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gj****cr 文档编号:5558501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3.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XX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XX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实施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XX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实施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XX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实施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实施方案.doc

《XX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实施方案.doc(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实施方案.doc

XX市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根据国家林草局、省林业局统一部署,规范开展202**年林草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依法履行“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价”职能,按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框架,以国土“三调”成果为统一底版,整合各类监测资源,构建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体系,统筹开展森林、草原、湿地(以下简称“林草湿”)监测,实现林草生态监测数据统一采集、统一处理、综合评价,形成统一时点的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成果。

主要任务包括:

(一)图斑监测。

开展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林草湿数据与国土“三调”数据对接融合,形成综合监测图斑本底。

采用遥感判读与现地核实相结合的方法,掌握林草湿各类面积、分布及其变化。

(二)样地监测。

以森林资源清查体系固定样地为基础,设置林草湿监测样地,开展森林、草原样地外业调查,查清各类资源储量及其质量、结构和动态变化等。

二、组织分工

市林业局成立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金玉峰同志任组长,副局长王欣同志任常务副组长,相关局领导任副组长,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森林资源管理科(名单附后)。

具体工作由森林资源管理科会同造林科、自然保护地管理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科负责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图斑监测配合工作及样地监测外业调查工作。

具体任务分工如下:

(一)局有关科室

森林资源管理科:

牵头组织开展全市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制定实施方案,负责任务安排和沟通协调,森林监测评价工作。

造林绿化和产业发展科:

负责草原监测评价工作。

自然保护地管理科:

负责湿地监测评价工作。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科:

林草湿数据与负责国土“三调”数据对接融合工作。

办公室:

负责协调保障工作。

财务科:

统筹协调市级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资金预算安排工作。

数据中心:

负责收集、汇总、管理相关数据。

(二)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

配合开展辖区内图斑监测和遥感判读图斑现地核实等任务,承担样地外业调查工作。

三、进度安排

(一)前期准备(202**年7月)。

成立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印发工作通知,组织参加技术培训,准备仪器设备等。

(二)调查监测(202**年7月—9月底)。

开展林草湿数据与国土“三调”数据对接融合、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

完成样地外业调查及质量检查验收。

(三)后续工作(202**年10月—2022年2月)。

配合完成数据处理、统计汇总与分析评价等工作。

四、提交成果

主要包括数据库、统计表、专题图、成果报告等。

(一)数据库。

包括林草湿数据与国土“三调”数据对接融合后形成的林草资源现状数据库、变化数据库,样地、样方、样木等抽样调查数据库。

(二)统计表。

包括各类资源面积及构成统计表、森林资源监测统计表、草原资源监测统计表、湿地资源监测统计表、沙化土地资源监测统计表等。

(三)专题图。

包括森林分布图、草原分布图、湿地分布图等。

(四)林草综合监测评价成果报告。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市级负责、县级落实的工作机制,统一调度,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监测评价队伍,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分工,切实推进监测评价工作。

(二)经费保障。

各县市区要积极落实经费,规范支出,保障监测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三)技术保障。

严格按照国家林草局下发的技术方案,规范工作流程;做好技术培训工作,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切实加强技术质量管理,确保高质量完成监测评价任务。

(四)安全保障。

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保密制度,认真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确保监测评价工作的人身、财产、资料、廉政安全。

XX市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为加强对XX市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工作督导,全力推动XX市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共同研究解决监测评价中的重大问题等。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森林资源管理科,负责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日常工作,**兼任办公室主任,**兼任副主任。

附件1

202**年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方案

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根据《森林法》《草原法》《防沙治沙法》等有关规定,规范开展202**年林草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依法履行“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价”职能,按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框架,依据《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以国土“三调”成果为统一底版,整合各类监测资源,构建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体系,统筹开展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以下简称“林草湿荒”)监测,实现林草生态监测数据统一采集、统一处理、综合评价,形成统一时点的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成果,支撑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服务林草资源监管、林长制督查考核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

主要任务包括:

(一)图斑监测。

开展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林草湿数据与国土“三调”数据对接融合,结合最新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调查等成果,形成综合监测图斑本底。

采用遥感判读与现地核实相结合的方法,掌握林草湿荒各类面积、分布及其变化。

(二)样地监测。

以森林资源清查体系固定样地为基础,设置林草湿荒监测样地,开展森林、草原样地外业调查,查清各类资源储量及其质量、结构和动态变化等。

(三)分析评价。

基于图斑、样地监测数据,综合分析评价林草湿荒资源状况,生态系统格局、质量、生物量和碳储量等生态状况,以及固碳释氧、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生态服务功能效益,突出国家重点区域评价。

(四)基础支撑。

研建生产力、生长率、质量评价等各类模型,探索实施人工智能识别、数据耦合分析等,推进监测评价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创新。

二、组织分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负责统一领导部署综合监测工作,成立领导小组、专家顾问组、技术支撑组。

领导小组组长:

专家顾问组由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组成。

资源司会同草原司、湿地司、荒漠司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分别指导和负责林草湿荒的监测评价工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直属院会同有关科研院所做技术支撑。

各直属院牵头,与地调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各省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及其调查规划院共同承担监测评价任务。

各单位任务分工如下:

(一)直属院

会同相关省制定实施方案;指导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更新、林草湿数据与国土“三调”数据对接融合,并检查验收成果;牵头组织开展样地外业调查、质量检查、统计分析、成果编制等。

局规划院负责遥感影像采集、处理,各直属院负责监测数据入库及数据分中心建设。

(二)地调局指挥中心

组织专业调查中心参与样地外业调查任务,参与技术方案、工作方案编制和统计分析工作。

(三)省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

成立综合监测评价领导小组,制定本省实施方案,负责辖区内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和林草湿数据与国土“三调”数据对接融合,组织队伍,负责现地核实遥感判读图斑,承担样地外业调查和统计分析工作。

(四)科研院所

综合利用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结果和林草监测评价结果,协助开展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

三、进度安排

(一)前期准备(1月—6月)。

1.1月—4月:

研究制定林草湿数据与国土“三调”数据对接融合工作方案、技术指南,研发对接融合工具软件。

2.4月—6月:

设立技术支撑组,编制综合监测评价技术方案、工作方案、技术规程和操作细则等;收集遥感影像、国土“三调”数据和相关资料;研发数据采集、统计汇总软件;组建监测评价队伍。

3.6月:

成立组织机构,审定工作方案,印发工作通知,召开工作启动会。

开展技术培训,准备仪器设备等。

(二)调查监测(6月—10月)。

开展林草湿数据与国土“三调”数据对接融合、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

完成样地外业调查及质量检查验收。

(三)分析评价(10月—12月)。

建立综合监测评价数据库,完成数据处理、统计汇总与分析评价。

(四)成果编制(202**年12月—2022年2月)。

编制全国林草资源及生态状况白皮书、专题监测评价报告,开展专家论证,报局党组审定。

四、提交成果

主要包括数据库、统计表、专题图、成果报告等。

(一)数据库。

包括林草生态监测数据库、评价数据库和基础支撑数据库。

(二)统计表。

包括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统计表、林草资源监测专题统计表。

(三)专题图。

包括林草资源分布图、林草生态评价图和重点区域专题图等。

(四)成果报告。

包括全国林草资源及生态状况白皮书、综合监测评价成果报告、专题监测评价报告。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单位要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分区分片负责的工作机制,统一管理,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监测评价队伍,明确职责分工,落实任务,切实推进监测评价工作。

(二)经费保障。

要按照《自然资源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落实经费,规范支出,保障监测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三)技术保障。

精心编制操作细则,规范技术工作流程;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做好技术培训工作;切实加强技术质量管理,确保高质量完成监测评价任务。

(四)安全保障。

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保密制度,认真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确保监测评价工作的人身、财产、资料、廉政安全。

各单位要明确1名联络员,于202**年6月20日前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联系人:

附:

1.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2.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专家顾问组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方案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二〇二一年五月

目录

一、总体要求 1

(一)目的任务 1

(二)对象时点 2

(三)数学基础 2

(四)精度要求 3

(五)计量单位 3

(六)技术依据 3

二、内容指标 5

三、技术路线 7

四、监测方法 9

(一)图斑监测 9

(二)样地监测 13

(三)校验样地调查 21

五、评价方法 21

(一)数据统计 22

(二)分析评价 23

(三)重点区域评价 34

六、数据库建设 34

(一)图斑监测数据库 34

(二)样地监测数据库 35

(三)其他数据库 36

七、实施步骤 36

(一)前期准备阶段 36

(二)调查监测阶段 37

(三)分析评价阶段 37

(四)成果审定阶段 37

八、产出成果 37

(一)数据库 37

(二)统计表 38

(三)专题图 38

(四)成果报告 38

九、质量检查 39

(一)图斑检查 39

(二)样地检查 39

(三)质量评定 41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方案

为贯彻《森林法》《草原法》《防沙治沙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国家林草局“组织开展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价”职责,根据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体系总体构架,制定本技术方案,规定了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的目的任务、内容指标、技术方法和相关要求。

一、总体要求

(一)目的任务

查清全国和各省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林草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结构、分布,掌握年度消长动态变化情况,分析评价林草生态系统状况、功能效益以及演替阶段和发展趋势,为制定和调整林草资源监督管理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方针政策,支撑林长制督查考核、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编制林草发展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任务包括:

1.建立健全国家林草资源及其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简称“林草生态”,下同)综合监测评价体系,完善监测评价技术标准规范。

2.开展林地、草地、湿地数据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国土三调”)数据对接融合,构建林草资源“图数库”,形成综合监测统一本底。

3.开展基于遥感的林草生态图斑监测,以及第十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草原监测评价等基于地面样地的抽样监测,产出林草资源年度数据,编制国家林草资源及其生态状况白皮书。

4.建立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数据库,构建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服务信息平台,提升林草生态综合监测信息服务水平。

5.开展综合监测评价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重点推进人工智能识别、激光雷达测树、关联耦合分析等关键技术,持续推进调查仪器设备研发升级,不断推进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科技进步。

(二)对象时点

监测对象为林草资源,包括林地、草地、湿地、荒漠及其附着的森林资源和草资源,以及其他土地上的林木资源。

评价对象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林草生态系统。

监测统一时点为每年的10月31日。

(三)数学基础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地图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其中,1:

2000、1∶5000、1∶10000标准分幅图或数据,按3˚分带;1∶50000标准分幅图或数据,按6˚分带。

(四)精度要求

1.参考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优于2m。

2.林地、草地、湿地区划最小面积400m2;其他地类区划最小面积600m2,荒漠地区可适当减低精度,但不应低于1500m2。

3.森林、草原、湿地面积精度95%以上(按可靠性95%计算);森林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精度90%以上(按可靠性95%计算)。

(五)计量单位

1.面积计量单位采用平方米(m2),精确到1m2;面积统计单位为公顷(hm2)。

2.林木胸径计量单位采用厘米(cm),精确到0.1cm;树高计量单位采用米(m),精确到0.1m。

3.草群平均高计量单位采用厘米(cm),精确到1cm;草产量计量单位采用千克(kg),精确到0.1kg。

4.森林蓄积量计量单位采用立方米(m3),精确到0.1m3;每公顷蓄积量计量单位采用立方米/公顷(m3/hm2),精确到0.01m3/hm2。

5.生物量和碳储量计量单位采用千克(kg),精确到0.1kg;统计单位为吨(t)。

(六)技术依据

GB/T38590-2020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

GB/T38582-2020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GB/T35377-2017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33027-2016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

GB/T15968-2016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T30363-2013森林植被状况监测技术规范

GB/T26424-2010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GB/T17296-2009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

GB/T24708-2009湿地分类

GB/T24255-2009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GB/T20483-2006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

LY/T2902-2017岩溶石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

LY/T2908-2017主要树种龄级与龄组划分

LY/T2899-2017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

LY/T2792-2017戈壁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

LY/T2241-2014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规范

LY/T2084-2013国家级公益林区划技术规程

LY/T2012-2012林种分类

LY/T2006-2012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

LY/T1957-2011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处理统计规范

LY/T1955-2011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

LY/T1954-2011森林资源调查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技术规程

LY/T1812-2009林地分类

TD/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NY/T3648-2020草地植被健康监测评价方法

NY/T2998-2016草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NY/T2997-2016草地分类

NY/T1233-2006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森林督查暨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技术规定》(林资发〔202**〕26号)

《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自然资办发〔2020〕51号)

《“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的规定(试行)》(林资发〔2004〕14号)

二、内容指标

监测内容包括林草资源状况和林草生态综合状况两个方面。

其中,林草资源状况监测内容包括:

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的数量、质量、结构、功能等;林草生态综合状况监测内容包括:

植被综合覆盖度、林草湿总生物量、碳储量、碳汇量、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类型、质量、格局、功能与效益等。

具体监测评价指标见下表1。

表1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指标

监测评价内容

监测评价指标

林草资源状况

森林

种类

监测指标:

森林类型、植被类型、树种

数量

监测指标:

森林覆盖率及各类森林面积、各类森林储量(包括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各类森林面积增长量和减少量、各类森林储量生长量和消耗量、毛竹和其他竹株数及变化

质量

监测指标:

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优势高、郁闭度/覆盖度、密度、单位面积储量、单位面积生长量、灌木平均高及覆盖度、草本平均高及覆盖度、土壤种类、土壤厚度、腐殖质厚度、枯枝落叶厚度;

评价指标:

森林灾害类型及等级、森林健康等级、林地质量等级、森林质量等级、植被总覆盖度

结构

监测指标:

土地权属、林木权属、起源、龄组、径组、群落结构、树种结构

功能

评价指标:

碳汇量、释氧量、涵养水源量、固土保肥量、防风固沙量、滞尘量、吸收大气污染物量等

草原

种类

监测指标:

草地类型、植被结构、草原类别

数量

监测指标:

草原面积、产草量、碳储量

质量

评价指标:

草原植被盖度、草原覆盖率、草畜平衡指数、草平均高度、生物灾害发生面积、危害程度、健康等级、草地等级

功能

评价指标:

碳汇量、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防风固沙量、种质资源保育、滞尘量、释氧量等

湿地

种类

监测指标:

湿地类型、植被类型

数量

监测指标:

各类型湿地面积、湿地植被面积、生物量、土壤碳储量、保护形式;

评价指标:

湿地保护率

质量

监测指标:

积水状况、自然状况、生物丰度、植被覆盖度、利用方式、受威胁状况;

评价指标:

生态状况

功能

评价指标:

防洪蓄水量、水质净化量、土壤保持量、固碳量、释氧量等

荒漠

种类

监测指标:

荒漠土地类型

数量

监测指标:

荒漠土地面积及构成、沙化土地面积及构成、石漠化土地面积及构成

质量

监测指标:

荒漠化、沙化、石漠化程度

功能

评价指标:

防风固沙量、土壤保育量、水资源调控量、固碳量、物种保育量等

林草生态

综合状况

生态

状况

综合状况

监测指标:

植被覆盖类型及其构成、林草生物量、群落结构;

评价指标:

植被综合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总碳储量、总碳汇量,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

土地退化状况

监测指标:

林地、草地、湿地内荒漠化/沙化/石漠化等退化土地的面积、类型、程度及其变化情况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类型

监测指标:

生态系统规模及其构成,生态系统群丛类型及其构成,生态系统建群种及其分布

生态系统格局

评价指标:

斑块密度、边界密度、破碎度指数、聚集度指数

生态系统质量

评价指标:

生态系统生物量密度和碳密度、生态系统功能指数、生态系统稳定指数、生态系统胁迫指数,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健康指数

生态系统结构

评价指标: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群的空间配置(水平分布、垂直分布)

生态系统功能效益

评价指标:

碳储量、碳汇量、释氧量、涵养水源量、固土保肥量、防风固沙量、滞尘量、吸收大气污染物量等相应的价值量

三、技术路线

以“国土三调”数据为底版,融合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等监测数据,形成涵盖各类林草资源信息的综合监测图斑本底。

以图斑为单元,每年开展基于遥感技术的全覆盖面积变化监测,产出林草资源各类面积及其变化数据。

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41.5万个样地为基础,构建抽样监测体系,设置森林样地、草原样地、湿地样地和校验样地,开展样地调查,查清各类资源储量及其质量、结构,校验图斑监测的面积数据。

建立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数据库,依托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网络,利用定点观测数据,获取生态功能评估参数,基于各类林草资源监测数据,综合评价生态系统的类型、质量、格局、功能与效益,年度产出各类资源专题监测评价报告和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报告。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的技术路线框架见图1。

图1技术路线图

(一)数据融合。

基于“国土三调”数据,对接各类林草资源监测数据,叠加林草经营界线,细划图斑界线,完善图斑(小班)属性信息,建成林草资源综合监测本底。

(二)图斑监测。

采用图斑全面遥感诊断、部分现地核实相结合的方式,更新各类林草资源面积及其构成数据。

通过设置校验样地调查,对部分误差大的省份的数据进行校正。

(三)抽样监测。

采用样地地面调查与更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地面调查1/5样地,遥感判读或模型更新等方式调查4/5样地,综合获取各类林草资源单位面积储量、质量及结构数据。

(四)数据建库。

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以及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分别建立图斑监测、样地监测和统计分析成果数据库,搭建林草资源综合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监测信息的智能感知、科学管理和高效应用。

(五)分析评价。

采用综合监测得到的各类林草面积、储量、质量、结构等数据,结合生态定位观测数据,对林草生态状况和各类资源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每年产出林草资源及生态状况白皮书,每5年产出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报告。

四、监测方法

综合采用图斑监测、样地监测以及校验样地调查等方法开展综合监测工作。

(一)图斑监测

按照《林草湿数据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对接融合技术指南》要求,形成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图斑本底。

应用遥感诊断技术,判别森林、草原、湿地和荒漠变化图斑。

确定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的图斑监测因子及监测方法,开展验证核实,更新建立国家林草资源监测“图数库”。

图斑监测执行《森林督查暨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技术规定》(林资发〔202**〕26号)。

1.建立图斑本底

(1)对接林地草地湿地范围界线。

以“国土三调”数据、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结果等为基础,落实行政、土地权属、国有林区、国有林场、国有牧场、各类自然保护地等界线;按照“国土三调”数据,落实林地、草地、湿地范围界线;在林地、草地、湿地范围内,结合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及草地、湿地、荒漠化等专项调查监测成果,细划林草小班。

(2)融合林草湿荒属性信息。

核实各类土地上的乔木林、竹林、灌木林、草等植被覆盖状况,记录植被覆盖类型信息;按照《湿地公约》口径,融合湿地履约范围属性信息;转录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的林种、起源、优势树种(组)、龄组、郁闭度、平均胸径、平均高、公顷蓄积量、生态区位、林地质量等级、林地保护等级等属性信息,结合草地、湿地、荒漠等专项调查监测成果,增补草地类型、植被盖度、草群平均高、建群种、单位面积草产量等,湿地的类型、利用方式、受威胁状况等,荒漠的类型、程度、治理措施类型等相关属性信息。

(3)建立林草资源“图数库”。

汇总各省对接融合成果,统一标准化处理后关联上图,构建林草资源数据库,形成涵盖各类林草资源信息的图斑本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