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基于洛克幼儿教育思想谈我国幼儿园教学理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0734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基于洛克幼儿教育思想谈我国幼儿园教学理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基于洛克幼儿教育思想谈我国幼儿园教学理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基于洛克幼儿教育思想谈我国幼儿园教学理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基于洛克幼儿教育思想谈我国幼儿园教学理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基于洛克幼儿教育思想谈我国幼儿园教学理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基于洛克幼儿教育思想谈我国幼儿园教学理念.docx

《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基于洛克幼儿教育思想谈我国幼儿园教学理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基于洛克幼儿教育思想谈我国幼儿园教学理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基于洛克幼儿教育思想谈我国幼儿园教学理念.docx

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基于洛克幼儿教育思想谈我国幼儿园教学理念

本套资料包括:

1.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视角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创新研究

2.基于洛克幼儿教育思想谈我国幼儿园教学理念

篇1:

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视角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创新研究

人才培养与课堂教学质量紧密相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针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性强、难度较大的特点,结合**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尝试进行创新教学改革。

从提升学生学习心向、满足直接经验的获得、调动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逻辑性以及采用“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建立联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尤其在学科课程的关联性、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使教师教的有技巧,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改变学生对“心理学难”的认知,在意义学习的过程中降低习得性无助,提升自我效能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让理论课程变得“有意思”“有意义”是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实践与研究,使《幼儿教育心理学》成为对学生最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课程之一。

一、做好专业导读和学前教育职业规划,从行为潜能上形成学生对理论知识主动学习的心向

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是将传统“机械式的接受学习”变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能够建立,其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主动接受的态度,奥苏贝尔将此称作“学习的心向”[1]。

不少教育心理学家都对“心向”有自己的不同阐述,比如布鲁纳提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若是因为成绩、学历、奖励产生相应积极主动的行为,就可能维持得不够长久,学生只有内在对知识真正渴望,或是产生“能力动机”,这样的“心向”才是更主动、更持久的,它不会因为外部的改变而减少,所以更是一种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汉江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科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就是因为缺乏对本专业的认识,并且现有认识不够坚定,容易被外界舆论影响,所以每学期都应该用一部分理论课时为学生作相应的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适时而变。

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行为上,更多地还在于行为潜能上的变化,当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更全面时,心理上就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当他们再发现自己的现有知识无法完成专业问题时,就会产生一种“心向”,这是由需求引发的,是内在的、积极主动的。

二、将理论变成实践,从课上走到课下,满足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和积极情绪的体验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程使不少教师和学生头疼,于是形成了理论课程固定的学习模式即“记笔记—背笔记”,学得全无兴趣,或者迫于考证压力,死记硬背[2]。

学生面对心理学繁多的术语难以理解,导致概念掌握时时有混淆,即使学生在独立预习某一章节时也无法消化前面的知识来同化后一章的新知识,于是就造成了学生孤立地学习和机械地记忆无关紧要的知识细节,最终还是因为无法理解而产生学习困难,降低了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兴趣。

长此以往,这样的习得性无助就会久久地困扰学生,自我效能感持续降低,即使在考试前熟背知识点,也并不代表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会灵活运用。

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可以改变时间和空间,将理论课程也加入实践。

《幼儿教育心理学》就是在研究幼儿如何学的基础上再考虑怎么教。

本专业专科三年的学生也需要对幼儿学习特点有全面了解,这些了解不能只来源于书本中的固定理论,也不能只来源于教师上课所用的“小白”“小红”这样无关痛痒的案例,还需来源于学生亲自去看、去观察、去记录[3]。

所以,学院可以为学生联系固定实践的幼儿园,每个学生都能够作长期系统性的观察和接触,由此书本上的理论就可以亲自去证实是否可行。

与幼儿长期相处能帮助学生积累宝贵的经验,使之后的学习变得轻松,面对幼儿经验不足又会促使学生继续保持“有意义学习”,和幼儿相处的愉快情绪也会使学生学习更有兴趣。

三、用热点案例引入课堂,引发讨论、大胆提问,调动学生原有知识,产生与新知识的联系

奥苏贝尔说: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说明教育心理学的要义,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已有知识[4]。

研究并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已有知识,并以此设计教学,从而产生有效的学习,就是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学生不是一块“白板”,他们都带着已有经验进入课堂,在经验基础上习得新知识、新概念,并能够灵活使用,便是“活知识”。

教师提供新颖丰富、贴合生活实际的案例,讲授生动,学生面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能站在理论视角分析得当,客观地看待当下教育问题,积极主动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

比如在理解与区分斯金纳强化理论中的“正强化”“负强化”概念时,采用“教师举例(勾起学生原有经验)—学生定义—教师总结—学生举例(利用原有经验)—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改正”的方式,使学生对两种强化方式有生动准确的理解。

案例可来自身边任何事物,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如“吃鸡”、王者荣耀中金币奖励的“代币制”;追星时买明星周边的“正强化”等等。

作为教师,一定要在了解年轻一代的基础上引领他们,不然就会出现隔阂,自然也无法理解学生在想什么和做什么。

当学生课上听到热点新闻时,也会产生比较热烈的反应,比如当讲到“幼儿的创造性学习”这一章节,可以以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妈妈是超人》为例,用他们看到过的直观形象去归纳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有哪些,这样的理论课堂就会多一些活跃气氛,少一些沉闷无语。

学生能联系原有经验,常用对比、辩证的方式对待新知识,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引发学生对幼儿园小学化的思考,同时在讨论提问的过程中找到原因和解决办法,不用灌输,学生自然在感兴趣的话题中找到儿童观、教师观以及幼儿发展特点等幼儿教育心理学规律,后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作补充或者修正,并借此机会达到三全育人的效果。

四、做好教师课程一贯制及教材选择关联性的安排,从外在因素上构建学生学习知识的逻辑性

笔者认为,当教师对本班学生达到一定的熟悉度后,对教学是有帮助的。

首先,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背景,之前学过什么,之后在哪些知识上做强化,哪些知识不再重复讲解;其次,学生经过一学期学习习惯了教师的授课模式、讲课风格,到下学期若又换新教师,磨合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高的契合度一定是通过长期的接触才能达到的。

学生就经常问“为什么我们下学期又要换老师,为什么你不带了”,说明学生对教师是容易产生依赖的,而这种依赖是积极的,也是学生正常心理和想法的体现。

所以,应当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在可能的前提下让教师和班级形成三年的固定搭配,如果因特殊原因无法达到,也至少要坚持两到三个学期。

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应当考虑学年与学年之间的关联,比如在大二上学期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之前,学生大一学年已有《幼儿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铺垫。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旧知识的遗忘与回顾,教师可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用简短的话或图解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并找到新旧知识间的关系,通过“温故而知新”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不断引导的过程中引发学生自觉回顾的习惯。

又因为通过教材的选择使新旧知识的逻辑性呈现更加明确,也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完成“有意义学习”,满足学习建立的外在条件[5]。

五、恰当利用“互联网+”课堂软件,适时回归板书、走下讲台,努力做到与全体学生互动和交流

随着“课堂派”“微助教”“雨课堂”“课立方”等免费课堂教学软件的兴起,显而易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率、个性化、深入地学习,同时也为教师带来布置作业一键发送、点名签到自动化、课堂教学PPT一键传输等的便捷。

但进一步深度思考,如果不能合理利用,是不是形式大于内容?

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并不是体现在被随机点名吸引注意、有没有按时签到、课上发了多少弹幕上,也不在于有没有按时完成课后作业,而是应关注学习过程,看他能否利用有意义联系,由“已知”探求“未知”;看他能否重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促进知识的融合,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新知识;看他能否形成“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积极处理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并达到对理论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6];看他能否用于实践,常用理论衡量现实,这些才是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

学生学习的结果已不再通过是否按时完成任务来判断,新人才培养质量所需要的是课后能持续产生对心理学以及对其专业领域的热爱、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并产生创新能力的人。

不难发现,多媒体的出现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比例,事先做好的精美PPT页面的确让人赏心悦目,但面对学生,有些知识还是应采取边讲解边板书的形式呈现,比如在讲“上位知识”“下位知识”这两个概念时,可完成现场板书举例填空的任务,让学生回忆原有经验,教师再给予适当引导,完成填空;再比如讲到“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概念时,教师可做图形举例,圆圈代表思维系统,以箭头向内向外的指向代表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以此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

同时,教师还应走下讲台,巡回指导,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止是前几排学生,因为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期望效应”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篇2:

基于洛克幼儿教育思想谈我国幼儿园教学理念

约翰·洛克,作为17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倡导以家庭教育方式进行“绅士教育”,为资产阶级培养接班人。

《教育漫话》是其主要的代表著作,该书从健康、德育、礼仪、智育多个方面论述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

他提出“德、智、体”三育一体的构想,并认为三者中,“德行”是首要的关键。

他重视健康,指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他还重视智育的原则和方法。

为此,《教育漫话》提出了很多幼儿教育方面有价值的观点,即便是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一、洛克幼儿教育思想

洛克十分肯定教育对幼儿的作用,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

他关注幼儿生活中的健康教育和德行教育。

生活教育是丰富的、实用的、有趣的。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中孩子往往会向玩伴请教。

洛克主张要顺应孩子爱玩的天性,自由地、愉快地学习。

因此游戏中蕴藏着教育价值,游戏孕育着幼儿的发展。

(一)重视幼儿生活中的健康教育

身体健康是人类进行一切工作的前提,也是幸福的重要保障。

洛克非常重视幼儿身心健康。

他认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1]1。

洛克论述了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医药、锻炼等方面操作、实施办法。

健康教育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洛克关注幼儿生活运动与锻炼,主张幼儿有节制的生活。

幼儿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儿童冬季取暖、游泳、穿衣、饮食、睡眠、药物等多个方面,如冷水洗脚、冷水浴、游泳、户外活动训练等。

他指出幼儿应保持睡眠充足,睡硬床、按时大小便、尽量避免使用药物。

洛克将身体健康总结为“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冷水,应与水接触。

”[1]19幼儿园教育是保育与教育结合的教育。

而幼儿园健康教学比较局限在文本和概念上,而洛克崇尚生活化的健康教育值得我们借鉴。

(二)重视幼儿生活中的德行教育

“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了,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说得过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1]114洛克德育思想包括理性克制欲望与练习。

他认为“大凡不能克制自己的嗜欲,不知听从理智的指导而摒弃目前快乐或痛苦纠缠的人,他就缺乏一种德行与努力的真正原则,就有流于一无所能的危险。

”[1]24也就是说,德行的重要原则及基础在于一个人是否能克制自己的欲望。

行为要受制于理性,并且这种习惯要及早培养。

顺从理性的欲望不包含所有的欲望,是区别于自然欲望的其他随心所欲的欲望。

比如孩子说“我饿了”与“我想喝白酒”,前者是自然欲望,父母该满足。

后者是随心所欲的欲望,父母是绝不能轻易满足的。

根据唯物主义经验论思想,洛克要求从小通过教育及练习培养幼儿必须的、良好的性格习惯。

“克制欲望的能力的获得和增进靠习惯,而使这种能力发挥得越容易熟练则靠及早练习。

”[1]141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使人终身受益。

这种生活化德行教育理念正如陶行知先生秉承的“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的理念。

而目前我国幼儿园德行教育较为薄弱,因此生活化的德育理念值得推崇。

(三)重视幼儿游戏中的智育

洛克认为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后天习得的,“人心是白纸”,“没有任何观念”,认为人们的观念是外部环境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结果,知识不是天赋的,人们利用他们的感官可以获得“他们所有的全部知识”。

知识被他命名为学问。

在智育方法方面,洛克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主张:

①强调学习的游戏精神,老师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孩子的兴趣。

“儿童尽可以放肆游戏”,“采用这种方法,便可节省许多时间和减少疲劳﹕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倍,而勉强被迫去做就要花费加倍的时间和劳苦。

”[1]51②反对强迫式的学习,提倡循循善诱式的启发教学。

反对用斥责和惩罚的方法吸引儿童的注意。

③认真地对待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和引导孩子。

由于儿童的心理是见异思迁的,他们的快乐差不多全是建立在更换与变化上面的。

④教育要尊重个体差异性,“两个儿童很少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1]184。

洛克强调“儿童是喜欢变换,喜爱自由的,因此他们就喜欢游戏。

所以我们不应该把书本和别种我们要他们去学的事物当做一种任务去强加给他们。

”[1]108而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游戏与教学是对立的。

但是将单纯的严肃的教学作为任务对孩子而言是痛苦的、无意义的。

游戏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其中蕴藏着教育价值,孕育着幼儿的发展。

二、我国幼儿园教学理念存在的问题

我国幼儿园教学长期受集体教学、分科教学理念影响,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目标,重结果而轻过程,重书本而轻人文。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学理念普遍存在重视教学而轻幼儿游戏、重视教学而轻幼儿生活、重视教学而亲幼儿发展的问题。

(一)重视教学,轻幼儿游戏

传统幼儿园把幼儿游戏与幼儿园教学割裂开,认为游戏与学习是对立的关系。

分科教学更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教师与幼儿之间就是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知识的关系。

幼儿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传统的教学活动很难引起孩子的兴趣。

“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2]。

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情感和愿望总能在游戏中寻找到解决办法。

游戏是孩子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幼儿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

游戏自发的教育潜能与教学外在开发的教育潜能具有互补性,二者最佳优化是幼儿园教学的新出路。

(二)重视教学,轻幼儿生活

目前幼儿园教学缺乏对孩子生活经验的关注,幼儿园教学更多的是关注教学本身。

幼儿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获得知识、技能,满足幼儿生活需要。

但是为了教学而去教学,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只是生活的工具和手段,儿童生活本身才是教学的目的。

杜威指出“教育即经验”,儿童的成长在于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

由于教师教学能力不够、素质水平较低,他们更多的注重文本和概念的课程。

这样的教学不符合孩子的需要。

孩子们渴望对生活中有趣的事物进行探索学习,喜欢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

教学与幼儿生活分离,就会导致教学与幼儿需要脱节。

因此在幼儿园教学理念中应融合幼儿生活的因素。

(三)重视教学,轻幼儿的发展

关于教学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幼儿园教学理念存在各种偏差。

有人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同步的,有教学的地方就有发展。

肯定教育的作用,多采用灌输的教育方法忽视儿童的心理过程。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灌输式的学习特别常见,有的幼儿园按照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内容安排教学也屡见不鲜。

也有人意识到教学与儿童的发展是相互的,教学难度要适合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但是如何处理教学与幼儿发展的问题,很多老师仍然感到手足无措。

幼儿园教学理念中应融入科学发展的因素。

教学既要适应幼儿更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我国幼儿园教学理念的理性回归

幼儿园教学理念是教学实施的导航仪。

教学活动是幼儿系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教学理念的理性回归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即主张生活教育、教学游戏活动、教学应该走在幼儿发展的前面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内容:

倡导生活教育,寓教于生活

幼儿园教师需要变关注文本为关注幼儿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比如教孩子十以内的数字与实物的对应关系,可以通过孩子穿衣、吃饭、行走各个方面教会孩子理解数的含义,两颗纽扣可以用2来表示,桌上摆的四个杯子可以用4来表示等等。

孩子对温度的学习是抽象的,但在生活中是容易感受到的,比如双手放置在热水中可以感受热的感觉,手放在冰块上会觉得冷。

生活中孩子还能很容易学习到物体的形状、大小,认识物体的粗糙程度,了解物体轻重等等。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生活,随机进行教育。

“幼儿园教育应为儿童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3]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处理同伴交往的问题?

当两个孩子发生冲突时,孩子们该怎么处理?

生活中有很多随机教育的机会,比如用餐时让孩子发碗发筷子以达到对数字的练习,餐前洗手,餐后帮助老师打扫卫生等等。

(二)教学形式:

开展教学游戏活动,寓教于游戏

教学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结合游戏因素、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并反映游戏精神的活动。

教学游戏是一种积极开放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幼儿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教师设计教学游戏需要考虑:

①确定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

②合理选择游戏材料和游戏活动,游戏主题应匹配教学内容。

③设计适当的游戏任务。

④考虑多样的游戏形式,师幼合作游戏或幼儿同伴或独自游戏,以丰富儿童交往情感的需求。

⑤设想教学游戏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发状况,设计应对策略,确保游戏各环节自然过渡。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始终要以幼儿当前的经验水平和兴趣为基础,教学游戏活动的开展要以适宜的游戏环境和合理的材料为基础。

良好的游戏环境是渗透着教育者意图、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空间,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环境[4]。

教师要特别注意活动中的可变因素,保证幼儿在愉快的情感中实现游戏与探究性学习及经验的扩展、丰富和改造的有机统一。

既要保证教学游戏活动顺利进行,又不能概念化地限制幼儿活动。

既要把握孩子总体情况,也要关注个体差异,把握帮助与撤销帮助的时机。

如在《报纸游戏》活动中,教师以幼儿熟知废报纸为游戏材料,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多种方式变换报纸游戏,使每一位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游戏。

游戏的氛围是轻松愉快的,并且孩子在玩报纸游戏的过程中也学习到很多。

通过这堂教学游戏课,孩子学会制作各种不同的报纸玩具、学会与人合作,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培养想象力等等。

(三)教学原则:

强调教学走在幼儿发展的前面

教学应该走在幼儿发展的前面,教学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教学情境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解释了为什么教学会促进儿童的发展,以及要达到儿童发展的目的,教学应当具备的条件与要求。

教师需要为幼儿确立两种水平:

一是幼儿已达到的水平;一是幼儿在别人帮助下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师幼互动是教学实施的重要途径。

儿童能否表现出“最近发展区”并跨越它,关键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

教师在教学设计前首先要考虑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考虑活动形式,设立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向幼儿提出挑战,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

教学过程中减少“这是什么”之类的无意义问话。

比如教师在儿歌教学活动中,最开始孩子不会朗读整首儿歌,教师以图片展示的方式对儿歌进行介绍,幼儿对儿歌有了初步认识。

为方便幼儿记忆,老师又创编出一套动作,幼儿在朗诵时,教师一边做动作提醒。

慢慢地老师的动作提醒越来越少,直到幼儿能独立记忆儿歌时,教师便撤销动作支持,幼儿记忆儿歌的水平就跨域了他的“最近发展区”。

科学的教学理念倡导生活教育,寓教于生活;重视开展教学游戏活动,寓教于游戏;强调教学应走在幼儿发展的前面。

教学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教学必须要立足于幼儿生活,抓住教育契机。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需要、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学与游戏相互融合是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

幼儿园教学理念需要与时俱进、充满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我国幼儿园教育才会获得长足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