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24680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1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学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土壤学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土壤学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土壤学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土壤学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学习题.docx

《土壤学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习题.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学习题.docx

土壤学习题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土壤:

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肥力: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质地:

按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相对含量的组成而区分的粗细度。

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o2水氨和矿质养分,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

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土水势:

从一已知高度的蓄水池中,把无线少量的纯水,在每一个大气压等温和可逆的转移到土壤中的某一指定高度为土壤所必须做的功。

土壤水吸力:

指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为吸力、张力或负压力。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表示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基质势间关系的曲线。

该曲线可用于说明土壤的保水性和结构等物理性质。

土壤通气性:

指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气体交换的性能,又叫做土壤的呼吸作用。

土壤热容量:

指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升高1度或降低1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卡/克.度);

土壤孔隙度:

 即土壤孔隙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比。

土壤容重:

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

克/厘米3。

土壤结构性:

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土壤结构体:

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同晶替代作用: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永久电荷:

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可变电荷:

数量和符号随介质pH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表面电荷。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是指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

盐基饱和度:

就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活性酸度:

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潜性酸度:

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纬度地带性:

土壤在空间上与大生物气候条件的变化相适应而呈带状分布的规律性。

地质大循环:

地质演化过程中,在地球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由一个或数个地质旋回所组成的物质循环过程。

生物小循环:

生物圈内的各种化学物质,通过传输介质大气或水在植物-动物-土壤(微生物)之间所构成的循环过程。

土壤成土因素说:

认为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岩石风化成母质,再由母质演化成土壤。

有效养分:

是指土壤中存在的矿质态养分,主要包括可溶性的离子态与简单分子态养分,易分解态和交换吸附态养分内以及某些气态养分.化学有效养分通常可以采用不同的化学方法从土壤中提取出来.

速效养分:

是指土壤所提供的植物生活所必需的易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

反硝化作用:

在厌氧条件下,把硝酸盐及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而生成氮气的过程。

化能有机营养型:

化能有机营养型又称化能异养型(chemoheterotroph)这类的微生物以有机化合物作为碳源,利用有机化合物氧化过程中的氧化磷酸化产生的能量为能源生长。

好气性微生物:

进行有氧呼吸的微生物。

厌氧性微生物:

进行无氧呼吸的微生物。

兼厌氧性微生物 :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的微生物。

土壤形成因素:

参与并影响土壤形成方向、速度、发育特征和土壤特性的自然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和人为因素。

土壤母质:

风化壳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残积母质:

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

运积母质:

母质经外力,如水、风、冰川和地心引力等作用而迁移到其它地区的物质。

土壤发生层:

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平行于地表具有发生学特征的土层。

土体构型:

指各土壤发生层有规律的组合、有序的排列状况,也称为土壤剖面构型,是土壤剖面最重要特征。

等电点(电荷零点):

如果在某个pH值时,粘土矿物表面上即不带正电荷,也不带负电荷,其表面电荷等于零,此时的pH值称为电荷零点。

诊断层:

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土壤分类:

建立一个符合逻辑的多级系统,每一个级别中可包括一定数量的土壤类型,从中容易寻查各种土壤类型,既有共性的土壤划分为同一类,即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对土壤进行分门别类。

 

二、填空题

1.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水、肥、气和热。

2.一般土壤是由_生物、气候、母质、地形和时间五种物质构成。

3.土壤固相部分是由_土壤矿物质____、_有机质____和_微生物____组成的。

4.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___二氧化碳__、___氧气__、___氮气__和_其他气体____。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和威廉姆斯以土壤发生学说观点,认为土壤是在__母质___、_气候____、_地形____、_时间____和_生物____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立历的史自然体。

10.岩石风化作用分为_物理风化____、_化学风化____和_生物风化____三种类型。

在沙漠干旱区以___物理风化__为主;高温高湿区以____生物风化_为主,其主要差异是降水和温度____条件。

11.高岭石矿物是__1:

1___型矿物,晶层间以___H键__键相连;蒙脱石矿物是_膨胀性2:

1___型矿物,晶层间以_分子键____引力相连;伊利石矿物是__2:

1型矿物,晶层间以___钾键__键相连。

12.次生层状铝硅酸盐主要有_蒙脱石____、_伊利石____和_高岭石____三大类。

13.构成层状铝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元是__硅氧四面体___和__铝氧八面体___。

14.有机质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有__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__、_半分解的有机质____、_腐殖质。

15.测定土壤腐殖质时,由有机C折算成腐殖质的系数是___1.724__这是因为土壤腐殖质分子中平均含C量为_58%____的缘故。

16.腐殖质是两性胶体,带_负____电,也带_正____电,但以__负___电为主。

17.褐腐酸是一类不溶于_碱____而溶于_酸____的棕褐色的腐殖质。

18.黄腐酸是一类溶于_酸____又溶于___碱__淡黄色的腐殖质。

19.土壤孔隙类型分为_非活性孔隙____、_通气孔隙和毛管孔隙__。

较为理想的旱地总孔隙度应为50%____,通气孔隙度为___15%~25%__。

20.常见的结构体类型有___板状(片状)__、_柱状____、__棱柱状___和_块状和球状____。

21.土壤水分饱和流动的驱动力是_重力势梯度____和_压力势梯度____,非饱和流动的驱动力是压力势梯度和_基质势梯度____。

22.土壤含水量与土水势之间的相关曲线叫做___土壤水分特征曲线____。

23.土壤有效水含量为__田间持水量_____和_萎蔫系数______之差值。

24.自然条件下土壤的土水势一般为___负__值,而土壤水吸力一般为__正___值。

25.液态水运动可分为__饱和流___和_非饱和流____两种情况,它们的推动力分别是_重力势梯度____和_压力势梯度,压力势梯度和_基质势梯度____。

26.饱和流中导水率(K值)是___常数__,非饱和流中的导水率(K)随_土壤含水量____而不同。

27.土壤水分蒸发过程可分为__表土蒸发强度保持稳定阶段___、_表土蒸发强度随含水率变化的阶段____和_水汽扩散阶段____三个阶段。

28.达西定律中,“-”号表示含义是___水流方向____。

29.土壤水汽运动是从温度__高___处向温度_低____处流动。

30.入渗率大小主要决定于_土壤的干湿度____和_孔隙状况____。

31.表示土壤水入渗能力的三个指标是_初入渗率____、__最后入渗速率___和_入渗开始1h后的入渗速率____。

32.土壤中的钾素按照其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可分为矿物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

33.由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可知,相同吸力下,粘土含水量比砂土含水量__大___;相同含水量下,粘土中水吸力值比砂土___大__。

34.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有___对流__和_扩散____,其中在通气情况下是以____扩散____为主要交换方式。

35.土壤热量来源有_太阳辐射能____、_生物热____和_地球内热____。

其中以__太阳辐射能___为主要来源。

36.湿土的导热率__大于___干土,湿土的导温率__大于___干土。

37.土壤胶体可划分__硅氧烷型表面___、_水合氧化物型____、_有机物____等三种类型,但在土壤中常以混合形态存在。

38.永久电荷是由于粘粒矿物晶层内的同晶置换所产生的电荷。

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型粘粒矿物中,在1:

1型粘粒矿物中极少。

39.土壤胶体分散体系由__有机胶体___和__无机胶体___共同构成,胶体结构一般由__胶核___、__决定电位离子层(内)___、__非活性离子层___和_扩散层__四层组成,离子代换主要在_胶体表面___进行。

40.土壤离子代换吸收作用的反应特点是__阳离子交换是一种可逆反应____、_阳离子交换遵循等价离子交换的原则____和_阳离子交换符合质量作用定律____。

影响离子代换吸收作用强弱的因素有___离子饱和度__、_互补离子效应____和_粘土矿物类型____。

41.离子代换吸收作用影响土壤的_分散____、_絮凝____、__膨胀___和_收缩____等性质。

42.土壤阳离交换量的大小,主要受_土壤质地____、_胶体类型____和_溶液pH值____等因素的影响。

43.南方土壤质地比较粘重,但其保肥力却低于北方相同质地的土壤,其原因是__南方土壤几乎不含碳酸钙,镁,也不含石膏,土壤有效态钙镁就要依靠钙镁的硅铝酸盐矿物风化来提供,他们提供的钙镁离子量较少,加上南方多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低风化溶解的少量钙镁离子也被淋失_____。

44.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中,致酸离子是__H+___和__Al3+__。

45.用中性KCl溶液浸提出来的H+表现的酸度称为交换性酸,用中性NaAOC溶液浸提出来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称为___水解性__酸,二者均为__潜性____酸。

46.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一般呈_碱_____性,对___酸___的缓冲能力强;反之,盐基饱和度小的土壤一般呈___酸___性,对___碱___的缓冲能力强。

47.土壤中N素损失途径有_淋湿____、__反硝化___和_氨挥发____。

48.土壤中N素形态可分为__有机态氮___和__无机态氮___两大类,从含量上看前者占全N的98%,后者占全N的___2__%左右。

49.我国北方石灰性土壤中无机态磷的主要形态是_羟基磷灰石_和氟磷灰石。

50.南方酸性土壤中无机磷的主要形态是_磷酸铁____和_磷酸铝____。

51.土壤中磷的固定机制主要有化学固定机制、表面反应机制、闭蓄机制和生物固定机制。

52.土壤结构体之间及结构体内部存在许多大小不一的孔隙,通常分为无效孔隙、毛管孔隙和通气孔隙三类。

53.土壤是绿色生命的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

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管理是农业生产的3个主要的组成环节。

54.土壤是地表生态系统重要的亚生态系统,它是生物与非生物体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重要介质。

57.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交换性酸,由土壤胶体所吸收的氢离子或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水解性酸。

58.土壤的吸湿性是由土粒表面的分子引力、土壤胶体双电层中带电离子以及带电的固体表面静电引力与水分子作用所引起的,土壤中吸湿水的多少取决于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质地粘度。

61.高岭石为_1:

1__型层状硅酸铝矿物,层间没有阳离子和水分子,相邻单元晶层间通过氢联结,无胀缩性;蒙脱石为膨胀性2:

1_型层状硅酸铝矿物,层电荷主要来自八面体内,Mg2+置换Al3+。

为细小的鳞片状,致密块状,白色带浅灰色。

65.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一般是指水自土表垂直向下进入土壤的过程,入渗能力取决于土壤的_干湿度和孔隙状况_。

72.胶体微粒在构造上可分为_硅氧烷型表面___、_水合氧化物型____、_有机物____三部分组成。

75.气候干旱的沙漠地区,岩石风化作用以物理风化为主,温度变化的作用占优势,常形成颗粒粗的砂质和粉砂质土壤。

温带湿润气候区,化学风化占优势。

热带湿润气候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强烈,形成颗粒较细的红色风化物。

76土壤腐殖酸是一种两性胶体。

既可以带负电荷,也可以带正电荷。

而通常以带负电荷为主。

腐殖质的负电荷数量随pH质的升高而减少。

77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土壤形成过程的直接参加者。

在它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上,能直接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和理化性状组成

三、问答题

1.岩石风化作用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简要说明各种风化作用之间的关系。

答:

物理风化生物风化和化学风化;

风化作用从本质上讲,只有物理和化学风化两种方式。

一方面,物理风化加大、加深岩石裂隙,利于水、气体和生物的进入,为化学风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化学风化在带进、带出物质对岩石化学成分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

化学风化是物理风化的继续深入,可以使岩石矿物彻底分解。

在自然界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往往是同时进行、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只有在具体情况下,它们才有强弱、主次之分。

2.简述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答:

地壳表层的岩石经过风化,变为疏松的堆积物,这种物质叫风化壳,它们在地球陆地上有广泛的分布。

母质是风化壳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母质类型按成因可分为残积母质和运积母质两大类。

(1)残积母质是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

(2)运积母质是指母质经外力,如水、风、冰川和地心引力等作用而迁移到其它地区的物质。

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首先,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其次,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母质层次的不均一性也会影响土壤的发育和形态特征。

一般地说,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就愈大。

但母质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保留在土壤中。

3.写出土壤水非饱和运动达西定律(Darcy'slaw)表达式,并注明各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答:

土壤非饱和流推动力=非饱和导水率(cm/d)*总水势梯度(*10^5Pa)

3.影响土壤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

答:

1温度,温度影响微生物生长和代谢。

2水分及其有效性:

水是微生物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

3pH(大多数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最适宜的pH值为6.5~7.5,在pH4.0~10.0也可以生长。

放线菌:

pH7.5~8.0;酵母菌和霉菌:

pH5.0~6.0)

4氧气和Eh值:

好氧性微生物需要在有氧气或氧化还原电位高,Eh值为100mv以上的条件下生长,最适Eh值为300~400mv。

厌氧性微生物必须在缺氧或氧化还原电位Eh值100mv以下的条件下生长。

5生物因素:

土壤中微生物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

土居性(土生土长的)和客居性(外来的)两种类型。

5.影响土壤酶活性的因素

答:

1.土壤性质

①土壤质地②土壤水分状况③土壤结构④土壤温度⑤土壤有机质含量⑥土壤pH

2.耕作管理措施  ①施肥②土壤灌溉③农药

{1.土壤性质

①土壤质地,质地粘重的土壤酶活性常高于质地较砂的土壤。

②土壤水分状况,渍水条件常降低了转化酶(例蔗糖酶)活性,但可提高脱氢酶活性。

③土壤结构,由于小粒径团聚体含有较多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因而,小径团聚体的土壤酶活性常较大粒径团聚体强。

④土壤温度在最适温度以下,土壤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⑤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情况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酶活性较强。

⑥土壤pH,不同土壤酶,其适宜pH有一定差别。

2.耕作管理措施  ①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施有机肥常可提高土壤酶的活性施用矿质肥料对土壤酶活性影响因土壤、肥料和酶的种类不同而不同,施用不含磷的矿质肥料常可提高磷酸酶的活性,而长期施用磷肥将降低磷酸活性,但在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上施磷肥会提高磷酸酶活性。

②土壤灌溉,灌溉增加脱氢酶、磷酸酶活性,但降低了转化酶活性,③农药对土壤的影响,除杀真菌剂外,施用正常剂量的农药对土壤酶活性影响不大。

农药施用后,土壤酶活性可能被农药抑制或增强,但其影响一般只能维持几个月,然后能恢复正常。

只有长期施用农药导致土壤的化学性质发生较大变化时,才会对土壤酶活性产生持久的影响。

}

7.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

土壤生物除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外,对土壤的发育、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变以及高等植物的营养供应状况均有重要作用。

其具体功能有:

①分解有机物质,直接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生物循环,使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从有 机质中释放出来。

②参与腐殖质的合成和分解作用。

③某些微生物具有固定空气中氮,溶解土壤中难溶性磷和分解含钾矿物等的能力,从而改善植 物的氮、磷、钾的营养状况。

④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物如生长刺激素和维生素等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⑤参与土壤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此外,菌根还能提高某些作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7.腐殖酸的化学结构特点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答:

腐殖质包含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

1.腐殖酸的电性腐殖酸是一种两性胶体。

即可以带负电荷,也可以带正电荷。

而通常以带负电荷为主。

腐殖质的负电荷数量随pH质的升高而升高。

2.腐殖酸的络合性在Ph4.8时能与Fe、Al、Ca等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但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会产生沉淀。

3.含氧官能团

羧基、酚羟基、羰基、醌基、醇羟基、甲氧基等。

8.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

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属于生物化学反应。

1.温度:

在0~35℃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增加。

每上升10℃,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升高10倍。

温度高于45℃和低于0℃微生物的活性都会降低,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变慢。

高于50℃就是纯氧化反应。

2.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

微生物生命活动一切条件都需要一定的湿度条件和通气条件

3.pH:

细菌—中性;放线菌—偏微碱性;真菌—酸性(3~6);土壤pH高于8.5和低于5.5,都不适宜微生物活动。

绝大多数微生最适pH条件为中性。

4.有机物的物理状态和组成:

新鲜程度、细碎程度,织物组织的C/N比。

9.什么是C/N,有什么意义?

答:

C/N比:

有机质中有机碳和有机氮的重量比。

有机物组成的碳氮比对有机物质分解速度影响很大。

当C/N降至大约25:

1以下,微生物不再利用土壤中的有效氮,相反由于有机质较完全的分解而释放矿质态氮,使得土壤中矿质态氮的含量比原来有显著提高。

但无论有机物质的C/N比大小如何,当它被翻入土壤中,经过微生物的反复作用后,在一定的条件下,

它的C/N或迟或早都会稳定在一定的数值。

{土壤的C/N:

8:

1~15:

1中间值为10:

1~12:

1。

在同一气候条件下,C/N变化较小。

气温相同时,干旱气候条件下的C/N比湿润地带低;降雨量相同时,暖温地带土壤C/N比寒冷地土壤低。

底层土壤C/N比表层土壤低。

植物的C/N比:

豆科植物20:

1~30:

1。

作物秸秆为80:

1~100:

1

微生物:

4:

1~9:

1}

当有机质地C/N接近25﹕1时,利于微生物的分解活动,分解较快,多余的氮留给土壤,供植物吸收;

如果C/N大于25﹕1,有机质分解慢,同时与土壤争氮;

C/N小于25﹕1,有利于有机质分解,并释放大量的氮素。

10.土壤质地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

土壤质地分类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各粒级土粒的百分含量)而进行的土壤质地类别划分。

土壤质地分类:

砂土、壤土和粘土。

11.简述土壤矿物颗粒各粒级的性质。

答:

⑴石砾:

通透性强,无粘结力、粘着力、可塑性及胀缩性,不能蓄水保肥,土温变幅大

⑵砂砾:

通透性强,毛管水上升高度低,无粘结力、粘着力、可塑性和胀缩性,蓄水保肥力弱,养分贫乏,土温变幅大

⑶粘粒:

通气不良,透水困难。

毛管水上升高,但缓慢,粘着力、粘结力、可塑性、胀缩均很强,干旱成硬土块,蓄水保肥力强,矿质养分丰富,土温变幅小

⑷粉粒:

直径与物理性质介于砂粒与动粒之间,通透性比粘粒强,毛管水上升较高,略有粘结力,粘着力、可塑性,湿时膨胀微弱,干缩后紧密,蓄水保肥力较强

12.简述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答:

1、砂质土壤主要特性:

1-0.05mm砂粒大于50%;

通气透水,但养分少,不保水肥;

易耕,温度变化快;

发小苗不发老苗,适合花生、西瓜等块根、块茎作物。

2、粘质土壤主要特性:

〈0.001mm颗粒高于30%,通气透水不良;

保水保肥,养分含量高;

耕性差,发老苗不发小苗,适合于禾谷类作物。

3、壤质土壤主要特性:

0.05~0.01mm颗粒大于30%

北方称为二合土;

性质介于黏土与砂土之间。

16.常见结构体有哪些类型?

各自容易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答:

1.块状结构:

表土,有机质缺乏而耕性不良的粘质土壤中2.核状结构:

心土和底土,粘重的心底土中,系由石灰质和氢氧化铁胶结而成3.团粒(粒状和小团块)结构:

主要出现在在黑钙土等的A层及肥沃菜园土壤中表层4.棱柱状结构:

心土和底土,水分经常变化而质地较粘重的水田心土层,在湿胀干缩交替作用下形成5.柱状结构:

半干旱地带的心土和底土,以柱状碱土的碱化层中最为典型6.片状结构(板状结构):

多出现于冲击性土壤中表层土和亚表层土。

17.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是什么?

答:

团粒结构具有小水库、小肥料库、空气走廊的作用,协调水气状况能力强,因而是理想的结构体。

(1)小水库

团粒结构透水性好,可接纳大量降水和灌溉水,而团粒内部保水性强,天旱时还可防止水分蒸发。

天旱表层蒸发失水后,土体收缩切断与下层毛管连通性,水分不会由大孔隙流向小孔隙而蒸发损失。

(2)小肥料库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通常有机质含量丰富。

团粒结构表面为好气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的矿质化,释放养分。

团粒内部则有利于腐殖化,保存养分。

(3)空气走廊由于团粒之间的孔隙较大,利于空气流通。

22.土壤空气与大气是如何交换的?

答:

①土壤空气对流:

土壤与大气间由总压力梯度推动的气体整体流动,也称质流。

对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总压力梯度的产生:

气压变化、温度梯度、土壤表层风力、降水或灌溉等。

②土壤空气的扩散:

在大气和土壤之间CO2和O2浓度的不同形成分压梯度,驱使土壤从大气中吸收O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