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5321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黄冈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黄冈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省黄冈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省黄冈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黄冈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冈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黄冈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黄冈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黄冈市实验中学2019年九年级中考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16分)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冬至等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变化;小暑、小寒等反映气温的变化,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谷雨、大雪等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季节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亡种、清明等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收成情况和自然物候现象。

据此判断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处暑、大寒是()

A.反映季节的变化B.反映气温的变化,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C.反映了降水现象D.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答案】B

【解析】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冬至等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季节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芒种、清明等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收成情况和自然物候现象。

故B项符合题意。

ACD说法均错误,故选B。

2.2002年,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里耶古城出土了37000余枚简牍,这批秦简中有“象郡”“辽东郡”字样的简例,这里所说的“象郡”“辽东郡”是()

A.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B.相当于“县”,隶属于郡

C.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方行政机构D.中央政府以下的二级统治机构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题干中的“象郡”“辽东郡”都是当时秦朝设立的郡,都是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故A符合题意。

BCD说法错误,故选A。

3.《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祀”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渐形成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

上述材料表明古代统治者

A.关心民间百姓疾苦

B.经常参加农业劳动

C.特别重视农业生产

D.以民为本轻徭薄赋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关系到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统治者的根本统治利益。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生产。

题干材料“汉朝以后逐渐形成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充分表明无论天子、诸侯还是王后亲自从事耕作,说明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C。

4.不列颠的枪炮使洋务派深刻认识到:

“自强之道,以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学堂为先”,因此洋务派在各地创办外语学堂和军事技术学堂。

这些洋务学堂的创办()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

C.建立起先进的工业化体系

D.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题文中的“育人和洋务学堂”起到的作用是培养新式人才。

分析四个选项,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和建立起先进的工业化体系是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的的作用,不和题意,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和培养人才有关,故答案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

5.《中国共产党党史史料》记载: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继续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

经过一番斗争,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项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题意的决议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由此可知,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于()

A.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B.七七事变以后

C.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D.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后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继续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

经过一番斗争,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项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题意的决议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可知,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于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后,故正确答案为D。

ABC均与题意不符,故选D。

6.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和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中国创业高潮点,故A项正确。

B项中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是在2000年,而且没有涉及1984年的动因,故B项错误;C项中开放开发上海浦东是1990年,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中建立4个经济特区是从1980年开始,没有涉及2001年的动因,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依据题干时间“1984年、1992年和2001年”,结合该时间相应的事件解答即可。

需要掌握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7.十三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

材料体现出当时佛罗伦萨()

A.人文主义广泛传播B.文艺复兴运动开始

C.市民阶级发展壮大D.教会控制佛罗伦萨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13世纪教会建立起“宗教裁判所”,对“罪名”成立的“异端”分子实行判决,轻者罚款,重者监禁。

因此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教堂要与“佛罗伦萨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心灵相一致”,充分体现出当时佛罗伦萨是教会控制。

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都是在14世纪文艺复兴之后出现,故排除AB;C项与题干材料主旨矛盾,故排除C;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

8.1944年国际货币与金融会议在美国召开,会议确立了国际货币制度(即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在日内瓦建立了国际贸易制度(即关贸总协定)。

在这些重要的国际性组织中,美国占据了支配地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1995年12月关贸总协定历史使命完结,1996年1月,由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这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已明显增强B.强权政治已经左右着世界的发展

C.稳定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D.美国已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1995年12月关贸总协定历史使命完结,1996年1月,由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判断,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它以明确的规则、相互的承诺为各国经济交往搭建了一个共同的平台。

这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已明显增强。

故A符合题意。

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此题应掌握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影响。

二、材料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家孙皓创作的小说《大秦帝国》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于2016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战国至秦朝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战国末年,礼崩乐坏、群雄逐鹿,各诸侯国纷纷实行改革,以富国强兵,希望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

从秦孝公开始,彻底变革。

秦孝公向列国求贤,青年士子卫鞅入秦,以法家强国之论说服了秦孝公。

卫鞅徙木立信、刑及公室,经过系列变法,使秦国崇尚法制、统一政令。

秦国历经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日益强大,终于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革命。

秦王嬴政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战国时期重大历史现象,并简要概述(叙述或简介)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比较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一

情节:

战国末年,礼崩乐坏、群雄逐鹿,各诸侯国纷纷实行改革(或卫鞅徙木立信、刑及公室,经过系列变法,秦国日益强大。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运动。

概述和评价:

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示例增强。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纷纷实行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各国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

(若情节为卫鞅徙木立信、刑及公室,经过系列变法,秦国曰益强大。

历史现象、概述和评价都围绕商鞅变法来回答同等给分)

示例二

情节:

青年士子卫鞅入秦,以法家强国之论说服了秦孝公。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概述和评价: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初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学派,各家学派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2.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示例三

情节:

秦王赢政扫六合而一统天下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秦统一-中国。

概述和评价:

秦王赢政招募各国人才,策划统一大计,秦国先后灭掉六国,接着有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

秦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统一国家,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解析】示例一

情节:

战国末年,礼崩乐坏、群雄逐鹿,各诸侯国纷纷实行改革(或卫鞅徙木立信、刑及公室,经过系列变法,秦国日益强大。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运动。

概述和评价:

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

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纷纷实行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各国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

(若情节为卫鞅徙木立信、刑及公室,经过系列变法,秦国曰益强大。

历史现象、概述和评价都围绕商鞅变法来回答同等给分)

示例二

情节:

青年士子卫鞅入秦,以法家强国之论说服了秦孝公。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概述和评价: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初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学派,各家学派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示例三

情节:

秦王赢政扫六合而一统天下。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秦统一-中国。

概述和评价:

秦王赢政招募各国人才,策划统一大计,秦国先后灭掉六国,接着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0.新中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探索,有成就也有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斯大林时期)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高速度实现工业化、农业就不能按常规发展,而是必须适应工业的要求,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来源。

——《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二1953~1957年,全国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我国过去所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企业等,从无到有建设起来.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1960年与1957年相比,(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3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22.7%;工业和农业产值比例由5.7:

4.3,变为7.8:

2.2。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下册)

(1)苏联工业化建设到1937年时取得了什么成就?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工业化建设存在什么缺陷?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何意义?

(3)材料三工农业产值比例变化暴露出什么问题?

这一问题

出现主要是当时我国哪些运动所致?

(4)综上所述,从中苏工业化建设的得失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1)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过分重视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

(2)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

(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化建设到1937年时取得

成就有,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根据材料一“(苏联斯大林时期)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高速度实现工业化、农业就不能按常规发展,而是必须适应工业的要求,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化建设存在的缺陷是工业化是围绕发展重工业进行的,即重工业畸形发展,而农业和轻工业几乎无从发展,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汽车制造业”的成就有:

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根据材料二“1953~1957年,全国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我国过去所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企业等,从无到有建设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意义体现在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依据材料三“1960年与1957年相比,(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3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22.7%;工业和农业产值比例由5.7:

4.3,变为7.8:

2.2”可知,工农业产值比例变化暴露出的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当时我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致。

(4)综上所述,从中苏工业化建设的得失中得到的认识是,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

【点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11.富是民之本,强乃国之基。

民族复兴,富强繁荣,始终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

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

在这种形势下,洋务派提出自强先“求富”,强调以“富”为基础和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的主张……但因为企业受到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其生产规模、利润分割要听命于清王朝,带上了浓厚的封建性。

企业能否发展,与封建势力的控制往往成反比。

——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然而人们殷殷向往、已在招手的建设机会很快丧失了,中国并没有出现随政治革命而来的“产业革命”。

个中缘由,过去只强调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帝国主义没有支持南京临时政府,这是事实。

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封建政治势力的破坏,革命党人非但没有能力制约封建军阀,反而一步步受到封建军阀的制约。

胜利的辛亥革命推动了实业的发展,而随之而来的军阀统治和军阀混战,又窒息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按不变价格计算),农业和工业的增长量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征是明显的加速度。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不仅提高了公民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流动性。

中国发展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挑战美国经济主导地位,并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民主的国家发展模式。

——(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

(1)根据材料一回答,洋务派为什么要“求富”?

概括指出“求富”路上最大的阻碍因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一个“求富”企业。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并没有出现随政治革命而来的‘产业革命’”的原因。

(3)对比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促使“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征是明显的加速度”的原因。

举出一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工业成就。

(4)材料四中,“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是谁?

中国的“发展模式”指什么?

【答案】

(1)为了国家增加财政收入;清王朝封建势力的限制;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2)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政治势力的破坏,军阀统治和军阀混战.

(3)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4)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

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

”可知洋务派要“求富”的原因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发展军事工业;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但因为企业受到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其生产规模、利润分割要听命于清王朝”可知“求富”路上最大的阻碍因素是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包括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等。

(2)根据材料二“个中缘由,过去只强调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帝国主义没有支持南京临时政府,这是事实。

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封建政治势力的破坏”可知“中国并没有出现随政治革命而来的‘产业革命’”的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政治势力的破坏。

(3)前一问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促使“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征是明显的加速度”的原因包括:

新中国成立,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后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成就包括:

鞍山钢铁厂、武汉长江大桥、长春一汽等。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后一问中国的“发展模式”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自强与求富;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