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1152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74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笔记整理.docx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笔记整理.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笔记整理.docx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

课程特点:

强化冲刺班,课时约13个小时;

课程要求:

听课一一考点、重点、难点;

记忆一一表格、结构图、顺口溜;

练习一一做题目

课前导入:

第一节绪言

第二节药效学

第三节药动学

第一节绪言

考纲:

单元

F田目

要点

要求

者言

卜药理学的任务及内容

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临床药理学

熟练掌握

2.新药的药理学

临床前药理研究,临床药理研究

掌握

一、药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一)药理学的概念:

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基础学科。

药物机体

药物:

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可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

或人工合成其有效成分;

机体:

有机整体;

离体组织器官;

培养的细胞;

病原微生物。

(二)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1.药物效应动力学:

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

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过程。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

生物转化(或称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二、新药药理学

新药一一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

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若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制造工艺或增

加新的适应症,亦按新药管理。

1.临床前药理研究(以非人体为研究对象)

(1)主要药效学;

22)一般药理学:

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毒理学研究:

急性毒性;长期毒性;一般毒性;

特殊毒理:

致癌、致畸、致突变;

(4)药动学(药代研究)。

2.临床药理研究(以人体为研究对象):

(1)I期临床试验:

20〜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初步的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试验,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

目的:

为制定临床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期临床试验:

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病例不少于100例。

目的:

观察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出期临床试验:

上市前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病例不少于300例。

目的:

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

(4)IV期临床试验(售后调研):

上市后监测,长期广泛考察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现不良反

应。

第二节药效学

考纲

一、药效学

1.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治疗的选择性,治疗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及概念:

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

2.受体理论

(1)受体的概念、特性、类型和调节方式

(2)受体学说

3.药效学概述

(1)亲和力、内在活性、激动剂、拮抗剂、竞争性拮抗剂、非克争性拮抗剂

(2)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及相关概念:

最小有效量、作用强度、效能、最小中毒量、极量、量反应、质反应、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安全指数、安全界限

 

续表

4.影晌药效的因素

(1)机体方面的因素:

异等

年龄、性别、遗传、个体差异、种属差

药效学

(2)药物方面的影响:

物相互作用

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反复用药和药

(3)耐受性、抗药性、

依赖性、成瘾性等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机体各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作用或作用强,而对另外一些组织器官无作用

或作用弱,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选择性是相对的,选择性高的药物,使用时针对性强;选择性低的药物,使用时针对性不强,作用范围

广,但不良反应较多。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一一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一一不符合用药目的,对患者不利的作用。

-继发反应

-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

-依赖性

①副作用:

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特点:

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取决于药物的选择性

②毒性反应:

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

◊急性毒性:

用药后立即出现。

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

◊慢性毒性:

长期用药后出现。

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

◊特殊毒性:

包括“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③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效应。

例:

镇静催眠药引起的“宿醉”。

④变态反应:

少数免疫反应异常患者,受某些药刺激后发生的免疫异常反应。

与毒性反应的区别:

与剂量和疗程无关;与药理作用无关;不可预知。

特点:

过敏体质容易发生;

首次用药很少发生;

过敏性终生不退;

结构相似药物有交叉过敏。

⑤特异质反应:

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

例:

蚕豆病。

⑥继发作用:

药物治疗作用所引发的不良后果。

例:

广谱抗生素引起的二重感染。

⑦停药反应:

指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重新出现或加剧,又称停药症状或反跳现象。

如: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乐定或普奈洛尔突然停药,都可引起反跳现象。

⑧依赖性:

心理依赖性、生理依赖性(戒断综合征)。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和特点

ADR#类

rnw

发生人群

严重性

发生原因

利反应

治疗量

多数病人

轻度小适

药物选择性较低,治疗目的不一致

毒性反应

较严重

长期大量使用

急、,性毒性

短期过量

少数

较严重

损害呼吸、循环、神经系统

曼性毒性

长期蓄积

少数

较严重

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系统

改畸作用

孕妇用药

妊娠早期

难以判断

胚胎细胞基因突变

改癌作用

重复用药

极少病人

严重

体细胞基因突变

后遗效应

治疗量停药后

后遗效应

短暂或持久

阈浓度卜残存效应

 

续表

强发反应

连续用药

少数

严重

治疗矛盾

亭约反应

长期用药,突然停药

多数

原后疾病加剧

受体上调、受体增敏

爻态反应

任何剂量

极少

较严重

过敏体质

悸异质反应]

任何剂量

少数

较严重

遗传变异

衣赖性

连续用药

少数

严重

青神依赖性「

心理渴求

身体依赖性

生理适应

二、受体理论

i.受体:

是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能与特异

性配体(药物、递质、激素等)结合并产生效应。

2.配体:

能与受体结合的物质的总称。

3

.受点(位点):

受体上能与配体结合的活性基团;

图倒;F激动用■部分激动制小受体

,竞争性阻断两—非竞争性阻断剂

4.受体的特性

饱和性V=>受体被饱和时,达到药物的最大效应;

竞争性<>与同一受体结合的药物之间产生互相影响

特异性特定的受体与特定的配体结合产生特定的效应;

结构专一性受体只与其结构相适应的配体结合

立体选择性同一药物的不同光学异构体与受体的亲和力相差很大

可逆性配体与受体可以结合,可以解离;

高亲和性(灵敏性)<=>极低的配体可引起显著的效应;

多样性<>可有多种亚型,可有动态变化;

区域分布性<^=>决定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配体结合强度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结合能力越强,药物活性越强

5.受体的类型

◊按受体所在位置不同

细胞膜受体:

如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

胞浆受体: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

胞核受体:

如甲状腺激素

◊按受体蛋白结构和信号转导的机制不同

含离子通道的受体如:

GAB脸体

G蛋白偶联受体如:

M-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等

酪氨酸激酶受体如:

胰岛素、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等

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如:

管体激素、甲状腺激素

6.受体的调节:

受体数目和亲和力的变化称为受体的调节

向下调节(受体脱敏):

长期使用激动剂,使受体数目减少

一耐受性

如:

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疗效下降

向上调节(受体增敏):

长期使用拮抗剂,使受体数目增加

一反跳现象

如:

普奈洛尔,突然停药,表现为敏感性增高

三、药效学概述

(一)作用于受体的药物

1.亲和力: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不同药物亲和力不同。

2.内在活性:

或称效能,药物激动受体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内在活性以a表不':

a=1

a=0

0

M6E

3.激动剂与拮抗剂:

完全激动剂:

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口;1)

做动剂•

部分激动剂;有亲和力、内在活性不强in

r与同一位点结合

』竟争性拮抗剂*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口二o)J拮抗剂,

.非黄争性拮抗剂:

不马激动剂争夺相同受体,叵与受体结合后食响激动剂与受体结合

明例,♦蠹动剂«部分温动剂斗堡体

,♦竞争性眼断剂"非竞争性展断剂

(1)竞争性拮抗剂和非竞争性拮抗剂作用特点比较

竞争,性拮抗剂

非竞争性拮抗剂

作用机制

与激动剂竞争向一结合位点,阻断激动剂与受体的结合

与位点以外的基团结合,影响激动剂与受体的结合

药物相互作用

(狭路相逢勇者胜)

可通过增加激动剂的浓度而达到单用激动剂时的水平

不PJ通过增加激动剂的浓度用达到原后水平

对激动剂的影响

影响激动剂的亲和力但不影响内在活性

既降低激动剂的亲和力,又降低内在活性

对激动剂量效曲线的影响(见卜图)

阈剂量增加、曲线平行右移曲线效能/、变

阈剂量增加、曲线小平行右移、效能下降

[A]mol/L

轲觉筝怪擂抗对B时Jt动剂A的■效值线

 

甯非魔争性拮抗剂B时4珈NA的■豉曲匿

例题

A.患者服用治疗量的伯氨唾所致的溶血反应

B.强心昔所致的心律失常

C.四环素和氯霉素所致的二重感染

D.阿托品在治疗量解除胃肠痉挛时所致的口干、心悸

E.巴比妥类药物所致的次晨宿醉现象

1.毒性反应是

[答疑编号7]

【正确答案】B

2.后遗效应是

[答疑编号7]

【正确答案】E

3.继发反应是

[答疑编号7]

【正确答案】C

4.特异质反应是

・6[答疑编号7]

【正确答案】A

5.副反应是

[答疑编号7]

【正确答案】D

【A型题】

有关受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蛋白质

B.有饱和性

C.有特异性

D.只能与药物结合

E.与药物结合是可逆的

[答疑编号7]

【正确答案】D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

 

1.非特异性药物作用:

主要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通过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而发挥作用。

如:

改变渗透压(甘露醇脱水,硫酸镁导泻)、

改变pH(抗酸药治疗溃疡病)、

络合作用(二萌基丁二酸钠等络合剂解救重金属中毒)。

2.特异性药物作用:

结构特异性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如酶和受体)功能基团结合而发挥作用,大多数药物属于此类。

(三)药物的构效关系与量效关系

1.构效关系:

药物结构与药理活性之间的关系;

2.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与药理活性之间的关系;

1.构效关系一一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系称构效关系。

药物化学结构的改变(包括基本骨架、侧链长短、立体异构、几何构型)的改变均可影响药物的理化性质,进而影响药物的体内过程、药效及其毒性。

2.量效关系

概念: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或减少时,药物的效应随之增或减,药物的这种剂量(或浓度)与效应之间的关系称量效关系。

量-效曲线(浓度-效应曲线)一一

横坐标:

药物剂量,以血药浓度表示;

纵坐标:

以药理效应,有质反应、量反应两种表示形式

 

E谶位融

(四)量反应和质反应

药物效应按性质可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种。

量反应一一在个体上反应的,以连续变化、量的分级表示的药物效应的量效关系,称为量反应。

如:

心率的增减、血压的升降、尿量的多少等

质反应一一在一群体中反应的,某一效应的出现是以阳性(或阴性)反应出现的频数或百分率表示的量效关系,称质反应的量效关系。

如:

死亡与生存、惊厥与不惊厥等。

(1)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及相关参数

注;效能:

B>e>A;内在话性

效价强度:

A>B>C:

亲和力:

A>B>C

参数而名词|定义

最大效应

(EMAX

效能

继续增加药物剂量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是药理效应的极限

反应药物的内在活性,是药物产生效应的能力。

改价强度

效价

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或浓度。

其值越小,效价越大。

反应药物的亲和力效价越大,药物作用强度越大

半效浓度

(EC50

50%最大效应时的药物剂量或浓度

药物浓度在EC50左右变化时,药效变化最敏感

参数

相近名词

定义

阀剂量

最小后效量

引起效应的最小药物剂量或浓度

常用量

治疗1

大于阀剂量,小于极量

极重

国家药典规定的某些药物的用药极限量

最小中毒量

出现中毒反应的最小剂量

量小致死量

出现病例死亡的最小剂量

DOSE(mg>

(1)半数有效量(ECL):

能使群体中半数个体(50%出现某一效应的剂量。

(2)半数致死量(LD50):

能使群体中半数个体(50%出现死亡的剂量。

A反应药物安全性的参数,越大越安生!

(3>治行指数(TI)71=LDn/EDei

⑷安全指数=Lb/Eki

(5)安全葩ffi:

〜Lb之间的距离

例题:

药物对动物急性毒性的关系是

A.LD50越大,毒性越大

B.LD50越大,毒性越小

C.LD50越小,毒性越小

D.LD50越大,越容易发生毒性反应

E.LD50越小,越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答疑编号7]

【正确答案】B

A,B,C三药的LD50分别为40、40、60mg/kg,EQ。

分别为10、20、20mg/kg,比较三药的安全性大小的顺序为

A.A=B>C

B.A>B=C

C.A>B>C

D.A

E.A>C>B

[答疑编号7]

【正确答案】E

A药和B药作用机制相同,达同一效应A药剂量是5mg,B药是500mg下述那种说法正确

A.B药疗效比A药差

B.A药的亲和力是B药白100倍

C.A药毒性比B药小

D.需要达最大效能时A药优于B药

E.A药作用持续时间比B药短

[答疑编号7]

【正确答案】B

药物的最大效能主要反映药物的()较大

A.内在活性

B.亲和力

C.个体差异

D.药效变化

E.阈剂量

[答疑编号7]

【正确答案】A

四、影响药效的因素

(一)机体方面的因素

1.年龄:

婴儿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药物敏感。

新生儿的血浆蛋白总量和白蛋白含量比幼儿少,新生儿和早产儿的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药物消除能力低。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常用中枢抑制药可影响智力发育。

对婴幼儿用药,必须考虑其生理特点。

60岁以上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对药物的耐受

性相应较差,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

老年人的用药剂量,一般为成年人剂量的3/4左右。

2.性别:

①女性月经期和妊娠期,禁用剧泻药和抗凝血药;

②在妊娠头三个月内,禁用抗代谢药、激素等能使胎儿致畸的药物;

③临产前禁用吗啡等可抑制胎儿呼吸的镇痛药;

④哺乳期用药也应注意,有些药物可进入乳汁影响婴儿。

3.病理状态

(1)肝功能不全

①甲苯磺丁月尿、氯霉素等,由于肝的生物转化速率减慢,因而作用加强,持续时间延长;

②可的松、泼尼松等需在肝经生物转化后始有效的药物,则作用减弱;

③不经肝脏转化的药物使用不受影响,如在肝功能不全时可用氢化可的松或泼尼松龙。

(2)肾功能不全

①肾功能不全致经肾脏消除的药物排泄减慢,导致药物的蓄积中毒;

②氨基糖昔类:

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

③头抱哇咻(第一代头抱菌素类)。

(3)营养不良

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

②肝微粒体酶活性低、数量少,药物代谢减慢;

③因脂肪组织较少,可影响药物的储存。

4.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

(1)个体差异

①量的差别:

高敏性和耐受性;

②质的差异:

如变态反应是由免疫反应异常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过敏反应。

(2)遗传因素

①少年型恶性贫血是由于胃内缺乏内在因子,使维生素B12在肠内不能吸收;

②先天性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患者对治疗量的乙酰水杨酸、奎宁、伯氨唾、磺胺类药等可引起溶血;

③异烟肿乙酰化分为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

慢代谢型者肝中乙酰化酶活性低,服药后异烟肿血药浓度较高,t1/2延长,显效较快。

5.种属差异

(1)种属差异:

人与动物间的差异。

(2)种族差异:

对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作用靶点的敏感性有显著影响。

异烟肿乙酰化分为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

慢代谢型者肝中乙酰化酶活性低,服药后异烟肿血药浓度较

高,11/2延长,显效较快;中国人中慢代谢型约占25.6%,快代谢型者约占49.3%;白种人中慢代谢型占

50%^60%

(二)药物方面的影响

1.剂型

①口服给药的吸收速率为:

水溶液>散剂〉片剂;

②缓释制剂可使药物按一级速率缓慢释放,吸收时间较长,药效维持时间也延长;

③控释制剂是指药物按零级速率缓慢释放,使血药浓度稳定在有效浓度水平,产生持久药效。

2.剂量

①剂量增加,作用增强;②产生不同作用,如镇静、催眠、抗惊厥。

3.给药途径

①影响药效出现时间;

②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给药;

③影响作用性质:

硫酸镁

1)口服给药:

泻下作用;

2)注射给药:

抗惊厥(拮抗Ca2+乍用)。

4.给药时间

①一般饭前服药吸收较好,发挥作用较快;饭后服药吸收较差,显效也较慢;

②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用;

③催眠药宜在临睡前服用、胰岛素应在餐前注射;

④按生物节律用药: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一日量早晨一次服用,可减轻对腺垂体抑制的副作用。

5.反复用药

(1)耐受性:

①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反应性下降;

②快速耐受性(药效耐受性),慢性耐受性(代谢耐受性);

(2)耐药性:

病原体和肿瘤细胞在长期用药后产生的耐受性称耐药性。

(3)药物依赖性:

①躯体依赖:

生理依赖性,成瘾性。

表现为戒断症状;②精神依赖:

心理依赖性,习惯性。

(4)撤药症状(反跳现象):

应逐渐减量。

6.药物的相互作用

(1)配伍禁忌一一指将药物混合在一起发生的物理或化学反应。

①3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使氨基糖甘类失去抗菌活性;

②青霉素在葡萄糖溶液中不稳定,易致过敏。

(2)药动学相互作用

①抗酸药影响弱酸性药物在胃内的吸收;

②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合用作用增强,毒性加大。

(3)药效学相互作用

①协同作用

相加作用:

两药合用作用=单用时作用之和

增强作用:

两药合用作用>单用时作用之和

增敏作用:

药1可使组织或受体对药2的敏感性增强

②拮抗作用:

相减作用:

两药合用作用v单用时作用之和

抵消作用:

两药合用作用=0

1>生理性拮抗:

阿托品抢救有机磷中毒

2〉化学性拮抗:

鱼精蛋白解救肝素过量

第三节药动学

三、药动学

1.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其影响因

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肠循环的概念、常见P450酶系及其

抑制剂和诱导剂

2.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动学基本概念及其重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药-时曲线下

面积、生物利用度、达峰时间、药物峰浓度、消除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等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

蔺称ACME系统T与膜的转运有关.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面单犷散(脂溶性扩散)

被动转运]膜孔滤过

I易化拉散

转运方式<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过程

—、被动转运一一简单扩散

1.概念:

指药物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

以浓度梯度为动力。

2.特点:

①不消耗能量

②不需要载体

③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④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⑤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3.影响简单扩散的药物理化性质(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

(1)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药物易扩散;

(2)溶解性指药物具有的脂溶性和水溶性

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扩散

(3)解离性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

离子障是指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X药物的解离程度受体液PH值的影响

4.体?

夜PH值对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的影响:

解离型

若为弱酸性药物’则,.如胞=奈-非解离型

 

若为弱碱性药物,呵忖加一"=鲁=1

我公式看出2当咄=口工时,10。

解离型

非解离型

即:

解离型=非解离型

XpKa(解离常数)的含义:

当解离和不解离的药物相等时,即药物解离一半时溶液pH值。

每一种药物都有自己的pKa。

即:

解离型=非解离型

※总结:

体液PH值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规律:

◊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

◊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酸侧。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或“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某弱酸性药物pKa=3.4,若已知胃液,血液和碱性尿液的pH值分另I」是1.4,7.4和8.4。

问该药物在理

论上达到平衡时,哪里的浓度高?

A.碱性尿液〉血液〉胃液

B.胃液〉血液碱性〉尿液

C.血液〉胃液〉碱性尿液

D.碱性〉尿液〉胃液血液E.血液碱性〉尿液〉胃液。

[答疑编号7]

【正确答案】A

【正确解析】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减少,非离子型药物增多,容易跨膜,因此分布少。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A.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B.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快C.解离多,重吸收多,排泄快D.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E.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慢[答疑编号7]

【正确答案】D

【正确解析】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减少,非离子型药物增多,容易跨膜,因此重吸收增加,排泄减慢。

n、主动转运

特点:

①需要载体,有特异性和选择性;

②消耗能量;

③有饱和现象;

④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如:

青霉素与丙磺舒

⑤与膜两侧的浓度无关

X主动转运可使药物集中于某一器官或组织。

出、膜动转运

1.胞饮

2.胞吐

(二)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

1.概念:

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方式:

多数药物的吸收属于被动转运过程。

iV不存在吸收过程。

吸收快——显效快;吸收多一一作用强;2.影响吸收的因素:

理化因素如:

脂溶性、分子量

给药途径(吸收途径)

吸入〉舌下〉直肠〉肌注〉皮下〉口服〉皮肤

r吸收环境如;ph值“酸酸碱碱促吸收"

(1)消化道吸收:

①吸收方式:

被动转运(脂溶扩散)

②口服给药:

1>主要吸收部位:

小肠(面积大、血流量大、肠腔内pH4.8〜8.2);

2>吸收途径:

肠道内吸收一毛细血管一肝门静脉一肝一肝静脉一体循环;

3〉首过效应:

首关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如硝酸甘油(首关效应明显,舌下给药)。

3舌下给药:

经口腔粘膜吸收

特点:

速度快,无首过效应;

4直肠给药:

经痔(上/中/下)静脉吸收入血

特点:

血流较丰富,首过消除<口服(痔上静脉经肝脏入血);

缺点:

吸收不规则、不完全;药物可对直肠粘膜有刺激;

⑤吸收环境的影响:

胃内的pH值(影响药物的解离);胃排空、肠蠕动速度(影响吸收的时间);肠内容物多少(影响吸收面积)。

(2)注射给药的吸收

1>特点:

吸收迅速、完全

2〉吸收方式:

简单扩散,滤过

3>影响因素:

*注射部位血流量越丰富,吸收越快且完全;

*疾病状态影响注射部位血流,影响药物吸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