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901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

(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器材:

音叉、闹钟等。

教材分析:

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

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二、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

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

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固体〉液体〉气体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回声:

声音的反射。

<0.1秒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课本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练习:

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

16页1、2、3题。

教学后记:

总结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学习目标:

1、知道人耳的构造。

2、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3、了解“双耳效应”,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象。

重、难点:

(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1课时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要的纠正即可。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直接给出问题,引入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在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的基础上,解释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2、利用骨传导听到声音3、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教后记三、声音的特性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2、知道什么是频率?

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

(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器材:

直尺、音叉。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要的纠正即可。

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3、声音在、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

声音的高低试验:

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课本如图示结果:

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

(1)、频率:

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

20Hz~20000Hz学生阅读课本图示2、响度:

声音的强弱试验:

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课本如图示结果: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

(1)、响度与振幅有关

(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

声音的一个特征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教后记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

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三、教法与学法:

分组讨论法、阅读法四、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

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它对人有没有危害?

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

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

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课堂小结: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教学后记:

五、声的利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三、教法与学法:

阅读自学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计算:

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

小明距离高山多远?

(当时气温是15℃)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2、声与能量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一、光的直线传播颜色?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加点蓝墨水)、烟雾(空气清新剂)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

?

?

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例如:

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

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

?

?

?

?

?

?

?

?

学生举例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2、探究:

光的传播演示试验①:

图片?

?

阳光穿过树林演示试验②:

激光在水中穿过演示试验③:

激光在烟雾中穿过结论: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

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3、光的速度:

讨论:

光有没有速度?

(有,非常大)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

34页图示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4、阅读:

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问答:

(1)我们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2)什么是光年?

它是什么物理量?

3、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练习册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二、光的反射?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

知道光路可逆。

?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

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

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重、难点:

3.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4.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3、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min的时间,那么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

?

?

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例如:

蜡烛、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

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进行新课: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举例说明:

不同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

2、探究:

光的反射规律器材:

有什么器材?

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

如何做?

(可以参考课本步骤?

?

P39)结果:

填入下表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ir镜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法线:

垂直镜面的直线(虚线?

实线?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演示试验:

光路可逆,得到结论如下: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

物理课本P30作图题4、试验:

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

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

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探讨:

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

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练习册。

2.写出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三、平面镜成像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玻璃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

什么是漫反射?

3、作图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①试验:

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

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器材:

蜡烛、纸、玻璃、尺步骤:

①试验装置如何?

步骤如何?

②要测什么数据?

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讨论、归纳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现象:

水面成像?

?

(可详细讲解)3、平面镜成像原理: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

水银面起什么作用?

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

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

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

成什么像?

(2)、凹面镜:

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灯?

?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

球面镜的应用3、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后习题。

2.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后记:

四、光的折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

1.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面发生,其反射角入射角。

3、作出反射光线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①现象:

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

是什么原因?

②光的直线传播?

?

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

同学们猜一猜进行新课:

1、试验:

(先让学生猜想:

光线会往哪边折?

)结果:

2、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2)试验:

结果:

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3)、试验: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有关现象:

(1)、水中的物体上升:

做图说明(包括水变“浅”、筷子“折”等?

?

(2)、海市唇楼3、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3.完成练习册。

4.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教学后记:

六、看不见的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

?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

3.知道太阳光谱的内容。

4.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白光是由各种混合而成的,把白光分解成各色光的过程叫。

2、完成光路图:

A水B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利用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可见光:

?

?

红、橙、黄、绿、蓝、靛、紫进行新课:

1、把这些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在红光、紫光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光,分别是:

不可见光可见光不可见光红外线红、橙、黄、绿、蓝、靛、紫紫外线2、红外线:

(1)、阅读课本50页的内容,并归纳。

(2)、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3)、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

(4)、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

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教师注意指导)3、紫外线:

(1)、阅读课本51页的内容,并归纳。

(2)、紫外线的来源?

(3)、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

(4)、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5)、荧光效应。

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教师注意指导)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练习册内容。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一、透镜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5.焦点、焦距的定义。

6.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透镜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玻璃水空气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

如:

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

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

连接圆心的直线光心:

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试验:

结果: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

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

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练习册。

2.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

二、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7.照相机的原理。

8.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

什么叫焦距?

3、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

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的结构:

镜头?

?

凸透镜胶卷?

?

快门?

?

2、活动:

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3、投影仪:

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结构:

图3.2-4示4、放大镜: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实际是一个凸透镜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练习册。

教学后记: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试验。

重、难点:

试验的过程。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

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4、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5、什么是焦点?

什么叫焦距?

6、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

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凸透镜投影仪:

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思考:

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学生猜想?

?

(引导“可能与距离有关)1、演示试验:

如图示有关概念:

物距: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

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

用f表示2倍焦距:

用2f表示注意事项:

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

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

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1)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

(2)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3)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4)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像:

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

讨论:

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3.完成练习册。

4.写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后记:

四、眼睛和眼镜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

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水空气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

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

晶状体:

各部分的作用?

?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

总结:

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照相机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探究:

如何调整?

3、眼镜:

(1)、近视眼镜:

让光线发散?

?

凹透镜

(2)、远视眼镜:

让光线会聚?

?

凸透镜4、眼镜的度数:

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

?

正数近视眼镜(凹透镜)?

?

负数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练习册。

一、温度计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重、难点:

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学器材:

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教学课时:

2时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图片问题:

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

这些状态如何转化?

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猜想:

〔?

?

〕教师:

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进行新课: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

结论:

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

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

〕(3)、教师引导:

拿出自制的温度计可否判断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