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54341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5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全章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一、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附详细参考答案)

二、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得研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附详细参考答案)

三、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附详细参考答案)

 

四、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质量检测卷

(一)

(附详细参考答案)

五、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质量检测卷

(二)

(附详细参考答案)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3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关于碳的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黑色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

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D.三种物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2.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由碳元素组成,结构相同

C.木炭具有还原性,常温下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

D.石墨很软,不能用于制石墨电极

3.中国的金刚石探明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10名左右,年产量在20万克拉,辽宁瓦房店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金刚石矿山。

下列有关金刚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是一种单质

B.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C.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它们的结构不同

D.石墨与金刚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之间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

4.如图所示,先在a、c两支相同的大试管中充满红棕色的NO2气体,然后分别向a、c试管中加入质量相等的足量的石墨和活性炭并塞紧胶塞,经过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

A.c试管中的颜色消失,水往c试管流,a试管无明显变化

B.a试管中的颜色消失,水往a试管流,c试管无明显变化

C.a、c两支试管中的颜色都消失,水往两支试管流

D.a、c两支试管都无明显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28分)

5.(7分)铅笔为什么有软和硬的差别呢?

这是由于石墨太软,光用石墨做笔芯,既易断又易磨损,因此,生产上常在石墨粉末中掺进一些黏土粉末以增加硬度。

下表为部分普通铅笔的标号及笔芯原料的配比:

2H

H

HB

2B

石墨(质

量分数)

74.0%

75.2%

81.3%

85.5%

黏土(质

量分数)

26.0%

24.8%

18.7%

14.5%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中硬度最大的铅笔是(填标号)________。

(2)请列举石墨的另外两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

6.(9分)已知A、B为两种黑色粉末,D为红色单质。

A、B、C、D四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

(1)C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中被还原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2分)(探究创新题)某同学在用下图甲和乙装置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发现从乙装置的导管口不断有气泡逸出,以为是反应产生的CO2未被石灰水完全吸收。

于是在乙装置后又连接上丙装置,重新实验,发现丙装置中仍不断有气泡逸出,且石灰水未见浑浊。

提出问题:

从丙装置逸出的气体是什么呢?

做出猜想:

他联想到单质碳的一些性质,认为在该实验中还可能会产生CO气体。

查阅资料:

CO是一种有毒气体,具有可燃性,燃烧生成CO2气体,并且CO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

实验验证:

该同学把丙装置换成如下图所示的丁装置

(1)丁装置中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说明有________气体生成。

实验反思:

该同学对CO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①原因一:

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应产生CO;

②原因二:

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后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产生了CO;

③原因三:

……

(2)请你从原因一、原因二中选择其一,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存在此原因的化学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设计装置时还要考虑环保因素,因此要在装置丙处添加________________装置。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1.【解析】选B。

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固体,A不正确;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B正确;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C错误;金刚石与石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而C60是由分子构成的,D错误。

2.【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碳单质性质的理解。

C60表明一个C60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60=720;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结构不同;木炭具有还原性,高温下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石墨能导电,可用于制电极。

3.【解析】选D。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都属于单质,但其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造成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金刚石和石墨属于两种不同的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4.【解析】选A。

因为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而石墨没有吸附性,所以c试管中的颜色消失,当活性炭吸附NO2后,试管内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大气压将水压入c试管,而a无明显变化。

5.【解析】在石墨粉末中掺进一些黏土粉末是为了增加硬度,所以黏土质量分数最大的2H铅笔硬度最大,由于石墨具有导电性与滑腻感,因此还能作电极和润滑剂。

答案:

(1)2H 

(2)作电极 作润滑剂

6.【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题目的突破口。

常见的黑色粉末有碳、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氧化铜等,红色单质是铜。

C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C是二氧化碳,根据A与B反应生成C与D的现象,出现黑色变红色,可知该反应为氧化铜变成铜,同时还生成了二氧化碳的反应,又因A、B是粉末,只能是炭粉与氧化铜之间的反应,在反应中氧化铜失去氧被还原。

答案:

(1)CO2

(2)2CuO+C

2Cu+CO2↑ CuO

7.【解析】根据提示的信息,CO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所以装置中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可以判断有CO气体生成;产生CO的原因一是木炭与CuO反应生成Cu和CO,原因二是木炭与生成的CO2反应生成CO;为了防止CO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可增加收集装置或点燃掉CO。

答案:

(1)CO 

(2)C+CuO

Cu+CO↑或CO2+C

2CO (3)尾气收集或点燃尾气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得研究》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3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对气体的下列性质不必考虑的是(  )

A.颜色         B.密度

C.溶解性D.是否与水反应

2.如图所示的是收集气体的装置,现若用它收集气体X,当气体X从a口进入时,瓶内空气从b口排出,则气体X可能为①H2 ②O2 ③CO2()

A.①②③均可B.只有①

C.只有③D.只有②和③

3.利用图中所示装置,能完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是(  )

A.用①③制取氧气

B.用②③制取二氧化碳

C.用②④制取氧气

D.用①⑤制取二氧化碳

4.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B.先往试管中放入石灰石,再滴入稀硫酸

C.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D.将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28分)

5.(10分)我们已经学习过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和思路,请根据下图仪器和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___,用途(写一种)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甲同学选择了仪器①⑤⑦⑧⑨,他还需选择上图仪器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在实验过程中当他看到_________________,证明氧气已收集满了;乙同学选择了仪器②③⑥⑧,丙同学认为乙的实验装置还可用来制取并收集另一种气体,写出制备另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分)在化学实验室开放日,老师拿出两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他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

同学们对此气体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1)如果推测此气体是二氧化碳,验证它的实验方案如下:

猜想

实验步骤

现象与结论

此气体可能是CO2

产生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

(2)若想制取该气体,采用的发生装置可选取下图中的____________,收集装置应选用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如用下图中F装置收集该气体,气体应由________(填“a”或“b”)端导入。

7.(9分)(探究创新)有如图所示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

(1)与A比较,B装置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加入药品之前,应检查C装置的气密性,其方法是___________。

(3)按图C所示将大理石放在塑料片上,打开橡胶管上的弹簧夹,通过长颈漏斗注入稀盐酸,使酸液刚好浸没大理石,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

(4)与B装置比较,C装置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得研究》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1.【解析】选A。

收集气体时,需要考虑的是气体的密度及在水中的溶解性、是否与水反应,与气体的颜色无关。

2.【解析】选D。

此收集气体的装置要想空气从b导管排出,收集的气体密度应比空气大,属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H2、O2、CO2中密度比空气大的有CO2和O2。

3.【解析】选C。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根据不同的药品,可选用①或②作发生装置,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和不易溶于水,可选用④或⑤作收集装置,故A不正确,C正确;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故不能用③或⑤收集,B、D不正确。

4.【解析】选D。

本题可以根据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将错误答案排除。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采用排水法。

不能滴入稀硫酸,因为稀硫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

验满时,必须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集气瓶需正放,防止气体逸散。

5.【解析】

(1)结合图示可以判断仪器①是试管,可用来作为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或给物质加热。

(2)分析甲同学所选仪器,发生装置选择的是试管,所以应该是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氧气。

选择⑦⑧⑨是用排水法来收集氧气,当看到集气瓶口有气泡均匀冒出时,说明已经收集满了。

乙同学选择的四种仪器是利用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制取气体,所以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

答案:

(1)试管 作为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或加热物质的容器) 

(2)④ 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均匀冒出CaCO3+2HCl====CaCl2+H2O+CO2↑

6.【解析】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可以证明是二氧化碳气体;固体和液体常温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发生装置应该选用固液不加热型,应选用B装置,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应该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如果用F装置收集气体,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应该从长导管通入。

答案:

(1)

猜想

实验步骤

现象与结论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

灰水中

如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

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

(2)B E (3)a

7.【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B装置可以随时补充液体反应物,较方便,C装置除具有B装置的优点外,还可以利用弹簧夹,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节省药品。

检查C装置的气密性时,应先把弹簧夹夹紧,从长颈漏斗往试管里注入水,浸没长颈漏斗下口后,如果最后漏斗和试管存在液面差,则气密性较好。

C装置的优点,应是能使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反应过程中分离。

答案:

(1)可以在反应过程中随时补充酸液

(2)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然后向长颈漏斗中注入水,形成一定高度,一段时间后液面不下降则气密性良好

(3)大理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4)能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3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有关CO2的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是(  )

2.碳的耗用量称为“碳足迹”。

一般情况下,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碳足迹就越大,碳足迹的计算包括一切用于电力、建设、运输等方面的能源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消耗品。

以下做法可以减小“碳足迹”的是(  )

A.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B.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燃料

C.将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D.以私家车出行代替公共交通工具

3.符合下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  )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

③说明CO得氧后的产物是CO2

④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

A.①②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欲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将混合气体点燃

B.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D.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炭层

5.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  )

A.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6.在区别下列各物质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

A.CO和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B.O2和CO2分别通入灼热的氧化铜,观察现象

C.H2和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D.CO和O2分别通入灼热的铜网,观察现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22分)

7.(12分)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1)近年来,空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

“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

”绿色化学是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其重要原则有:

①拒用。

请举出低碳生活的一个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再生。

如图是科学家设计的一种理想的氢元素循环模式。

它实现了低碳减排,请写出(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

③回收。

目前使用膜分离法从空气中分离出CO2,这个过程CO2发生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这些CO2可作为气体肥料,还可制造________用于人工降雨。

(3)大气中的CO2是不是越少越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0分)下图是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________(填“c端”或“d端”)通入。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1.【解析】选D。

蜡烛的火焰熄灭,是因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塑料瓶变瘪,是因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使瓶内气压减小;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以上都发生了化学变化,只有往纸袋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及生活的影响。

A项中,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就可以减少树木的砍伐,从而可以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B项中,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燃料,会加大二氧化碳的含量。

C项中,将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也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D项中,以私家车出行代替公共交通工具,会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故选A。

3.【解析】选D。

结合装置图可以判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反应后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后石灰水变浑浊可以说明反应后有二氧化碳生成,把尾气再在酒精灯上燃烧,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同时也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所以以上四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4.【解析】选C。

A的意图是想将混合气体中的CO通过点燃的方法使之转化为CO2而除去,但是因为混合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2,CO2不支持燃烧,因此很难点燃。

另外要点燃就必须引入O2,而O2的量又很难控制,一旦过量,引入的O2就会成为新的杂质;B、D除去的是CO2气体;C利用CO的还原性而将其除去。

5.【解析】选C。

本题考查CO2和CO的比较。

根据两物质的化学式可以判断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A正确;结合两物质的性质,可判断B、D正确;用于人工降雨的是二氧化碳,不是一氧化碳,C错误。

6.【解析】选B。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与H2不能,A与C都能区别;通入灼热的铜网O2会与铜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CO不反应,D能区别;通入灼热的氧化铜,O2和CO2都不反应,B不能区别。

【拓展归纳】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物质

检验试剂或方法

反应现象

O2

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复燃

CO2

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H2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产生水珠

CO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烧杯内壁变浑浊

7.【解析】随着工业的发展,含碳物质的大量使用,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发展低耗能、低污染产业、研制和开发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是低碳经济的必备措施。

根据题意,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氧气,反应条件是催化剂和光,可以写出化学方程式。

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使用膜分离法从空气中分离出CO2,这个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二氧化碳的含量很低,将会造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影响绿色植物的生长,所以并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越少越好。

答案:

(1)大量燃烧含碳的燃料

(2)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或其他合理答案)

②2H2O

2H2↑+O2↑

③物理 干冰

(3)不是。

二氧化碳过少会导致地球气温降低或绿色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8.【解析】

(1)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装置A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

(2)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所以在生活中可用于灭火;(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进入集气瓶后会沉在瓶的底部,所以应从c端通入,才能将瓶中空气排出。

答案:

(1)长颈漏斗 CaCO3+2HCl====CaCl2+CO2↑+H2O 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 

(2)灭火 (3)c端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综合测试卷

(一)

班级:

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成绩:

_________

(45分钟 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12O—16Ca—40Cu—6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下列操作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将CO2通入水中

B.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发生光合作用

C.刷过石灰浆的墙壁日久变硬

D.将CO2加压降温压缩成干冰

2.“扬州八怪”之一,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绘的字画至今仍不褪色,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A.具有可燃性

B.在常温下性质稳定

C.具有氧化性

D.具有还原性

3.化学上把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如白磷和红磷。

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A.CO和CO2B.金刚石和C60C.冰和干冰D.液氧和氧气

4.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CO与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区分

B.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铁的冶炼

C.CO2的过多排放可导致酸雨的产生

D.金刚石和石墨结构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5.将N2、CO、CO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入足量石灰水和灼热的CuO后,冷却至室温,剩余气体是()

A.N2、CO2B.N2C.CO2D.N2、CO2、H2O

6.把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CO2气体中,石蕊试纸不变色,将CO2气体通入滴有石蕊指示剂的水中,溶液变红色。

再将该溶液敞口加热一段时间,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冷却到原温度后,再次通入CO2,溶液又变红色。

上述实验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A.CO2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B.CO2的水溶液具有酸性

C.加热能使CO2水溶液的酸性减弱

D.CO2具有酸性

7.木炭、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CuO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反应中碳、一氧化碳都得到氧,是氧化剂

B.反应前后C、Cu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C.反应都必须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D.反应生成的气体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8.为及时发现煤气泄漏,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

乙硫醇完全燃烧的方程式为2C2H5SH+9O2

4CO2+6H2O+2X。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为S

B.可以在室内放一盆水防止煤气中毒

C.CO、CO2都是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

D.CO不仅能作燃料还可用于冶炼金属

9.鉴别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

被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

冰和干冰

室温(20℃)放置,过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液体残留

B

纯水和矿泉水

加热蒸发,看容器壁是否有“水垢的痕迹”

C

木炭和四氧化三铁

在空气中加热,看质量是否减少

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把一只小白鼠放入其中,看能否存活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2分)

10.(8分)选择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式填空:

(1)有毒的气体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