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7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76148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7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上册7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上册7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上册7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上册7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7单元备课.docx

《六年级上册7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7单元备课.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7单元备课.docx

六年级上册7单元备课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的主题为“读书有方”,安排了《古诗两首》、《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和《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四篇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求知的过程、方法以及重要意义。

《古诗两首》,选取了我国南宋时期两位著名诗人陆游和朱熹教导世人读书的心路历程及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读书的真知灼见。

《学与问》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沈括的两则故事分别讲述了在求取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勤学好问,将知识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并且教育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将“学”与“问”结合起来,从小就要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大自然的文字》则是一篇生动的说理文。

它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字”,这些“文字”记载了自然变幻无穷的历史进程。

瑰丽神奇的大自然到处都是学问,人们只有对大自然有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才能利用大自然的规律更好地创造生活。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主要讲述了日常生活中读报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报纸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通过报纸我们能获取丰富的知识。

作者在文中也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读报,读报要注意什么问题?

督促我们从小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读书的方法及重要性,让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以灌溉其心灵,陶治其情操。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的课文。

背诵《古诗两首》。

2.学会本单元课文中的13个生字,其中绿线中的2个只认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本单元教了许多学习的方法,要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方法,更要把这些学习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主动地学习,勤学好问,爱读报,会读报,养成在自然中、生活中留心学习的好习惯。

4.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对语文课本的故事进行相关的补充阅读和链接,达到自由写作,发表自己的感想的目的。

5.通过语文与生活,让学生了解“煮书”的含义及“煮书”的做法,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6.诵读与积累:

旨在让学生理解古今贤文的基础上,懂得读书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7.在本次口语交际的学习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读自己喜欢的书,在推荐中学会表述自己的理由,学会推荐图书,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8.继续学习写钢笔字和毛笔字。

三、教学重点:

本单元教了许多学习的方法,要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方法,更要把这些学习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主动地学习,勤学好问,爱读报,会读报,养成在自然中、生活中留心学习的好习惯。

四、教学难点:

1.本单元教了许多学习的方法,要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方法,更要把这些学习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主动地学习,勤学好问,爱读报,会读报,养成在自然中、生活中留心学习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对语文课本的故事进行相关的补充阅读和链接,达到自由写作,发表自己的感想的目的。

五、课时安排:

《古诗两首》2课时

《学与问》2课时

《大自然的文字》2课时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1课时

《习作7》2课时

《练习7》2课时

 

22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陆游写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朱熹写的<观书有感>》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聿”字。

3、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三、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经前学过哪些古诗?

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

指示、训示。

子聿:

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

读书学习。

无遗力:

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

      这一行的意思是:

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

到底、毕竟。

绝知:

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

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

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e评价e再读。

      (教师点拨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边听边思考: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

镜子。

徘徊:

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

它,指方塘。

如许:

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

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

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

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

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教学后记:

 

23学与问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

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

(生:

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

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

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

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

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讨论:

出示1: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

出示2: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

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

板书:

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

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

(指名朗读回答。

第2自然段:

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相机理解“不懈探求”懈,松懈。

不断探索。

第3自然段:

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相机理解“瞬息万变”指变化速度快。

“日新月异”指变化大。

第4自然段:

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过渡:

这三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伟人,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熟读课文

四、课后生字描红。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

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讨论。

(好问。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好问的?

从省略号你想象小哥白尼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4、指导朗读。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

(出示句子: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6、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

(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7、小结:

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

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请大家自由读第四段,完成练习。

出示练习

(1)、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

(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3)、()时期的沈括是个(),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

()?

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

原来()。

2、交流上述问题。

过渡:

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又该怎么做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

(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

——(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

“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①朗读

②理解:

什么叫“能者”?

(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

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齐读

5、小结:

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四、总结拓展:

1、过渡:

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

(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五、作业:

过渡:

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

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

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

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

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

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

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

(友情提醒:

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附板书23学与问

勤学好问成为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教学后记:

 

24大自然的语言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儿童诗文章共十个小节,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白云高飘,蚂蚁搬家,蝌蚪游泳,大雁南飞,告诉了自然界中的气候、气象的变化鱼鳞上的圈圈、“三叶虫”、“庐山漂砾”则可推算鱼儿的年龄,推知史前地质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读宋生动而有情趣《大自然的语言》更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唤书——召唤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对大自然的“语言”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一、教学目标:

1、认读4个生字。

会写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三、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语言,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的语言》,去聆听,去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喜欢的方式初读诗歌。

读书要求:

把每节诗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抽生接读课文,集体评议:

是否正确流利,是否有节奏。

3、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写了大自然的语言。

4、指名回答。

5、观察板书,问:

同学们发现了吗,大自然的这些语言都说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归类)

6、师叙述:

瞧!

大自然的语言上到天文,下至地理,涉及到方方面面。

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

(妙不可言,释词。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师叙述:

大自然这些特有的语言,到底“妙”在哪里呢?

大家自己研究一下课文。

提出自学要求:

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类大自然的语言学习,要求:

①想一想:

大自然的语言“妙”在哪里?

②读一读:

怎样读,才能让听的人体会到“妙”。

2、检查:

抽生回答,朗读。

(利用句式引导朗读)

3、出示句式,体会: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自由读文,体会。

4、大自然用这些语言和我们说话,它真的说了吗?

(生答)但是,我们一看到这些东西,就知道它向我们表达了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发现、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大自然语言呢?

(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

)分男女读①⑨小节。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平时是不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说说你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生自由汇报)

2、师补充(课件出示)

3、能仿照诗歌再编一节吗?

组成四人小组,编一编。

4、交流,汇报。

5、师小结:

只要你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发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

五、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1、收集文中好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展示作业,复习导入。

1、同桌合作,读一读你收集的文中好词。

2、交流创编的诗,收集成册,展贴于“学习园地”。

二、指导背诵。

1、师生接读:

老师读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

如:

师:

别以为人才说话,

生:

大自然也有语言。

2、自由练习,背诵诗歌。

3、个别展示,背诵诗歌

4、全班一齐背诵诗歌(不会背诵的同学可以看书)。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逗、编、脉”。

搬:

左中右结构(不要把“般”写成“船”。

雁:

半包围结构,里边是“隹”,不写成“住”

砍:

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是捺。

圈:

全包围结构。

(3)学生描写、临写。

教师巡回辅导。

3、扩词积累。

四、作业自助餐。

(三选二完成)

1、书写生字。

2、背诵诗歌。

3、收集喜欢的诗句。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妙不可言仔细观察

教学后记: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读报常识和读报方法。

希望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这篇文章很有实用性,从读报的好处和读报的方法两方面进行了叙述。

在教学时不仅要让他们了解读书的必要性,还让学生结合读书小组,制定读书计划,进行读书竞赛,写好读书心得,切实落实读书活动。

还要求学生养成读报的习惯。

这篇课文,主要是指点读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样的课文无须老师讲解,只要略加指点,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就可以了。

一、教学要求:

   1、知道读报的好处以及如何读报。

   2、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及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了解结构。

     第一段(1——3自然段):

每天读报的好处。

     第二段(4——5自然段):

怎样读报〉

     第三段(6——7自然段):

读报的收益。

   2、理解重点句子:

   1)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写出了读报入迷的程度,也说明报纸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出人对物质的需求。

  2)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给你新的感受,新的启示。

     这里连用了三个“新”字,第一个“新”表示报纸的时效快,紧跟时代和社会,后两个“新”说明人们不断地通过报纸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小组交流

   1、大家交流读报的好处以及收益。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用了不少问句,比如:

“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

”等,这些放在自然段的开头的问句,揭示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也提醒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2)、篇末点题。

   3、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发出号召,点明写作本文的用意。

(四)、指导解惑。

   教学过后,我感觉到,像这样的阅读教材,传统的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而现代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合作探究的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附:

阅读材料

  一、报题阅读法

  报纸的文章标题,等于报纸的眼睛。

阅读报纸的题目,往往能较快地了解作者、编辑的意图,明确文章要表达的内容。

浏览标题后,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读一部分。

读报先读题,是一种节省时间的方法,值得提倡。

  二、粗读、细读结合法

  粗读,即浏览,主要是扩大知识面,捕捉需要精读的文章。

细读,就是精读,对一些重要的阅读材料,应该逐字逐句琢磨,逐段逐节咀嚼,仔细地了解它的内容、思路等。

这样点面结合,即省时且效果好。

  三、剪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