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59715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解读

【单元整体概述】

第六单元由一首律诗和两篇叙事文章组成,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军人的风采。

前两篇课文都是写长征的,歌颂中国工农红军的崇高精神,表现手法有所不同;后一篇是讲人民解放军如何与洪水作斗争的,表现了新时期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形象。

《七律长征》这是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10月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壮举。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途中过草地时,彭德怀为了解决红军战士的断粮问题,忍痛下令枪杀自己钟爱的坐椅大黑骡子的事,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以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大江保卫战》这是一篇充满激情的通讯,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3、学习运用联系课文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激发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以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5、口语交际:

影视剧评说。

大胆与别人交流,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6、习作教学:

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单元课时安排】

《七律长征》2课时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2课时

《大江保卫战》3课时

《习作6》2课时

《练习6》2课时

单篇教材解读

第20课《七律长征》

【文本解读】

《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一首律诗。

以囊括宇宙、包容古今的巨人的心灵总揽长征,仅用56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所遇到的千难万险以及表现出来的英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4联8句,首联以“不怕难”为纲,开宗明义就把全篇的中心思想鲜明地揭示出来。

长征的“难”,确实是历史上未有的,对于这些困难,红军是怎样对待的呢?

简单的两个字“不怕”!

第二句又加深了一层,红军面对“万水千山”不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在眼里是“只等闲”。

颔联紧承“千山”,把五岭、乌蒙这有代表性的难关极力往大处说——“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把红军的看法极力往小处说——“腾细浪”、“走泥丸”。

愈说得大,愈见“远征”之难;愈说得小,愈见“红军不怕远征难”。

颈联紧承“万水”,在表述上与颔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尾联以“尽开颜”作结,上文历尽艰险,有惊心动魄之观,到此一片欢腾,一片欢笑,红军的快活而又自豪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四联衔接紧凑,结构严整,叙述的次序完全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勾勒出一幅红军万里长征行军路线的示意图。

教学中要紧扣文章主旨,把文中诗句的讲读、课后练习的设计和课外收集的长征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情境的创设、语言的品味和朗读的训练。

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学生学什么】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Xk新课标第一网

【我们怎么教】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

师:

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师:

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

师:

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师:

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

谁来说说?

(指名说)

师小结: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师: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师:

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

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

(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请注意加线的字的读音,谁来试试。

(生读诗歌,评价)

师:

老师也想读读,请同学们评评。

(师范读)

小结:

谢谢同学们的夸奖。

其实这首诗并不难。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4、6、8行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哪些字是韵脚?

听一听范读,自己再读一读。

全班齐读。

(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着节拍读)

(二)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师:

古人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边读边思考。

质疑。

师:

同学们都是爱思考的孩子。

我们既要敢于质疑,更要善于解疑。

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吗?

三、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指导背诵

(一)出示学习提示:

(1)悟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理解诗句的意思。

(2)说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师提示学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碰到问题就查资料或问别人,自己应该先想一想,一猜,可能是这个意思,可能是那个意思,然后再通过查资料或问别人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正确,这叫--猜读法)

(3)读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合作交流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

2交流理解,读中悟,悟中读

(1)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

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2)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学懂了一字说一字,学懂了一词说一词,学懂了一句说一句,各抒已见。

生:

(汇报学习体会)

3、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说说自己的理解。

抓住诗句中的词语“万水千山”“远征难”。

“不怕”和“只等闲”理解。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腾”能否换成“流”呢?

“走”能否换成“跋”呢?

指导、练习朗读。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质疑:

为什么说“金沙水暖,大渡桥寒”呢?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图片,板书:

金沙江)

A出示金沙江图:

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师介绍故事:

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

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伍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B、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

(生读)

C、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E、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

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

(生各抒己见)

(课件出示:

铁索桥)

师:

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

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

我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

生2:

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生3:

我想到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红军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

生4:

我联想到红军战士攀着十三根铁链、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艰难前进,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师:

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师:

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二者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男、女生分读“暖”“寒”的诗句,齐读)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

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练习朗读。

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这正是——(生读中心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

(生齐读)

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

可以边读边想像,可以看板书,自由背背吧!

(生自由背诗,指名背,配乐朗读。

四、总结

师:

耳濡目染了红军的英雄风采,我们感慨万千,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现在让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进一步体会诗人对长征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

(播放《长征》歌曲)

师:

气势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长征》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缅怀及敬佩。

【积累运用】

横断/山,路/难行。

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

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

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长征组歌》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资料链接】

1、推荐阅读语练《七律长征》一课的“读一读”。

2、推荐阅读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10课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章节。

3、推荐阅读语补《七律长征》一课的“名人眼中的长征”和“伟人毛泽东笔下的长征”。

【课例链接】新课标第一网

1、《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和课件

2、《七律长征》说课稿、教学设计和反思

【实践活动】

开展诵长征诗歌,讲长征故事比赛等活动,了解为国家、民族努力抗争的英雄们的故事,激发热爱英雄,讴歌革命烈士的情感。

长征故事:

《飞夺泸定桥》《丰碑》《草地夜行》《马背上的小红军》

第21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文本解读】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如果说前面的律诗是对长征的概揽,这篇文章就是选取了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人物对长征进行了细描。

课文讲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不顾战士们的劝阻,忍痛下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它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教学可以围绕课文练习3和4来展开,重点要抓住彭德怀在下令杀大黑骡子前后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体会他内心的矛盾、痛苦和坚毅,从而真正领会彭德怀爱兵如子的崇高品质。

【学生学什么】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部分(注意提示语)。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殿后、燃眉之急”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白文中彭德怀共下了三次杀大黑骡子的命令。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特别是描写彭德怀神情、动作、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齐读课题)

二、了解课文背景,学习第一小节。

1、背诵《七律长征》,回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1)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通过预习,同学应该知道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红军长征途中)

(2)我们20课就是一首关于长征的诗,上节课我们刚刚学过,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好吗?

(背诵《七律长征》)

(3)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上节课学得认不认真,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这首诗写了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遇到种种艰难险阻。

(4)是的,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险困难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是什么吗?

(PPT出示句子,过草地)

2、了解过草地的艰苦,了解故事长征的背景。

(5)过草地到底有多艰苦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红军过草地的录象。

(播放红军过草地录像)

(6)谈谈自己看录像后的感受。

(饥饿)

过渡:

你看到了什么?

(追问有什么感想?

)(马匹死亡,猜测原因。

可以,红军在过草地时是吃不饱,穿不暖。

(7)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导读)

红军指战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

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了。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

你知道殿后的意思吗?

(理解殿后:

行军时走在队伍最后)

走在前面的队伍是断粮挖野菜,走在后面的可能就是挖树皮草根,那走在队伍最后的红三军团当时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按要求读课文2—20小节

现在,请同学把书打开,按自学要求读课文2—20小节。

自学要求:

(1)自学文中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不懂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20小节。

(2)找出文中彭德怀共下了几次杀大黑骡子的命令,把它划下来。

2、交流

(1)交流朗读三次命令

过渡:

刚刚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彭德怀先后下了几次杀大黑骡子的命令?

是哪三次命令,你找到了吗?

A、PPT分别出示“三次命令”的句子。

过渡:

找得很对,现在我们就来读读这三个句子,看看你能不能把它读正确,读流畅。

谁来读第一次命令。

B、指导朗读三次命令,在读正确、流利地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读好人物语言要注意提示语。

第一次命令:

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读得很正确但感情不够。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彭德怀这是在下命令,下命令时的语气应该怎样?

干脆,有威严。

第二次命令:

那第二次下命令时,彭德怀又是怎样的呢?

(不耐烦)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关注到了,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这句话,谁来读?

第三次命令:

这次不用我来问了,你们说这句话要怎么读?

(要读出生气地感觉,怒吼)齐读。

2、交流朗读第一次命令的情景。

(2—10)

(1)指名读第一次下命令时的情景

其他同学认真听,我们依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朗读的正确、流利程度上。

A、点评。

读得怎样?

好在哪?

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哪?

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

哪几句话读得好,哪些句子读得不够流畅。

B、相机理解词语“燃眉之急”。

“燃眉之急”:

联系上下文理解或拆字法理解。

火烧眉毛那样的紧急。

比喻情况非常紧迫。

“燃眉之急”具体指草地上断粮了,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没有供给部队。

所以只能杀大黑骡子及其他牲口充饥。

总结方法。

3、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次命令。

4、齐读第20小节。

好,回到我们的课文中来。

现在我们还有哪个小节没读?

这一小节写的是(枪杀大黑骡子之后的情景)。

我们一起读,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语。

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机。

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

“我吃不下,端开!

5、引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过渡:

虽然几经周折,虽然心怀不忍,但大黑骡子最终还是被彭德怀下令枪杀了,从此(PPT出示最后一段文字,引读。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渡:

这节课学到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与以往学课文不同的地方?

(平时整篇课文读,现在读2—20小节,平时一小节小节读,现在分层读。

)谁知道老师这么做的原因?

你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啊。

其实,今天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帮助同学们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的过程。

现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发生的故事,你都清楚了吗?

谁能用简短的话来说一说。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

)记叙文在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讲清楚。

四、小结质疑。

课文学到这儿,你要有什么疑问吗?

(1、彭德怀为什么杀大黑骡子,他到底爱不爱大黑骡子?

(2、如果说彭德怀是爱大黑骡子的,那他为什么又一而再再而三的要下命令枪杀大黑骡子?

五、作业。

1、把课文中的生字组词抄写两遍。

2、思考课上提出的问题。

3、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彭德怀其人其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读题。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①关于彭德怀爱大黑骡子;②彭德怀忍痛杀掉了大黑骡子。

3、引导:

这是一个关于彭德怀、大黑骡子的感人肺腑的故事,老师想,学了它,我们对于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一定会有更加强烈的理解和体验。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二、学习2至20小节。

(一)、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读2至20小节,把感受深的地方多读一读,并把自己的感受简要地写下来,和他人交流。

1、学生阅读,体会感受;

2、学生和同桌或者小组成员交流感受。

(二)、大组集中交流感受

1、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厚的爱。

①彭德怀深情地抚摩着大黑骡子……一直看着它吃完。

生汇报;自由读;谈感受;师小结(每到宿营地,彭德怀总要牵着大黑骡子遛一遛,给它刷毛、掸土,喂些草料和自己的干粮。

这头大黑骡子很通人性。

只要彭德怀轻轻一拍它的脖子,它就会很乖地卧下,等着彭德怀骑上去再慢慢起来。

打仗时,只要彭德怀一声令下,它就勇往直前,从不退缩);有感情地朗读。

②彭德怀背过脸去。

③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生汇报、自由读、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④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我吃不下,端开。

(生汇报、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

彭德怀是绝对喝不下肉汤的,他深深地爱着大黑骡子;他怎么可能吃得下大黑骡子的肉做的汤呢?

引导:

你还有什么感受吗?

2、战士们对大黑骡子深深的爱。

①生谈感受;相机朗读。

②小结。

引导质疑:

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战士们也是那么舍不得杀掉大黑骡子,那么为什么还要杀大黑骡子呢?

三、浏览课文的第1、2小节,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①红军长征途中十分艰苦;

②又饿又冷的日子很不好受;

③许多战士因为饥饿昏倒在地上了

师引导:

是啊,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

谁能够通过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补充一下过草地的艰苦?

小结:

(观图)

4、作为红三军的军团长,彭德怀看到一个个战士们因饥饿而昏倒,而牺牲,他心里会怎样想呢?

5、很长时间过去了,在彭德怀的再三命令下,枪声终于响了,大黑骡子庞大而瘦弱的身躯缓缓地斜倒下去。

大黑骡子就这样默默地离开彭德怀,离开了红军战士们,此时此刻,彭德怀心里感慨万千,他想到了什么?

你可能说些什么?

①学生谈感受;(放葬礼进行曲)

②再次朗读19、20小节。

四、学习21小节

过渡:

大黑骡子离开了彭德怀,离开了战士们,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它的身影了,但是。

1、引读2、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3、总结

【板书链接】第2课时

彭德怀和它的大黑骡子

爱骡子 更爱战士

【积累运用】

1、长征路上像这样作最后献身的骡马难以计数!

推荐同学们读一本书:

《领袖将帅和他们的战马》。

2、中国十大元帅:

1955年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

毛泽东主席向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人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资料链接】

1、推荐阅读语补《彭德怀和它的大黑骡子》一课的“名将档案”。

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设计、片断赏析、练习设计及其他:

【实践活动】

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且能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方式。

(第2课时用)小辩论:

大黑骡子到底该不该杀?

第22课《大江保卫战》

【文本解读】

《大江保卫战》课文以通讯报道的形式,记叙了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保大堤的惊心动魄场面、战洪水的铮铮铁汉本色、救灾民的感人事迹,真可谓是“气壮山河”。

教学中要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既有群体的描绘,又有个体的特写,教学方式要有所变化。

要找准表现文章思路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细细体会。

要用好相关的媒体资料,来烘托文章的中心。

【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日夜兼程”、“鏖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能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激发对子弟兵的敬仰之情。

4、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能通过三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叙议结合,以情动人,从三个不同侧面体会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为了谁》,让学生边听边看画面,进入情境。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歌的理解。

3.教师小结:

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

它曾经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

4.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熟课文,读出感情。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你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是怎么解决的?

还有哪些没有解决?

谁来帮帮忙?

(设计意图:

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引导的欲望,让他们产生新的阅读欲望。

面对文本的邀请,孩子们定会跃跃欲试。

4.你把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

你是怎么考虑的?

三、再读课文,自由体会。

1.学生自由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充分朗读。

2.指名读。

(评价:

读得怎么样?

或者问:

你为什么这样读?

(设计意图:

让孩子充分朗读课文,走进文本;通过个性化朗读强化细腻的情感体验,注重个性体验的差异和多样,使朗读与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为下节课的深入体会军民鱼水情作铺垫。

四、小结:

同学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