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4372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案例.docx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案例.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案例.docx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案例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案例

北京四中连中国

[课例导读]

北京四中连中国老师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节课主要带给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师生互动,要紧紧地依托于文本,互动话题之源在文本、在学生。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品读,一起欣赏,一起陶醉,一起喟叹。

学生的“动”应当是深入到学生内心的、真正激活学生思维的“动”。

第二,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为此,一方面教师要发挥作为学生阅读促进者的作用,巧妙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尽可能多地生发出自己的认识;一方面教师又要发挥作为学生阅读指导者的作用,及时地点拨,对学生认识中的不正确内容给予纠正。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既有预设,又不惟预设,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既要遵循预设目标的整体思路,又不能失去鉴赏中的弹性灵活;既要遵循预设的教学程式,又要针对课堂实际作出必要的调整。

综合以上三点,这节课带给我们的最终启示,就是正确认识师生互动中的教师角色,在教师智慧的影响下,在教师灵便的组织下,让学生去尽情地发挥,去顺利地发展。

一、课堂实录

(一)导入文本,明确要求

师:

今天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对于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人这样评价:

(出示幻灯)

师:

请同学们要用心去想,将李白说成是“一座辉煌的雕像”合适吗?

“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像”,这样说合适吗?

特别是“向世人诠释了瑰丽奇伟艺术境界的最高层次”,这样的评价有什么依据吗?

如果我不认可,你们可以说服我吗?

[预设话题明确简洁,没有更多的束囿,给学生以极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可以使学生的解读走向多元。

这是正是让学生发挥、发展的前提。

]

现在,我们大家品味语言,挑大家最感性味的话,最有深刻体悟的诗句,用诗句来证明这样的评价是正确的。

在范围上没有限定,希望大家纵横才情,任意驰纵,老师来帮助大家。

[教师不但提出学习任务,而且明确自己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伙伴。

只有地位的平等,才有对话的平等。

]

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

要倾听。

要听来自于1300百年前作品当中的声音,要听老师的声音,同学之间的声音。

第二:

要致意。

要向诗人李白致意,向作品致意,向同学致意。

向老师致意,当然老师也会向你们致意。

我们要把我们读到的东西,不断地向大家表现出来。

第三:

要交流。

我们要把我们自己的所感所得说出来,说出来的目的是希望

将我们的信息场与李白的信息场不断地发生作用,然后产生一个由旧我到新我的转化的过程。

(老师板书)

[教师的要求与众不同,显出教师的个性。

“致意”之说,是在提出要求的同时显出理解过程中的相互尊重,蕴含着人文教育。

“旧我到新我的转化”,是在提出学习目标的同时,显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

]

(二)师生交流,互动生成

生:

我选的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一句。

因为这是一首记梦诗,记叙了梦中想像的景物。

我们都知道五岳是非常高耸的山,但是诗人梦中的天姥山要比五岳还要高。

这就是他运用了天马行空般的想像,突出自己梦中的山的高。

师:

这位同学讲得很好。

有谁就这几句还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他的发言作一点适当的补充。

生:

我想的和他的差不多。

但我想联系下文谈谈下面的一句“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一句。

天台山“一万八千丈”已经很高了,但对于天姥山来说,它还像是拜倒在天姥山前一样。

这就从侧面烘托出了“向天横”三个字。

然后还有“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和“掩”也非常具有表现力。

“拔”在这里是“超出”的意思。

但我觉得在这里它不仅仅是“超出”的意思,还有一种超越出五岳一大截的感觉,就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那种感觉。

“掩赤城”中的“掩”字也非常好,也很体现出那种感觉,是一种雄伟的特色。

师:

两位同学对这几句作了必要的补充,讲得非常好。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这几句。

其实这几句应该是一个小整体。

“天姥连天向天横”,一般人在写到这几个句子时,笔力已尽,气力已衰,但是诗人李白写到这里,意兴方生,笔欲飞,墨将舞,意兴遄飞,直达极致。

所以下面“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是再逞一笔。

一笔开来以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是再逞一笔,三次驰纵笔力,达到了奇伟瑰丽的艺术境界,是这样的过程。

[教师是在总结,但更是在提升,是在以教师的鉴赏去影响学生,加之教师的激情和教师的用词用语,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陡然提升。

平等是人格的平等,是地位的平等,如果以平等来淹没教师的超前引领作用,那平等就失去了积极的意义。

]

为了加深体会,我们请这位同学朗读一下这几句。

(学生朗读)

师:

我们给她鼓鼓掌(鼓掌声)。

但是我觉得她的朗读中也有不足,有些地方重音强调的不够。

我们应该在哪些地方强调重音呢?

请这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

掩赤城。

师:

哪一个字?

生齐答:

掩。

师:

对,动词一定要着力。

还有吗?

生:

“对此欲倒东南倾”。

师:

这一句中哪一个字要着力一点?

生:

“倾”和“倒”。

师:

很好,你现在对这两个句子体味得很好。

能否再给大家朗读一遍?

按照现在的体悟。

学生再朗读。

师:

比上一次有进步,其实还可以在这几个句子上着力一点。

现在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朗读一下,老师读一句,大家跟着读一句。

我们通过朗读来体味。

[学生复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均乃手段而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悟。

这乃是““过程和方法”的具体体现。

]

师总结:

从这几句中,我们已经看出李白通过自己健笔的勾勒,为我们描摹出了一个霓光霞影的天姥山。

它奇绝云端,矫首天外,巍峨磅礴,这样的气势我们已经充分地感受到了。

师提问:

在诗篇中的其他部分,你也可以感觉到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

谁来谈一下?

生:

我倒是想到了“天马行空”。

在第二段的第一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在现实中我们总不可能飞起来,然而诗人呢?

他飞过镜湖月,最后又送到了剡溪,这完全是在李白梦中的想像,所以我就觉得这是天马行空般的想像。

师:

现在我们就几个问题交流一下。

这位同学讲到了“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老师希望大家着重去想这样的几个问题:

“飞”你们能够想像诗人当时是怎样的状态?

何为“度”?

“镜湖月”,什么是镜湖?

它和月又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它能开启我们怎样的想像?

生:

我觉得是这样一个意境:

在月光的笼罩下,诗人飘飘欲仙然后就飞过了像镜面一样美丽光亮的湖面,我觉得这句话是这个意思。

师:

很好,讲得很好。

这位同学把握了几个关键点,一个就是“飞”。

飞字让我们想像出了诗人衣袂飘举,轻盈飘逸之姿。

一个就是“度”字。

“度”字除了讲姿态的轻盈之外,它还特别强调一个由此及彼的完整过程。

比如佛家讲“度人”,就是由此岸世界将他过渡到彼岸世界。

那么我们带着这样的想像,就不难看到诗人轻逸的姿态从明光如鉴的湖中、皎白圆满的月中,拂掠而过。

这样“度”字就变得非常饱满了。

[教师的讲解,促进学生的感悟,在师生的对话中完成对诗句的鉴赏。

]

师提问:

我们再来看“镜湖月”,镜湖就是水光如镜,水波不兴,那与镜湖月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生:

镜湖月的意境,得再回到前面的一段。

天姥山在云霞明灭之间,就是说李白一夜飞渡镜湖月,他是从月中穿过的。

古人不是相信月中有宫殿吗,后面不是说“湖月照我影”,就好像月亮是把他送过去的。

他觉得在冥冥之中好像有仙人在为他指路,在云霓明灭之后,他就像仙人一样飘过去了。

师:

如果镜湖月合在一起的话,那么还会有云霓感吗?

生迟疑。

师:

镜在古代是光与亮最充分的体现,特别是新镜磨出后,会闪着光亮。

如果是镜湖月合在一起的话,那么还会有云霓感吗?

生:

但是那个镜子一亮一灭,云霓虽然没有,但明灭还是有的。

师:

明灭在前面的一段,并不是在此处,是不是?

师评价:

这位同学解析得很好,实际上她看到了一个多维空间:

上面是皎皎的明月,下面是平静如鉴的湖面,然后诗人在此之间。

我们可以想像,湖光月色,银光万里,天地之间,一片通明,万物交相辉映,一片盈然世界。

生在此中不知是人还是仙,更何况现在还是“飞”,还是“度”呢!

这就是诗人为我们打开的一个基本的想像空间。

后面那位同学刚才讲到“湖月照我影”,“我”的影子好像画在湖面上,“我”的影子好像画在月亮里,月中画“我”湖中的影,湖中画“我”月中的影,所以是湖、月、影几度成像,清渺神妙之至,一片离奇的景象;更何况是还送“我”至剡溪,情意款款,不依不舍。

[师生对话,有问有答,有疑有解,学生看到的是表面,教师引导的是实质;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在“对话”中各自呈现出来。

]

师:

其他同学有没有你最感性味的诗句,谈谈你的认识。

生:

我就是想说从“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一直到“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几句。

从“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里开始,诗人就好像看到了非凡的另外的一个世界,突然就在他的眼前展开了。

在这个世界中,日月照耀金银台,日光、月光还有金色、银色交相辉映的那种高台上,非常美妙的景色。

而且在这个世界中,虎为他鼓瑟,鸾驾着车,神仙排起队迎接他。

在天姥山下,一个另外的世界在他的眼中突然展现出来,就好像是一个神仙的聚会一样。

师:

请大家一起来探讨。

这一部分有一个前奏,“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轰然中开,”这是一部分,为什么我们要把它看成是一独立小部分呢?

生:

就因为当时闪电好像把那个山突然给劈开了,然后才出现了那些景象。

师:

对,然后那个世界才真正打开。

这一部分中在句式上同前面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

变成了短句。

师:

这就是和缓处则按辔徐行,紧急时又短兵相接。

请你再朗读一下这几个短句,读出效果。

(学生朗读)

师:

朗读中如果能更急促一点,再紧凑一些就会更好。

再请你朗读。

(学生再读)

师:

这个时候,这个神奇的世界就要打开了,你要用自己的声音告诉大家,表现出这个时候正在发生着的急剧的变化。

好再来一遍。

(学生再读)

师:

这回朗读得就更好了。

但是我想再请男同学朗读一下。

哪一个男同学再表现一下,哪个男同学愿意承担这个重任。

(男生读)

师指导朗读:

我们在朗读诗文时不只是读读而已,我们在读的过程中,要感觉到自己在变化,觉得自己确实是从一个“旧我”在向“新我”转化。

因为你放开心灵去真实地感悟、体会,你的信息场就会不断地与李白的信息场发生交融,交融之后你会发现你有点像李白了。

因为在你的生命系统中,确实参与了李白的成分。

刚才那个同学的朗读焕发了老师,我也想把我对李白的一种感觉表现一下,我渴望朗读一下。

(教师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用“朗读”对诗句的理解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让学生通过声音传达出对诗句、对李白的理解。

“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在“朗读”中得到实现,可见,课程目标的实现,就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

]

师提问:

老师为什么这样读,老师有几个问题需要同大家交流。

第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列缺”并不完全等于闪电,注解上明确标释着“列缺”就是闪电,我为什么会这样说?

生:

我觉得或许“列缺”不单单指的是闪电。

因为我看后面“丘峦崩摧”。

不是说神仙出来了吗?

这是说山峦突然劈开了,所以说“列缺”就是指裂开的那种感觉,虽然不是同一个字,我是这么理解的。

师:

你讲得非常好,“列”和“裂”可以理解成通假字。

“列缺”为什么不能简单理解为闪电,主要原因是“列缺”描摹出了电光从云霓中决裂而出的样子。

“列缺”实际上是将云层整个撕开(老师动作表现)的感觉。

它不是一个概念,它实际上形象生动具体地描摹出闪电在一刹那间的形状,包括色彩。

然后紧接着才是霹雳,就是雷声,一座座高山险峰不断地崩塌开裂,乱石横走,地陷天塌,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所以这几个句子就叫做“出乎意表,倏尔万变”。

“洞天石扉”神仙的府第,高大的石门打开了,这时你仰头去看,你会发现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神仙的世界。

[学生的探究能力从哪里来?

当然是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然而,只有当学生从不宜发现问题之处看出问题,这才是最好的探究。

“列缺”的理解可以为是。

]

师提问“青冥浩荡不见底”,老师个人认为“青冥”也不等同于天空,为什么?

生:

我觉得“青冥”比天空要显得深远些。

它强调的是一种空灵的感觉,怎么说呢,整体的感觉是仿佛跟穹庐一样的。

它是有一个弯度的,不是一个平面的。

师:

你觉得哪些字触发了你的联想?

生:

浩荡。

师:

“浩荡”讲出了其开阔之势,还有吗?

生:

不见底。

师:

其实“青冥”两个字对你的想像,产生了最大的帮助,为什么?

生:

首先它告诉了你它的颜色是青色的。

师:

青色是一种什么颜色?

生:

它是介于蓝绿之间。

很高深,很高远的样子,而且是能够引发人联想的一种颜色,

师:

那“冥”呢?

生:

就是稍微感觉到有一点昏暗,又不是完全的暗,有一点点微弱的光。

师:

其实有一个成语可以帮助你,叫“苦思冥想”。

苦思冥想中的“冥”是什么意思?

生:

思考得很深的意思。

师:

那“青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生:

就是一种非常深远,非常辽阔,高深悠远的样子。

师:

讲得非常好。

“青”在古代可以表示很多颜色,可以指黑色,可以指绿色,也可以指蓝色。

“青冥”实际上写出了天色瓦蓝,无限深远之状。

当然刚才那位同学把“青”加了她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这样的理解也是能够解得通的。

“浩荡”写出了开阔,“不见底”正是突出无限深远,而且是日月同辉,天地无限辉煌,奇光万道,瑞彩千条,光耀无比,天地一片灿然。

金光银辉,上下激射,呈现出一片辉煌。

这是一个声的世界,也是一个光的世界。

师提问:

“霓为衣兮风为马”写得更为绝妙,如果用霓为你做一身衣服,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这得问一个女生。

生:

很舒适。

师:

为什么会舒适。

生:

因为它很轻盈、轻美。

师:

你穿着这样的一身衣服,走在同学的面前大家会怎样看你?

生:

大家会很惊讶!

师:

惊讶到什么程度?

生:

瞪大了眼睛,发出赞叹。

师:

怎样赞叹?

生:

啊!

(学生笑)

师:

为什么呢?

如果“霓”真的可以舒卷为衣的话,那你穿着之后不仅光鲜,而且飘逸。

师:

“风为马”想像更为奇特,风如何为马?

风是凝而为马,然后化而为风,奇幻无比,神骏异常。

这是李白1300年前的想像。

读至此我颇有感触。

我们大家都知道美国有一个大片《魔戒》,其中有一个经典镜头:

流水奔涌,镜头一转却幻化为千万匹马的奔腾,让观众充分感知到了流水的气势。

我们不能说是李白抄袭了《魔戒》,只能说《魔戒》抄袭了李白,所以《魔戒》的制作人员的想像才如此的不可束缚,如此的天马行空。

(众生会心笑)

[教师不以自己的分析解释去替代学生的独立阅读,而是鼓励学生有个性地去阅读,去理解。

在学生理解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将自己的阅读理解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

再者,教师的巧妙设计和机智,使教学过程呈现出一种轻松和快乐的状态,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产生。

]

师:

大家再看下一句“虎鼓瑟兮鸾回车”。

虎乃震慑百兽,啸聚山林的兽王,这时候它在鼓瑟,它的脸上应该是怎样的表情?

大家想像一下。

生:

嗯……

师引导:

老虎在鼓瑟,它什么表情?

老虎为什么要鼓瑟,老虎鼓瑟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

生:

……

生:

我再看看,还没想好?

生:

我认为老虎鼓瑟是因为老虎害怕了,老虎本来是兽中之王,它都怕了,所以鸾驾着车也怕得跑了。

(学生大笑)

师:

大家都笑了。

鸾害怕得逃跑为什么要驾着车跑呢?

不驾车不是跑得更快吗?

生:

因为仙人来了嘛。

师:

我们可以驰纵想像,语文有很大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并不是无限的。

我们去想,去创造,并不是随便去想,并不是没有正误之分。

如果老虎要逃,为何还要鼓瑟?

如果鸾要跑为何还要驾车?

所以这样的想像不合常理,没有办法同整个诗句融为一体。

所以一定要调整你的思维,一定要校正你的思维,要让它和全诗融为一体。

师:

老虎当时应该是什么表情呢?

生:

我觉得当时应该是比较神圣比较严肃的表情,因为是和神仙在一起吗,所以比较神圣庄严。

师:

想像得非常好。

因为老虎在迎接神仙的到来,所以一改老虎往日之形象。

实际上虎掌凌厉如何鼓瑟,鸾鸟高大何以驾车,所以李白的想像好像从天外飞来,匪夷所思,不得索解。

大家还可以进一步地想像。

[学生理解中出现的不当之处,正可以利用来作为教学的资源。

教师通过及时巧妙地修正学生理解中的错误,既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又起到开启学生思维的积极作用。

“思考与领悟”的课程目标,在这里得到体现。

]

师问:

“仙之人兮列如麻”。

你想像都有哪些神仙?

他们都是什么样子?

是怎样的状态?

生:

我觉得仙人都很高兴,因为这好像是一个盛会。

师:

一个仙人的盛会。

仙人们是怎样的状态,仙人都一样吗?

比如他们要着白衣就都着白衣,是这样的吗?

生:

就好像是一个生活中的宴会,每一个人都不一样。

师:

怎么不一样的?

希望你具体想像一下如何不一样。

生:

他们穿得都很华丽。

师:

有破衣拉撒的吗?

生:

没有

师:

你想像的是没有破衣拉撒的。

除了色彩上的不同,身高呢?

都一样的标

准吗?

生:

不会的。

师:

就是有高有低。

胖瘦上呢?

生:

有胖有瘦。

师:

容貌上呢?

生:

有美有丑。

师:

有清秀的,有狰狞的。

那么状态上呢?

有跛足的吗?

生:

铁拐李!

师:

有没有眼瞎的?

生齐答:

有。

师:

有渺目的。

这是李白1300百年的想像,我们大家都难追其右,但我们可以靠近他,接近他。

师:

有没有从眼中伸出小手,以手为目的;有没有背上伸出双翅鼓翼而飞的;有没有身形潇洒的,有没有龌龊的、委琐的?

生:

有,济公。

师:

有坐蒲团的,有踏莲花的,有拿宝剑的,有没有持青蛇的?

生:

有。

师:

有冥思的,也有放浪形骸的,对不对?

生:

是的。

师:

所以这个句子可以说是仙非一仙,器非一器,好一个神仙的世界,场面宏大,声势夺人。

现在我们从“列缺霹雳”到此处,仔细想,可以说是诸般妙想,齐聚笔端。

如果诗人李白此时就在旁边,他会是一个怎样的表情呢?

生:

我觉得会是一个比较惊叹的表情,突然就看到了一个神仙的聚会,各式各样的表情,各种各样的神态,但是惊叹之后他又非常高兴地想融入到这个聚会当中去。

师:

想像得非常好,诗人李白真是目瞪神痴,渴望融入到这个聚会当中。

[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拘泥于预设的教学目标,不忘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不忘诗歌鉴赏本身的特点。

]

师:

我们刚才讲到了这些句子都可以体现瑰丽奇伟。

但我以为通篇最瑰丽奇伟的,还没有讲出来。

我个人以为有一句话可以堪称是通篇的极致,大家以为是哪一句?

为什么?

要论瑰丽奇伟这一句才是最瑰丽奇伟的。

生:

我认为全篇最瑰丽奇伟的句子是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诗篇的前半部分描述的全部是景物,虽然有作者的想像,而最后一句抒发的是作者内心的感慨。

诗人借助梦境的感慨,来把自己内心的这种不被赏识的怨气是一吐为快。

因为有一句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天姥山是比不上五岳的。

诗人之所以能够在梦中游天姥山,并且在梦中把天姥上想像得瑰丽奇伟,把天姥山形容成是“势拔五岳掩赤城”,让天台上都为此倾倒,是因为在某种方面上李白是以天姥山自比:

自己是像天姥山一样有才华,但是在权贵们显贵们的心中,他没有得到重视。

我觉得最后一句话也表达了自己甘愿是像天姥山一样,我只保持我自己的这种状态就好了,不必理睬别人的眼光,也是他思想的中心。

师:

这样说来,李白的眉应该是怎样的?

李白的腰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生:

我觉得他的眉应该是往上挑的那种,因为他有才,是傲视一切的那种。

他的腰应该是很直的,是不为任何事物折腰的那种。

师:

很好,结合这位同学所说的,我们再来看这一句。

李白的眉确实如这位同学所言,它应该是高昂的(教师做动作);他的腰是挺立的。

眉和腰是李白心性和气骨的代表。

但是世间的权贵不容你这样,他们要摧尽你的眉,他们要打断你的腰。

在严密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一个人的尊严会饱受屈辱。

李白这一句穿透千古时空的伟力便在于:

在人格尊严喑哑死寂的漫漫岁月里,李白的这一句是一道宏丽的呐喊;在人格尊严几近于无的强权社会中,李白的这一句是一座伟岸的矗立。

它撞开死寂,冲开沉积的“秩序”,灼然一道,刺破苍穹,照亮黑沉的历史!

时至今日,当我们的人格尊严受到轻慢的时候,吟诵李白,仍然感到气为之舒,眉为之扬,骨为之立。

太白风骨,千古不朽!

[教师从文本中发掘出了最能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的因素,并用之指导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对知识、智慧、生活、生命的感悟。

]

师:

我们一齐来读一下这两句。

生齐读。

(三)全篇总结,提升精神

师:

在这节课中,我们不断验证,与李白一道天马行空的驰纵想像,在李白所创设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中留连、赞叹。

李白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是因为在李白身上,充溢着三股气:

孟子的英气,庄子的逸气,天地的大气。

奔越的英气、舒展的逸气与苍茫的大气凝为一体,通过李白赤子般的心胸,化为他一生对明亮光鲜与恢宏博大的不懈追求。

我热爱李白,也希望大家都能热爱李白!

希望大家在诵读李白的过程中,心胸变得开朗,热爱大自然,热爱高贵的人格。

非常感谢大家。

(学生鼓掌,听课教师鼓掌)

二、教学反思

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与无限创意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带给我的思考

连中国

内容概要

教师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没有采用以问题带动问题,由浅入深的教学模式;而是化繁为简,整节课只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希望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与情感的驰纵空间,也希望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展现自己的阅读个性。

文本内容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在探讨内容的同时,必须咀嚼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名师生就可以对教材有一千种解读、一千种建构,只有这样,教材才能为我所用,教育才能充满挑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和无限创意。

1.有关对话及对话过程中教师的作用的思考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对话,就是敞开心扉的、以丰富的情感活动伴随着积极的思维创造性活动来展开的、与文本坦诚交流的过程。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作者描绘的客观世界,也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动态过程”强调不是预先将教学过程完全设计好,一步步诱导学生来“入瓮”。

为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没有采用以问题带动问题,调动学生,由浅入深,渐入佳境这样的教学模式。

而是化繁为简,整节课只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此外没有给学生再增加更多的,包括范围上的束囿。

将李白的整个华章全部让位给学生,就是希望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与情感的驰纵空间,也希望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展现自己的阅读个性,从自己体悟最深的句子入手向文本“致意”。

有充分的空间,才能有效进行对话;有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积极参与,才能有效进行对话。

基于这些认识,本课的另一个主要特点便是:

在研讨过程中,以学生对问题真实的感触体悟为主线展开。

这条主线是动态的,是充分把握在学生手中的,教师自己也是这条主线的建设者。

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与学生、文本平等对话,并不是在削减教师在课堂上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教师一定是学生阅读最有效的帮助者。

钱梦龙先生说:

“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要求学生自己去‘创造’作品,‘发现’意义,就像要他们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结果只能是乱了套!

”(《招语文教学之魂》)

2.有关品味语言的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作者、编者多重对话的过程。

学生要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中感悟到什么,体验到什么,一定要认真阅读文本,认真理解语言,认真思考,也就是要认真与作者对话。

阅读中应该紧扣教材,以文本为依据。

如果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就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那么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就会浮泛,语文的个性就淡化了。

文本内容当然要探究,但内容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

因此,在探讨内容的同时,必须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是借助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也只有真正体会到文中语言文字的精湛,体会到它表现的魅力与魔力,感受到它站立在纸上与你交谈,你才会真正触摸到作者思想的深处、感情的深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