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第19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5655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第19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第19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第19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第19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第19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第19天.docx

《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第19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第19天.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第19天.docx

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第19天

寒假第十九天

1、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

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

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明朝的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

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

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

他说:

“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

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

“Madein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

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

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in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

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

比起标注“Madein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

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

据《吕氏春秋》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秦律》中也有许多具体的惩罚规定。

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

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

  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

以少府为例,工师为手工业作坊的负责人,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还传授技艺,监督工匠操作、产品质量检验等。

检查产品质量,要求“必功致为上。

”(《吕氏春秋•孟冬纪》)。

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

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以瓷器工匠为例,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

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

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作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需。

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in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摘自《光明日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之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

B.工匠虽然在我国古代社会地位不高,却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C.中国古代能够涌现出一批批艺术精品,这与古代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密切相关。

D."工匠精神"切中时弊、符合时需,所以现在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工匠制作玉器时的那种"如琢如磨",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B.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前,中国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这种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C.秦朝建立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光有惩罚规定,还有具体的奖励办法。

D.秦朝能够制造出一大批精湛的艺术品,与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管理制度密切相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  )

A.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

B.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仿品不能当真品卖"的传统,这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C.中国历朝历代能不断产出精品,能不断铸就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这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只要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MadeinChina"必将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小题。

忆韦素园君

鲁迅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

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

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

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

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

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

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

“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

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

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

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

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

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

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

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

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

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

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

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

“你不许再吐了!

”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

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

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

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

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

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

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

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

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

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

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

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一九三四年七月十六之夜,鲁迅记

1.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忆韦素园君》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通过记叙与韦素园相识、交往的若干情景,展现了韦素园认真而激烈的个性以及对朋友的关怀与友爱。

B.作者在叙述中夹杂着描写与抒情,配之以凝重、诚挚的笔调,突出显示了鲁迅对韦素园的敬重与怀念。

C.在《忆韦素园君》中,作者站在社会的角度,肯定了韦素园作为"泥土""石材"的意义。

鲁迅与素园私交不错,但文中并没有提及,而是更多地站在社会历史评论人的角度,给素园一个更高立意和更大格局上的交代。

D.鲁迅把韦素园放在整个新文化运动背景中来评价,使这一人物回忆篇章有了更深广的内涵,更表现出韦素园的悲剧性格中的崇高、平凡生命中的伟大。

2.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的韦素园形象的特点。

3.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在中国第一要他多”,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篇《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引发众多家长的热议。

数学课200元一节、新概念英语2000多元一期、钢琴课450元一节……各种培训班账单被家长无奈地称为“碎钞机”。

据《扬子晚报》13日报道,在参与相关线上调查投票的348位网友中,超过三成网友表示孩子暑期补课花费已经超过万元。

其中南京一位初中生表示,她光数学就上了3种不同类型的课程,还上了钢琴课等,花了好几万元。

一位家长补充说,这些花费仅是上补习课的费用,如果加上购买辅导资料、课外书,外出旅游或者各种游学夏令营,1万元是远远不够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暑期疯狂补课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首先是家长和学生被升学压力裹挟,为了进好学校,大家都很焦虑。

家长普遍抱有这样的心态:

班上成绩好的学生都在补,那其他学生还能不补吗?

(摘编自《扬子晚报》全媒体)

材料二

  中国教育学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已经成长为一个体量巨大的市场,2016年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同年我国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约为1.82亿),辅导机构教师规模700万至850万人。

而根据新浪数据中心此前联合某教育机构发布的《2017全国中小学生课外培训调查报告》,在为补习“埋单”的家庭中,一半以上中小学生每年参加课外辅导的花费为2000—10000元,更有13.7%的家庭每年为教育培训花费达2万以上。

  作为校内教学的有益补充,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承载起学生对于教育多样化、个性化和分众化的需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近年来民办教育培训行业风生水起,被受众需要的同时,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整个民办教育培训行业中,近95%的市场份额被众多中小型机构占据,几家大的教育培训机构所占份额不超过整个市场份额的5%,相对而言,对小机构的监管更难,对主管部门的挑战更大。

”北京师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