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心天气5课时表格式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心天气5课时表格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心天气5课时表格式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心天气5课时表格式教案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
一、课题:
1今天天气怎么样
二、课程标准:
1、知道利用根据观测比利用感官更准确有效。
2、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受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
3、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知道可以用温度、湿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来描述和测量天气。
5、知道基本气象观测器材的作用。
6、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7、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三、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
2、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天气预报工作。
2、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
3、知道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
4、知道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
2、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四、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
●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天气预报工作。
●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
●知道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
●知道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
●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
●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不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
层次2:
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但不能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层次3:
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探究能力:
层次1:
不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不知道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
层次2:
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不太知道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
层次3:
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知道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知道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
六、教学准备:
1、反映不同天气的图片,VCD
七、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提问:
同学们,你们觉得今天天气怎么样?
(不求详细、具体)关于“天气”,你知道些什么?
你还有什么问题,想知道什么吗?
2、讲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天气方面的知识,学习《今天天气怎么样》。
导入新课。
探索和
调查
1、讲述:
天气预报同学们都看过吧!
你能试着报一下今天的天气吗?
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把讨论出的有关天气的词填写在75页。
(学生讨论、交流。
)
2、提问: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许多词语可以描述天气。
但是,这样记天气太麻烦了,怎么办?
3、讲述:
下面就请同学们在书上43页的表格中设计符号来表示相关的天气。
设计好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4、学生设计、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
5、讲述:
刚才,许多同学描述了一下最近的天气状况,又自己设计了一些符号来表示天气。
接着,我们来讨论一下,天气预报的来源。
6、提问: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预报?
(学生自由回答。
)
7、提问:
又有谁知道,我们平时听见的或者看见的天气预报又是怎么来的?
(有的学生能答出)
8、讲述:
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请大家看书上43页。
……
9.提问:
150多年前的人们是怎么预报天气的呢?
10.学生在看图片的基础上交流。
11.提问:
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做出的,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最关心天气的。
那么,还有谁关心天气?
请分组讨论“在你们心目中,谁最关心天气”。
此外,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待会儿,回答的时候,请你来表演一下,什么样的天气对谁有什么影响。
12.学生讨论,汇报,演示。
1.
1、如何描述天气。
2、了解现代天气预报的方法。
3、了解历史上人们预报天气的方法。
4、讨论“谁最关心天气”。
回顾和
解释
1、欣赏各种各样的天气(美丽的、恶劣的……)
(1)讲述:
让我们来看一些图片,如果你觉得她很美,就起来告诉大家“美在哪里”;如果你觉得她很讨厌,就起来告诉大家“讨厌在哪里”。
(2)观赏图片,并讨论。
2、你喜欢哪一种天气,为什么?
巩固总结。
一、课题:
2气温是多少
二、课程标准:
1、知道利用根据观测比利用感官更准确有效。
2、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受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
3、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4、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5、知道可以用温度来描述和测量天气。
6、知道基本气象观测器材的作用。
7、体会到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
8、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9、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10、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11、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三、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2、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3、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4、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5、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2、有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
四、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有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不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不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层次2:
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层次3:
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探究能力:
层次1:
不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不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不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
层次2:
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知
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
层次3:
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六、教学准备:
1.学生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寒暑表模型。
2.百叶箱、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七、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
(指名汇报)
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
利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
)
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
(里面装的什么液体?
怎样读?
为什么叫摄氏度?
)(指名说。
)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
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
任意指一个刻度相互说一说。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
导入新课,指导学生读、写气温的方法。
探索和
调查
1.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
(1)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住两边。
(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读出刻度。
提问:
为什么要平视?
仰视结果会怎样?
俯看结果会怎样?
(仰视结果偏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
)可借助图示演示。
2.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
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如:
在时间相同时测量,在人少、通风处测量,等液面完全静止在读数……)
3.教师布置测量要求
(1)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同座位两个人,一个同学测量,一个同学记录。
(2)测量完填写教科书第83页的“活动记录”第一题。
4.开始测量,15分钟。
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
(如:
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
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
6.教科书第41页的“交流”,全班集体讨论。
(这一部分要提前一天让每组进行测量,可以是每节课后进行测量)从图中看一天内气温变化发现了什么?
(如:
中午13:
00~14:
00气温最高,早上6:
00和傍晚18:
00气温基本相同,……)
1、指导学生测量气温的方法。
2、学生通过交流,了解白天气温变化的规律。
回顾和
解释
1、坚持测量一周的气温,并做记录。
巩固所学。
一、课题:
3雨下得有多大
二、课程标准:
1、知道利用根据观测比利用感官更准确有效。
2、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受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
3、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4、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5、知道可以用降水量、湿度来描述和测量天气。
6、知道基本气象观测器材的作用。
7、体会到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
8、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9、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10、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11、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三、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用身边材料制作头发湿度计,并测量空气的湿度。
2、尝试根据空气的湿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3、能用废旧塑料瓶自这制雨量器,并尝试测量降水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下雨前空气湿度会增加。
2、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湿度和降水的多少。
3、知道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懂得制作简易器材也可以进行科学观测。
四、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能用身边材料制作头发湿度计,并测量空气的湿度。
●尝试根据空气的湿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能用废旧塑料瓶自这制雨量器,并尝试测量降水量。
●知道下雨前空气湿度会增加。
●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湿度和降水的多少。
●知道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懂得制作简易器材也可以进行科学观测。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不能用身边材料制作头发湿度计,不能用废旧塑料瓶自这制雨量器。
层次2:
能用身边材料制作头发湿度计,并测量空气的湿度,能用废旧塑料瓶自这制雨量器,并尝试测量降水量。
层次3:
能用身边材料制作头发湿度计,并测量空气的湿度,尝试根据空气的湿度推测会不会下雨,能用废旧塑料瓶自这制雨量器,并尝试测量降水量。
探究能力:
层次1:
不知道下雨前空气湿度会增加,不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湿度和降水的多少。
层次2:
知道下雨前空气湿度会增加,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
湿度和降水的多少。
层次3:
知道下雨前空气湿度会增加,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湿度和降水的多少,知道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六、教学准备:
1.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各一;两粒小珠;彩笔。
2.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
3.大小、形状不同的雨量器若干。
七、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课前先板书“雨”提问:
谁知道我们今天探究内容和什么有关?
2、小朋友们你们能用“雨”字组成一个词或组成一个成语说说你们知道的“雨”吗?
(结合板书:
大雨中雨小雨)
引起学生对雨的兴趣,同时和语文学科结合,发挥学科综合性。
探索和
调查
1.(展示头发湿度计的成品)讲述:
这是头发湿度计,是用来测量空气湿度的,你们想不想也做一个啊?
2.教师说明制作头发方法。
3.学生按要求制作头发湿度计并用来测量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结制作情况。
5.怎样才能知道雨下的大小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板书完整:
雨下得有多大)
6、(出示雨量器)老师这里自制了一个测量雨量的工具,你们看,(演示雨量器的使用。
)
7、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作这样一个雨量器呢?
让我们动手来做个雨量器测测看。
8、(出示)制作雨量器的过程图片
9、做好了以后我们还应注意什么?
为什么在量雨之前要先往这个瓶里倒进一些水呢?
10、动手制作,展示作品。
11、让我们用自己做的雨量器来实际测测吧,并把测的结果记在表格中。
12、汇报并整理。
13、像同学们这样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并整理大家的结果,在数学上就叫做统计,所在我们现在是用实验、记录和统计的方法研究一定时间内雨量。
14、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差异)
15、找一找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
16、你们能在1分钟内让雨下满5小格吗?
可以怎样做?
下满10小格、20小格呢?
(多选择几个壶)
17、分组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或画下来?
(在科学记录本)
18、分组实验,汇报。
19、展示实验,大家再讨论,再实验,汇报。
20、如果我们把一分钟看作一天,刚才同学们模拟的降雨量就是大雨的降雨量,人们把一天降雨在1厘米之内的称为小雨,也就是我们做的雨量器的1小格,1—2.5厘米之内称为中雨,也就是我们做的雨量器的3小格以内。
(略)
21、老师这里有三个大小不同雨量器,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量雨,行吗?
22、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23、学生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做试验
1、指导学生自制头发湿度计。
2、指导学生制作雨量器
3、定量训练理解降雨量。
4、定量训练理解降雨量。
5、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量雨
回顾和
解释
1.下雨可以灌溉庄稼,可以净化空气,但雨下大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的灾难呢?
2.今天这课我们有不同的方法研究了下雨的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亲自去测一测,让我们用我们自制的雨量器去测量雨量。
巩固所学,课外拓展
(表格1)
时间
1分钟
2分钟
5分钟
格数
(表格2)
用雨量器测雨量
(1)地点:
(2)雨下了多长时间:
(3)收集了多少雨:
收集人:
记录人:
资料:
雨量等级划分标准是什么?
答:
雨量等级划分标准是:
日降水量在0-10毫米之间为小雨;在10-25毫米之间为中雨;在25-50毫米之间为大雨;在50-100毫米之间为暴雨;100-200毫米之间为大暴雨、大于200毫米的为特大暴雨。
一、课题:
4今天刮什么风
二、课程标准:
1、知道利用根据观测比利用感官更准确有效。
2、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受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
3、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4、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5、知道可以用风力、风向来描述和测量天气。
6、知道基本气象观测器材的作用。
7、体会到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
8、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9、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10、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11、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三、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用来测量风向和风级。
2、能够用一些轻飘物判断风向和风力。
3、能够识别风向。
4.能够对照风级歌识别风级。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知道风向会改变。
3、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4、懂得用风向标可以测出风向、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速。
5、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愿意较长时期地记录天气情况。
2、懂得可以用身边的材料自制科学观测器具,树立勤俭节约搞科学的意识。
四、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用来测量风向和风级。
●能够用一些轻飘物判断风向和风力。
●能够识别风向。
●能够对照风级歌识别风级。
●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知道风向会改变。
●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懂得用风向标可以测出风向、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速。
●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愿意较长时期地记录天气情况。
●懂得可以用身边的材料自制科学观测器具,树立勤俭节约搞科学的意识。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不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不能用一些轻飘物判断风向和风力,不能识别风向,不能对照风级歌识别风级。
层次2:
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用来测量风向和风级,能够用一些轻飘物判断风向和风力。
层次3:
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用来测量风向和风级,能够用一些轻飘物判断风向和风力,能够识别风向,能够对照风级歌识别风级。
探究能力:
层次1:
不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不知道风向会改变,不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不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不懂得用风向标可以测出风向、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速。
层次2:
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知道风向会改变,了
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懂得用风向标可以测出风向、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速。
层次3:
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知道风向会改变,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懂得用风向标可以测出风向、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速,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六、教学准备:
1.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
2.木条、小珠子、木片或硬纸板、大头针、泡沫塑料板、量角器、长线、泡沫塑料小球。
3.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七、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出示诗歌迷:
能解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激发学生对风的兴趣
探索和
调查
1.“风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
2.你平常在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时,注意广播员是怎样预报风的吗?
谁能学一学。
联系生活利用红领巾或彩色小旗帜在校园里感受风的存在。
3.通过“米”字型的风向方位图和风向标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风向”,并通过讨论进行学习。
4.借助风速计的模型或图片引出“风力”知识。
5.借助《风级歌》帮助学生回想、建立“风力”的感性认识。
6.提供多种材料指导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测量风、完成观测记录。
7.描述自己的观测。
1、感受风的存在。
2.观测风向
3.观测风力、能够学会并运用《风级歌》
4.制作风向标、利用风向标测量风,观测风的大小
5.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回顾和
解释
1、背诵《风级歌》
2、画一副有关风的画或读一篇有关风的文章。
3、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4、尝试做一次天气预报
巩固所学。
八、板书:
4、今天刮什么风
能解三秋叶,风向:
风力:
可开二月花。
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
风力就是风的大小。
过江千尺浪,风向有:
东、南、西、北风力的大小用“风级”
入竹万竿斜。
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表示。
(打一自然现象)八个方向。
一、课题:
5气候与季节
二、课程标准:
1、知道利用根据观测比利用感官更准确有效。
2、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受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
3、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4、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5、知道可以用温度、湿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来描述和测量天气。
6、知道基本气象观测器材的作用。
7、体会到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
8、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9、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10、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11、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12、懂得天气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活,造成动植物的变化。
三、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3、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
2、持之以恒地观察动植物的变化。
3、养成记录观察现象的习惯。
四、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感受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
●持之以恒地观察动植物的变化。
●养成记录观察现象的习惯。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不能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不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不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不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层次2:
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能够观察但不能记录自己的发现,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层次3:
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探究能力:
层次1:
不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不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不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不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层次2: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简单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简单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层次3: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六、教学准备:
1.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2.有关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3.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4.确定观察的对象,准备好观察记录的工具,如笔记本、笔、照相机、录象机
等。
七、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