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下古代文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7864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二下古代文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大二下古代文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大二下古代文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大二下古代文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大二下古代文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二下古代文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

《大二下古代文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二下古代文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二下古代文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

大二下古代文学期末复习材料

第二章柳永与宋代前期词风的演变

晚唐五代词风香艳柔媚。

欧阳炯《花间集序》:

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

北宋前期词风呈现出因袭、变革、开拓创新的风貌。

第一节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一、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晏殊(991—1055),江西抚州人,字同叔,死后谥“元献”,故世称“晏元献”。

一生历居显宦要职,有“太平宰相”之称。

存词140首,有《珠玉词》传世。

其词与欧阳修并称为“晏欧”。

晏殊词的艺术特色:

1、语言明净雅致;

2、内心体验深刻纤细;

3、构思曲折精巧;

4、情感雍容和缓,多表现对多彩人生的眷恋之情和与之相伴的伤感;

5、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风格清丽淡雅,温润秀洁。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解析:

现实与往昔,欣然与惋惜,希望与怅惘,从眼前情事拓展到人生思考,借助对比的方式,通过时空的转换,表达了词人对时光短促、生命有限的沉思和体悟。

二、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欧阳修(1007—1072),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有吾一翁)。

性格正直,襟怀坦荡,宽厚待人,提携后进,集道德、事功、文章于一身,成就了兼具学者、官僚、文人等多种角色内涵的士大夫文人的人格模式。

谥文忠。

有《六一词》传世。

欧词的特点(欧词在词史中意义,欧词革新的具体表现):

1、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用词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

此类作品上承李煜,下启苏轼,其数量不多,代表作是《朝中措·平山堂》。

2、改变了词的审美功能,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

其一是艳词的大众品位,如教材P30所举《南歌子》;其二是清新流畅的民歌风味,如《采桑子》十首等。

欧词的艺术风格:

1、清新疏隽的词风。

主要表现在抒发人生体验和个性风神的词中。

2、通俗真率的词风。

v欧词风格呈多样化。

已无晚唐五代词的脂粉气味,而转向清新雅润方向发展。

第二节开拓词境的尝试

欧、晏主要着眼于词艺的提高和深化,范仲淹、张先等则主要表现在对词境的开拓。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曾主持“庆历新政”,卒谥文正。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边塞风光,后世豪放词的滥觞。

张先(990—1078),字子野,有《张子野词》。

以其善于通过物影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而被称为“张三影”。

张先词的内容主要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行香子》)。

贡献:

一、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二、率先使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

因之被后人视为“古今一大转移”。

P31-32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

曾主持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又被称为王安石变法。

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卒谥文,后人又称之为“王文公”。

有《王临川集》。

其词通过咏史怀古,抒发自我性情怀抱,具有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使词由应歌娱人转向言志自娱,显示出词风向诗风靠拢的迹象。

代表作如《桂枝香》。

第三节柳永词的新变

柳永(987?

—1053?

),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曾任屯田员外郎,人称“柳屯田”。

有《乐章集》传世。

柳词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体制、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方面。

一、慢词的发展和词调的丰富

1、创体

宋仁宗天圣年间起,柳永与乐工、歌女密切合作,大量创作长调慢曲,奠定了长调的形式和体制,宋词开始由小令阶段渐进到慢词阶段。

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扩充了词的内容含量,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2、创调

创体与创调密不可分,柳永的创体之功基于他的创调。

两宋词坛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宋代所用880多个词调中,有100多个为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体制的完备,为后世词的发展,以及题材内容、表现功能、艺术风格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二、柳词题材内容方面的特色(P34-36)

首先,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其次,表现了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再次,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遭遇和她们从良的愿望。

第四,多方面展现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第五,羁旅行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和复杂心态。

三、柳词的艺术特色(P36-38)

1、语言俚语、口语化,呈现出浅近俚俗的特点。

(教材P36)如《小镇西》:

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

天然俏、自来奸黠。

最奇绝。

是笑时、媚靥深深,百态千娇,再三偎著,再三香滑。

将有趣味的白话巧妙地置入词中,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

2、在表现手法上,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把赋体笔法引入词里,增加了词的叙事因素,将铺排式的叙事与白描式的写景抒情结合起来,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开拓了宋词的艺术表现力。

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忆帝京》(薄衾小枕天气)。

首先看柳词铺叙的技巧。

1)柳永将赋法移植于词,或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定风波》),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雨霖铃》)。

2)柳永善于巧妙利用时空转换的多重时空结构来完成叙事、布景和言情。

柳永之前,通常诗词结构为二重或三重,即由过去和现在或加上将来,形成时间上的单线结构。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柳永则扩展为从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这样一种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

如《浪淘沙慢》: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

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

负佳人、几许盟言,更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

空间结构方式上,《八声甘州》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同一句中角色互换,从自己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

其次,与铺叙相配合,柳词大量使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

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

如教材P37《忆帝京》词。

3、审美趣味的通俗化,题材取向的自我化。

四、柳永词的影响(P38)

一代词风的引导;对苏轼词的影响;对黄、秦的影响;对清真词的影响等。

思考题:

柳永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或对宋词发展的重要贡献,或柳永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创体、创调,题材内容,艺术表现,影响等四方面回答。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一、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P41-45)

1、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

1)政治声望高;

2)博学多才,文学成就卓著;

3)团结同道,汲引后进。

2、“文道并举”的文学观(P42)

1)反对重道轻文,甚至把文学看作道统附庸的倾向;2)儒家之道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3)文道并举;4)文具有独立的性质;

5)意义:

大大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主张:

文学与道同样重要;文学形式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

太学体(P42):

石介作《怪说》三篇,反对西昆体的浮靡文风,在太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

以太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士子矫枉过正,走上了险怪艰涩的道路,形成了风行一时的太学体。

太学体虽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其自身怪僻生涩,也不是健康的文风。

3、开创平易自然、简洁流畅的文风:

一方面,继承韩柳文学传统,取其文从字顺,弃其奇险深奥;另一方面,主动吸收骈文的艺术成就,融会西昆的雄博之风。

意义:

克服浮靡文风的同时,避免了宗经复古的弊病,扭转了复古文风脱离现实的倾向,确立了散体文的主体地位。

4、杰出的创作实践。

1)散文创作。

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散文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

他撰写了大量平易生动的古文,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

2)诗歌创作。

欧诗具有散文化倾向,好议论,变重情韵为重气格,开创宋调特征。

二、欧阳修散文、辞赋和四六的成就

1、散文: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形式多样,风格平易自然。

1)内容方面,皆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代表作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梅圣俞诗集序》等

2)强烈的感情色彩。

《秘释演诗集序》。

3)艺术方面,语言简洁流畅,叙事简括有法,文气纡徐委婉,创造出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醉翁亭记》:

多用语助词;大量化用骈文语句;善于利用文句的长短变化、语气的停顿转换,以加强文句间的联系,使语句圆融轻快,文气流转条达,无滞涩窘迫之感。

2、辞赋

文赋:

既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问答等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强了赋体的抒情意味。

如作品选P38《秋声赋》。

欧阳修的成功尝试,对文赋形式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骈赋、律赋异同:

句式齐整;对仗的方式;押韵。

试赋(律赋)限八字韵脚始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

此年主持贡举为王丘,试题“旗赋”,以“风日云野,军国肃清”(四平四仄)八字为韵。

骈赋如曹植《洛神赋》: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襛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3、四六

于四六旧制中,参用散体单行的古文笔法,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

为这种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所谓旧制,即三十六体,就是以唐人温、李、段成式为代表的骈文创作风格,刻意追求骈俪、繁缛的形式,缺乏思想内容和真情实感。

第二节欧、梅、苏的诗歌

一、自成一家的欧阳修诗

欧诗长于七言古体;主气格,轻藻饰,对宋诗形成影响很大。

其特点:

1、以文为诗和以议论为诗

以文为诗,即以古文的字法、句法、章法入诗,有意打破诗歌常规的表现方式,使得诗歌呈现出鲜明的散文化倾向。

欧诗对韩愈的超越表现在:

其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如《再和明妃曲》中“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及“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议论精警,又富有情韵;其散文手法,则多表现为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如《书怀感事寄梅圣俞》,平直周详,深得古文之妙。

2、平易委婉的风格

欧阳修的诗平易流畅、闲淡从容,如教材P45《戏答元珍》。

二、引领风气的梅尧臣诗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人称宛陵先生,存诗两千八百馀首,有《宛陵先生集》。

与欧阳修并称为“梅欧”。

梅尧臣诗歌的特点:

1、反映民生,批判现实;

2、题材内容的日常生活化;

3、追求平淡的艺术取向。

梅诗的“平淡”是一种老树著花之美,其核心是“深远”。

如教材P47《鲁山山行》和《东溪》。

三、雄豪奔放的苏舜钦诗

苏舜钦(1008—1049),字子美。

有《苏学士文集》。

与梅尧臣并称为“梅苏”。

诗歌特点:

1、早期诗风雄豪奔放,意境开阔;亦不免直露生硬之弊。

2、后期幽独闲放,如《淮中晚泊犊头》。

第三节王安石等人的诗文

一、王安石的诗文

1、文章特点与风格

王安石的文论主张:

崇道宗经,强调文章的现实功用。

其散文创作以政论文、书札、序跋文、记叙文为主,主要体现为以下特点:

逻辑严密,说理透彻,简洁峻切,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作品选P63《答司马谏议书》。

2、诗歌艺术

王安石的诗歌以56岁退居江宁为限,明显分为早年、晚年两种风貌。

早期诗歌多直道其胸中事,意味较薄,风格奇险劲峭。

如《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晚期诗风化奇崛于寻常,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

这种诗风被称为“半山诗”。

严羽《沧浪诗话》标举为“王荆公体”。

代表作如《北陂杏花》《书湖阴先生壁》等。

后人评价,见教材P51黄庭坚、叶梦得语。

王荆公体:

重炼意,又重修辞。

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

故“王荆公体”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

这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又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可谓既有唐音,又有宋调,对宋诗的发展影响较大。

(宋诗由此分二途)

二、曾巩的诗文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著有《元丰类稿》。

其文以结构严谨舒缓,风格平正古雅著称。

如作品选P53《墨池记》。

其诗以写景绝句著称,如《西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三、王令的诗

王令(1032-1059),字逢原,有《王令集》。

其诗想象丰富,气魄雄伟。

如教材P51《暑旱苦热》。

思考题:

1、太学体;2、欧阳修的文学观。

第四章苏轼

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与创作道路

一、生平、思想及人生态度

1、三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今人整理的作品集有孔凡礼校点《苏轼诗集》、《苏轼文集》,邹同庆等《苏轼词编年校注》等。

谥文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有《嘉祐集》。

思想兼有儒、兵、法、纵横等因素。

王安石视之为“战国之文”,特点:

以议论为主,笔锋老辣,气势磅礴,曲折多变。

名篇《六国论》。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有《栾城集》。

文章淡泊平和,名篇有《黄州快哉亭记》、《上枢密韩太尉书》等。

2、生平

一生多次被贬,以贬谪黄州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文坛宗主: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师友谈记》载:

“方今太平之盛,文士辈出,要使一时之文有所宗主。

”见教材P54。

人格卓越:

儒家喜其忠,道家喜其旷,佛家喜其空,文人喜其雅,平民喜其俗,友人喜其义,政敌喜其恕。

表现为:

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放旷的文心,风流潇洒的气度。

3、思想

杂糅儒、释、道。

教材P54。

二、创作道路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两个创作高峰:

黄州、儋州。

由此分为早、中、晚三期。

总体说来,风格分别以豪健清雄、清旷简远、平淡自然为主。

第二节苏轼的古文、辞赋和四六

一、古文(散文)成就

1、苏轼的文艺观(教材P56)

(1)文道并重:

文章艺术的独立价值;道泛指事物的普遍规律。

主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2)求新求变。

如《书吴道子画后》: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主张“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评草书》);同时,反对过分的“好奇务新”。

(3)求真求理。

所谓真,即神似。

《石氏画苑记》:

“所贵于画者,为其形似也;似犹可贵,况其真者?

所谓理,犹言自然规律,或如教材所说的“道”。

《净因院记》:

“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

(4)以平淡老熟为基础的风格多样化。

2、苏轼古文的特点:

行云流水,汪洋恣肆,气势雄放,挥洒自如,语言平易自然,长于形象说理,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可参其自述。

(教材P56《自评文》)

(1)议论文

善于翻新出奇,说理透辟,夹叙夹议,活泼生动,既有极强的说服力,也能予人以审美的愉悦。

如其《刑赏忠厚之至论》,《贾谊论》,《留侯论》《日喻》等。

(2)记叙文

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笔酣墨畅,兼有魏晋文风的自由通脱,又自是宋文的简练平易晓畅,诗情画意触处皆是;覃思妙理,出于自然。

如《石钟山记》,《喜雨亭记》,《文与可画筼筜偃竹记》等。

第三节苏轼的诗歌创作

一、题材内容

1、题材分类

(1)社会政治诗(P59-60)

《吴中田妇叹》、《荔支叹》等。

(2)精神生活诗

包括山水景物诗、和陶诗、题画诗等。

2、苏诗思想内容的特点

(1)批判现实一贯性

(2)思考人生哲理化

或感慨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或自我剖析,重视个体心灵的体认和内省,或超越苦难,超然物外,表现为宠辱不惊、乐观旷达的精神风貌。

(3)日常生活情趣化

如惠州作的《食荔支》“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纵笔》“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立行坐卧,无非是诗。

(4)文化生活艺术化

笔墨纸砚、琴棋书画,赏碑玩帖、品茗饮酒,无不可入诗,体现出人文旨趣和艺术品位。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二、苏诗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

苏轼早年所作的《凤翔八观》里的诗,即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王维吴道子画》等。

2、以才学为诗

(1)学博才高,触手成春。

P61

用典信手拈来,浑然天成。

如“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等。

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

对仗精工,不落俗套。

(2)构思布局波澜起伏、变化开合

苏诗绝少“以题还题”地正说、直说、浅说,而是曲一层、侧一层、深一层说,造成结构上的曲折跌宕。

如《荔支叹》。

(3)奇杰雄放的诗风

如《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前四句用泼墨法,紧扣迅雷、疾风、暴雨,以急促的节奏和磅礴的气势,显示出强烈震撼的心理力度,激起读者强劲有力的审美情绪。

3、以议论为诗

苏轼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形成理趣之美。

如《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其他如《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等。

苏诗理趣的产生,大多数本于庄子的“任自然”的虚静之旨,兼取禅宗的空观之说,所谓: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是其自然人生自在观照的结果。

苏诗议论的特点,多借助生动的形象和典故的串接来完成。

4、兼备众体而独擅七言,风格多样。

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长,且风格多样。

七绝吐语清丽精美,多传世佳作;七古气格雄健豪放,尤见才气横溢。

苏诗世称东坡体,基本风格有二:

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第四节苏轼的词

苏词在宋词的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以诗为词,指出作词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毫无愧色,甚至被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这是苏轼对宋代文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一、苏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1、词学观念(P63-64)

(1)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2)提出词“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其内涵包括:

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真实性情和人生感受;注重词品与气格。

与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不同。

“自是一家”,是从诗词同源的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别是一家”,则后者从词的本体论角度,确立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2、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P64-66)

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使词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生活、反映真实人生的大道,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丰富了情感内涵,拓展了时空场景,扩大了表现功能。

3、以诗为词,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束缚,提高了词品。

苏轼使词由“歌者的词”转变为“士大夫”的词,侧重表现作者的旷达襟怀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较深入地反映了一个饱经忧患而襟怀开阔的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风貌。

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以诗为词的同时,也注意保持词的特质。

2、词风以豪放为主的多样化风格。

豪爽旷放,婉约蕴藉,清秀淡逸,古雅峭拔,清丽圆转,奇艳绝丽,绝不能简单地以豪放或婉约来囊括。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王士祯:

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第五节苏轼的意义和影响

教材P68-69,主要掌握:

1、两个范式:

人生范式,审美范式。

2、元祐文人群。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以诗为词。

2、苏诗艺术技巧:

博喻,用典,对仗,构思。

3、苏轼的文学史意义:

两大范式。

4、举例说明苏词对词境的开拓。

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以诗为词创作手法。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

一、黄庭坚的生平

1、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有《山谷内集》、《山谷外集》、《山谷别集》。

今人整理注释的本子有:

黄宝华《黄庭坚选集》;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等。

2、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其文学创作受父亲黄庶、舅父李常的影响,诗学杜甫,文学韩愈。

诗歌形成“山谷体”。

(自称为“庭坚体”,苏轼称为“黄鲁直体”,《沧浪诗话》称为“山谷体”。

)“山谷体”主要表现为七律创作。

(一)人文气、书卷气浓厚,人文意象密集。

吟咏对象自身就是文化活动的产物;即使咏物诗,也能通过广泛地用典,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识。

如P73《双井茶送子瞻》。

(二)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自觉地求新求变,形成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所谓生新,就是追求创新,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所谓廉悍,是指黄诗奇崛瘦硬、幽僻清绝的艺术风格。

生新廉悍代表了黄庭坚诗歌的总体艺术风貌,体现了黄诗贯穿始终的求新求变的创作精神。

具体表现为:

1、层次多,章法回旋曲折,绝少平铺直叙;

2、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

钱钟书《谈艺录》(P5-23):

咏酒,则曰“攻许愁城终不开,青州从事斩关来”,咏蚂蚁,则曰“白蚁战酣千里血”,咏僧舍,则曰“蜂房各自开户牖”,咏毛笔,则曰“正以多知巧言语,失身来作管城公”。

3、重视字句锻炼,务去陈言,能用常见的字词组成新奇的意象。

如《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4、声律奇峭劲拔。

(黄庭坚近体诗的声律特点)或于句中音节的安排上打破常规;或于律句中多用拗句(以古诗法写律诗),以避免平仄和谐造成的圆熟之弊。

如《题落星寺四首》其三。

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称为拗句;予以补救称为拗救。

救法:

出句自救;对句补救;孤平拗救。

题落星寺

v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v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v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v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v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v这首诗多处违反了律诗的格律要求,如首联和尾联均使用了拗救的方法,第二句的“来”字,既救本句的“老”字之失,又兼救第一句的“结”字之失;第八句的“藤”字,救第七句的“户”字之失。

v三仄尾与三平尾的使用。

v失粘;节奏错落;句式变化。

v所谓大拗大救。

不囿于常规,不拘于常法,句法奇矫,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