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人格特性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181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亲家庭人格特性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单亲家庭人格特性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单亲家庭人格特性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单亲家庭人格特性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单亲家庭人格特性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亲家庭人格特性分析.docx

《单亲家庭人格特性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亲家庭人格特性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亲家庭人格特性分析.docx

单亲家庭人格特性分析

单亲家庭人格特性分析

单亲家庭大学生人格特质的质性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在不断解放,单亲家庭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

作为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也会有差异。

家庭教育方式的正当与否、学校教育关注的程度以及社会关注重点的不同,会影响单亲家庭大学生消极人格和积极人格的形成,消极的人生观、缺失的幸福感、失衡的金钱观等消极人格会阻碍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较强的独立性、过硬的抗挫能力等积极人格对这类大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作用。

要促进单亲家庭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应该从学校教育机制、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以及大学生自我心理应对机制等方面來实施,学校、家庭、社会等多重因素的积极引导,有利于健全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

单亲家庭;消极人格;积极人格;影响因素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解放。

据中国民政部门统计,1980年中国离婚对数为34.1万对,1990年为80万对,2000年为121万对,2003年为133.1万对,2005年为161.3万对。

从绝对离婚对数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离婚人数增加趋势迅速。

而且在单亲家庭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大多数的单亲家庭是由母亲来维持的,在单亲家庭中,女性多于男性是个不争的事实。

离婚率的不断攀升,核心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家庭模式由单元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单亲家庭在整个家庭结构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引发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关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心理发展,性格特点等等方面,学者做了相应的研究,并且有了了不同程度的学术成果。

尽管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投入很多精力,尽可能使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不受其负面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但是,不可否认,生活在单亲家庭背景下的子女与完整家庭的子女在群体性格特点上仍然表现出较大差异。

一项调查显示,分别有85.19%和96.30%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宁愿自己呆着,不愿和别人在一起”,“不喜欢集体娱乐,喜欢单独性活动”;而在对照组的完整家庭大学生中,做出同样选择分别仅有9.26%和11.11%。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青春晚期和青年早期,不仅身心会发生急剧的变化,自我意识也将由分化、矛盾冲突逐渐走向统一,可以说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与否,关系到其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平稳度过人生的关键阶段,甚至关系到学校、社会的稳定。

可见,单亲家庭大学生的逐年增加及其人格完善问题,已经成为学校必须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然而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往往被忽视或者说不够理想。

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工作,通常过多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而忽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单亲家庭大学生这一人数逐渐增多群体的人格进行积极引导。

所以,研究单亲家庭大学生人格问题对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欧美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较为重视,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两大方面。

有些国外学者认为青少年问题的形成往往与单亲家庭的发生有一定联系,但更重要的不是单亲家庭状况,而是其生活环境及教育方式的作用。

在国外学者对单亲家庭儿童性格的研究上有两种倾向:

一是单亲家庭的“无影响论”,另一种是“有影响论”。

持“无影响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发生性格变异的子女不是在单亲家庭,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父母婚姻过程中的冲突。

持“有影响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单亲家庭的子女往往有较高的心理失调现象,人格发展异于生活在完整家庭的子女。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的调查认为,幼年不幸的经历往往有利于个人独立性、自主性、自强性的发展。

随着近年来离婚率在中国的不断攀升以及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突出,国内学者在单亲家庭问题上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而大学生人格教育一直都是高校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在大学生人格问题上的学术论著和文献也相对较多。

但是,在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人格问题上的研究却比较薄弱。

在总结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国内相关研究的一些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状况和现实行为与完整家庭子女有较大差异。

单亲家庭子女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

自卑、逆反、猜疑、反抗、嫉妒、孤僻等等。

2.国内在单亲家庭对子女人格影响上的研究绝大多数倾向于负面影响,只有少数学者提出了单亲家庭的正面教育功能,如:

自我成长、子女的成熟与独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财务自主性的增高等方面。

3.关于人格问题的研究,国内有许多相关理论文章。

但是,专门针对单亲家庭大学生人格研究的文章还比较少。

国内外在单亲家庭问题上的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关于单亲家庭大学生人格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需要我们对此进一步关注。

束缚和自身生理因素的制约,她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承受比男人更多的压力,而单亲母亲的特殊性就使她们变得更不轻松了。

单亲母亲在某个阶段就是单亲家庭的核心,她们的生活状态直接影响着与她们朝夕相处的子女的人格养成。

学校是单亲家庭子女的第二课堂,在进入大学之前学校更多的把重点放在了科学知识的汲取上而忽略学生的人格教育。

那么在进入大学之后,有些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方面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再加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旦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很容易偏离正轨。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单亲家庭中的父母尤其是单亲母亲,在经过家庭变故的打击之后,她们的心态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往往不是过于溺爱就是异常严格,很难保持平衡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

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得子女在人格形成过程中没有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单亲家庭面临的压力首先是经济上的。

特别是单亲家庭属于“母亲+子女”的组合类型,母亲的收入往往较低,维持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沉重的生活压力让她们喘不过气来,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精心培育子女,往往都会忽视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发展。

俗话说严父慈母,在所有的家庭中母亲往往更加疼爱和关心子女。

在单亲家庭中,婚姻的失败使得母亲由于没能给子女完整的家庭而心怀歉意从而导致其对子女的关爱往往会发展成溺爱。

单亲家庭的子女在母亲的娇纵和溺爱中慢慢养成公主少爷的脾气,为自己是尊。

从调查和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母亲过分溺爱的大学生在校往往都表现的任性、专横、要求一切都顺自己的意,稍有违背,情绪就很容易激动,心理素质非常脆弱,经受打击的能力很差。

王就是来自这样的家庭,她家里只有她一个女儿,母亲在外面摆地摊养家糊口,对王的各种要求都是有求必应,这导致其为自己是尊,在学校也因为自己没能当选上班干部而对其他同学颇有微词,且很敏感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有溺爱孩子的家长也有严厉要求的家长。

单亲母亲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苦会让她们难以承受这巨大的压力,生活的不幸和苦难会让单亲母亲生活在一种长期的压抑中,有些母亲心情不好会时常打骂子女,这些行为会严重影响到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

还有一些单亲母亲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失败者,把未来的希望和期望全放在了孩子身上,子女将来的成功是她们最大的梦想。

她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严加管教,严苛的管教在很多情况下都会起反作用,孩子在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表现的非常强烈。

在严厉的管教下,子女往往无力反抗只好顺从母亲,而一旦脱离了母亲的严厉看管,他们就开始憎恨学习,只做自己想做的事,玩乐成了生活的重心,因为被压抑的太久,但是却以一种不妥当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情绪。

吴由父亲独自抚养成长,母亲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与父亲离婚,父亲脾气暴躁且对其管教甚严,因而他在上高中以前一直是一个乖孩子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然而在其上大学之后由于少了父亲的管教,他经常逃课玩游戏,几门课程考试都不合格,他自己坦言现在是获得了“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二、学校教育力度不够

对于单亲家庭中的子女来说,他们的成长背景比较特殊,在本应享受更多家庭温暖的年龄,由于家庭的不幸,给他们的生活、学习、成长造成许多的障碍,造成成长中各种各样的缺失。

学校无疑是他们成长的第二课堂,学校教育在不同程度上能够弥补一些家庭所带给他们的不幸和教育上的空缺。

然而学校在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教育上并没有形成比较科学的模式,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培养也不够重视和深入。

一般来说,我国的学生在考入大学前的时间几乎都全部放在了知识结构的学习上。

教师的任务也无非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保持,很少有在学生人格教育上多投入时间和精力的。

单亲家庭大学生在考入大学前本来就身心受到过创伤,可能在学习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如果老师再一味的追求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时还会对学生严厉批评,会让这些孩子受伤的心灵更是雪上加霜。

大学生活的多元化让他们眼花缭乱,在大学生活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心理上会出现落差。

然而,目前高校在心理健康咨询方面的工作还不是十分到位。

据相关调查,国内的许多高校还是任课教师兼班主任的角色,繁重的教学工作使他们无法顾及学生的人格发展状况。

而校内的心理健康咨询更是形同虚设,作用不大。

当这些单亲家庭大学生面对大学校园众多的佼佼者时,他们的自卑感会油然而生。

人格发展在新的阶段不能够得到有效引导和校正,难免会发生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状况。

三、社会关注重点错位

单亲家庭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模式随着离婚率的上升而不断增加。

前些年,人们对单亲家庭的排斥和歧视远远超过现在。

尽管近年来单亲家庭已不是什么稀奇的可以让人谈论的话题,但中国几千年来的核心家庭传统仍然让人们无法摆脱对单亲家庭的另眼相看。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谁能不希望自己的家庭完整无缺,谁能不希望自己拥有幸福的家庭呢?

近年来对单亲家庭这个课题的研究重点大都放在了单亲家庭的不利因素方面,例如:

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给政府造成的负担等等。

所有这些都只是强调单亲家庭的存在只能是负面的,而忽略了对子女成长有利的因素。

长久以来,凡当社会舆论谈及单亲家庭时都是众口一词的说其负面影响时,单亲家庭成员也久而久之接受了这样的“事实”——我们就是社会的另类,从心理上把自己放在了另一个位置。

当周围的同学、老师一听到自己是出自单亲家庭时,都投来异样的目光和怜悯的表情,这些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也只能无奈的“认同”。

社会的关注反而成为他们的压力,让他们无法自由成长。

在访谈中,李、郑、王、吴都提到了社会上一提及问题少年就说及他们这一类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同程度上对这类现象表示出一种反感,“问题少年”“另类”使他们承受着过多的心理压力。

第四章单亲家庭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人格不是天赋的,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是在先天和后天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人格精神的教育和培养。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育现代化的结果。

21世纪要求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格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进度。

因此,现代化的教育必须要致力于人格的完备与构建。

不但要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也要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人格。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人格形成有其特殊的背景,他们的人格如何健全也是高校人格教育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

单亲家庭不是一定有“问题”的家庭,通过对比单亲家庭大学生人格表现的差异,我们要尽量避免不适当教育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有效吸取借鉴优秀单亲家庭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培养方法。

针对单亲家庭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健全塑造单亲家庭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学校教育机制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完善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人格,必须发挥学校教育引导和师生关怀帮助的作用。

学校和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如果能对单亲家庭大学生施加以积极的教育影响,创造良好的充满关爱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他们转变心态、缓解压力、树立信心,促进人格健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学校要引导单亲家庭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实践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把握自我,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他人、集体以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理想与现实等各种关系,正确处理由此而引发的各种人生问题,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智慧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健康人格的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固然不能给单亲家庭大学生加上一个特殊标签,但也不能不承认,如果能在一般的教育工作和心理辅导中,给予单亲家庭大学生特别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认知,那么,必将有利于他们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健全。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开展学生自我教育活动,普遍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注意帮助单亲家庭大学生强化护心、育心的意识和积极性,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最后学校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趋向等诸方面对积极、健康的文化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精神、心灵、人格的塑造。

要重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结合学校实际,在大学生中强化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精神,加强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引导和鼓励单亲家庭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些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除了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外,相当多的是由于他们的家庭经济困境、人际关系紧张及他们处理具体问题和面临压力时经验较少、方法不当所致。

因此,单亲家庭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要在搞好思想观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重视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缓解来自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他们成才,避免因这些因素导致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

二、构建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人格障碍以及由此而来的许多适应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根源于单亲家庭的经济和精神的贫困及其社会适应。

因此,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有力支持。

家长的支持是单亲家庭大学生进入大学并维持其学习生活直至毕业就业的基本保障。

单亲家长作为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者,对子女承担着从经济抚养到生活照料、情感慰藉等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即使子女长大成人、进入大学,但在

其尚未完全独立营生之前,还是需要家长提供学费、生活费等经济上的供养和情感上的关爱。

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单亲家长自身的勇气和自信,而且需要一个支持性的亲缘氛围,以便给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促其尽早从孤立无援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任何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支持。

实际上,正是政府制定的助学贷款和减免学费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

但是,由于来自单亲家庭的支持往往比一般贫困家庭更孱弱,加之单亲家长自身的弱势地位也常常令其子女难以释怀,所以仅靠助学贷款和减免学费仍不足以保障单亲家庭大学生像其他大学生一样学习生活。

在此情况下,政府如果能在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的过程中,对单亲家庭问题予以充分考虑,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福利政策,对单亲家庭及其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予以特别的关怀和照顾。

比如,可在就业和再就业的引导性政策上,向单亲者及其子女倾斜,在学校、医院和各种公共服务中,对单亲者及其子女提供优待,等等。

这就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单亲家庭大学生的经济困顿,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其解决思想负担,为其提供精神支持。

与此同时,大众传媒和公共舆论也应发挥支持作用。

大众传媒要从多个层面入手,改变公共舆论对于单亲家庭及其子女成长的负面标签效应,将单亲家庭视为一种常态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让其子女从小就能了解到自己的处境并将之视为正常,为他们心智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比如,关于单亲家庭的报道应忌用“反常家庭”、“畸形家庭”、“缺损家庭”等贬损性的话语和定论;报刊、杂志等可开辟给予单亲家庭人文关怀的栏目或节目;电视、电影等要塑造多元化的单亲家庭形象等等。

三、形成单亲家庭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应对机制

完善单亲家庭大学生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顺利成才诚然需要为其寻求多方面的外部支持,但更应强调其自身成长与发展的能力,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应对机制。

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来说,面对现实中的各种困境和压力,当客观上的支持不能到位或难以奏效时,适当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完全可以达到减轻心理应激反映、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因此,单亲家庭大学生首先要树立积极理念,认识到单亲家庭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单亲家庭不是凄惨、悲伤的代名词,不等于有问题的家庭,单亲及单亲子女这个角色并无好坏之分,是一种正常的身份。

这一理念有助于单亲大学生客观地看待自我,认同自我身份,有稳定的自我确立感,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待生活中所发生的变化,坦然面对单亲状态导致的特殊困境,学会自我调节不良情绪,强化积极行为训练,自觉解决成长与发展中的矛盾,从而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其次,要能够充分感知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并因此产生受尊重、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在困境和压力中培养自信,在社会支持中自我成长。

结语

完善和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是时代对人才的软性要求。

单亲家庭的特殊性和由此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更加关注这个群体的人格状况,但对于这类群体的关注不能只注重其消极的一面,应该客观对待,在单亲家庭大学生人格问题上我们要深层分析它形成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帮助单亲家庭大学生群体深入、真实的了解自我、了解家庭、了解社会,从而能够更好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张健.陈一筠.家庭与社会保障[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张晔,秦华伟.人格理论与塑造[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王世军.坚强与无奈·单亲家庭[M].保定: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4]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1998

(2).

[5]方淑琼.单亲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对策.肇庆学院学报[J].2002

(2).

[6]李修珍,王浚国.父母离异对孩子的伤害[J].家庭教育,1999(7).

[7]左鹏,张静.单亲家庭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以某大学女生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

[8]徐安琪.单亲弱势群体的社会援助[J].江苏社会科学,2003(3).

[9]王诗堂.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5(5).

[10]王挺,沈永健.单亲大学生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测试结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

(1).

[11]李晓芳,杨淑红,王敏娜.单亲家庭子女个性特征和行为问题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5).

[12]王诗堂,王海燕.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5(5).

[13]张樱樱,刘冉,童辉杰.近十年国内单亲家庭大学生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台州学院学报,2015

(1).

 

访谈内容1

访谈人物:

王某

基本信息:

男,大三学生,由母亲抚养长大

成长经历:

王某14岁时,父母离婚,王某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在母亲严厉的管教下成长

访谈内容2

访谈人物:

李某

基本信息:

女,大二学生,由母亲抚养长大

成长经历:

李某八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从未见过父亲。

离婚由母亲提出的,法院把李某判给父亲,但父亲家嫌她是个女孩,由母亲抚养长大,李某和母亲一直跟外婆生活在一起。

由于母亲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父亲不愿意支付抚养费,家庭经济收入较少,在李某读小学期间母亲曾去外地打工,李某在小姨家寄宿过一段时间,小姨对李某很好,在李某家困难的时候时候,邻居也时常伸出援助之手,对此,李某在访谈中常提到,并且还提到其母亲经常教育其要常怀感恩之心。

母亲对李某学习方面要求严格,物质方面尽量满足李某要求,且常与李某沟通交流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情,母女之间感情很好。

李某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现在担任班长,拿过几次奖学金。

在读书期间,学校对其其家庭情况都有所了解,并给予了相应的支持。

  

李某对自己的评价:

性格比较活泼开朗,

 

访谈内容3

访谈人物:

刘某

基本信息:

女,大三学生,父母离婚,由父亲抚养长大

成长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