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语文课标学习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2293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语文课标学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版语文课标学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版语文课标学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版语文课标学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版语文课标学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语文课标学习材料.docx

《版语文课标学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语文课标学习材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语文课标学习材料.docx

版语文课标学习材料

第一部分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的性质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这样定位,更加逼近了语文的本质,更加凸显了学科特点,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修养,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知识修养和文风、情趣、价值观等人格修养。

“比较稳定”是表明这些语文素养是逐步养成的“平日修养”,如果能够自觉地、持之以恒地做到“谈吐文明、喜欢阅读、勤于动笔”。

“最基本”通俗点说,如“一口普通话、一笔端正字、阅读过一定数量的名篇名著、以及能够顺利地完成日常写作,没有或少有错别字”。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如“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尊重与理解多元文化、批判性阅读能力、现代传媒级数的使用”。

同时还要说明: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个性差异的,因此,要“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要注重“后天养成、循序渐进”。

(2)实验稿中“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一句,修改后删除“祖国语文”,改为“祖国语言文字”。

“运用语言文字”包括听和读、说和写,“理解”包含在“运用”之中。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严格说,由于主体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很难说自己能够“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特点”,所谓“正确把握”也只是一种愿望。

只能说我们学习历史,正视现实,规划将来。

在现阶段对“语文教育特点”有如下认识:

(1)重视人文内涵的深刻影响,又尊重学生感受的多元;

(2)重视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3)重视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4)特别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据此开展语文教学;

这些认识基本上是语文教师、语文课程专家的共识,是现阶段里我们都认可的“正确把握”。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定地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将实验稿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修改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突出了学习的主体的表述。

增加了“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一句,

将“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中的“主动意识”改为“问题意识”是有关表述更加贴近“自主”“探究”。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的开放与活力还体现在“以校为本”的课程发展,体现在教师对语文课程更新发展。

优秀教师在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的运用上,从来不墨守成规,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实践创新。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中增加了这样的表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语文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实践性课程,承担着育人宗旨,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渗透的方式,融入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

2、语文课程的方向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语文学习过程。

之后为设计思路(四个学段、五个板块、四个实施建议)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总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本课程里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子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

(降低了要求)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好、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局。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好、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原“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爱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义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

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

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专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讲述故事力求生动。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尝试用语文知识和能了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的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课内习作内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体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三部分阅读目标内容的说明

二、规定了阅读方法和技能方面的目标

1、加强朗读

如:

《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朗读目标是: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学段)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

能用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

各个学段关于朗读吧目标要求的核心是一致的,所谓“正确”,是要求朗读时用普通话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尽可能没有错字、别字、添字,不重复,不唱读;“流利”,是要求朗读时语气比较连贯,能读出句逗和段落之间的停顿,节奏自然,速度适当;“有感情”是要求朗读时通过轻重、抑扬、停顿等变化,把所阅读文本的感情传达出来,能读出陈述、感叹、疑问等不同语气,同时有主体的感情参与其中。

粗略的看,三个学段的朗读目标十分相似,但仔细推敲起来,要求是有差别的。

第一学段只提“学习用”,是初步尝试学习用普通话朗读,强调的是老师的指导、示范,重视学习朗读的过程,这显然是起步阶段的要求;第二学段是“用”,强调的是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的实践过程,里面已经含有培养相关习惯的意思;第三学段是“能用”,强调的是能力的达成度,要求基本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

教师要明白朗读的起点是理解,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这一目标,首先是理解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欢快的、低沉的还是激昂的。

朗读要提倡自然,何为自然呢?

就是还原人物话语里的情态,如乎文,如乎心,如乎情;就是娓娓道来,不拿腔拿调,不矫情做作,就像说话一样自然。

2、重视默读

学习默读。

(第一学段)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第二学段)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第三学段)

这一次修订把对默读的具体要求“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从第一学段移至到第二学段,作为初步学会默读的一个具体标志,这一改动更加符合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的实际状况。

教师如何把握,交给方法,怎样默读,至少是一个词,一个句来看,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看,训练默读的好方法就是读课外读物。

3、学习略读与浏览。

略读和浏览都是粗知大意,但浏览重在获取需要的信息,是现代公民迫切需要的重要阅读方法。

4、强化诵读

第一、二学段侧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和想象情景的心理活动为通道,达到感受语言、领悟大意的目的;第三学段强调通过语调、节奏、韵律等形式要素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运用诵读方法阅读理解作品的自觉程度逐渐增强,诵读要求也更细化。

三、阅读的知识学习目标

1、词语与句子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第一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义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二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三学段)

2、标点符号

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好、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第一学段)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第二学段)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第三学段)

学习的重点落在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仅把标点符号当做知识来认识,更当做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感情表达的一种手段来掌握。

四、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

文章的一般阅读,就是阅读各类文章时一些共通的基本要求。

具体表述如: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第二学段)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的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第三学段)

五、非连续文本

首次提出“非连续文本”的概念。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资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学段)

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鲜明地提了出来,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所谓“非连续文本”不是由段落构成,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

他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六、文学作品的阅读目标

1、叙事性作品阅读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学段)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第三学段)

从这些表述来看,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要求,对阅读文本而言,是落在故事大意(事件梗概)、人物形象、语言等要素上,对阅读主体(学生)而言,是落在自我感受上面。

第一学段只要求“复述”作品大意,“初步”感受形象和语言,有点自己的感受,并能与人交流即可;第三学段要求就略高一些,“简短描述”,“说出感受”,也就地对作品中内容的理解更具体,对自己的感受更明晰。

强调“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和感受,而并不要求面面俱到的分析和评价。

2、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第一学段)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第三学段)

从第一学段的表述可见,在低年级阅读故事和诗歌,主要不是培养阅读分析能力,而重在阅读过程的展开,关注的是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活动,从课文的语言中直接感知事件、人物或情景。

对儿童而言,具体生动的活动过程和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投入,那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象感染和情感渗透,比头头是道的理性阅读分析更重要。

第三学段重点在把握诗意、想象意境、体会情感,也就是对诗歌的内容情意方面有大致的了解,并受到感染。

七、积累背诵和课外阅读目标

1、积累与背诵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局。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一学段)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二学段)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第三学段)

九年的总量达到240篇。

2、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一学段)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

课外读物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二学段)

扩展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第三学段)

第四部分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继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体的同时,特别加强了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专业素养的提高方面的具体明确表述: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时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其中对教师,特别从观念和知识更新、使用好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和运用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共同构成了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化了。

这一补充是纠正关于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后,教师作用可以削弱的误解。

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化了。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书,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学习空间。

从新增加的内容来看,课程标准对教师善于整合教学内容、打通听说读写、提高语文实践活动质量有很高的期待。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原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更加强调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这些原则,是实施阅读教学与评价的指导思想。

 

第四部分具体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

一、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一)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

(二)在“多认少写”的基础上提出“先认先写”的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几多年来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经验都表明,越是力图把识字的认、讲、用、写同时推进的时候,却恰恰是在削弱、忽视各自的特点和规律。

为了切实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的教学观念和做法,课标准中“多认少写”的理念是鲜明的,多认识为了尽快阅读,少写是为了以后能够写好、写快,从而真正提高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效率。

课标中提出“先认先写”基本字的理念。

一直以来,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字,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同样飞方法平均用力。

比如,每学一个字一概要求学生抄写10遍甚至20遍以上。

而实际上,不同的字学习难度不尽相同,不同的学习阶段识字与写字的难度也不相同。

针对这一现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推出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集中了300个“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的字种。

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

“建议先写先认‘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

”也就是说,基本字表中的300字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

(三)注重识字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教学建议”中提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几种识字方法的简要分析。

1、韵语识字。

适用于初期积累阶段。

2、注音识字。

初期的积累阶段。

3、字族文识字。

把同声符的字编进各首诗歌中,以便于对这些字成批识别。

适用于中期积累阶段。

4、字理识字。

利用汉字形义统一的原则,加强对字理的讲解,使识字教学逐步理性化。

它适用于中后期积累阶段。

字理只能在积累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对教学起作用,因而初期难以使用;汉字并不都有字理,生硬的、编造的讲解反而会扰乱汉字构形系统性,破坏已取得的成果。

例如,“突然”的“突”字理分析。

任何一种识字方法,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劣势。

因此,应该发挥各种识字方法的优势,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识字的特点和所要识的字的特点等因素,灵活地采用或并用多种识字方法

(四)加强写字教学,高度重视写字姿势与习惯

在“教学建议”中,课标中要求: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