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质量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628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厦门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厦门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厦门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厦门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质量发展规划.docx

《厦门质量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质量发展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门质量发展规划.docx

厦门质量发展规划

厦门市质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

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关系转型发展,关系民生品质,关系城市形象,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结合厦门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质量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出台《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若干意见》,从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个领域大力推进,质量工作格局不断健全,质量文化建设全面推进,质量基础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全民质量意识不断增强,质量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一)产品质量持续提高。

2012年制造业竞争力指数达88.15,居全国前列。

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7.59%。

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制造业企业体系认证通过率达70.2%。

2家企业获福建省政府质量奖,7家企业获厦门市质量奖。

拥有67项中国驰名商标、174项福建名牌产品、543项福建省著名商标、193项厦门优质品牌、687项厦门市著名商标。

(二)工程质量持续提升。

大中型工程及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均达到100%。

新建民用建筑100%达到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求。

2009年以来建设工程有3个项目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2012年有4个项目获“AAA级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诚信工地”,省优质工程占全省总数一半。

(三)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持续改进。

生活性服务业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厦门游客满意度指数为84.15,居全国前列。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和厦门国际邮轮中心荣获“国际卫生机场”和“国际卫生港口”称号,成为全国唯一成功“国际双创卫”城市;厦航先后两次获得“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居前列,厦门农商行、恒生银行、紫金产险等20家金融机构开业,四大营运中心新引进总部企业155家;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发展迅速,名鞋库、零号男、斯波帝卡、PBA等一批企业成为B2C知名品牌。

(四)环境质量持续优化。

主要污染物减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万元GDP能耗(0.66吨标准煤)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获得“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低碳城市”等称号。

全市质量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企业主体责任意识还不够强,质量总体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建设工作机制有待继续完善,完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质量发展任务还需继续努力。

“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是我市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实施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建设“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崭新阶段。

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对质量工作提出了更系统、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入的要求。

特别是面临“资源土地匮乏、环境负荷加重”发展瓶颈,逼迫厦门必须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把推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具有厦门特色的质量发展之路。

二、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大战略机遇,围绕“打造名优品牌产品的聚集区、创新质量发展机制的先行区、共享质量发展成果的示范区、深化两岸质量合作的试验区”这一质量发展战略定位,坚持“安全为先、以质取胜、协同治理、技术支撑”工作方针,全面建设质量强市,为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

(二)工作方针

——坚持安全为先的质量发展基本要求。

把安全为先的要求贯穿于质量发展过程的始终,落实质量安全责任,严格质量安全监管,科学处置质量安全事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不断提升民生品质。

——坚持以质取胜的质量发展核心理念。

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发挥质量的战略性、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提高各行各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努力走出一条以质取胜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协同治理的质量发展实现途径。

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发挥市场和企业在促进质量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坚持技术支撑的质量发展基础保障。

技术是质量工作的重要支撑,推进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以及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研发与运用的有机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手段、监管方式。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设质量强市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充分体现,质量工作技术体系、制度体系和发展机制不断完善,质量总体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全社会质量意识显著提升,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打造厦门特色的“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1、产品质量

到2020年,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建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带动能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到2015年,产品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

——工业产品。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90以上,国家、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4%以上,市级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6%以上,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达99%以上。

专栏1:

支柱产业产品质量发展目标(2015年)

01

电子

平板显示

培育自主品牌,大力发展品牌经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以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带动行业发展的格局。

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

提高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一批中小企业从OEM转型到自有品牌,提高龙头企业在国家、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话语权,培育火炬(翔安)产业园区光电产业基地品牌。

计算机与通讯设备

争取实现OEM企业普遍转型为自有品牌,骨干企业实现主要依靠服务增值或专有技术实现赢利,由加工制造为主向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转化。

02

机械

汽车

推进工艺技术改造,提升客车产品质量,围绕品牌创建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全球大中型客车生产基地和国内汽车制造及出口基地。

工程机械

推动基础工艺、基础部件技术提升,增强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可靠性;开展整机产品节能减排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攻关,培育国内重要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

电力电器

成为全球产业技术研发基地、名牌产品生产基地,培育高水平的协作配套体系。

航空工业

完善部件系统维修、提升整机能力、发展零部件制造,打造国际一流的维修质量和安全标准。

船舶制造

建设国家船舶出口基地,争创汽车滚装船国际名牌,培育游艇制造企业自有品牌。

专栏2: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质量发展目标(2015年)

0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高端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品的质量水平明显提升;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三网”融合、射频识别和物联网终端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02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

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产业化,突破海洋药源生物规模化培育技术和高值化利用技术,加强对中成药、中药饮片等药品质量安全监管,生物药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7%左右。

03

新材料产业

加强与台湾在半导体发光材料标准研究制定、工艺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合作,培育“金龙”稀土产品的行业品牌。

04

节能环保产业

初步形成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主要领域优势突出、以服务型制造为主的厦门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发展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节能环保产品。

05

海洋高新产业

加快海洋生物产业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健全产业标准体系,提升海洋能发电设备检测能力。

专栏3:

优势特色产业产品质量发展目标(2015年)

01

食品加工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重点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5%以上,创建一批国内知名品牌。

02

纺织服装

提升纺织服装质量水平,培育一批区域品牌。

03

化工

加快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培育轮胎、精对苯二甲酸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农产品。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培育一批名牌农产品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

2、工程质量

到2020年,建设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工程项目获鲁班奖等国家级工程质量奖,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满意度显著提高。

到2015年,工程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

——工程勘察设计质量不断提高。

加强工程勘察设计的审查和监管,规范勘察设计质量行为,提高勘察设计质量水平,使建筑工程在设计上更合理、造价上更节约。

争取房屋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一次通过率在2013年基础上提高5%。

——工程施工质量显著提升。

重大建设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普遍增强,大中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工程质量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在重要工程领域拥有一批核心技术,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新建工程达到100%。

——保障房工程建设质量水平有效保证。

新开工保障房受监工程覆盖率达100%,保障房工程建设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

3.服务质量

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服务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消费者服务投诉率持续降低,消费者对服务业满意度不断提高,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数位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

到2020年,服务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全面实现,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水平及顾客满意度显著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持续提升,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国际水平,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服务品牌。

专栏4:

支柱服务业质量发展目标(2015年)

01

航运物流

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和全国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大力发展以保税物流和对台物流为特征的口岸物流、为先进制造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城际配送物流、区域联动物流,培育壮大物流龙头企业,着力建设四个百亿以上产值的物流集聚区,建设一批专业特色物流中心和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配套的专业批发市场。

02

旅游会展

精心培育“海峡旅游”品牌,打造“海上花园、温馨厦门”休闲度假旅游品牌,“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争创“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打造海峡西岸文化休闲旅游中心。

打造海峡论坛、国际投资论坛等国际知名会展品牌,大力培育新展会活动。

03

金融与商务

建设机构齐全、服务高效、生态良好、市场发达、辐射功能强大的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以本岛东部滨海带为主、以环杏林湾、环东海域、海沧CBD为辅的、发展繁荣的总部企业聚集区,建设成区域性中介服务中心。

04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与嵌入式软件、数字内容、服务外包、信息服务等优势产业,促进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和新型业态的应用开发和信息服务,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和“国家软件产业基地”。

专栏5:

新兴服务业质量发展目标(2015年)

01

文化创意

推动重点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建设,全面加强与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国际化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02

电子商务

普及和深化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环境和支撑体系,实现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支撑体系、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全面促进企业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

专栏6:

优势特色服务业质量发展目标(2015年)

01

商贸业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丰富新型业态,加快传统行业升级,优化商业布局,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商贸业转型,增强城市消费功能、商务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基本建成海峡西岸最具竞争力的高端消费中心。

02

住宿餐饮业

引导企业走标准化、连锁化、品牌化和规模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住宿餐饮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保持住宿餐饮市场持续繁荣和稳定增长,满足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大力开展闽南菜系挖掘创新和闽南饮食文化弘扬传播工作,鼓励支持餐饮“老字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市场接轨,树立厦门餐饮新的特色形象。

4.环境质量

到2020年,节能环保型产品普遍应用,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全面推广,以低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初步建成。

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比重显著增加,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

到2015年,环境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

——节能减排。

继续保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居全国领先,建成厦门特色的国家低碳示范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

巩固和提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水平,保持生态文明水平居全国前列,基本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42.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新建各类公园50个以上。

三、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

(一)严格企业质量安全主体作用。

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

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

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强化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树立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形象。

(二)提升企业质量发展主体作用。

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争创国家、省、市质量奖,推行“首席质量官”、“质量工程师”制度。

加快企业质量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质量创新与发展的投入,引导企业承接重大科技专项,承建重大技术研发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研发与标准化同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发展低碳、清洁、高效的生产经营模式。

(三)发挥优势企业示范引领作用。

努力推动大型国有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广。

发挥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提升作用,引领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带动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和管理创新,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和市场服务能力,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狠抓四大领域质量

(一)提升产品质量。

强化制度建设,充分利用厦门立法权,探索制定完善质量安全和质量责任追究等法规规章。

强化安全监管,完善产品分类监督抽查机制,严格实施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制度,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强化发证后监管。

探索建立企业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建立产品质量伤害监测体系,开展产品伤害评估和预警分析。

完善风险预警平台,提升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执法监督。

加大生产源头治理力度,强化市场监督管理,严厉查办制假售假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质量违法行为,严厉查办利用高科技手段从事质量违法活动。

专栏7:

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01

完善产品伤害监测系统

  质监、卫生等部门共同建立产品伤害监测系统,收集、统计、分析与产品相关的伤害信息,评估产品安全的潜在风险,及时发出产品伤害预警,为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及企业等制定防范措施提供依据。

002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

  搭建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收集网络,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舆情监控系统,完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公共技术服务,加强高危行业、重点产品及进出口商品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提升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效能。

(二)提升工程质量。

严格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

积极推行分类监管和差别化监管,突出对质量安全管理较薄弱项目的监管,突出对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的监管,突出对质量安全行为不规范和社会信用较差的责任主体的监管。

提升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水平,引导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创建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实施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

推进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

探索建立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水平为主体的勘察设计招投标评价机制,推行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

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大力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

狠抓大型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工程、大型水利工程、住宅工程等质量安全管理。

(三)提升服务质量。

打造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加快发展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与商务、软件和信息四大支柱服务业,培育壮大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积极提升商贸、社区服务、养老服务、休闲娱乐、住宿餐饮等优势特色服务业,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文化休闲旅游中心、金融商务中心,率先建成海峡西岸最具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大力推进服务标准化,围绕服务业发展的新领域、新业态、新热点,拓宽服务业标准化覆盖范围。

大力提升顾客满意度,探索建立顾客满意度评价制度,推进服务业满意度评价试点。

(四)提升环境质量。

以再创国家环保模范城为抓手,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洁净”等重点环保工程,保持厦门生态文明水平居全国前列,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级生态市。

推行低碳产品标识、能效标识、再生产品标识与低碳认证、节能产品认证等制度。

推广环境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加强节能减排监管体系建设,强化能源计量等技术基础。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执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有关标准,限制高消耗、重污染行业准入,继续保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居全国领先,建成厦门特色的国家低碳示范城市。

五、全方位促进质量发展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提升质量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质量技术创新体系,依托骨干企业、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一批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质量创新基地。

推动实施重大质量改进和技术改造项目,培育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新优势。

在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领域加强调查研究、数据比对和综合分析,不断提高质量状况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战略,促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实施专利导航工程,逐步建立“政产学研金介用”的专利协同运用机制,构筑区域性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推动两岸知识产权合作交流基地建设,探讨成立两岸知识产权银行。

实施“厦门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程”计划,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升,不断提升各类知识产权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

(二)实施标准化战略。

加快构建具有厦门特色的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标准体系,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产业及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标准化建设。

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机制。

支持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修订,争取更多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落户厦门。

开展标准化立法,完善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标准体系,提升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

开展标准化示范园区工作,围绕园区主导产业、重点产品培育技术标准联盟,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

加强标准化战略研究,推进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标准化基础保障能力。

专栏8:

标准化工作重点

01

现代农业

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加快完善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30%以上。

02

传统产业

基本消灭无标生产,推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建设。

03

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地方标准体系,推进技术研发与标准化同步。

04

现代服务业

拓展服务业标准化实施领域,重点加强物流、金融、旅游、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在主要服务行业树立标准化标杆示范企业。

05

节能环保领域

开展能源高效利用、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城市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建设。

06

工程建设领域

推进建设工程标准化工作,加快制定和实施建设工程地方系列标准。

(三)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加强我市名牌企业及产品的扶持、保护及宣传,完善以消费者满意和市场竞争力为基础的名牌产生机制,大力推动企业取得名牌产品称号、驰名商标称号、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塑造“厦门品牌”整体形象,力争城市每亿元GDP拥有称号数量居全国同级城市前列。

着重塑造区域品牌,推进品牌消费集聚区、质量创新示范基地和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

推动传统产业以联盟标准为纽带,培育区域品牌,带动形成一批现代产业集群。

完善“厦门优质品牌”价值评价体系,逐步建立“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自主品牌发展机制,推动企业商标注册、品牌培育和名牌创建工作,在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拓展厦门优质品牌评价工作,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不断提高“厦门制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专栏9:

品牌建设重点措施

01

塑造“厦门品牌”整体形象

围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工程领域,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提升厦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02

建设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以产业聚集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代服务区、旅游景区等为重点,通过建设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树立典型,创新品牌建设工作机制,营造有利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03

完善“厦门优质品牌”评价体系

以消费者认可、市场竞争中产生为原则,参照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以品牌货币价值评价为主要内容,建立具有厦门特色的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和制度,提高“厦门优质品牌”的国际化水平。

(四)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深入开展对外质量交流与合作,加快国际先进质量管理创新和实践成果的引进,促进质量管理创新,提升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全面深化厦台质量交流与合作,在质量标准认证、食品安全、物品编码应用、检验检疫、冷链物流等方面与台湾开展交流互访和技术合作,实现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共享和互换以及检测的比对。

争取更多与台湾对接产业所需的全国标准化、计量专业技术组织落户厦门,逐步建立共同制定标准、农业标准化、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紧密合作机制,促进两岸产业对接和经贸合作。

加强区域质量交流与合作,提升区域质量协作水平,服务厦漳泉大都市同城化,推进海西城市群协作和跨省区域协作,促进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推进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建设,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凭借质量竞争优势占据国际市场,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龙头企业。

专栏10:

质量交流与合作重点

01

厦台质量交流与合作

定期举办“海峡两岸质量论坛”,加快建设“两岸标准检验认证交流合作基地”和海峡两岸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交流合作基地,探索两岸共同制定相关标准和两岸区间货物流转检验检疫监管模式。

六、健全质量支撑体系

(一)完善质量素质教育体系。

提升全民质量素养,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质量基础教育,依托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普及质量知识。

加快质量人才梯队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质量管理相关专业,促进质量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大规模培养掌握工艺操作技巧的熟练工人,提高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推动实施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实施注册计量师制度,完善质量关键岗位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培养引进高层次质量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市人才政策和资金对质量人才的引进、培养给予支持。

(二)增强质量科研支撑力度。

支持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质检技术机构、规模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开设质量人才培养与实践基地,共建质量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开展以加强宏观质量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