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个性发展特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1810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个性发展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初中生个性发展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初中生个性发展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初中生个性发展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初中生个性发展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个性发展特点.docx

《初中生个性发展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个性发展特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生个性发展特点.docx

初中生个性发展特点

初中生个性开展特点

一、初中生的身心开展特点

  随着初中生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个性开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以及与父母及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

总体来讲,初中生个性的特点有二:

一是不平衡性;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

具体表现为:

  〔一〕自我意识高涨

  心理学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开展的第二飞跃期。

在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前,曾出现过一次自我意识开展的飞跃期,其年龄大约在1至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

在接下来的假设干年时间里,儿童的自我意识虽然仍在继续开展着,但开展的速度那么是相对平缓和稳定的。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使初中生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

因为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发生得过于突然,使他们在持有一种惶惑感觉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了很大一局部,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其突出表现是,初中生的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省。

“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我的特征是什么?

〞“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

〞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场反复萦绕于他们的心中,这种倾向在恼海中憧憬着。

  又如,同是记日记,在小学生的日记中,主要记述的是当天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对此的浅薄认识;而且记日记的态度也不自觉,经常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强迫之下去完成;对于日记的程度也无过高要求,甚至有时主动提供应别人看。

心理学家的调查说明,初中生的日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在日记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生的日记更侧重于阐发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些体会和感受直接来自于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以及自我期望等;其次,初中生记日记的态度也是自觉自愿的,真正出自于表达思想及宣泄情绪的心需要;第三个变化是,他们开场将日记作为自己的绝对秘密,细心加以保管,不许别人翻看。

初中生日记特点的变化,说明他们的心世界逐渐丰富,经常沉浸在关于“我〞的思考和感受中。

也恰是由于这一点,导致了他们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

  初中生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表现为,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因此,当听到别人在低声讲话,便断定是在议论自己;当看到别人面露微笑,又认为是在嘲笑自己;如果某位教师多看了他一眼,就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总之,他们觉得周围人时时刻刻都在品评他,这种想法使初中生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

  初中生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得其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二〕对抗心理

  对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1.对抗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对抗心理出现的第一个原因,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承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对抗心理。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是导致初中生对抗性出现的第二个原因。

生理学家曾指出,只有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身体外周相应局部的活动到达协调时,个体的身心方能处于和谐状态。

但生理学的调查说明,在青春期刚刚起步时,个体有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明显增强,但性腺的机能尚未成熟,两者尚不协调。

其结果表现为,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分活泼状态,使初中生对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响过于强烈。

  在正常情况下,外界的刺激强度与神经系统的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性,两者应是相互协调的。

但在初中阶段,这种依存关系受到了影响.致使初中生对于较弱的刺激,也给予很强烈的反响,常因区区小事而暴跳如雷。

  独立意识是初中生产生对抗心理的第三个原因。

初中生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父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照顾及情感上的爱抚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导也看成是对自身开展的束缚。

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

所以,可以说初中生的对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否认自己是儿童,而确认自己已是成熟的个体。

  2.对抗心理的表现

  在个体的开展过程中,大约存在两个对抗期。

第一对抗期出现于2岁到4岁之间,几乎与自我意识开展的第一个飞跃期重叠。

这时期儿童的对抗主要是指向身体方面的,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

  第二对抗期那么出现于初中阶段,这时的对抗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容的,例如,希望成人能尊重他们,成认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

  初中生一般在以下一些具体情况下易出现对抗行为:

  第一,独立意识受到阻碍。

初中生心的独立要求很强烈,但父母却没有这种思想准备或尚未来得及适应这种情况,仍以过去那种十分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们,结果导致对抗行为。

  第二,自主性被无视或受到阻碍。

如父母不听取初中生的意见,将他们一味地置于支配附属的地位。

  第三,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也将引起极度反感。

  第四,当成人强迫初中生承受某种观点时,后者拒绝盲目承受表现出对抗的倾向。

  初中生的对抗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有时表现得很强烈,有时那么以隐的方式相对抗,常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

  〔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有相当一局部初中生,是以一种“风暴式〞的方式对抗某些外在力量的。

这种对抗行为发生得十分迅速,常使对方措手不及。

当时的任何劝导都无济于事,但事态平息之后,这种强烈的对抗情绪也将较快地随之消失。

  〔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初中生的另一种对抗不表现在外显的行为上,只存在于隐的意识中。

这种情况常出现于性格向的初中生身上。

他们不直接顶撞予以对抗的对象,但却采取一种漠不关心、冷淡相对的态度,对对方的意见置假设罔闻。

这种对抗态度和情绪不易随具体情景的变化而转移,具有固执性。

  〔3〕对抗的迁移性

  初中生对抗行为的迁移性是指,当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面的言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人物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认;同样,当某一成人团体中的一个成员不能令他们满意时,他们就倾向于对该团体中的所有成员均予以排斥。

这种对抗的迁移性,常使初中生在是非面前产生困惑,在情绪因素的左右下,他们常常会将一些正确的东西排斥掉,这给他们成长带来不利。

  〔三〕情绪表现的矛盾性

  在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中,也充分表达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

随着初中生心理能力的开展和生活经历的扩大,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象以往那么单一了,但还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表现出明确的两面性。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初中生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时期个体情绪强烈的特点。

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响强度相对大得多,甚至到达震撼人心的程度。

  但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也不是一味的强烈,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

  所谓情绪的温和性,是指个体的某些情绪是在文饰之后,以一种较为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与幼年和童年期的儿童相比,初中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历,了解了不同的情绪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同作用的事实,因此,他们的情绪表达已不很开放和充分,并能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或对某种情绪予以文饰,以相对缓和的形式表现。

  所谓情绪的细腻性是指个体情绪体验上的细致的特点。

初中生已逐渐抑制了儿童时期情绪体验的单一性和粗糙性,情绪表现变得越发丰富和细致,而且,有些情绪感受并非直接由外部刺激所引起,而是参加了许多主观因素。

例如,当许多初中生在阅读了一部文艺作品之后,会长时间地沉浸在某种情绪之中,这种情绪不单纯来自于书中的容,还有相当一局部是通过他们的主观思考和遐想而派生出来的较为复杂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情绪的可变性,是指情绪体验的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的特点。

情绪的这种特点一般是由于情绪体验不够深刻而造成的,初中生们尽管在外表上情绪表现的强度很大,但体验的深度并不与此成正比,一种情绪容易被另一种情绪所取代。

  情绪的固执性,是指情绪体验上的一种顽固性,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

例如,一些初中生会因为几次挫折便完全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

  3.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情绪的向性,是指情绪表现形式上的一种隐蔽性。

初中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合,可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

  情绪的表现性,是指在情绪表露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上了表演痕迹。

初中生在团体中有时为了从众或其他一些想法,将某种原本的情绪加上一层表演的色彩。

在情绪的表露上失去童年时那种自然性,带有了造作痕迹。

  〔四〕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初中生在结交朋友方面,也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

  这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逐渐抑制了团伙的交往方式

  童年期的儿童在结交朋友方面最明显的特点是交朋友上的团伙现象,表现为6、7个儿童经常在一起交往和游戏。

在这种交往中,儿童们感到了身心自由和愉快。

因此,就交友的方式来说,小学时代是团伙的时代。

到了小学高年级,这种交友的团伙形式就已开展到了顶点,然后就逐渐趋于解体,被新的交往形式所取代。

  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突出了许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

他们需要有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而交友的团伙形式是不具备这种功能的。

因此,他们交友的围逐渐缩小了,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两个。

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②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③性格相近,④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

初中生好友之间一般为一样的性别,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起的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

  2.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生活于其中的人际关系的场所不尽一样,感情所指向的对象也有区别。

幼儿主要与家庭中的各个成员构成一种心理上的交往关系。

小学儿童虽已有了自己所喜爱的同龄朋友,但在感情上仍十分依赖父母。

  进入中学后,初中生将感情的重心逐渐偏向于关系密切的朋友。

有人以我国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为被试,进展了一项调查。

问卷中的问题之一是:

“你平时将自己心想的事经常对谁讲?

〞并要求被试将所列对象按其重要程度排出顺序,小学生对此的反响是:

父母、兄弟姐妹、朋友;而初中生的反响那么是:

朋友、兄弟姐妹、父母。

由此不难看出,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心目中显得日益重要。

  初中生对交朋友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

他们认为:

朋友之间应该能够同甘苦、共患难,能够从对方得到支持和帮助。

因此,他们对朋友的质量产生了特殊的要求,认为朋友应该坦率、通情达理、关心别人、保守秘密。

在初中生的日常交往中,好朋友之间往往彼此公开自己认为最重要、最秘密的事。

这种交流对初中生心理的开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够使他们通过别人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心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更好地了解自己。

  观点和行动上的一致,也是初中生朋友之间心理接近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某些场合下,好朋友之间经常要制定出一个一致的行动方针,假设违反了方针,就要受到严厉的谴责。

他们认为,能否忠于协议、忠于朋友是衡量友谊的十分重要的尺度。

  初中生在交友上还有一个多层次的特点,随着他们志趣和爱好开展得越来越广泛,心生活越发丰富,就越难在一个朋友身上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

所以,他们可能与某一个朋友的交往只限于某一方面的兴趣,而与另一个朋友的交往又只限于另一方面的兴趣。

  初中阶段朋友之间的友谊比以后各年龄段朋友之间的友谊更直率,更易被观察到。

男生之间的友情强度较大,而女生之间的友情却表现得更温和、更细腻。

  初中生的朋友关系对于开展他们的各种心理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气,更好地开展各种社会性能力。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在幼儿期和童年期,儿童们的交往一般是不分性别的,经常是男女儿童在一起游戏,即使有时分出性别,也不是由于性别意识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在兴趣方面存在差异。

  进入初中以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双方都开场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并彼此对对方逐渐发生了兴趣。

但是,在最初阶段,他们对于异性的兴趣却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或者在异性同学面前表露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或者在言行中表现出对异性同学的轻视;或者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

总之,从外表上看,他们并不相互接近,而是相互排斥。

  到初中阶段的后期,男女生之间逐渐开场融洽相处。

而且,在一些男生与女生心中,会有一位自己所喜爱的异性朋友。

调查说明,女生一般对那些举止自然、友好、不粗鲁、有活力的男生更容易产生好感;男生一般对那些仪表好、文雅、活泼的女生易产生好感。

但男女生一般都不将这种情感公开出来,在许多情况下,只是一个永久的秘密。

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他们各方面的开展与成熟,随着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和调整,产生于初中阶段的这种情感很可能就渐渐地淡化下去了,甚至完全消失。

  所以,初中阶段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情是很稚嫩的,没有结实的根底,很少有保持下来,最终开展为爱情和婚姻的。

但是,只要处理得当,控制在相当有限的程度.这种感情也有一定的意义。

当一个初中生喜欢上一个异性同学时,他〔她〕自然也希望对方能承受自己,于是就能更加自觉地按照一个好少年的标准,尽可能地去完善自己,从而促进各方面的开展.然而,如果这种关系无限度的开展,就会阻碍初中生的正常进步。

  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家庭是社会的根本细胞,父母是影响儿童早期成长的重要人物,在童年期以前儿童的眼光里,父母的形象至高无尚,他们对父母既尊重又信任。

  进人青春期以后,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种变化表现在许多方面。

如:

  〔1〕情感上的脱离

  初中生由于在情感上有了其他的依恋对象,与父母的情感便不如以前亲密了。

  〔2〕行为上的脱离

  初中生要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预和控制。

  〔3〕观点上的脱离

  初中生对于任何事件都喜欢自己进展分析和判断,不愿意承受现成的观念和规。

因此,他们对于以前一贯信奉的父母的许多观点都要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与父母意见常常不一致。

  〔4〕父母的典范作用削弱

  随着初中生生活围的扩大,会有其他成人形象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他们的心目中,这些人物又都是些近乎理想水平的形象,相形之下,父母就黯然失色了;另一方面,随着初中生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会逐渐发现存在于父母身上的,过去却未曾觉察的某些缺点,这也会削弱父母的典范作用。

  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在小学阶段,大局部儿童与教师的关系都是比较友好的。

一般来说,小学生们可以承受任何一种类型的教师。

  初中生不盲目承受任何一位教师。

他们开场品评教师,而且在每位学生的心目中都有一两位最钦佩的教师。

初中生所喜爱的教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的成长、有朝气等。

在初中生的心目中,他们所喜爱的教师几乎能到达十全十美的程度,并能在行动上对这些教师做出最好的反响。

例如,对于他们所喜爱的教师负责的科目,会努力去学习;对于这位教师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会十分认真地去执行;对于这位教师提出的各种意见和看法,会毫不疑心地去承受和吸取等等。

  同样,在初中生的心目中,也总有一两位他们最不喜爱的教师。

在心理上,初中生对于自己所不喜欢的教师的各种意见都持拒绝态度。

  〔五〕消极心境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个体要到达身心和谐,就必须完成心理整合过程。

心理整合过程至少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第一、持续性环节。

通过这个环节个体能意识到现在的我是由过去的我开展变化而来的,自己的现在和将来的一切都是在过去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

  第二、统一性环节。

通过这个环节个体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各方面统一、协调的整体。

  一般认为,个体要到25岁,甚至再晚一些,才能完成这种心理整合任务,到达心态的稳定和平衡。

  初中生随其生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心理整合的持续性环节和统一性环节上都出现了暂时的混乱,结果导致了他们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出现一些消极心境。

  1.烦恼突然增多

  进入初中后,许多新的问题接踵而来,使初中生难以在短时间适应,增添了许多烦恼。

  〔1〕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

  外观形象的变化,使初中生产生要改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形象的迫切需求,但如何改变,应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出现才能得到别人的成认和喜爱,对许多类似的问题,他们找不到满意的答案。

  〔2〕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

  初中生越发感到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某些愿望及要求还常遭受来自于父母的阻止和干预,由此而造成他们与父母感情的疏远。

怎样才能争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怎样才能将与父母的关系再度恢复到儿童时期那种亲密的程度?

与父母关系的不融洽到底是谁的过错等问题也常常困扰着初中生们。

  〔3〕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人之中应有的地位

  在这个问题上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某些初中生在小学时各方面的表现都很突出,一向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

但进入初中之后,由于许多原因,在同伴中的地位相对降低了,这使他们难以承受,强烈希望能在同伴中维持自己过去曾拥有的优越地位,但很困难。

  另一种情况是,某些初中生过去在同龄人中未曾有过优越的地位,但在当时,他们对此似乎没有太深的消极感受。

进入初中后,随着自我意识的高涨,初中生增加了获得自尊的需要,他们希望同伴能承受自己、肯定自己、喜爱自己。

这种愿望困扰着那些从没有过上述切身体验,而且各方面能力略显缺乏的学生。

  2.孤独

  心理学家将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时期,意指从这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之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

  从青春期开场的“心理上的断乳〞,给初中生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尽管他们在主观上有独立的要求和愿望,但实际上很难在短时间适应独立生活。

初中生的心冲突及在现实中所遇到的挫折都较多,对许多问题还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去解决,又不愿求助父母或其他人,担忧有损独立人格。

因此,就产生一种孤独的心境。

  3.压抑

  压抑也是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

压抑是当需求、愿望等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既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括心理方面的。

但有许多需求不能满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因为愿望本身不切实际;有时是由于社会上的阻力或父母的限制;也有时是由于自身经历缺乏而导致失败。

因而,初中生的自尊心易受到打击,但又有争强好胜的冲动,在这种矛盾的情形下,常常处于压抑的心境。

  当然,除上述所列出的几种心境外,初中生也具有一些积极的心境,例如,憧憬就是存在于该阶段中很典型的积极性心境。

但总体来讲,在初中这个年龄阶段个体的心境中,消极成份占有很大的比例。

因此,特别需要父母及社会其他教育力量予以悉心指导。

  〔六〕心理开展的矛盾性

  人的生理开展与心理开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局部时间里,生理开展与心理开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到达成熟水平。

但其心理开展的速度那么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开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开展上的矛盾。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那么,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

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

  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历上。

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历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场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外表性;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抑制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历也十分欠缺。

  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1〕对抗性与依赖性

  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但是,在初中生的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

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初中生们对父母的依赖那么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存在于少年身上的对抗性也带有较复杂的性质。

有时是想通过这种途径向外人说明,他已具有了独立人格;有时又是为了撑起个样子给自己看,以掩饰自己的软弱。

实际上,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

  〔2〕闭锁性与开放性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

  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

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存。

因此,初中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

  〔3〕勇敢和怯懦

  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

这是因为,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在主观意识中,不存在着过多的顾虑,常能果断地采取某种行动;其次,由于他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险情景。

  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

例如,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沉着,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

这种行为上的局促是与他们缺少生活经历以及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分不开的。

  〔4〕傲慢和自卑

  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

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

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材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