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0046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1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

教学重点:

心理健康的内涵及标准

教学难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

   人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与环境有良好的适应,其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就可被视为心理健康。

据此,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体可分为三个等级:

一是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的完成与同龄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二是轻度失调心理,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经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员帮助后可恢复常态;三是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

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

某生倾诉,我是一个性格比较柔弱的男生,曾经是一名学习优秀的学生,可是由于身体的疾病造成精神上的打击影响了学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使我自尊心、自信心受挫,产生很强的自卑感。

为了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我常常和同学打闹,做出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

我越是这样,同学越讨厌我,不理睬我,甚至讥讽我,取笑我,说我有“毛病”。

我成了一个没有用的人,处处不如别人,我感到孤独、离群、绝望,甚至认为不如一死了之。

说实在,我真的很想从这个泥潭中挣脱出来,可又无能为力,希望老师能帮帮我。

 

心理咨询教师分析:

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你由于身体疾病而影响学习,造成心理压力和自卑感,又逐渐出现个性行为异常,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最终导致比较严重的抑郁。

针对这种情况,咨询老师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1、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心。

要正确地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如果在自我认识中老是夸大自己的弱点,就会丧失自信心。

你曾经是个学习优秀的学生,这说明你基础不差,智力也良好。

你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不要总担心不如别人,要自己接纳自己,确立自强、自信、自立的心态,在承认差距的基础上正视差距,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迎头赶上,努力去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2、要不断磨炼意志,提高战胜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把握自己命运、行为的能力。

生病已成过去,成绩下降可以通过努力提高,轻生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连死都不怕,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还有什么“沟坎”跨不过去?

只要你敢于面对眼前的一切,把挫折当成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勇敢地振作起来,相信你能走出困境。

3、调整学习目标,发奋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被动思想,对自己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还应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除了上课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外,对不懂的知识,要主动请教老师,及时解决,不要日积月累,最后导致无法跟上进度。

俗话说:

笨鸟先飞早入林。

知道自己基础不行,就加倍努力,变压力为动力。

如果总是消沉,不思进取,混日子,那无非是作茧自缚,永远摆脱不了自卑的境地。

4、主动交际,矫正自己的个性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接纳,亲密的人际关系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满足人的社交需要。

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在交往中,人的个性行为应符合自己的年龄特征,若是为了故意引起他人注意,而退化为儿童行为或异常行为,喜怒无常,则会引起别人反感。

要注意锻炼自己的男子汉刚强性格,说话做事和待人接物,要有适有度;注意克服封闭思想,逐步融洽与同学的关系;对小事不必太敏感,看淡一点,总之,应保持乐观的心境。

5、多与父母和老师沟通,取得宽慰。

父母无论在各方面经验都较多,应多和他们交流,获得他们的帮助和安慰,在心理上找到一个支柱点。

俗话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有些想不通的问题,可向老师诉说,通过咨询解疑释惑。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一、心理概述

1、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1)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脑只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前提,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必须依赖于客观现实。

因此,心理的产生必须具备脑与客观现实两个条件。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主观性是指一定的个人或主体对客观现实带有主体自身特点的反映。

对同样的客观现实,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往往反映各不相同。

能动性是指一定的个人或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自觉、积极、主动的。

它集中体现了人的心理(即意识)的主要特点。

人有意识,能自觉确立目的,制定计划,调节行动,克服内部、外部的困难,达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目的。

2、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等统称为人的心理现象,通常分成两个方面,即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主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

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

按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情、意。

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是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认识过程是引起人的情感与行动目标的基础,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与意志行动起着动力或阻力的作用;意志品质如何,又反过来对人的认识、情感和目标的实现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2)个性心理(一个人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一个人整体精神面貌的反映,由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组成。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仅有认识、情感、意志各种心理过程,还会表现出每个人特有的心理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就构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差异。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点,就叫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与性格(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会稳定地贯穿在他的全部行为活动中,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预测他在某种情境中的表现。

性格表现着一个人的品质、道德行为和世界观,他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

  

二、科学的健康观念

关于健康内涵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正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那种认为只要身体没有疾病、生理机能正常就是等于健康的观念正在被一种“立体健康观”所替代,即健康应由心理尺度、医学尺度和社会尺度来评价,健康的概念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人是生理、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统一。

人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而且是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完整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

并进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6)体重得当,身材匀称;(7)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8)头发有光泽,无头屑;(9)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

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当人的生理产生疾病时,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响,会产生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容易发怒,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同样,长期的心情抑郁、精神负担重、焦虑的人也易产生身体不适。

因此,健全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心理学家荣格就曾经提醒人们,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

他认为,随着人们对外部空间的拓展,人们对心灵的提升却停止了;人们在智力方面收获过剩,心灵方面却沦丧殆尽。

精神生活的深度不安折磨着现代社会中最敏感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问题,苦闷、孤独、焦虑、冷漠……甚至精神崩溃,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纪性”的问题,抑郁症就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纪病”。

 

三、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1、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

心理卫生学者阿可夫(AbrArkoff)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具备:

“有价值心质”的人,即:

①有幸福感;②和谐(指在情绪平衡,以及欲望与环境之间协调);③自尊感(包含自我了解,自我认同,自我接纳与自我评价);④个人成长(潜能充分发展);⑤个人成熟(个人发展达到该年龄应有的行为);⑥个人统整性(能有效发挥其理智判断力及意识控制力,积极主动,能应变);⑦保持与环境的良好接触;⑧从环境中自我独立(独立自主,自由而自律);⑨有效适应环境。

我们认为:

心理健康指的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含义有二:

①无心理疾病(低层次的心理健康);②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心理治疗有个“灰色带理论”,根据心理健康的程度,人分为纯白、浅灰、深灰、纯黑四个领域,纯白领域的人完全健康,相当于圣人了,古人云: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就是这种人了,我们是很难做到的。

大多数人都是性情中人,就是所谓浅灰色人群,比方说遇到困难时我们会感到紧张,遇到失恋或者一些感情上的纠葛,我们会感到痛苦。

如果痛苦时间持续时间很长,影响到工作、学习就会滑到深灰色人群,就是一些神经症。

而黑色的则与以上几种有质的区别,就是精神分裂症。

每个人生活中,大多数时候处于浅灰色,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接近健康,但如果我们生活中碰到一些压力、冲突时,就可能产生暂时性的心理失调,如果这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一些心理问题就会很快、顺利的解决,有的人把这叫做不定期的清理心理垃圾。

不定期的清理心理垃圾对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增添我们的生命活力,从这种意义上讲,所有的人都有必要进行定期的心理咨询。

心理冲突成为心理问题的标准:

①当事人感到精神上很痛苦,不能自拔;②妨害了人际关系,或者说,它是破坏性的而不是建设性的;③持续时间长,一般在一年以上。

我们把这符合这些条件的心理冲突(严重心理冲突)称为神经症性心理冲突。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①身体、智力以及情感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4种特质:

①积极的自我观念(悦纳自己,体验自己存在价值,积极观念占优势);②恰当地认同他人(认为别人存在价值,认同别人又不依赖或强求别人);③面对和接受现实(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和接受现实考验);④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对周围的事及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不会迷惑或彷徨,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储存各种信息、知识、技能并能随时提出使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③能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④生活的理想切合实际;⑤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⑨能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能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台湾学者王沂钊历经多年的研究,认识到唯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身体的健康,能在社会上保持较高的效能,而提出以下六项衡量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准则:

①要有工作而且乐于工作(這是人性最高的心理需求,和快乐的来源);②要有朋友而且乐于与他人交往(透过与人分享心情,体会爱的幸福感,能够稳定情绪)③要适当的了解自己並且悦纳自己;④能客观地评估他人与认可他人;⑤能与現实环境维持良好的接触;⑥经常保持满意的心情。

以上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的理解,角度有所不同,但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其实,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从不健康到健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正常与异常是相对的,不象生理健康那样具有精确的、易于度量的指标。

人的心理健康可以从相对不健康变得健康,也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能对自己的优缺点作恰当的评价,不苛求自己,生活的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对自己基本感到满意,很少自责、自怨、自卑、自我否定,心理相对平衡。

②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免不了因挫折和不幸产生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善于适度地表达、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心境积极乐观。

③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意与人交往,与人为善,对他人充满理解、同情、尊重、关心和帮助,有良好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并能在其中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社会支持系统强而有力。

④独立、自主、有责任心。

对周围的人与事均有独立自主的见解,不盲从,热爱并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学习、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并能在负责的工作中体验生活的充实和自己存在的价值。

⑤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能正确地认识环境和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能保持与环境的良好接触,善于将自己融入到不同的环境中,是自己的心理需要与社会协调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大学生涯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割舍的人生体验。

在这里,不管他们愿意与否,他们都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真实的生活,都要自主地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

但是,当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去直面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之梦时,会发现生活之舟是那么的复杂,有时甚至是那么的难于驾驭。

在痛苦的反思之后,有人开始调整目标、重塑生活,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有的人则选择了逃避与自暴自弃,以消极的心理与行为去对抗生活。

积极的接纳与奋进是美好人生的起点,而消极的对抗则有可能一事无成。

因此,在大学阶段,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观关系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

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与社会上的青年。

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

心理健康标准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背景变化而变化。

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标准给予着重考虑: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及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包括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成功地对新情境做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关键在于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效能:

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了解自我,悦纳自己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卑,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3、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付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又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4、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

其表现为:

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5、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

包括的内容有:

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境相符合。

6、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

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7、人格完整,协调发展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

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二、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标准的相对性

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区域内。

这说明,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应积极加以矫正。

与此同时,个体灰色区域也是存在的,大学生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进行自我调整。

人的健康状态的活动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当一个人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并不意味着永远保持或行将加重。

在心理上形成心理冲突是非常正常的,而且是可以自行解决的。

2、整体协调性

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

从心理过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这种整体协调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

事实表明,认识是健康心理结构的起点,意志行为是人格面貌的归宿,情感是认识与意志之间的中介因素。

从心理结构的几个方面看,一旦它们不能符合规律地进行协调运作时,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扰或问题。

从个性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一个人的个性在没有明显的剧烈的外部因素影响下是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

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看,每个人在其现实性上可划分成不同的群体,不同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有差异的。

3、发展性

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随着个体的心理成长而逐渐调整而趋于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现有基础上能够做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追求自身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从而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生活。

如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维持,就应该及时予以调整。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培养

1、素质的涵义

人的素质是指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所决定和形成的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倾向,是人从事各种活动和进一步发展的品质和条件。

一个人的素质可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自然生理素质。

这是人的素质的物质基础,包括生理机能、运动机能、体质体型等方面的素质。

心理素质。

它包括个体认知、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素质。

社会文化素质。

它包括个体所受的教育、文化科学知识、思想品德素养、劳动生活技能、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素质。

以上三方面的素质分别处于人的素质结构的不同层次,它们相互作用和渗透,相互影响与制约,共同构成了人的素质的有机整体,促进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挥与提高。

其中,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是使人的素质各部分“联系起来”能动发展的内部根据。

2、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为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完成在校的学习任务,为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在实践中自觉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种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达到不断完善自我的目的。

通过群体交往活动,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验友谊与沟通的快乐,开阔视野,并寻找广泛的社会支持。

当面临挫折与压力时,广泛宽厚的社会支持会帮助大学生走出沼泽地,走向开满鲜花的岁月。

第二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第一节人格及人格的影响因素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涵义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初来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指舞台上演员的面具,不同的面具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任务性格,如我国京剧中的脸谱:

红脸代表忠义,白脸代表奸诈,黑脸代表刚强。

心理学沿用其含义,这里所说的人格,是—种心理现象,亦称个性,它反映了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是相对稳定、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方面内容,人与人之间显著的差别就在于人格。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3)统合性。

(4)功能性。

3、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由不同成份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不同成份从不同侧面反映个体的差异。

人格结构系统包括认知、动机、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成份。

气质与性格是人格的重要方面。

(1)气质

①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个体产生心理活动时的动力特征,这些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发生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等方面。

②气质类型

现代心理学认为气质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征有规律的结合。

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气质类型最早的学说,后来人们多用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粘液质来总结,并把它们确定为气质的基本类型而使用至今。

四种气质类型各自显示出独特的心理特征,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样分明。

A胆汁质——夏季的火

心理学家把类似于李逵的气质,叫做胆汁质。

、这种气质的学生生性倔强,爱使性子,有股“十头牛也拉不回来”的倔劲儿,整个心理活动都笼罩着迅速而突变的色彩。

B多血质——春季的雨

心理学家把类似于燕青的气质,叫做多血质。

具有种气质的人总是像春风一样富有朝气。

这种学生乖巧伶俐,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对各种环境适应力强,教育可塑性也很强。

但是他们气质上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C抑郁质——秋季的风

心理学家把类似于林黛玉的气质,叫做抑郁质。

这种气质给人以“秋风落叶”般无奈、忧伤的感觉。

这种学生聪明而富有想象力,自制力强,注重内心世界,不善交往,孤僻离群,软弱胆小,萎靡不振。

D粘液质——冬季的雪

心理学家把类似于林冲的气质,叫做粘液质,这种气质就像冬天一样无艳丽的色彩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