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第十七届防震减灾征文汇编.docx
《莆田市第十七届防震减灾征文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莆田市第十七届防震减灾征文汇编.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莆田市第十七届防震减灾征文汇编
莆田市第十七届防震减灾征文汇编
目 录
成人组
一、地震预报与自救………………………………………郊尾中学 吴松江 1
二、防震减灾呼唤创新精神………………………福建省仙游师范 傅文山 3
三、四十年风和云 留下悲欢几何……………………莆田十一中 林建勋 7
四、不忘血的教训 做好震灾防御………………笏石镇秀山小学 唐凤叶 9
五、且将悲祭化行动………………………………东庄镇栖梧小学 郑丽清 11
六、前车覆,后车鉴…………………………………莆田中山中学 傅碧红 13
中学组
一、不屈的意志…………………………………莆田六中高二
(1)班 翁露嘉 15
二、前车之鉴……………………………莆田第十七中学初二(3)班 王梓曦 17
三、浅谈预防震后的灾害…………………………………仙游师范 余碧连 20
四、开创地震监测预报新纪元……………莆田二中高二(10)班 翁 贇 23
五、感悟地震………………………………………莆田市青璜中学 黄琼叶 26
六、关于“地震”…………………………仙游一中高二(14)班 蔡卓君 28
七、预测地震 减轻灾害……莆田擢英中学初二(5)班 朱晓剑 周淮翔 30
八、不能忘却的人间灾难……………………莆田十一中高三(5)班 林德润 33
九、观征兆 识地震………………仙游县东屏中学七年级
(2)班 黄 华 35
十、地震离我们有多远?
……………涵江区白塘中学七年级八班 陈哲乾 37
十一、由邢台地震说起………………………………莆田科技学校 董莉莉 39
十二、地震的自述…………………………仙游石马中学初三(3)班 陈仙清 42
十三、地震之我见……………………秀屿区大丘中学八年级(5)班 黄慧琳 43
十四、地震时要学会自救…………………莆田二十八中高三(4)班 林 青 45
十五、防震减灾,你我有责…………………………………中山中学 黄梅婷 51
十六、唐山1976………………………………仙游第一道德中学 杨臻怡 53
小学组
一、风铃………………………………………萩芦中心小学五⑴班 蔡盟盟 55
二、“唐山大地震”留下的启示…………………沁园小学六年
(2)班 姚 霞 57
三、假如明天灾难来临……………………仙游实验小学六年
(1)班 傅左南 58
四、愿做一名抗震减灾小使者………涵江区江口中心小学五(3)班 李黎明 60
五、地震知识知多少……………………涵西中心小学五年(四)班 李明月 63
六、我和女娲谈地震……………………………国欢学区林柄小学 林珊珊 64
七、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白沙沃东小学 陈 源 66
八、是“地牛翻身”吗?
………………涵江区江口五星小学五年级 李慧珊 67
九、知识是无价的……………………………江口育才小学六⑵班 吴 颖 69
十、张衡的忧思……………………涵江区江口中心小学六〈2〉班 李一鸣 70
成人组
地震预报与自救
――唐山地震三十周年的反思
郊尾中学 吴松江
正值纪念唐山地震三十周年之际,一份唐山大地震后的现场记实材料,使我的心产生了一次极大的震撼,从而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7.28”唐山大震一过,北京的地震工作者不顾酷暑和危险,即刻奔赴灾劫后的现场调查与考察。
然而,迎接他们的却是唐山人的无比愤怒诅咒和冷遇--
那时,唐山灾民发现身着“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地质所”等标记的地震工作者,即刻愤怒地围攻了过来,他们要向这些“吃地震饭的人”计还失去的一切:
雨点般的石块飞来。
举着扁担的大汉追来。
脏话、唾沫扑面而来。
他们的汽车被砸了,他们的测量仪器被扔了。
饿极了的地震工作者在领救济粮时,得到的是“没你们的粮食”的冷答。
一位野外考察累极了的女地震工作者,在归来路的车上暴露了自己的身份时,卡车突然刹住了,司机怒吼道:
“你下去!
……!
!
”一位唐山地震台的工作人员在地震时骨折来军队医疗队,伤员们听说是唐山地震台的,即刻骚动起来,能走的,拄着棍子围上来;不能动的,躺在地上挥着拳头,人们怒不可遏。
一位老医生挡住了愤怒的伤员,他说:
“这是科学问题,怪不得做具体工作的人,他伤得这么重,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做完手术后,老医生也忍不住了:
“同志,你们为什么没有预报?
唐山死了那么多人,惨呐!
……你们真的一点儿动静都没有发觉?
”那位同志泪流满面。
他能说什么呢!
更甚的是,一位身穿公安服的听到问路人是国家地震局的,即刻掏出手枪顶着他,吼道:
“我崩了你,你们地震局是干什么吃的?
”……
原来,正是由于唐山地震未能作出预报,才引发了受难者对地震工作者这么大的愤恨和责难!
唐山受难者有权利,也有足够的理由倾泻他们的愤怒,因为,地震工作是人命关天的工作,人民是把安危托付给地震工作者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地震工作者未能在地震前作出准确的预报,这是一种失职。
难怪那时的地震工作者们整日带着负罪的心情在忏悔。
然而,有谁能理解到,地震预报乃是一项严肃的科学课题,其艰难性是远远超越现代的科学水平!
平心而论,若从科学角度来说,唐山受难者对地震预报实在是寄予过高的企望。
他们之所以把地震预报看得跟天气预报一样轻易,这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剖析。
自1966年邢台大地震之后,我国开始了群测群防工作,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普遍建立了地、市、县地震工作机构,建立了一大批群众测报点和宏观哨,并以“土仪器”来进行大胆的地震预报。
1975年海城地震预报成功,国务院通报表扬了一个地方地震台和两个群众测报点,地震预报的热潮达到了空前的高涨,从而在一些人心目中产生了一种误区――中国人可以实现地震预报!
连土仪器都能预报,何况正式的地震机构!
此后,随着我国境内地震活动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地震预报的紧迫感和成功预报的企望越来越强烈,对地震预报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似乎地震工作机构就是他们生命财产可托付的保险机构,“吃地震饭的人”必须要像预报天气那样地对每一个地震都要作出准确的预报,否则就是失职。
然而,他们哪里知道,当时所谓的“成功预报”原来只是经验性的,而不是科学性的!
就目前世界的地震研究现状来看,地震预报有以下几种困难:
(1)地震成因尚未明确。
(2)地震现象本身的复杂性。
(3)因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仅用来自地表观测获取的间接信息来反演地下三维孕震的物理过程是十分困难,为此观测和研究方法也就存在了局限性。
(4)大地震事件稀少,其复发周期远远超过现代仪器观测的时间。
正由于有以上种种因素的困扰,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成为当今世界科学的一大难题,是现代高科技领域的前沿课题。
一位外国地震学者以中国的地震预报现状为例生动地阐述当今世界的地震预报水平:
“海城地震预报出来了,唐山地震未预报,这就是当今世界地震预报水平。
”由此可见,当前世界的地震预报水平相当的低,成功的概率是极小极小的。
鉴于地震预测的艰巨性,国际上也曾经掀起了一阵“地震不可预测”的悲观论调,1996年11月在英国伦敦由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地球物理联合会召开了“地震预报体制评估研讨会”,一些权威人士提出:
地震是无法预测的,应该打消可能会在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月之前预测到地震的希望。
这种二十世纪末的权威论调,无形中是给愤怒的唐山人作出了“应当谅解”的解释,若是当时的唐山人能了解到现阶段的地震预报状况,他们也就不至于对地震工作者产生那么大的怨气和仇恨。
早在原始阶段,人类遇到各种自然灾害侵害时,主要是依靠经验而进行躲避自救,这是一切动物求生存的本能。
可是,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其自救的本领却是越来越削弱退化,依靠他人的“求助”思想越来越严重,为此,一旦遇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害之时,不求自救,只是一味祈求上天能给予保佑,或且仰望神灵能给予预示。
在凶恶的地震灾害面前,人们指望地震预报,实质上就是这种不求自救只盼他人予以示警救助的一种思想表露。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3条将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确定为“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求助相结合。
”预防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向广大人民进行地震知识的宣传,通过宣传,人们从中获得如何躲避地震的知识,从而利用这些知识在震时进行自救。
本人认为,整个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实际上就包含着“自救”和“他救”的两部分避灾方式。
据我国史料记载,强烈地震发生前的瞬间,存在着初期振动,并伴有地声、地光等现象。
这些先于强烈振动十几秒出现的宏观现象是大地震即将来临的最后一次预警信号。
经大量资料统计,一般认为这个预警时间为12秒。
据唐山地震的研究统计,预警时间在10-20秒之间。
实际情况表明,即使在极震区,人们仍有应急避震争取生存的机会。
纪念唐山地震,就是要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本人认为,地震预报固然能提前预警人们作好躲避震灾的准备,但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地震预报,因为地震预报毕竟只是一种“他救”的手段,而决定自己命运的,最终还是靠自己能否在震时的关键时刻运用“地震瞬间12秒预警自救”的方法和其他的避震自救方法,灵活机动地进行避震。
同时,地震的一些宏观前兆可以为通过宣传而为人们所掌握的,即使没有地震预报,在震前人们可以根据这些知识而自行避震,从这个角度来说,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无疑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各级地方地震部门务必在平时对此项工作要紧抓不懈,以提高每个公民防震减灾的素质与能力。
防震减灾呼唤创新精神
--唐山大地震的反思
福建省仙游师范傅文山
唐山大地震距今已整整三十年了,回想往事,地震造成的灾难仍使我们触目惊心,地震破坏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当时,整个唐山市的供水、供电、通讯及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全部遭到破坏,到处是残墙断壁,满地上躺卧着死伤的人群。
据统计,大地震造成死伤四十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逾100亿元,总经济损失达300亿元。
综观唐山大地震的前后历程,笔者认为,许多方面舍得人们认真去总结、去反思,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应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积极发挥创新的精神,以实现防震减灾的最佳效益,这也是人民群众心灵的呼唤。
一、引用资料应克服盲目性
由于当今世界上地震预报的水平仍牌探索阶段,现有的地震信息及资料系由地震工作者根据以往的数据,结合当地实际,凭经验编制出来,均未达到配套和成熟的程度,还需要人们不断去纠错、去创新。
因此,人们在地震研究中参考的图表资料,只能辩证地加以引用,而不能盲目套用,否则,就会出现严重失误。
这个问题在当年的唐山地震中也明显表现出来,当时,地震工作者参考的地震背景资料基本是正确的,如当时地震工作者在对唐山市昌黎台地磁异常的可靠性研究中发现,该台所在地唐山周围至天津北部、北京东部地磁异常的分布情况,与《文献》中给出的参考值分布图是一致的,即《文献》的参考资料可以引用。
但在其它方面,如在对中长期地震背景形势作估计时则出现了严重的偏差,问题就出在当时人们盲目地依赖原有地震背景资料,错误地照搬照套,把地震区划图上唐山地震烈度划为不设防的Ⅵ度区的资料拿来套用(当时唐山大地震中烈度实为11度),因此,尽管震前地震工作者进行了多次会商,但局限于框框的束缚,对地震震级的估计一直未能突破5~6级,从而造成了预测预报上的严重失误,教训实在太深刻了。
二、前兆分析要克服经验性
尽管当年唐山大地震前也出现了许多宏观异常及微观异常,但是人们在对这些异常的认识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有的认为,许多异常是地震前兆现象,有的则认为,它们是外界干扰引起的非前兆现象,各种争议的结果往往是后者的观点占了上方,最终没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影响了地震短临预报的决策工作。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当时当地群众的地震知识比较欠缺,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凭生活经验看问题,必然出现差错。
如唐山大地震前一两天,动物及地下水等宏观异常大量涌现,当时唐山市场上的鱼突然增多,成千上万的蚂蚱在电线上聚集,等等,出现青海省宏观异常现象,但人们却经验地以自然现象自行加以解释,没有当成地震前兆现象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从而贻误了良机。
(二)当时人们对地震前兆分析的科学性不强,指导理论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凭工作经验办事,必然出现误判。
如当时人们对唐山大灰厂、牛口山谷形变异常及地下水趋势性下降等异常进行分析时,就有些人呆板地认为,那是由于当时气候干旱的干扰造成的,从而没有把它们列为重大的震前异常,因而,坐失了对一系列重要资料的利用机会。
(三)当时人们对地震异常分布的不均匀性、区域分布的差异性、间歇性认识不足,又缺乏科技分析手段,最终很难做出准确的结论。
据当时资料统计,离震中愈近,异常出现的点数愈多。
一般地,距震中500千米内约40%的点,200千米内约50%的点,100千米内约70%的点会出现异常,而且这些点以活动断裂带为中心呈椭圆形分布,根本不是呈圆形均匀分布的。
加以当时人们对前兆异常区域分布的差异性、间歇性认识不足,在有些临震异常很迟才出现的情况下,单凭一两项异常进行判断往往会产生自相矛盾的结论,最终使人们很难作出决断。
因此,在前兆迹象的分析处理中,应发扬创新精神,注意克服依赖工作及生活经验处事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影响,采取有力措施,对长时间、大范围、多项目的异常资料进行汇总,进而采取综合的、分析的方法,为短临预报提供可靠的有决策意义的信息资料。
三、预报管理要防止片面性
当年,唐山大地震的预报管理方面由于缺乏改革创新精神,也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其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当时一些地震专家的观点明显滞后于青年地震工作者的观点,而在预报管理上却忽视了年轻人的观点,从而造成了失误。
如当年7月初,作为基层测报点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的一位青年工作者依据地电阻率异常以及地下水、动物出现的异常,作出了短临紧急预报意见,但是,当时个别地震专家却受制于旧框框的束缚,以没有“先大震、后小震”的震例为由加以不定,从而失去了一次大地震短临预报的机会。
二是当时基层地震部门预测预报的成效极佳,却得不到上级部门的重视。
据当年一位基层的青年地震工作者说:
“按当时的地震预报水平,在地震时间上预报为7月底、8月初是可以的;在震级上,虽然报不准7.8级,但报5级以上是可以提出的;虽然报不准唐山这个确切位置,但京津唐一带是可以报出的。
”倘若预报达到这个程度,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然而,由于当时基层的地震预报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唐山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
据资料介绍,当时除了马家沟矿地震台有短临预报外,还有许多基层的地震工作者均有短临地震预报,如北京地震队及国家局的一位青年工作者均有短临预报意见上报,却都未被采纳。
以至于大地震到来之前,对当地群众连一个轻声的招呼都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最后迫于无奈,在当年7月18日晚,国家局的那位青年地震工作者利用一个晚上座谈的机会,非常规地通报了唐山、滦县一带的震情后,青龙县主管地震的领导马上赶回去汇报、传达和布置防震工作,使青龙县群众躲过了这场大祸,也使青龙县成为联合国的“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取得成效”的典型。
四、地震预警要发挥创造性
据统计,唐山大地震时,在半小时内救出的受难者的救活率为95%,第一天救活率为81%,第二天为53%,第五天为7.4%,由此可见,震后第一天的头几个小时是抗震救灾的黄金时段。
因此,人们在思索,如果大地震的短临预报确有困难的话,那么,人们能不发扬创造精神,通过技术创新,像印度洋上建立海啸预警系统那样,在一些具有中长期预报意向的地区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在大地震刚刚发生时或发生之前进行预警,为人们抗震救灾争取宝贵的、有效的时间。
从分析知道,这个预警系统的建立是完全可能的。
首先,预警时间上有回旋的余地,这是建立预警系统的必要条件。
据唐山地震资料分析,大地震发生时,伴随着纵波、横波和扭波这三种地震波的持续传播,其中,纵波使物体上下振动,传播速度最快;横波前后左右摇动,传速为次;最后为扭波,传速最慢。
前两者的破坏性都不太大,但是,扭波一来,则物体从内部被扭散扭断,随后垂直坠落,从而造成破坏。
因此,如能在纵波发生之后、扭波到来之前立刻捕捉纵波的相关信息,并迅速预警的话,起码也有几十秒的时间差,这就足以唤醒熟睡的人们,使他们多少也有些思想准备。
此外,从查阅资料中知道,群众反映,在唐山地震发生前的五、六个小时中还出现地声、地光等现象,当年一位列车司机就目睹了这一历史事实,当时他在正前方发现了五颜六色的地光现象后,果断地制动了列车,从而避免了车翻人亡的事故发生。
这样,如果把地声、地光以及与其相关的活动断裂带也列入地震预警的监视、监测范围,则预警的时间可以提前好几个小时。
当然对于地光、地声的级别和识别系统的建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攻关才行。
其次,预警监控技术水平如何是这一工作得以实现的充分条件。
大家知道,我国的宇宙空间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处于先进行列,各种卫星如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及资源卫星等各种科学卫星遨游于太空之中,其中还有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它们随时可以跟踪监视监测地面的安全性信息。
而且,近些年来,我国的卫星遥感技术也不断趋向成熟,可以分辨地面2平方米的地形变化特征,因此,只要科技工作者齐心协力,携手攻关,那么,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完全实用的地震紧急预警系统的创设是完全可能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认真吸取唐山大地震的经验教训,在工作中尽是克服盲目性和片面性,同时纠正经验主义的倾向,在实践中坚持勇于探索,不断发扬创新的精神,那么,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取得最后的突破、防震减灾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是时间问题。
四十年风和云 留下悲欢几何
——记我国防震减灾新纪元
莆田十一中 林建勋
当全国人民陶醉在海域地震预报成功的巨大喜悦的第二年即1966年的3月份,我国邢台市在没有任何预报的情况下发生了一场惨重的大地震。
地震发生后,上至中央领导、地震专家,下至普通群众,极为“震撼”。
时任国家总理周恩来同志极为关切,三次去大震现场冒着生命危险指挥抗震,当时许多参加过解放战争的高级领导,面对地震造成的惨景痛心不已,说三大战役中最大的淮海战役的中心也没有像震中地带这样被破坏得荡然无存。
从那开始,我国政府决心建立起自己的防震体系。
四十年来的酸甜苦辣,也许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会真正领会到其中的悲欢几何,同时也开创了我国防震减灾事业新的历史纪元。
一、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四十年
邢台地震后,周总理鼓励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要与地震灾害作斗争,从此“群测群防”、“专群结合”的地震预报载入了中国防震减灾史册,到了1988年,为了适应新的地震活跃期,我国政府又提出了防震减灾必须走综合防御的道路。
1994年国务院制定了我国防震减灾十年目标,并提出这一工作要贯彻“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综合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的指导思想。
在做好监测预报与震害预测的基础上,大力抓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构建物抗震设防和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定和落实应急预案并准备必要的援救设备和队伍建设等重大工作。
特别是1991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减灾与经济建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体现出中国政府与时俱进的防震减灾决策,必将对全民族的减灾工作起着引领作用。
二、监测预报悲喜交加的四十年
众所周知,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前能够做出准确的短临预报,使政府和民众能事先做好预防,是减轻灾害的直接途径。
虽然对短期以上破坏性地震的短临预报还无法准确做到,还需要全社会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但我国人民仍然能克服困难,专群结合,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监测网,可在半小时内确定国内5级以上及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的三要素(时间、地点和震级),我国中短期地震预报有25%的成功率,已经是世界之最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辽宁海域地震,四川松潘、台湾海峡等大地震,极大地减轻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但必须永远记住公元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7.8级大地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惨重灾难。
在这场浩劫的背后最大的震撼应是地震预报给我们带来的悲痛和难堪。
今天我们在回顾四十年来的预报得失时,有谁能面对24万条生命而谈笑风生呢?
是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三、队伍装备不断精良的四十年
从1966年我国群测群防工作以来,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纷纷成立了地震工作机构,建立了一大批群众测报点和宏观哨,到了1977年全国参与地震工作的专群人员已达62万人,目前我国已经是一个拥有400多个专业地震台,700多个地方台,2万多名专业地震科技人员和100多万个地震观测点的国家,地震及前兆的记录实现了数字化,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等一批高科技手段,也广泛应用于地震监测中。
相信在科技发展,国力增强的动力下,这支党和人民委以重托的队伍还在一天一天地壮大和发展,地震监测、应急和救援等设备还在一天一天地更新和精良,这一点在最近几年的南亚大地震救援、印度洋地震海啸等救援工作中都足以体现。
四、法制完善宣传扩大的四十年
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领导、专家若干是不可能做好的,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依靠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加强立法、执法力度,不断完善防震减灾领域的法制法规,规范全社会人员的防震行为,不断扩大宣传面,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震减灾常识,才能更有效地推进防震减灾目标的实现。
在这四十年里,我国各级政府先后颁布了上百种有关防震减灾相应法规、对于逐步提高全社会防御减轻地震灾害的能力与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我国在四十年的防震工作中,总结出“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方针,以震害预防为重点,适当、稳妥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创立了地震知识宣传的城市四级宣传网、农村三级宣传网。
重大地震纪念日、减灾日、科技宣传周等日子进行公开宣传,培养了一大批宣传骨干,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四十年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很短暂,但相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很宝贵。
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训中奋起,在经验中创新,只留下欢歌阵阵,不留下悲伤重重。
不忘血的教训 做好震灾防御
笏石镇秀山小学 唐凤叶
三十年前的7月28日,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唐山顷刻间被地震这个恶魔吐噬了,百年城市建设一下子被夷为平地,茫然无存,24万人丧生,16万人伤残。
唐山人民在流血,全国人民心里在滴血,撕肝裂胆,刻骨铭心,人们的心里深深记下“7.28”这个血的教训。
我们今天纪念“7.28”这个流血的日子,绝不仅仅是为了缅怀死难的同胞,更是为了记取这一严酷的历史教训,那就是必须切实做好震灾前综合防御这一防震减灾工作。
在地震预报还不过关的今天,要把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决不能仅仅依靠地震预报,而必须在努力攻克地震预报难关的同时,花大气力认真做好震灾前的综合防御工作.这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防震减灾领导体系
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从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走过的这几十年不平凡的岁月中,不难发现,政府领导和管理是整个工作的核心和关键。
建立健全国家级、省级、市级以至县级防震减灾领导体系,组建各级防震减灾工作指挥部或领导小组。
在各级政府直接组织、管理和指挥下,确立起责任明确、任务具体、分工合作的有效的工作体系。
防震减灾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有了一个统一的有权威的指挥机构,防震减灾工作就将有条不紊得以开展。
二、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法规体系
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由于它具有突发性、毁灭性,所以被人们称为自然灾害中的“害群之马”。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财富和城市人口更加集中。
国内外的震例表明,现今的社会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经济越发达、人口越集中受到的损失越严重。
为落实综合防御各项措施,实现防震减灾的目的,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地震立法问题。
国务院、国家地震局及各省市自冶区人民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法令、法规和众多的地方性条例。
但由于地震毕竟是小概率事件,许多地方几年、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
所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