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填图方法及三大岩类分类和命名.doc
《地质填图方法及三大岩类分类和命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填图方法及三大岩类分类和命名.doc(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填图方法及三大岩类分类和命名原则
目录
一、地质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2
二、地质填图精度要求5
三、勘查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1/1万~1/2千)基本要求11
四、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原则12
五、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原则24
六、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原则71
七、中国年代地层表99
八、图片展示101
一、地质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
※填图比例尺:
1、小比例尺1:
100万、1:
50万
2、中比例尺:
1/25万、1/20万、1/10万
3、大比例尺:
1/5万、1/2.5万
4、勘查区大比例尺:
1/1万、1/5千、1/2千、1/1千、1/500
(一)沉积岩区
沉积岩采用多重地层单位划分,岩石地层方法填图(包括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层序地层单位等)
1、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主要物质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层序、化石内容、沉积特征(结构、构造及组构特征)、厚度、产状、形态、成因、含矿性、接触关系、时空分布变化等。
2、正确建立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即正式命名的)与非正式(即不必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研究它们与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进行多重地层单位的划分和研究对比。
3、进行沉积环境、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岩层形成和发展演化历史的研究。
(二)侵入岩区
侵入岩采用岩性+时代的方法填图
1、查明花岗岩类侵入体的形态与规模、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组构特征(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包体特征(捕虏体、残留体和深源暗色包体)、脉岩(派生脉岩和区域性脉岩)的规模、产状和组分等。
2、查明花岗岩类岩体内外接触带的交代蚀变作用、同化混染作用以及分异作用的特征。
3、研究花岗岩复式岩体内部的脉动、涌动和超动等接触关系;根据侵入体的相互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侵入体的侵入时代与侵入顺序并讨论它们的时空分布规律。
4、按花岗岩类的成分序列或结构序列的基本概念,划分侵入体,建立正式或非正式填图单位,并探讨岩浆作用的演化历史,研究侵入体的就位机制,以及侵入体与矿产的关系。
(三)火山岩区
火山岩采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双重方法填图。
1、查明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2、在研究划分火山岩和沉积夹层(注意寻找化石)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的时代。
3、依据岩石矿物特征和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地质体的产出形态与分布,划分火山岩相类别,研究各种火山岩相形成的地质环境。
4、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结合火山岩性、岩相资料,研究古火山机构,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
(四)变质岩区
变质岩采用构造-地(岩)层法或构造-岩石法填图。
1、浅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堆积岩原则上按沉积岩区要求进行,注意研究变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浅变质的侵入岩类岩体可参照侵入岩区的内容和要求开展工作。
2、查明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原岩。
3、查明不同岩石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并建立序次关系。
4、查明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
5、研究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
6、根据变质作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复杂程度以及岩石类型,划分构造-地层单位、构造-岩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分别建立地层层序、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并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
(五)第四纪地质
1、查明区内第四纪沉积物种类、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
2、调查研究第四纪沉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层序。
3、调查第四系可能赋存的矿产、古风化壳、古土壤和古文化层,研究各类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期及其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
(六)构造
1、查明各种构造基本类型和主要构造的形态、规模产状、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对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做出分析。
2、建立区域构造格架,研究不同期次构造迭加关系及演化序列。
3、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和地质环境的影响。
4、探讨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成矿控矿作用的关系。
(七)旅游地质资源
对区内具有观赏价值和重要科学意义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理地貌景观及人文景现进行调查研究。
(八)矿产资源
对区内已知矿产种类、分布及潜在价值进行了解。
对新发现的矿化、蚀变现象进行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
(九)灾害地质
注意收集对人民生产生活危害较大的灾害地质资料。
二、地质填图精度要求
(一)实测地质剖面
当剖面导线方位比较稳定、转折较少时,多采用展开法作图,当导线方位多变、转折较多时,则宜采用投影法作图。
1、测制沉积岩地层剖面的目的是了解沉积序列的岩石组成和结构、划分地层、建立填图单位。
要求进行详细分层、描述,系统采取岩矿、古生物、岩石地球化学等样品,必要时采集人工重砂样品进行重矿物组合特征研究,用宏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层的各种地质特征、划分岩石地层单位,为路线地质调查和填图以及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打下基础。
剖面比例尺:
1/1000-1/2000。
2、在划分侵入体的基础上,测制侵入岩剖面,确定侵入时代及其顺序,研究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和侵入体的就位机制。
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侵入体的各种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
选择代表性侵入体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剖面比例尺:
1/2000-1/5000。
3、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划分火山地层,建立火山岩填图单位,研究火山构造。
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火山岩石、地层、岩相、岩石组合与序列、喷发旋回及喷发韵律等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样品,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剖面比例尺:
1/1000-1/2000。
4、测制变质岩剖面的目的是确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位,划分变质相系、变质带和区分不同的构造变形域。
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各填图单位岩石类型及其矿物组分、接触关系、序次、变形变质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样品,必要时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
浅变质沉积岩还应研究沉积作用特征。
剖面比例尺:
1/1000-1/2000。
5、沉积岩剖面一般应分别选择在地层出露较完整,接触关系与标志层、相带清晰,构造相对较简单的地段测制;变质岩剖面应选择在变质变形复杂、填图单位齐全的地段,测制构造-地(岩)层剖面;测制花岗岩侵入体剖面应选择在同源岩浆序列中各种地质体出露较齐全的地段;测制花岗岩构造剖面应选择在花岗岩变形构造特征比较明显的地段。
火山岩剖面应选择岩相发育较全地区,并尽可能通过火山机构中心。
各类实测剖面应进行放射性能谱测量。
6、一个图幅内的不同沉积地层、不同时代和类型的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填图单位一般至少要有1~2条实测剖面控制,联测图幅可按联测区布置,一般一个填图单位应有2~3条剖面控制,比例尺一般不小于一比五千。
若已有符合质量要求的实测剖面,也可部分或全部引用。
7、为确保剖面精度,凡剖面线上浮土掩盖较多又难以短剖面平移拼接时,应使用必要的工程予以揭露。
(二)填图单位的合理划分
合理划分填图单位,是确保地质填图质量的关键。
设计中应提出填图单位划分的初步方案,而后在填图中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再予以确定。
1、沉积岩区的填图单位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两类。
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包括正式命名的群(超群、亚群)、组、段、层、其中组是基本填图单位。
沉积地层必须划分到组,只有对区域地层研究有必要和可能时才划分到段和层或并组为群。
为了在地质图上详细具体地表现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各种特征和生物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地层特征及层位,还必须划分、研究和填绘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对具有特殊标志、形态、成因或某种有经济、实用意义的岩石单位,如局部性的标志层、特殊的岩层、透镜体、岩舌、岩楔、某种礁滩沉积、含矿(或具有某种经济意义的)层、特征明显的化石富集层等,一般均应作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填绘在图上。
2、侵入岩填图单位以侵入岩或主要岩石类型作为基本的填图单位,独立侵入体和脉岩为非正式填图单位。
在侵入体与周围地质体的接触带,应按接触关系和变质现象以及变质作用的类型划分变质带。
有条件的侵入体应尽可能划分出岩石带。
3、火山岩填图单位,可按地层学方法划分岩石地层单位,一般划分到组,必要时可划分到段和层,亦可按火山活动的规律性和火山地层的特殊性划分火山活动旋回,必要时可划分到韵律。
中深变质的火山岩应按变质岩的要求划分填图单位。
4、变质岩填图单位,在填图初期应按变质岩岩石类型和变质作用、变形作用特征划分非正式填图单位,在详细研究建造的基础上再确定正式填图单位。
对沉积变质岩系,其变质地层间正常沉积接触关系、示顶标志清晰可靠,可按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原则建立组一级填图单位,并可进一步划分到段。
对被区域性不整合或区域性热事件分割,或区域性构造作用及变质作用迥异的变质地层系统,可建立群一级填图单位,并进一步划分到组。
对变质地层被同变质构造(如滑断构造、韧性剪切带等)分割,且缺乏示顶标志的沉积变质岩系,可参照上述原则,分别建立岩群、岩组和岩段。
对中深变质侵入岩系,可按照不同深成岩的分布情况,分别建立或划分片麻岩套或片麻岩杂岩与片麻岩两级填图单位。
(三)地质体标定
1、野外手图一般采用一比二万五千比例尺的地形图,对具有典型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地质现象和地质构造复杂地段,必要时可采用更大的比例尺填图进行详细研究。
各类地质要素按GB958《区域地质图图例(1:
50000)》的规定标定在手图上。
2、地质填图只标定直径大于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m、长度大于250m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层、褶皱构造。
对小于上述规模,但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体、控矿层、含矿层和找矿标志以及其它特殊地质现象,可用相应的符号、花纹跨大或归并表示。
3、基岩区内面积小于0.5km2和沟谷中宽度小于100m的第四系,在图上不予表示仍按基岩填制。
在大片第四系覆盖区进行填图时,要充分收集工程揭露资料,根据任务需要有条件时可进行必要的物探和浅钻,编制基岩地质图。
各类地质点在地质手图上所标定的点位与实地位置误差一般不得大于50m。
(四)地质填图观察路线的布置
1、地质填图中观察路线的布置,要以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为依据,在充分利用遥感图像资料解译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基岩出露情况和通行条件,精心布置。
露头良好区,应结合遥感图像资料,以穿越路线为主并辅以追索路线,必要时可实行主干路线线与辅助路线相结合的办法填图,露头不好的地区要有针对性布置稀疏路线,并结合露头的追索观察。
一个图幅内的地质观察路线总长度在北方不少于500~700km,南方不少于600~800km,遥感图像解译程度为中等-良好的图幅,其路线总长度可减少25%~30%。
路线间距大小应视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以达到填图要求和解决主要地质问题为前提,切忌机械地按网度布置或无根据的任意放稀。
2、所有重要的地质界线和地质体,如岩石地层单位的组(岩组)段(岩段)界线,一些有意义的特殊的非正式地层单位等都应有足够的观察点控制。
在主干线路线上要详细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样品,取准取全各种数据。
地质构造复杂或重要地质观察路线应有连续的路线剖面图及必要的素描图与照相。
(五)资料综合整理
资料综合整理按工作进程可分为当日整理、阶段整理、年度资料整理、野外验收前整理、最终资料整理。
1、当日资料整理,系指各种原始资料的整理,包括记录数据、素描图的核对着墨、标本和样品的整理标注、联图等。
当日填图,应当日整理完毕。
2、阶段整理,系指分队、组野外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一个站的工作结束时)进行的整理,应综合整理各种资料,核对资料收集的真实性和完备程度;核实、编制和转绘野外图件;清理、选送各种鉴定、分析样品;对存在问题研究解决的途径和办法,提出下阶段工作计划。
3、年度资料综合整理,应对一年来所取得的实物资料、测试资料及编录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核对,编制各种图件、表格及年度工作小结,提出存在问题和下年度工作计划。
4、野外验收前资料整理,应在野外填图工作结束后,全面整理各项野外实际资料,检查核实其完备程度和质量,编制有关图件,编写地质填图工作小结。
一般应在野外验收前整理并提供下列资料:
各种原始记录本、表格与卡片;
实测剖面资料;
测试鉴定分析资料;
地质编录资料;
各种图件,包括野外地质手图、野外地质图、实际材料图、遥感图像资料等;
各种文字报告及简报;
代表性的岩石、矿物、矿石、化石等实物标本。
5、最终资料整理应在野外验收后进行,要求内容完备、综合性强,文、图、表应相互吻合。
通过整理,为最终验收提供下列资料:
作者原图,一比五万;(实际材料图1/2.5万)
地质图(着色、全要素),一比五万;
1/5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野外地质要素采集数据库(1/5万);
各种实际材料图、样品测试及鉴定表册;
图幅说明书和联测报告;
按有关规定整理好的原本档案资料;
其他需要编制的图件及文字资料。
三、勘查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1/1万--1/2千)基本要求
1、地质填图的方法和研究内容基本与1/5万地质填图一致。
1/1万和1/2千地质填图分正测、简测、草测三种。
1/1万正测需进行地形测量,简测、草测不需进行地形测量。
1/1万地质填图,线距一般控制在50-100m,地质观察点要达到一定的密度,没有严格规定,一般200-300点/km2,填图以穿越和追索为主。
2、1/2千地质填图在详查矿区必须要进行正规的地形测量,每个地质点和工程均要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测量设备来完成(高精度GPS、RTK、经纬仪等)并要用木桩油漆标注。
预查区、普查区不需进行正规的地形测量,采用1/1万地形图放大到1/2千地形图即可,但必须对地形进行外业校正。
1/2千地质填图以追索法为主,露头不好地段需进行槽探工程揭露,要充分利用矿区内所有工程控制(钻探、槽探、剖面等)资料,编制矿区地形地质图。
没有线距和点距限制,但必须满足矿区地质研究程度要求。
1/2千地质填图(正测),对重要的构造、矿化蚀变带、矿(化)体,均应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施测并标注在地形图上,宽度<2m的重要地质现象放大表示。
3、每天填图完成后要有路线小结
(1)地点:
从XX村-XX村(或高程点等)
(2)地质点总数:
XX(Dx点-Dxx点)个
(3)路线总长:
XXXm
(4)采集标本数、薄片数、化学样数、照片、素描图、录像等。
(5)对所见的主要岩性及特征进行叙述,见到重要的构造、矿化等地质现象要侧重描述。
(6)填图人:
记录人:
某某某,持图人:
某某某
(7)日期:
4、岩性描述
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含量、岩石宏观特征描述、构造、蚀变、矿化、岩石粒度变化、穿插的脉体、沉积的层理、变形强度、接触关系、产状等。
四、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原则
(一)术语定义
1.沉积岩(sedimentaryrock)
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火山作用及其他地质营力下改造的物质,经搬运、沉积、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2.陆源沉积岩(terrigenoussedimentaryrock)
由母岩经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陆源碎屑物质,经机械搬运、沉积、压实和胶结而成的岩石。
3.内源沉积岩(endogeneticsedimentaryrock)
构成岩石的原始物质主要来自陆源溶解物和生物源,少部分来自深源气热液和深卤,在沉积盆地中通过生物沉积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
4.陆源碎屑(terrigenousclast)
陆源区母岩经物理风化或机械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
5.内源碎屑(内碎屑)intraclast
沉积盆地内弱固结的化学作用沉积物或生物化学作用沉积物,经岸流、潮汐及波浪等作用剥蚀破碎再沉积的碎屑物质。
6粒屑(异化颗粒)grainedclastallochem
沉积盆地内由化学、生物化学、生物作用及波浪、岸流、潮汐作用形成的粒状集合体,在盆地内就地沉积或经短距离搬运再沉积的内碎屑、生物屑、鲕粒、团粒、团块的总称。
7.圆度roundness
碎屑物的棱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
8.杂基matrix
碎屑岩中与砂、砾一起机械沉积下来的起填隙作用的粒径小于0.03mm的物质。
9.胶结物cement
碎屑间或粒屑间孔隙内的起胶结作用的各种化学沉淀物质。
10.泥晶micrite
内源沉积岩中与粒屑同时沉积的充填于粒屑间的化学、生物化学或机械作用形成的晶粒粒径小于0.03mm的物质。
11.亮晶spar
充填于内源沉积岩原始粒屑间孔隙中的在成岩阶段形成的干净明亮的化学沉淀物质。
12.填隙物interstitialmaterials
碎屑物间或粒屑间充填的物质,包括杂基和胶结物或泥晶和亮晶。
13.正砾岩orthoconglomerate
主要由陆源砾石组成的杂基含量小于15%的正常沉积砾岩。
14.副砾岩paraconglomerate
砾石含量小于50%(常为5%一30%)而杂基含量大于15%的实为砾质砂岩或砾质泥岩并具特殊成因意义的沉积岩石,作为一种特殊岩石类型列入砾岩类,称副砾岩。
15.基本名称
在岩石全名中反映岩石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的主体部分。
如:
厚层状含砾石英长石砂岩。
16.附加修饰词
在岩石全名中反映岩石某些重要附加特征的细分岩石类型的辅助部分。
如:
紫红色凝灰质粉砂岩
(二)沉积岩岩石命名的一般原则
1.沉积岩岩石的命名原则
按;附加修饰词+基本名称如:
粉红色砂岩、纹层状灰岩等。
2.沉积岩岩石基本名称的规定
岩石中内源矿物量或陆源碎屑物量大于50%或能反映岩石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者,为确定岩石基本名称的依据。
岩石中有用组分具开采利用价值,按现行矿产工业指标的具体规定,并换算为相应的矿物百分含量,确定基本名称。
3.次要矿物作为附加修饰词的规定
(1)次要矿物量小于5%,不参与命名。
当具特殊地质意义时,以微含XX质作为附加修饰词。
(2)次要矿物量为5%及小于25%时,以含XX质作为附为加修饰词。
(3)次要矿物量为25%至50%时,以XX质作为附加修饰词。
4.结构作为附加修饰词的规定
a)一种结构存在,即以该结构作为附加修饰词。
b)两种结构同时存在,按次者在前主者在后的顺序排列作为附加修饰词。
c)三种结构同时存在,则不——一列出,而予以总称作为附加修饰词,如内碎屑、不等晶、不等粒等。
5.5成岩后生变化产物作为附加修饰词的规定
a)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小于25%至5%时,称弱XX化或弱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b)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小于50%至25%时,称XX化或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c)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为90%至50%时,称强XX化或强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d)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大于90%时,称极强XX化或极强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a)一种结构存在,即以该结构作为附加修饰词。
b)两种结构同时存在,按次者在前主者在后的顺序排列作为附加修饰词。
c)三种结构同时存在,则不——一列出,而予以总称作为附加修饰词,如内碎屑、不等晶、不等粒等。
5.5成岩后生变化产物作为附加修饰词的规定
a)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小于25%至5%时,称弱XX化或弱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b)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小于50%至25%时,称XX化或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c)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为90%至50%时,称强XX化或强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d)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大于90%时,称极强XX化或极强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a)一种结构存在,即以该结构作为附加修饰词。
b)两种结构同时存在,按次者在前主者在后的顺序排列作为附加修饰词。
c)三种结构同时存在,则不——一列出,而予以总称作为附加修饰词,如内碎屑、不等晶、不等粒等。
5.5成岩后生变化产物作为附加修饰词的规定
a)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小于25%至5%时,称弱XX化或弱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b)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小于50%至25%时,称XX化或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c)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为90%至50%时,称强XX化或强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d)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大于90%时,称极强XX化或极强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a)一种结构存在,即以该结构作为附加修饰词。
b)两种结构同时存在,按次者在前主者在后的顺序排列作为附加修饰词。
c)三种结构同时存在,则不——一列出,而予以总称作为附加修饰词,如内碎屑、不等晶、不等粒等。
5.5成岩后生变化产物作为附加修饰词的规定
a)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小于25%至5%时,称弱XX化或弱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b)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小于50%至25%时,称XX化或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c)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为90%至50%时,称强XX化或强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d)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大于90%时,称极强XX化或极强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a)一种结构存在,即以该结构作为附加修饰词。
b)两种结构同时存在,按次者在前主者在后的顺序排列作为附加修饰词。
c)三种结构同时存在,则不——一列出,而予以总称作为附加修饰词,如内碎屑、不等晶、不等粒等。
5.5成岩后生变化产物作为附加修饰词的规定
a)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小于25%至5%时,称弱XX化或弱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b)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小于50%至25%时,称XX化或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c)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为90%至50%时,称强XX化或强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d)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大于90%时,称极强XX化或极强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1)一种结构存在,即以该结构作为附加修饰词。
(2)两种结构同时存在,按次者在前主者在后的顺序排列作为附加修饰词。
(3)三种结构同时存在,则不一一列出,而予以总称作为附加修饰词,如内碎屑、不等晶、不等粒等。
5.成岩后生变化产物作为附加修饰词的规定
a)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小于25%至5%时,称弱XX化或弱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b)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小于50%至25%时,称XX化或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c)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为90%至50%时,称强XX化或强脱XX化作为附加修饰词。
a)成岩后生变化产物含量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