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81263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x

《小学四年级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x

小学四年级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动手实践和观察、分析、抽象、比较、归纳等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悟数学思维的严谨。

教学过程

一、悬念激趣,启迪猜想

课件出示:

南京市上元小学师生为支援西藏墨竹工||卡县的贫困学校,首次捐款5844元。

让学生分别判断5844是不是2、5的倍数,并说明理由。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2、5的倍数看个位。

师:

如||果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所贫困学校,不计算能判断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是不是整元||数吗?

生:

我认为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不是整元数,因为5844的个位是4,不是3的||倍数。

师:

你猜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生:

我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师:

同意他的猜想吗?

(同意)

师:

他的猜想对不对呢?

我们来继续研究。

出示1~99的数表,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

师:

思考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从不同角度举例否定上面的猜想。

师:

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哪些数字?

生:

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

师:

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能不能只看个位?

(不能)

师:

究竟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

[评析:

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基础。

教师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设计了捐款献||爱心的情境,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设置了陷阱;通||过让学生观察100以内3的倍数,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否定||了猜想,引发认知冲突,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产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

]

二、操作探索,验证猜想

1.提出猜想。

课件出示四组卡片和活动要求。

①3、4、8;②2、4、7;

③1、8、9;④0、3、5。

小组合作要求:

让学||生先写出能组成的三位数,并判断每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再写出自己的发现。

(具||体内容略)

学生合作探索,教师巡视参与。

师:

谁来代表你们小组汇报研究的情况?

生1(第①组):

我们小组用卡片上||的数字组成了6个不同的三位数,分别是:

34||8、384、438、483、843、834,我||们发现这6个三位数都是3的倍数。

生2、生3、生4分别代表自己的小组发言。

(略)

师:

你能把这四组卡片进行分类吗?

说明你分类的理由。

生:

我把①、||③两组分为一类,因为这两组卡片上的数字组成的数都是||3的倍数;把②、④两组分为一类,因为这两||组卡片上的数字组成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

师: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在用数字组数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

组织全班交流。

(略)

小结:

在用数字组数的过程||中,①数字排列的顺序变了;②组成数的大小变了;③组||数用的卡片上的数字没变;④卡片上的数字和没变。

课件出示各组数字之和。

师:

在用数字组数的过程中,卡片上的数字的和为什么没变?

生:

因为在用数字组数的过程中,组数||用的卡片上的数字没变,所组成的数的数字和也没变。

师:

请同学们观察各位上的数||字和,你有什么发现吗?

到底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

你能大胆地进行猜想吗?

生:

我的猜想是一个数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的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板书略)

[评析||:

让学生通过摆卡片组数,尝试分类,发现某一组卡片上的数字组成的数要么都||是3的倍数,要么都不是3的倍数,再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讨论,理解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和的含义和算法,并对3的倍||数的特征作进一步的猜想。

]

2.举例验证。

师:

要想知道这个猜想对不对,可以怎么办?

生:

可以举例验证。

师:

谁能任举一例并说明具体的验证方法?

生:

如4572这个数。

我先把4||572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看数字之和是不是3的倍数||,再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师生共同讨论验证,并引导学生体会验证方法。

(略)

学生在小组内举例验证。

汇报验证结果(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形成共识,得出结论,总结出规律。

[评析||:

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验证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

3.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数是3的倍数?

29844554108180801

①先出示29、84这两个数,让学生判断。

②出示45、54让学生判||断,根据45是3的倍数,可以直接判断54也||是3的倍数。

③同时出示108、180和801,引导学||生先判断108是不是3的倍数,再直接判断180和801是不是3的倍数。

||

(2)不计算,你能很快说出哪几题的结果有余数吗?

4835733423

(3)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

①4□②3□5③12□④□12

学生在4□的□中填出2、5、8||后,师:

请你们观察填的3个数字,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生:

它们依次相差3。

第②、③题的过程同上。

第④题,学生练习后,师:

为什么这题只有3种不同的答案?

生:

因为0不能做一个数的最高位。

4.小结:

今天学的是什么内容?

3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我们是怎么探索出这个规律的?

师生共同总结探索过程。

(略)

[评析:

教师能深入钻研教材,理解并贯彻教材中习题的编写意||图,让学生在学会运用3的倍数的特征基础上,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在||总结时师生共同回顾探索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探索能||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三、深化理解,解决问题

1.师:

现在你能很快判断5||844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了吗?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数学小故事。

师:

熊爸爸在狐狸办的工厂干了3个月的活||,月工资856元,这一天,熊爸爸到狐狸家里领工资。

狐狸算得2468元,||熊爸爸算得2568元。

现在只知道有一个人算对了,你能很快判断出是谁算对了吗?

生:

我认为熊爸爸算对||了,因为熊爸爸的工资应该是3的倍数,而狐狸算的钱数的数字之||和是20,不是3的倍数。

3.比一比,赛一赛。

看谁能最先判断出下列各数是不是3的倍数。

①96963;②9992333;③97263155

2019个92019个3

(1)出示第①题。

师:

你能判断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吗?

生1:

这个数是3的倍数,因为969||63的数字之和是33,33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生2||:

我不计算也能判断这个数是3的倍数,因为这个数由9、6、3这三||个数字组成,而9、6、3这三个数字都是3的倍数,所以我判||断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

(2)出示第②题。

师:

这么大的数怎么判断呢?

生||:

这个数不是3的倍数,我先把2019个9去掉,再把2019个3去||掉,只看剩下的2,2不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也不是3的倍数。

师:

真是好办法||,太有创意了,让我们为他的精彩发言鼓掌。

你能说一说其中的道理吗?

师生共同总结简便的判断方法。

(略)

(3)出现第③题,要求学生用简便的方法判断。

[评析:

第1题和第2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第3题是提高性练习,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

总评

1.师生互动,自由对话,激发生命的活力。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两个主体因素。

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平等对话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教学不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实现了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

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志趣。

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利用了学校||捐款献爱心的教学资源,创设了问题情境,在学生理解特||征之后,又让学生把该问题(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到底是不是整元数||)进行了解答,然后再通过判断熊爸爸的工资问题,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志趣。

3.精心选题,发挥习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6道练习题。

在巩固练习部分,第

(1)、

(2)||题是基本题;第(3)题是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

其中第①题先让学生填数,观察、发现所填的3个数之间相||差3的规律,第②题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填数,第③、④题让学生直接||确定有几种答案。

在解决问题部分,第2题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示,第3题让学生在快速判||断中感悟把3的倍数先去掉的判断技巧。

4.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的基||础上,出示100以内的数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能和判断2、5的倍数一样只看个位,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提出到底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这一||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克服困难,解决了力所能及的问题,达||到了新的平衡。

整个过程彰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5.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促进生命质量的提升。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有生命力的课堂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探究,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且能让师生不断地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促进师生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本节课教师努力尝试构建数学||生态课堂。

首先从学生认知的原生态出发,利用了捐款的情景,让学生进行了第一次||的猜想,又让学生推翻了首次猜想,引发认知冲突。

接着让学生通过摆卡片||组数,尝试分类,发现某一组卡片上的数字组成||的数要么都是3的倍数,要么都不是3的倍数,再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用数字组数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第二次的||猜想,继而举例验证,最后加以应用。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操作分类讨论再次||猜想再次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

整个教学是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