考历史知识清单

中国古代史部分

1、分封制

背景:

西周建立

内容:

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帝王的后代;权利:

控制土地和人民进行再分封;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目的:

维护统治

特点:

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影响:

积极:

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消极:

后期导致王室衰微。

2、宗法制

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等方面的矛盾

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

血缘关系为纽带

影响:

有利于贵族内部的团结,巩固统治。

3、商鞅变法

背景:

变革时代的春秋战国:

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经济因素);封建制度的确立与争霸战争(政治因素);私学的兴起和“百家争鸣”(文化因素)。

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春秋时期的改革:

(1)齐国:

相地而衰征

(2)鲁国:

初税亩;战国时期的改革:

(1)魏:

李悝变法

(2)楚:

吴起变法。

十字路口的秦国:

1、变法前的秦国;2、历史机遇(个人因素)

内容:

经济改革:

1、废井田,开阡陌(为田开阡陌封疆)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3、统一度量衡。

政治、军事改革: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废除世卿世禄制3、建立严密户籍制度,实行连坐4、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改革:

1、“燔诗书而明法令”2、改革社会习俗

影响:

1、直接影响:

促进了秦国的强大,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间接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产生,封建制度确立。

3、深远影响:

一些具体措施,如:

县制、连坐、重农抑商后世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4、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背景:

秦朝统一(公元前221年)

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

(2)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实现垂直有效管理)。

5、秦始皇

6、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内外朝制度(“中朝”与“外朝”)

汉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1)背景:

汉初的郡国并存制度与王国问题

(2)汉初王国问题的解决: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影响:

西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7、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2)相对落后的政治(宗主督护制)、经济、文化(游牧文明)与民族融合;(3)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4)孝文帝锐

意改革

内容:

前期:

建立各种新制度:

1、制定官吏俸禄制(政治)2、建立三长制(政治)3、推行均田制(经济)4、推行租调制(经济)。

后期:

学习汉族文化:

1、迁都洛阳(政

治)2、移风易俗(易服、汉话、汉姓、改籍、通婚等)(文化)

影响:

直接影响:

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间接影响: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的统一和唐的兴盛奠定基础。

深远影响:

一些制度,如均田制、

租调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8、隋唐三省六部制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隋唐完善。

职能:

中书省:

决策;门下省:

审议;尚书省:

执行。

影响:

(1)古代成熟的中央体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2)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9、唐太宗

10、宋的集权措施

北宋君主专制的发展:

1、背景:

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宋初制约宰相的措施:

(1)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2)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3)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唐末五代严重的藩镇割据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削实权”:

杯酒释兵权、文官政治、设通判监督

(2)“制钱谷”:

设转运使,地方财政归中央(3)“收精兵”:

充实中央禁军。

3、影响:

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

11、王安石变法

背景:

(1)宋初的“三冗”和积贫积弱局面

(2)土地兼并与阶级、民族矛盾的尖锐

内容:

(1)理财措施

(2)强兵措施(3)教育改革

影响:

(1)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局限

12、元的中央官制

中央:

中书省,地方:

行中书省。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省制的开端。

1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

内阁的设立(明成祖)

军机处(雍正,君主专制的顶峰)

14、康熙帝

15、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发展

原始农业(夏、商、西周):

(1)生产工具:

木、石为主,出现青铜农具(极少用)

(2)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传统农业(春秋战国以后):

(1)生产工具:

铁器

(2)耕作技术:

铁犁牛耕

16小农经济的形成

背景:

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特点: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影响:

积极:

生产积极性提高;消极:

脆弱性。

17、土地制度的演变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开始):

背景:

(1)生产力的发展:

铁农具、牛耕、水利

(2)井田制被破坏。

产生标志:

商鞅变法。

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18、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官营手工业:

(1)时间:

先秦开始

(2)特点:

素称发达。

民间手工业

(1)时间:

春秋战国

(2)特点:

艰难发展,明中期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

19、冶炼、制瓷、纺织

青铜铸造(商周)

丝织业的发展(商朝有织机,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制瓷:

青瓷(东汉)4、长安拥有东西织室(汉代)5、白瓷(北朝)6、灌钢法(魏晋南北朝)7、南青北白、唐三彩(唐)8、五大名窑(宋)9、青花瓷、彩瓷、琳琅彩(明清)

20、商业的发展

历程:

1、商人和商业的产生(商)2、“工商食官”被打破,出现市场和大商人(春秋战国)3、丝绸之路和对外贸易(汉)4、草市、夜市开始出现,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唐,原因: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5、交子和商税(宋)6、市镇的兴起(明清)

21、城市的繁荣

城市功能的变化:

从政治、军事向经济型发展

唐宋城市商业的发展变化:

唐朝市的特点:

(1)坊市分开

(2)官府管理严格(3)按时经营(开闭市);宋朝以后市的特点:

(1)坊市不分

(2)政府不再直接监管(3)不限经营时间

明清城镇商业发展表现:

(1)城镇商业繁荣

(2)农副产品进入市场(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4)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5)地区性分工加强

22、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

(1)背景:

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统治

(2)产生标志:

商鞅变法(3)影响:

积极:

促进农业生产,巩固封建统治。

消极:

抑制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汉武帝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

(1)专卖制度;

(2)加重税

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1)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

(2)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错失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4)落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23、“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背景:

明初防止敌对势力勾结倭寇,清初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内容:

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影响:

积极:

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消极:

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4、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

(1)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学说;

(2)以“礼”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准则;(3)“中庸”的哲学思想;(4)“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5)“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1)“仁政”学说;

(2)民本思想;(3)性善论

荀子的主要思想:

(1)“仁义”和“王道”;

(2)“性恶论”与礼乐教化

25、道家和法家思想

老子思想:

(1)“道”;

(2)“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政治主张;(3)朴素辩证法思想

韩非子思想:

(1)法:

以法治国;

(2)术:

权术,控御群臣;(3)势:

威势,权威

墨子思想:

(1)兼爱;

(2)非攻;(3)尚贤

26、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背景:

(1)汉初的无为而治;

(2)汉武帝时期有为成为时代的需要

提出: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特点:

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思想

影响:

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7、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

1、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天人合一、天人感应;3、三纲五常

28、程朱理学

产生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互相渗透(佛、道、儒);隋朝开始形成“三教合一”;唐代以来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基本思想:

理、天理、人伦、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特点:

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

影响:

理学在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29、陆王心学

陆九渊的心学: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王阳明的心学: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3)知行合一

30、李贽(明中期)的“异端”思想

(1)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反对传统正统思想

31、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本。

(2)顾炎武:

经世致用(3)王夫之:

朴素唯物主义

32、古代科技

四大发明:

(1)西汉前期中国有了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唐朝造纸术传入阿拉伯。

(2)隋唐之际,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

宋代采用彩色套印技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3)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4)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

(5)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数学、天文学、农学、医学:

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十进位计数法,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三百年,是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齐民要术》记录了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西汉《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张仲景写出《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明朝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文学:

(1)春秋时期,出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内容古朴,现实感强,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奠定浪漫主义风格。

(3)汉朝时,赋盛行。

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

(4)唐朝诗歌进入繁荣时期。

开放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的发展,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5)宋代词兴盛。

词长短不齐,易于抒发感情。

宋代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及激烈的民族矛盾促进了词的发展。

(6)元代,元曲发展。

元曲通俗生动,浩方飘逸,以关汉卿成就最高。

(7)明清时期小说繁荣。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促进了小说的发展。

书法:

(1)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

(2)魏晋王羲之,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是楷书大家。

唐朝张旭、怀素是草书大家。

王羲之,苏轼赵孟頫是行书大家。

中国画:

(1)战国《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走向成熟。

(2)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创作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3)隋唐时期,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吸取了外来美术风格。

(4)北宋最著名的风俗画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5)元明清时期,士大夫文人画成就突出,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京剧:

(1)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

(2)乾隆道光年间,徽汉合流,京剧形成。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中国近代史部分

1、鸦片战争

背景:

(1)强大的英国与落后的中国

(2)中英贸易与鸦片走私(3)虎门销烟与战争的爆发

《南京条约》及附件:

(1)地位:

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内容:

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3)危害:

五大主权(领土、领海、关税、贸易、司法)的丧失

鸦片战争的影响:

(1)政治: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3)思想: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始萌发。

(4)社会风俗的变化

2、第二次鸦片战争

背景:

(1)英法的发展和既得利益的不满足

(2)“修约”风波(3)“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内容

(2)危害:

侵略势力渗入到内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政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2)经济: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开始兴起(3)思想:

“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产生

3、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

(1)走向强大的日本与“大陆政策”的产生

(2)清政府“避战求和”的政策(3)欧美列强的“不干涉”政策4、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

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

(1)爆发:

丰岛海战

(2)第一阶段:

平壤战役、黄海海战(3)第二阶段:

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马关条约》的签订:

(1)内容:

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2)危害:

举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刺激列强瓜分野心,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拓展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国干涉还辽和反割台斗争:

(1)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

(2)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刘永福、姜绍祖)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1)政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思想:

维新变法思想和革命思想先后产生。

(4)国际:

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军事强国,跻身帝国主义行列,朝鲜和中国安全受到威胁,中国被大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背景:

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结果:

失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危害

影响;

(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天平天国运动

天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1)民族矛盾的激化

(2)阶级矛盾的激化(3)自然灾害

过程:

(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2)北伐、西征、东征和太平天国的全盛(3)天京变乱和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4)太平天国的失败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纲领):

(1)内容:

土地分配制度、“圣库”制度

(2)评价:

积极意义(农民运动的思想结晶)与局限(空想性)。

《资政新篇》:

(1)内容

(2)评价:

中国近代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太平天国的认识:

(1)太平天国的性质:

反殖反封的农民运动

(2)太平天国的功绩:

农民运动的最高峰(3)失败原因及对于农民运动的反思

6、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

经济: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政治: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思想:

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派思想

(1)康有为——将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

(2)梁启超——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3)谭嗣同:

变法思想激烈(4)严复:

宣传社会进化论等维新思想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运动的兴起(1895)公车上书(标志);维新运动的发展(1895—1898):

(1)维新思想的传播(报馆、学会、学堂)

(2)保国会的成立(1898)

百日维新

(1)《定国是诏》(标志)

(2)变法内容4、维新变法的失败(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的意义:

爱国(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进步(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统治);思想解放(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

7、清末新政

(1)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面临崩溃。

(2)内容:

发展实业、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

(3)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8、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背景:

1、经济: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政治: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3、思想:

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中国革命思想产生

革命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早期革命思想2、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1)三民主义思想(民族、民权、民生)

(2)五权分立思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

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

1、同盟会的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

辛亥革命的过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爆发标志)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4、辛亥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政治:

推翻了清政府,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2、经济: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社会风俗:

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巨大变化。

9、《临时约法》

背景:

中华民国成立,颁布宪法。

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有集会、结社、选举等自由,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

资产阶级第一部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10、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1)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2—1915):

“二次革命”(1913)

(2)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1916),护国运动(1915)。

北洋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7):

护法运动(1917)。

11、五四运动

背景:

(1)政治: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思想: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经过:

运动中心:

北京—上海;运动主力:

学生—工人;结果: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意义: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2、中国共产党成立

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中共“一大”(1921、7):

内容:

纲领、中心工作、选举中央局。

意义:

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3、国共合作

背景:

(1)中共对合作的认识(必要性)

(2)孙中山对合作的认识(可能性)(3)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

实现:

国民党一大(1924)

(1)主要内容:

改组国民党,合共产党合作。

(2)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3)黄埔军校

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国民大革命兴起。

14、国民革命运动

兴起:

国民会议运动和废除不平等条约

高潮:

北伐战争(1926—1927)

(1)背景:

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广东国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2)过程:

分别击败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3)意义: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失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失败原因和教训:

(1)失败原因:

主观上,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缺乏经验,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客观上,蒋介石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2)教训:

坚持对革命的领导权和坚持武装斗争。

15、国共十年对峙

工农武装割据:

1、南昌起义:

(1)背景:

大革命失败,中共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2)意义:

第一枪、第一支人民军队2、八七会议:

(1)主要内容:

批判右倾错误、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进行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2)意义:

给思想混乱中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3、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2、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毛泽东的理论探索(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井冈山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2、反围剿斗争

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过程:

3、遵义会议(1935、1):

(1)背景长征初期继续左倾错误,红军处于危险中。

(2)内容(3)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胜利的意义

(1)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2)长征精神

16、抗日战争

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1、标志:

卢沟桥事变(1937、7、7,北平),全面抗战的开始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庐山谈话,《国共合作宣言》)

(2)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意义:

抗战胜利的主因。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抗战初期的四大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2、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活动3、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评价:

初期比较积极,后转向消极。

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1、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和敌后战场2、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三三制”原则

(2)普选制度3、反“扫荡”斗争4、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中流砥柱。

境外战场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滇缅战役)

日本侵略军的罪行

1、日军的滔天罪行2、民族工业的日渐萎缩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新民主主义论》2、中共七大(1945年初):

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抗战的胜利

1、抗战的胜利(1945、8、15)

2、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反帝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增强自尊心、自信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贡献;国际地位提高。

17、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和旧政协会议:

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2、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1945)3、旧政协的召开(1946年初)

解放战争:

1、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2、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1)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2)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陕北、山东)3、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年秋)

(1)战略反攻的进程: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意义:

解放战争的转折点4、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1、决战策略的制订2、三大战役及其意义(国民党主力被消灭)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

(1)北平谈判(1949、4)

(2)百万雄师过大江

18、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日益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洋务运动:

背景:

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内容:

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筹划海防、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影响:

近代化的开端。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背景: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背景: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进一步发展):

背景:

临时政府的鼓励,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经济侵略,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影响:

为新文化运动奠定基础。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发展;抗日战争时期:

摧残;解放战争时期:

萎缩。

20、从“师夷长技”、体用之争到维新思想

“师夷长技”:

魏源、林则徐,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体用之争: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维新思想:

康有为:

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梁启超: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魏源:

将西方进化论思想引入中国。

21、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民族(反清)、民权(建立共和国,核心)、民生(平均地权)

(2)新三民主义:

民族(增加反帝)、民权(增加民权为一般公民所共有)、民生(增加节制资本)

22、新文化运动

背景:

(1)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

北洋军阀政府统治黑暗(3)思想: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概况:

(1)兴起: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1915)

(2)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