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8465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0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docx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docx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

现辖9区4县,总面积9983平方公里,人口725万人。

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西安的比较优势突出地表现在三个层次上:

世界级的旅游观光资源优势;国家级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势;区域级的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信息枢纽优势。

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西安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的内陆开放城市。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海内外著名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文明遐迩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

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西安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西安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2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馆库藏文物12万余件。

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坑,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西安明城墙及周沣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四大遗址等,皆为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风貌使西安成为海内外游客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旅游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颇具规模。

全市拥有年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的景区20个,国家5A级景区2个,4A级7个,年末全市星级宾馆72家,其中五星级宾馆4家,四星级宾馆13家。

首批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旅游业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非外贸创汇的主要来源。

科技实力强,高等教育发达,是我国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西安的综合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尤其是在航天航空、输变电设备、仪器仪表、电子通讯、缝纫机、大型风机、重型汽车、纺织、钟表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生产能力。

西安现有国家级科研基地9个。

西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拥有一批达到国际水平的开放型实验室和国内一流的试验和检测设备,一些尖端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西安现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民办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36所,博士点334个,硕士点82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85个。

近几年来,西安市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产霸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四区一基地”的开发新区格局,成为西安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心基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促进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

燃料技改、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高压直流站引进技术及国产化等项目建成投产。

区县经济发展提速,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04年全市共有3个区县生产总值超百亿元。

全市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等保险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紧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西部大开发、西安大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建设西部经济强市、实现中国西安·西部最佳”的奋斗目标。

西安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构想上大体分三步推进:

第一步,2006年底以前,在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壮大势力,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3%以上,力争达到14%。

第二步,从2007年到2015年,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达标或超标,提前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之“翻两番”。

第三步,从2016年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成为经济繁荣昌盛、科技教育发达、城乡协调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生活富足殷实、人民安居乐业的西部经济强市。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安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最近,市委、市政府提出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和丰富西安发展的境界与内涵。

西安不只是古老的,更是现代的;不只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古老城市,也是一做蓬勃发展、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现代化城市,更是各地朋友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

我们诚挚邀请大家到西安来共谋合作,共同发展。

七百多万古城人民也需要一片圣洁、安详的青山绿水……

而长安区作为衔接新西安、发展新西安、更是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策扶持。

下面是对长安区的几点分析;一、长安具有建设都市新区的优势条件

   长安是西安最年轻、最具发展活力的新区。

与其它区县相比,长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交通优势。

长安地处近郊,城区距市中心仅8.7公里,有6条建成或正建主干道和西安“血脉相连”;长安已成为西安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安市第四次城市规划修编,提出未来西安大都市“一城双心”规划,将长安确定为城市辅中心之一。

    二是生态优势。

长安是西安最佳的生态区,秦岭北麓是西安的生态屏障,横跨周至、户县、长安、蓝田、临潼5区县,终南山最美丽的地段就在长安。

嘉午台、青华山、南五台、翠华山风光秀丽,为长安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山地中水资源蕴藏量6.7亿立方,古“长安八水”,四水在长安。

随着2万亩大绿工程任务的完成,近70公里立体林带、20多处广场和生态水面、60多万平方米绿地的建成,长安日益成为都市生态屏障。

    三是文化优势,长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以佛教、文物为主的人文遗产十分丰富。

佛教8大宗派的四大宗派祖庭在长安。

在历史上和今日的东南地区有很大影响。

全区文物遗迹达 33处。

全区驻有国家504研究所、165研究院、206所等航空、航天科研单位,为国家航空、航天科研工业做出重要贡献。

仅高校就有20余所,在校学生数达到12.6万;西安高新区长安科技产业园和西安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使长安凸现出对西安市的“空间承载”优势和产业聚集优势。

    四是经济优势。

凭借或正在凭借各种优势,长安经济已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45.13亿元,比2002年增长17.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56亿元,同比增长19.8%;财政收入完成23695万元,同比增长36.5%。

不远的将来,长安必将成为承载西安城市扩张的主要空间区,成为提升西安国际大都市经济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成为优化人居条件的生态保障服务区,成为保持西安优势的文化教育科研区,成为加速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相融合的示范区,成为西安市民居住休闲的“花园”区。

    二、建设都市新区的前导是加快以交通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长安要建成生态科教文化新城、成为西安都市新区的定位及自身的发展实力,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主动搞好与西安大都市的对接,主动承担西安大都市的功能。

要做好这一点,首要的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道路建设。

    三、建设西安都市新区的核心是培育特色产业

    根据专家研究成果和区域发展实际,长安把都市农业、以旅游服务业、高等教育、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传统工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这些产业正在成为支柱产业。

    都市农业是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城市功能产业。

区政府主要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扶持花卉、苗木及养殖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等有效措施,使都市农业实现了初步发展。

在西沣公路沿线初步形成了以蔬菜、花卉、果品、苗木、草皮为主要种植品种的绵延七公里的“绿色长廊”,都市农业初具雏形。

区域新增花卉、苗木连片种植面积2060亩,总面积达到2.1万亩;蔬菜基地新增种植面积3600亩,100多栋日光温室大棚实用菌反季节上市占总产的20%以上。

区域内基本建成了细柳花卉基地,王寺苗木基地,高桥蔬菜基地,王莽、大兆西瓜基地等“都市农业”的产业集中区。

一是要制定区域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二是用工业化思路,把都市农业当产业来抓、当项目来搞,通过市场、质量、标准、竞争等工业理念经营农业,实现“都市农业”最大效益,满足都市需求,服务农民增收。

三是要积极争取各种农业专项资金,瞄准城市“餐桌”和市民“菜篮”,优选项目,加大扶持,实现都市农业跨越式发展。

    旅游产业是全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之一。

长安是旅游资源富集区,不但有终南山秀丽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地热水,而且还有占全市批准寺院56.45%的35座批准寺院及杨虎城将军陵园、杜公祠、柳青墓等宗教和文化遗址。

近年来,区政府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

先后扶持翠华山顺利申报西北首家山崩地质公园,通过国家4A级验收;策划组织了青华山、明十三陵等九大景区旅游经营权转让推介(2家正式签订了合同);配合西安野生动物园建设,争取市上将东大温泉纳入全省开发规划;完成了终南山森林公园、南五台景区旅游规划;对沣峪沟原有14家旅游景点进行了整合,重点保留了3家;加大了景区基础设施投入,提高了硬件设施条件;对经营人员进行了培训,规范了服务。

全区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旅游业正在告别散、小、差的状态,按照标准规划,到2010年旅游业增加值达3亿元、占经济总量5%。

为实现目标,区上还要做大量工作:

一是尽快完善区域旅游总体规划,为全区范围的旅游资源整合提供指导;二是加大整合力度,采取兼并合并扩大现有景区点的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档次和服务质量;三是抓住东大温泉纳入省市开发规划之机,走招商引资的路子,引进项目和资金,实现东大温泉业“二次振兴”。

四是积极争取省市将区域宗教文化资源纳入全省开发规划;有重点地改造宗教文化场所,增强旅游吸引力;五,依托山水秀丽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佛教五大祖庭的人文资源优势,加大旅游产品推介和促销,扩大对外影响,增强市场占有份额。

六是加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使酒店、宾馆、餐饮、娱乐及旅游纪念品开发企业与旅游业发展相配套,相辅相成,滚动发展。

    四、建设都市新区的关键是突破“瓶颈”制约

    长安建设西安都市新区,虽具备独有的良好条件和一定基础,也存在着制约发展、需要突破的“瓶颈”。

    土地问题是首当其冲的“瓶颈”。

长安现在的土地利用规划是1996年制定的,其中规划农田保护区87万亩,建设预留地14420亩。

    第二个瓶颈性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经济发展的格局上,长安分为中、东、西三个级次。

东部地区属塬区,交通、水利等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西部地区属平原,经济发展基础不错,但近年来,由于交通条件、文物保护,人们观念等原因,发展速度减缓,明显落后于中部地区。

以韦曲、郭杜、滦镇为代表的中部地区,由于近几年西沣公路、子午大道、环山公路相继建成,加之长安科技产业园、西部大学城、郭杜工业园、西安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开发区的带动,经济发展呈腾飞态势。

中、东、西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长安建设都市新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瓶颈”。

 

    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长安都市新区建设的又一“瓶颈”。

长安是西安的主要水源涵养地,是西安重要的饮水供应地,石砭峪水库每年向西安供水2000万吨,占西安用水量的20%;长安又处于西安的上风向,空气质量对西安影响极大。

区政府以生态长安为目标,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治理措施,一是下决心治理“十五小”,先后关闭了长安造纸厂、长安冶炼厂,取缔了高能耗、低效益、大污染的40家轧钢厂、45家炼钢厂、38家炼油厂;二是抬高招商引资的环境“门槛”, 对过不了“生态”关的项目说“不”。

三是加大了对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对破坏山体,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了处罚,限时恢复植被。

四是区政府着手改善东部塬区的生态环境。

计划在抓好浐河沿岸约3000亩大绿工程的同时,完成2000亩少陵塬、神禾塬、白鹿塬、八里塬塬坡的绿化,扩大绿地面积,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制订规划,搞好沣河、潏河、滈河涌现,保护河堤,增加绿化带,使河岸成为“生态长廊”;结合发展都市农业,搞好城区及周边生态建设。

今年,区上投资260万元,在城区北大门建设了生态广场,为城区生态建设增添了靓丽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