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0.72KB ,
资源ID:113590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3590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docx

1、初二物理上册教案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音叉、闹钟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 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 有关的现象。 教

2、学过程: 一、 前提测评:无 二、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 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

3、不同的。 固体液体气体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课本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总结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学习目标:1、知道人耳的构造。 2、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3、了解“双耳效应”,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材分析

4、: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 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要的纠正即可。 教学过程: 一、 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二、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直接给出问题,引入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 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在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的基础上,解释耳朵听到声音的 过程 2、 利用骨传导听到声音 3、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教后记 三、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

5、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直尺、音叉。 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懂,所以 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要的纠正即可。其 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 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3、声音在、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二、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声音的

6、高低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 2、响度:声音的强弱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教后记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1、

7、知识与技能 ?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 ?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

8、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9、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 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 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怎样防治噪声? 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教学后记: 五、声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

10、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

11、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 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一、光的直线传播颜色 ?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 ?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

12、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 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加点蓝墨水)、烟雾(空气清新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

13、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 (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问答:(1)我们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2)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完成物理练习册内容。 2.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二、光的反射 ?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 认识

14、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 知道光路可逆。 ?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 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 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重、难点: 3. 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4.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

15、后 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3、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min的时间,那么太阳到 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等。 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进行新课: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举例说明:不同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可以参考课本步骤?P39) 结

16、果:填入下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i r 镜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法线:垂直镜面的直线(虚线?实线?)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演示试验:光路可逆,得到结论如下: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课本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 (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 (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

17、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完成练习册。 2. 写出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三、平面镜成像 1、知识和技能 ?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 ?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 功的喜悦。 ?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通过学习,初步

18、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1.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玻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 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要测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讨论、归纳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

19、)、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 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灯?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完成课本后习题。 2.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后记: 四、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 了解

20、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 ?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 1. 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2.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 面发生 ,其反射角 入射角。 3、作出反射光线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 是什么原 因

21、? 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 吗?同学们猜一猜 进行新课: 1、试验: (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 结果: 2、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2)试验: 结果: 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3)、试验: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有关现象: (1)、水中的物体上升:做图说明 (包括水变“浅”、筷子“折”等?) (2)、海市唇楼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3. 完成练习册。 4.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

22、活中的实例教学后记: 六、看不见的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 ?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 ?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 3. 知道太阳光谱的内容。 4. 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白光是由各种混合而成的,把白光分解成各色光

23、 的过程叫 。 2、完成光路图: A 水 B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利用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可见 光:?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进行新课: 1、把这些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在红光、紫光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光,分别是: 不可见光 可见光 不可见光 红外线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紫外线 2、红外线: (1) 、阅读课本50页的内容,并归纳。 (2)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3) 、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 (4) 、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 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

24、教师注意指导) 3、紫外线: (1)、阅读课本51页的内容,并归纳。 (2)、紫外线的来源? (3)、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 (4)、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5)、荧光效应。 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教师注意指导)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练习册内容。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一、透镜 1、知识和技能 ?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能保持

25、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5. 焦点、焦距的定义。 6.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透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玻璃 水 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 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试验: 结果:

26、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 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完成练习册。 2. 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 二、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

27、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7. 照相机的原理。 8.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3、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 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

28、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练习册。 教学后记: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 ?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试验。 重、难点:试验的过程。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29、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4、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5、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6、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 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学生猜想?(引导“可能与距离有关) 1、演示试验:如图示 有关概念: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

30、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1) 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 (2) 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 (3) 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4)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3. 完成练习册。 4. 写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后记: 四、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31、。 ?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水 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 晶状体: 各部分的作用?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 (1)、近视

32、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 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练习册。 一、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理解温度的概念。 ?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 索自然现象中的物

33、理规律。 重、难点: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器材: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图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 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猜想: ?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 温 度计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 (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 可否判断温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