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
《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士塔优秀教案
道士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余秋雨。
2.了解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能力目标
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
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鉴赏法。
在反复朗读某些感情浓厚的语句上,揣摩作者的观点及情感倾向。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
2.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每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
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
哪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不为之怨愤,为之心在流血?
今天,我们学习学者余秋雨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去重温那段伤心的岁月吧!
二、介绍作者余秋雨和背景知识
出示投影:
1.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
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的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2.背景知识介绍
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
在甘肃省敦煌县境内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
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
1907年英国的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绘、绣佛画5箱。
1914年斯坦因再次从敦煌掠走5箱写本,两次共掠走遗书、写本1万余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精品,掠走5000件。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朗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又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极大的损失。
而所有这些损失,大部分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有关。
王道士,即王圆箓,原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转折,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好灿烂的文化。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当时的情形是,王道士对于敦煌的一切毫不珍惜。
庚子年(1900)农历五月二十六日清晨,他发现了藏经洞!
但他对于藏经洞中宝物的价值一无所知。
随意拣来送人。
后来,外国人知道了,用了很少的钱就从王道士手中盗买走了其中的大量宝物。
作者对于这些宝物的损失深感痛心!
从中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
作者即是根据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学生自读,感知作品让学生试着为每部分添加一个恰切的小标题,要求简洁切题。
学生自己先拟,然后讨论交流。
参考一:
第一部分:
道士塔中王圆箓 敦煌石窟枉守护
第二部分:
无知道士瞎折腾 灿烂文化毁灭中
第三部分:
只因物多运费高 管叫遗产他乡跑
第四部分:
敦煌专家研究苦 忍辱负重保财富
参考示例二(摘录原文):
第一部分:
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第二部分:
一片惨白
第三部分:
中国的荣耀与耻辱
第四部分:
敦煌在中国
参考示例三(自行设计):
第一部分:
千古之罪谁当诛
第二部分:
愚昧对文明的修葺
第三部分:
野蛮对文明的拯救
第四部分:
此恨绵绵无绝期
四、课堂小结
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逐步深化。
王道士出卖敦煌宝物已经是百年前的一个历史事件,是一个既成事实和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在余秋雨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活络。
五、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2.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对作者在文中所述情感进行分析;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研习了文章的内容,熟谙了敦煌文物盗掠的经过。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强烈的抒情意味。
可以说,文句蕴含内容十分丰富,每一个句子都浓缩了作者的深情。
二、具体研习
1.提问:
作者对敦煌历史和文化持什么态度?
明确:
莫高窟,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莫高窟被掠,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2.提问:
偌大的敦煌,前后十多年,在王道士的手中被卖掉了,其间的王道士、满清官员、政府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请结合文中的句段来回答。
学生思考后,教师可出示投影:
(1)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2)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
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
(3)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投来歆羡的目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
(4)中国是穷。
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
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
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
“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
”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5)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
……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6)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
……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7)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
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
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
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明确:
借助上述语段,作者饱含怨愤之情写出了王道士的愚昧而贪财的形象;满清官员及政府腐败而无能,且对历史和社会不负责的态度。
3.学生思考:
作者对敦煌文化的当家人王圆箓持什么看法?
敦煌文化在王道士手中被盗掠,作者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教师点拨。
出示投影:
(1)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2)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3)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再作下一步筹划。
(4)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
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
“住手!
”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
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7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
“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
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5)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
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
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
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
(6)现在,他正衔着旱烟管,趴在洞窟里随手捡翻。
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觉得事情有点蹊跷。
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
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
趁下次到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
(7)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
……
明确:
作者对当莫高窟家的王圆箓,既对其愚昧麻木表示痛恨,又对其出卖文物表示愤慨。
对敦煌文物在王道士手中被盗掠,作者的心情是矛盾而复杂的:
不愿被盗掠,但是针对当时乃至后来的社会又深表遗恨,因为他们并不能很好地保存文物。
4.体会文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明确:
可以文章第二部分为例。
首段写到:
“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
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7”劈头就是一段议论,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接着叙述王道士破坏敦煌文物的罪恶行径,无奈中兼有揶揄。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悲痛之情的进发,“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
‘请等一等,等一等……’”,这是一种出于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的神圣之情。
三、揣摩词句的深刻含义
出示投影:
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2.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3.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4.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
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5.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
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
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学生思考后明确:
1.敦煌文物被帝国主义掠走,不能仅看成文物流失。
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愚昧,国土主权尚难保全,对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灿烂的文化蒙满尘垢,珍贵文物横遭劫难,泱泱大国衰微破败可见一斑。
从这个意义上说,敦煌的无价之宝竟被斯坦因之流轻轻巧巧地从愚不可及的王道士处骗走、掠取,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不懂得文物的价值更不明了何为爱国主义,他对宗教的虔诚使固有的愚昧衍生为痴呆和狠琐,他的行为于国于民罪不可赦,但与割地卖国以保王位的统治者相比不过是“小鬼见阎王”。
况且,王道士正是那个时代统治阶级造就的怪胎,那个时代给他提供了祸及千古的“机遇”,说“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定位是准确的。
2.作者满怀着沉郁和无奈回顾那不堪回首的一幕:
敦煌文物一批一批被“文明”的强盗掠走,流失异国难以回归。
这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一一作者用“伤口在滴血”五个字揭示了这一比喻的含义。
3.“童话”一词在这里另有指代意义和鲜明贬义,实际是指恬不知耻的骗人的鬼话。
“童话”二字,将斯坦因丑恶的嘴脸和王道士愚昧可怜的形象勾勒得清清楚楚,尽现学者散文遣词用语的魅力。
4.这两句话里包含了作者复杂的感情。
“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当然不是为了称誉外国文化强盗,这里有鄙视的成分。
因为帝国主义的强权和霸道的文化观念“实干”,必然要玷污人类文明。
作者承认他们“在学术上”的见地,意在指出他们的欺骗性。
“但是”一句是表意的重点:
句中“遗忘”这个词有很强的讥讽意味一一分明是有意掩盖!
“极基本的前提”指的是,那些被帝国主义学者占有的珍贵文献和无价宝物本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本来供奉在中国敦煌的石窟里!
这一句蕴藏着愤怒和尖锐的批判。
5.这两句话是对当年统治阶级的声讨。
他们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馈赠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列强有隙可乘掳掠我国国宝。
这是酿成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
“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
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这反映了作者内心难以言状的痛苦,体味“前提条件”和“有时狠狠心”这几个字,我们可以感受作者在痛苦中蕴涵的强烈愤懑。
四、探究
1、谈讨第一个问题:
王道士是罪人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操作时注意小组间的交流、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流)
参考归纳: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看到了表面上的功过是非,而且由景观及历史,再由历史上升到文化和民族的生存状态,是含金量很高的散文。
2、探讨第二个问题:
比对史料和课文片段,评价“枯骨生肉”的处理手法。
归纳:
散文要讲求真实性,但这主要是艺术真实而非细节真实,允许合乎逻辑情理的艺术加工,可增强艺术感染力。
但某些材料欠缺严谨,过于随意,是弊端。
3、探讨第三个问题:
“我”为何要拦住车队?
归纳:
散文应表现自我性灵,显示了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悲怆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文章由道士塔引出了一段外国侵略者欺骗和掳掠敦煌艺术以及封建统治者糟践敦煌艺术的史实,抒发了作者充满屈辱和愤懑的情感。
文中生动地描述复原了历史陈迹,“枯骨生肉”,使人读起来如置身其中。
同时诗化的语言表达技巧使文章具有凝练的表意内涵,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
六、布置作业
任选下列一个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随笔。
(1)谁是敦煌的罪人
(2)学者还是强盗
(3)主权回归与文物回归
(4)敦煌再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