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上古诗文限时小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0767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上古诗文限时小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上古诗文限时小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上古诗文限时小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上古诗文限时小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八上古诗文限时小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八上古诗文限时小卷.docx

《部编版语文八上古诗文限时小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上古诗文限时小卷.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八上古诗文限时小卷.docx

部编版语文八上古诗文限时小卷

赤 壁

(时间:

5分钟 满分:

7分)

一、诗歌鉴赏。

(4分)

1.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

并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案:

“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或: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二、名句默写。

(3分)

2.          ,自将磨洗认前朝。

 

3.杜牧在《赤壁》一诗中,以两位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的诗句是:

        ,        。

 

答案:

2.折戟沉沙铁未销 3.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春 望

(时间:

5分钟 满分:

10分)

一、诗歌鉴赏。

(4分)

1.阅读《春望》,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 D )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

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导析:

D项有误,这首诗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作简要赏析。

(2分)

答案:

(示例一)“破”字用得好。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二、名句默写。

(6分)

3.生活是多变的,人的情感也会随之变化。

安定时常怀“      ,         ”的豪情;战乱时则易生“        ”的亲情之念。

(依次用杜甫《望岳》《春望》中的诗句填空) 

4.感时花溅泪,        。

 

5.        ,家书抵万金。

 

6.        ,城春草木深。

 

答案:

3.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家书抵万金 4.恨别鸟惊心 5.烽火连三月 6.国破山河在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时间:

15分钟 满分:

30分)

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1~4题。

(13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答谢中书书(      )

(2)晓雾将歇(      )

(3)实是欲界之仙都(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答案:

(1)书信 

(2)消散 (3)指人间 (4)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答案:

(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声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导析:

“乱”在文中的意思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案: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二、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

(13分)

5.下面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

A.

B.

C.

D.

导析:

A项,看见/了解;B项,均为结构助词,的;C项,对/比;D项,从/如果。

6.解释下列加点词。

(2分)

(1)古来共谈(      )

(2)夕日欲颓(      )

答案:

(1)共同,一起 

(2)坠落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

 

(2)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

 

答案:

(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地鸣叫。

(2)确实是人间仙境。

8.《论语》中孔子有过这样的论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乐”的情趣和陶弘景“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

(4分) 

答案:

孔子:

①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②视不正当得到的富贵如浮云的高尚情操。

(答出一点即可)

陶弘景:

①欣赏山林之美的情趣。

②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

③将内心对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

(答出一点即可)

三、名句默写。

(4分)

9.《答谢中书书》中描写山、水的句子是:

        ,        。

 

10.《答谢中书书》中用“        ”来描写水中的鱼儿,这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9.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10.沉鳞竞跃 锦鳞游泳

渡荆门送别

(时间:

6分钟 满分:

10分)

一、诗歌鉴赏。

(6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导析:

B项,这一句写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而不是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2.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3分)

答案:

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

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江上云彩变幻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二、名句默写。

(4分)

3.山随平野尽,        。

 

4.月下飞天镜,        。

 

5.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江水的依依不舍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答案:

3.江入大荒流 4.云生结海楼 5.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黄鹤楼

(时间:

8分钟 满分:

10分)

一、诗歌鉴赏。

(6分)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变迁的感慨。

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导析:

“芳草萋萋”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长势茂盛。

2.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

(3分)

答案: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变迁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二、名句默写。

(4分)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

        ,        。

 

4.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答案:

3.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4.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

10分钟 满分:

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6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3)念无与为乐者(      )

(4)水中藻、荇交横(      )

答案:

(1)门 

(2)高兴 (3)考虑,想到 (4)交错纵横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2)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答案:

(1)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到院子里散步。

(2)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D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

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

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导析:

水不属于庭中景物。

4.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4分)

示例:

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

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闲人—— 

 

答案:

(示例)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

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诬遭贬,贤人却只得做闲人。

(意思对即可)

二、名句默写。

(4分)

5.请默写出《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

       ,       ,       。

 

6.面对满庭月色,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发出人生的感慨: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

 

答案:

5.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钱塘湖春行

(时间:

8分钟 满分:

12分)

一、诗歌鉴赏。

(6分)

1.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2分)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

 

(2)赏析:

 

答案:

(1)争、啄。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情景,把小燕子的活泼可爱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2.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案:

抒情手法: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3.请你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画面。

(2分)

答案:

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来的黄莺叽叽喳喳,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的新燕已经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来来往往那么忙碌。

二、名句默写。

(6分)

4.(2019盐城)乱花渐欲迷人眼,        。

 

5.最爱湖东行不足,      。

 

6.《钱塘湖春行》中最能表现西湖美景美不胜收和诗人的喜爱与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        。

 

7.《钱塘湖春行》以“       ,       ”将初春充满生机活力的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

 

答案:

4.浅草才能没马蹄 5.绿杨阴里白沙堤 6.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7.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八年级(上)·古诗文

三 峡

(时间:

15分钟 满分:

28分)

一、阅读《三峡》,完成后面小题。

(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D )

A.重岩叠嶂(zhàng)B.不见曦月(xī)

C.乘奔御风(yù)D.林寒涧肃(jiān)

导析:

D项有误。

涧应读jià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沿溯阻绝(      )

(2)飞漱其间(      )

(3)晴初霜旦(      )

(4)属引凄异(      )

答案:

(1)顺流而下 

(2)冲荡 (3)早晨 (4)延长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答案:

(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空荡的山谷传来了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4.下面句子写出了三峡的山什么特点?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2分)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案:

写出了三峡的山险峻、陡峭的特点。

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了铺垫。

二、阅读《三峡》,完成5~8题。

(9分)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沿溯阻绝(      )

(2)素湍绿潭(      )

答案:

(1)逆流而上 

(2)白色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D )

A.

B.

C.

D.

导析:

A项,认为/因为;B项,这/语气助词,难道;C项,的/代词,游小石潭这件事;D项,两个都是“有时”的意思。

7.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答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8.请概括三峡景物的总体特征,并另写一句本文之外的描写山或水的诗词。

(3分)

答案:

雄奇壮丽(壮美、雄壮也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符合题意即可)

三、名句默写。

(7分)

9.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良多趣味。

 

10.《三峡》结尾引用渔者歌谣“       ,        ”来表现猿鸣之哀,渲染三峡秋天之悲凉肃杀的气氛。

 

11.《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时水流清澈的句子是:

        ,        。

 

12.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用“两岸猿声啼不住”来描写三峡的猿啼,郦道元《三峡》中“        ,        ,哀转久绝”与李白的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9.清荣峻茂 10.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11.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12.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时间:

15分钟 满分:

24分)

一、(2019潍坊广文中学模拟)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9分)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D )

A.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B.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

C.必先苦其心志(动词,使……受苦)

D.孙叔敖举于海(由于)

导析:

D项,“于”是“从”的意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

 

答案: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2分)

答案:

举例论证了“逆境出人才”的道理,从而间接地证明了本文“生于忧患”这个论点。

4.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3分)

答案:

(示例)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

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11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百里奚举于市(      )

(2)必先苦其心志(      )

(3)曾益其所不能(      )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答案:

(1)被选拔,被任用 

(2)他的 (3)同“增”,增加 (4)了解、明白 (5)指在国外

6.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文:

 

答案: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答案:

这样以后人们才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7.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答案:

客观因素:

艰苦环境的磨炼。

主观因素:

思想斗争的折磨。

三、名句默写。

(4分)

8.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

 

9.人要有忧患意识,就像孟子所说的“        ,           ”。

 

答案:

8.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使至塞上

(时间:

5分钟 满分:

10分)

一、诗歌鉴赏。

(6分)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2分) 

答案:

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着河上圆圆的一轮落日。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分)

答案:

运用对比手法,以“征蓬”与“归雁”作对比,“出汉塞”与“入胡天”作对比,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有悲壮,表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受。

二、名句默写。

(4分)

3.西部有大美。

罗布淖尔戈壁浩瀚无边,荒凉苍茫,夕阳像勒勒车的轮子,灿烂热烈,那种“        ,        ”(王维《使至塞上》)的壮美景象,让我们惊叹不已。

 

4.王维《使至塞上》中以“征蓬”“归雁”自比,写飘零之感的句子是“        ,        ”。

 

答案: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4.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雁门太守行

(时间:

5分钟 满分:

10分)

一、诗歌鉴赏。

(6分)

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导析:

“声不起”指鼓声低沉,侧面表现天气寒冷,战场环境恶劣。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进行赏析。

(3分)

答案:

(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

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角度三,感情浓郁。

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名句默写。

(4分)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表现将士爱国热情的句子是“        ,        ”。

 

4.“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

       ,        。

 

答案:

3.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4.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唐诗五首

野 望

(时间:

7分钟 满分:

10分)

一、诗歌鉴赏。

(6分)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分)

答案: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2.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3分)

答案:

用典。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之士。

二、名句默写。

(4分)

3.《野望》一诗中描写秋天静谧、美好的画面的句子是:

        ,        。

 

4.牧人驱犊返,        。

 

5.        ,长歌怀采薇。

 

答案:

3.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4.猎马带禽归 5.相顾无相识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时间:

5分钟 满分:

10分)

一、诗歌鉴赏。

(5分)

1.诗中的“结庐”“日夕”是什么意思?

(2分)

答案:

建造房舍;傍晚。

2.“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分)

答案:

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二、名句默写。

(5分)

3.(2019遵义)此中有真意,        。

 

4.(2019咸宁)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描绘傍晚时分山间云气缭绕、鸟儿结伴归巢的诗句是:

“      ,      。

” 

5.陶渊明《饮酒(其五)》中,“        ,        ”两句,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答案:

3.欲辨已忘言 4.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5.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渔家傲

(时间:

6分钟 满分:

11分)

一、诗歌鉴赏。

(6分)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2分)

答案:

(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

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

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答案: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二、名句默写。

(5分)

3.(2019深圳)天接云涛连晓雾, 。

 

4.我报路长嗟日暮,        。

 

5.李清照的《渔家傲》中表现作者希望像大鹏那样乘风高飞,奔向缥缈的神山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诗句是:

        。

        ,        。

 

答案:

3.星河欲转千帆舞 4.学诗谩有惊人句 5.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愚公移山

(时间:

10分钟 满分:

16分)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杂然相许     许:

赞同。

B.始一反焉始:

开始。

C.固不可彻彻:

通达,这里指改变。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没有。

导析:

始:

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

A.本在冀州之南

B.惩山北之塞

C.汝之不惠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导析:

A项,之:

的;B项,之:

的;C项,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D项,之:

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愚公敢想敢做。

苦于太行、王屋山的阻塞,他召集家人商议,提出搬走两座大山。

B.愚公谋划周到。

面对如何处置土石的问题,他成竹在胸,提出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

C.愚公信念坚定。

面对智叟的阻止,他回答,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山终有被铲平的一天。

D.愚公感动天地。

天帝也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他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了两座大山。

导析:

选文中“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可知,如何处置土石的问题,不是愚公解决的,故选项B表述不正确。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译文:

 

 

(2)操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