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评价报告灌溉用水定额讲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8183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评价报告灌溉用水定额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贵州省评价报告灌溉用水定额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贵州省评价报告灌溉用水定额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贵州省评价报告灌溉用水定额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贵州省评价报告灌溉用水定额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评价报告灌溉用水定额讲解.docx

《贵州省评价报告灌溉用水定额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评价报告灌溉用水定额讲解.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评价报告灌溉用水定额讲解.docx

贵州省评价报告灌溉用水定额讲解

前言

根据水利部“关于编制灌溉用水定额的通知”(水农水[2003]206号)文件精神,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实施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贵州省水利厅成立了灌溉用水定额编制组,并委托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成立贵州省编制工作小组实施编制工作。

在省厅的领导下,省编制工作小组按照《灌溉用水定额编制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的要求,根据贵州的自然、地理、气象条件,结合旱灾发生频率等特点及耕作习惯和农艺水平,将全省分为五个区:

区为黔中温和中春、夏旱区;

区为黔东温暖重夏旱区;

区为黔北温暖中夏旱区;

区为黔西北温凉重春旱区;

区为黔西南温热中春旱区。

同时据各区的特点,每区选择两个县、市作为该区的典型县、市(详见附图1贵州省《灌溉用水定额》编制分区图)。

根据《细则》要求,对贵州省2000~2002年各典型县农作物灌溉用水、生长期降雨、蒸发等的调查、分析、计算,2001年为三年中的偏枯年份,按省水文资料统计分析计算,该年为我省的平偏枯年(计算频率为56.2%),与各典型县、市灌溉实际用水调查及分析、计算基本相符。

故选定2001年为我省此次灌溉用水定额编制的代表年。

根据编制组的调查统计并按贵州省2001年统计年鉴分析计算,确定我省前五种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和烤烟。

在2001年各典型县分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和相关试验资料及参照邻近省的灌溉资料进行分析,确定我省分区主要作物净灌溉定额如下表:

 

贵州省分区主要农作物净灌溉定额表

单位:

m3/亩

水稻

玉米

小麦

油菜

烤烟

非充分灌溉

非充分灌溉

非充分灌溉

非充

分灌

Ⅰ区

270

56

24

9

108

48

19

59

25

9

59

26

9

Ⅱ区

273

72

30

11

86

36

14

81

34

12

86

36

13

Ⅲ区

278

53

22

8

110

48

20

60

26

10

80

41

16

Ⅳ区

269

77

31

15

189

84

34

91

39

15

105

42

17

Ⅴ区

273

64

28

10

171

77

29

136

61

23

71

29

12

全省

269∫278

53

64

22

31

8

15

86

189

36

84

14

34

59

136

25

61

9

23

59

136

26

42

9

17

 

根据各典型县、市分片区调查、实测分析计算的渠系水利用系数、输水损失及田间渗漏水量(主要指稻田渗漏量),得出贵州省分区主要农作物毛灌溉用水定额如下表:

贵州省分区主要农作物毛灌溉用水定额表

单位:

m3/亩

水稻

玉米

小麦

油菜

烤烟

非充分灌溉

非充分灌溉

非充分灌溉

非充

分灌

Ⅰ区

644

62

25

10

120

50

20

65

26

10

66

27

10

Ⅱ区

703

80

32

12

95

38

15

90

36

13

95

38

14

Ⅲ区

725

59

23

9

122

51

21

67

27

11

84

43

17

Ⅳ区

664

85

34

16

210

84

42

101

41

16

110

44

18

Ⅴ区

638

71

29

11

190

77

38

151

64

25

75

31

13

全省

638

725

59

85

23

42

9

16

95

210

38

109

15

42

65

151

26

64

10

25

66

110

27

44

10

18

以毛灌溉用水定额和贵州省2001年各主要农作物的灌溉面积计算结果,

区和

区求略大于供,

区、

区和

区供稍大于求,全省总水量基本平衡,达到了《细则》要求。

本次编制的贵州省主要农作物即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烤烟的净灌溉定额和毛灌溉用水定额,按《细则》)的要求,是以2000~2002年实际调查用水量为基础,通过实测、计算和统计分析确定2001年(平偏枯水年)为我省灌溉定额代表年。

该定额需经水利部审查和验收,由部工作组返回我省各分区毛灌溉用水定额、净灌溉定额及调节系数成果表后,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作为我省规划设计和指导灌溉的科学依据。

 

一、基本情况

贵州省位于祖国西南部,东连湖南,南邻广西,西接云南,北靠四川和重庆市。

地处东径103º36'~109º35',北纬24º37'~29º13'之间,东西长595km,南北宽509km,土地总面积176167km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8%,属亚热带岩溶化高原山区。

全省共辖9个地、州、市,87个县、市、区、特区,2001年末总人口3699.18万人,人口密度218人/km2,其中非农业人口542万人,占总人口的14.7%,农业人口3157.18万人,占总人口的85.3%。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之一,共有4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我省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省份,贫困面宽,到2001年年底仍有313万贫困人口。

(一)自然、地理、气候

1、地形地貌

贵州的地势西北部高,中部为长江与珠江分水岭,由中部向东,南、北倾斜。

河流顺势流向湘、桂、蜀,渝四省(市)。

西北部海拔1500~2800m,中部1000m左右,东,南,北边缘的河谷地带在500m以下。

最高点在西部韭菜坪,海拔2901m,最低点在黎平县孟彦镇地坪水口河的省界处,仅148m。

大范围的地貌结构为东西三级阶梯,南北两面斜坡。

西部为高原,属滇东高原向东的延伸部分的大斜坡地带。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构成我省山多平地少,全省山地面108740km2,占61.7%,丘陵面积54197km2,占30.8%,坝地面积13230km2,占7.5%。

2、区域地质

我省除黔东南部分地区,黔西南册亨、望谟和黔西北赤水、习水一带外,均有岩溶发育。

据《贵州省地理信息数据集》中统计碳酸盐岩类分布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

是世界上喀斯特景观保留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地层从板溪群到第四系均有出露,大体分为四个区域:

1)黔东南沅水清水河及珠江都柳江流域,主要分布板溪群区域为变质的浅海相碎屑岩;

2)黔东北乌江水系北部及下游,广泛分布寒武系,奥陶系及志留系为主的古生代地层,以碳酸盐类岩石为主;

3)黔中乌江上,中游地区,以二迭系碳酸盐类岩石分布最广;

4)黔南,黔西南地区,包括乌江及南北盘江源流区,以三迭系碳酸盐类岩石为主。

盘县,威宁,织金—带还分布有玄武岩。

地震裂度一般为六度或小于六度。

3、气象水文

贵州地处中亚热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由于纬度较低,同时又处在青藏高原向东部丘陵平原过渡斜坡的特殊地理位置上,地面起伏大,冷暖空气常在此交汇,全省秋冬春三季常在准静止锋的笼罩之下,形成光热水同季,多阴雨、少日照和气候地域性差异大等特点。

1)气温自西向东逐步增高、南向北降低,河谷高,山上低。

各地年平均气温在8~20℃之间,大部分地区在14~16℃之间,南部红水河和北盘江河谷地区20℃左右,是省内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

东南部都柳江和赤水河河谷地区在18℃以上,东部河谷地区16.5℃左右,西北部12℃左右,海拔2500m以上地区年平均气温8℃左右。

全省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4~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多在22~26℃。

极端最高气温多在34~36℃,以东部锦江河谷的铜仁为最高。

1953年8月18日曾高达42.5℃。

大部分地区的极端最低气温在-6~-9℃,以西部的威宁为最低,1977年2月9日曾达-15.3℃。

全省无霜期一般210~330天。

2)光照处于国内低值区,大致是黔西多于黔东,黔南多于黔北。

各地日照时数在1050—1800小时之间,大部分地区在1200小时左右,—年中夏季日照时数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日照百分数仅23~40%,大部分在25%左右。

全省日平均总云量>80%的阴天日数大都在220~240天之间。

日平均总云量<20%的晴天日数大都在120~125天之间。

由于日照时数少,太阳总辐射量较低,全省太阳总辐射量在80~110千卡/Cm2之间,西南部在105千卡/Cm2左右,北部地区在80千卡/Cm2。

最多为西部威宁的116.7千卡/Cm2,最少为北部务川的77.7千卡/Cm2,是全国太阳辐射量较少的地区之一,对喜光植物不利,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有效积温在4500—5500℃,热量仍是充足的。

3)风:

全省各地以偏北风居多,偏南风次之。

全年平均风速0.8~3.2m/s之间,西部和中部在2.5m/s左右,河谷地区在lm/s以下,其余地区在1.5m/s左右。

全省以威宁最大,为3.2m/s。

4)降水:

贵州省为副热带季风气候区,距海洋不远,降水水汽来源主要是西南季风,其次是东南季风,由于季风进退时间迟早不一和地貌条件的复杂多变,降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

贵州省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700mm之间,全省多数地区在1000~1200mm之间。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91mm,其中长江流域为1134mm,珠江流域为1318mm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山区大于河谷地区,大山体的东南坡大于西北坡。

省内有三个多雨区和四个少雨区,三个多雨区分别是:

(1)黔东北多雨区,以松桃县的寨英1769mm为最大;

(2)黔东南多雨区,以剑河县的白道1623mm为最大;(3)黔西南多雨区,以盘县老厂1762mm为最大。

四个少雨区分别是:

(1)舞阳河河谷到乌江中游河谷地区,以乌江河谷的江界河966mm为最小;

(2)赤水河河谷地区,最小值在赤水河水文站,为714mm;(3)乌江上游与金沙江分水岭地带,年降水量在800mm左右;(4)南北盘江及红水河河谷地区,年降水量小于1000mm。

全省实测年降水量最大的是盘县乐民水文站,1979年降水量达2740.8mm。

全省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

大部分地区雨量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雨量丰沛年份甚至可达80~85%左右。

5)径流:

贵州省全省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035亿m3,居全国第九位,约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3.9%。

多年平均径流深为588mm,为全国平均年径流深213mm的2.76倍。

分布情况与降水情况相似,全省径流深在300~1100mm之间,大部分地区为500~700mm,长江流域平均为577mm,珠江流域为607mm。

最高区位于梵净山东坡的锦江,松桃河上游,为1100mm左右,最低区在威宁县西部的牛栏江流域,为300mm。

全省年径流深大于800mm的高值区有七处:

梵净山东坡,雷公山地区,都匀市西北面、织金县中部,务川县洪渡河中游,盘县老厂附近,兴义市敬南附近。

小于400mm的低值区有四处:

威宁、赫章一带,赤水河中游地区,乌江中游地区,南北盘江河谷地区。

径流与降水的关系比较密切,除局部地区受岩溶影响外,径流的年内变化基本上与降水的年内变化相应。

丰水期在5~10月,该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75~80%,多数河流最大4个月的径流量约占全年的56~73%。

枯季—般是11月至次年4月,东部地区为10月至次年3月,枯季径流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比较稳定,其平均模数在2~6L/skm2之间,全省平均约4.6L/skm2。

全年最小流量一般出现在枯水期,干旱年份7~8月也出现过最小流量。

6)蒸发:

全省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在600~1400mm之间。

由南向北递减,由西南向东北递减,芙蓉江上游最小,为600mm。

北盘江下游河谷地区最高达1400mm。

全省多年平均干旱指数的分布趋势与水面蒸发量等值线基本相似,总的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由西向东递减,变幅在0.46~1.41之间,多数地区在0.6~0.8之间。

最大值在北盘江下游河谷地区,为1.1~1.4,最小值在黔东北为0.60以下。

全省陆地年蒸发量在450~750mm之间,西南部的南盘江河谷地区在750mm左右,北部芙蓉江流域为450mm,大部分地区在500~700mm之间,全省平均为603mm。

全省总的变化趋势是南部大于北部,山的南坡大于北坡,浅丘陵地区大于深丘山区。

7)泥沙:

贵州省河流泥沙主要来源于暴雨对坡面的侵蚀,洪水对河床的冲刷及施工弃渣等,河流输沙主要集中在汛期。

全省河流输沙量西部高于东部。

西部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在lkg/m3以上,中部地区在0.5kg/m3以下,东部地区则更小。

在一年的河流含沙量以5~9月较大,10月到次年4月较小。

全省平均输沙模数为376T/km2。

输沙模数分布规律是自西向东南递减,最大在威宁草海、水城大渡口、盘县亦资孔—带,输沙模数高达1000—2000T/km2;最小为省的东南角荔波一带,仅为15T/km2,其余大部分地区在100~1000T/km2之间。

8)水旱灾害:

贵州省境东侧是全年湿润的东南季风气候区,是冬春干燥夏季湿润的西南季风区,因此降水—般是丰沛的。

但季风进退时间不一,控制时间长短不同,山区地形也有差异。

这势必影响到全省降水量在地区上的分布和时间上的分配。

贵州有时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藏高压之间的切变区以及地面的冷锋或静止锋的影响而形成连续暴雨;有时处于强大而又稳定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而出现全省性的持续干旱。

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南退,并受经向环流的影响,而形成绵绵细雨。

由于既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时强时弱的影响,又受西藏高压的控制,因此贵州有时暴雨频繁,有时少雨连晴,呈现出山区插花性水旱交替的特点。

(1)旱灾:

贵州的旱灾可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和交替旱等多种类型,危害程度最大的首推夏旱,其次是春旱。

夏旱严重影响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烤烟的生长和产量,出现频繁,范围广泛,是危害贵州农业最大的旱灾。

夏旱从省的东北部向西南部有逐渐减轻的趋势。

其中,发生在6月份的“洗手干”主要出现在黔东地区,平均每4年出现一次,7月份的“伏旱”主要发生于毕节~平坝~罗甸~线以东地区各县,危害严重的是乌江中游至下游.清水江中下游、。

锦江及舞水流域,都柳江河谷地区,平均每1.1~1.25年就发生—次。

由于夏季是我省大秋作物的需水高峰期,而降水减少——蒸发增大——需水量增多——供水量减少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结果,使旱情加重。

大旱可在全省2/3或更大范围同时出现,造成小河断流,泉井枯竭,部份地区人畜饮水都感困难,建国以来发生的1959、1966、1972、1975、1981、1985、1990年大旱,受旱面积均在1000万亩左右,粮食减产幅度20~25%。

1990年的特大旱灾(相当于P=97.5%),持续103天,旱情最严重的遵义一带水稻减产80~90%,玉米减产60%,有的田(地)块甚至绝收。

春旱影响小麦、油菜的生长和夏、秋农作物的播种、塘库前期蓄水或打田栽插,按地区来说,全省春旱自东部向西部逐渐加重,黔西北和黔西南地区较为常见.中等以上的春旱,东部边缘地区30多年来未发生过,中部地区5~6年有一次,西部边缘地区平均2年左右一次。

春旱的年际变化也较大;全省范围内的严重春旱,解放以来出现过四次,以1978年为最严重。

贵州省发生旱灾的主要成因是受强大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另外,贵州坡耕地多土层浅薄保墒能力差,河源地区水量少但耕地多,中下游地区水量丰富但水低田高难于利用,水利设施缺乏,工程性缺水严重,抗旱能力低等,是造成贵州易发生旱灾的原因之一。

(2)暴雨和涝灾:

贵州省内各地平均暴雨日在0.8~5.2天之间,南部多于北部,最多的普定县达5.2天,为全省之冠。

贵州的洪涝灾害多由暴雨所致,可分为山洪型、内涝型和江河型三种类型。

即山洪型、内涝型、江河型。

另外,贵州省的自然灾害除了干旱、雨洪外,还有冰雹、倒春寒、秋风低温和秋季绵雨等。

4、土壤

1)黄壤:

是贵州主要土壤之一,主要分布在黔中海拔700~1400m和黔西南海拔1200~1800m的广大地区。

全省黄壤的分布面积68167.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8.7%。

2)石灰土:

石灰土是由石灰岩发育而成的土壤,广泛分布于省内岩溶地区,尤以中,南部较为集中,面积43128.2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5.4%,该类土土层浅薄,土被多不连续,抗旱性能差。

3)红壤:

主要分布于东部海拔600~700m和南部1200m以下,400m以上地区。

面积约19009.5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0.8%

4)黄棕壤:

主要分布在黔西高原山地1800~2200m高程区和黔北、黔东海拔1400~1600m以上的山地。

以威宁、赫章、毕节、纳雍、水城、盘县一带分布较多,面积约10005km2,占全省面积的5.9%。

5)紫色土:

是由紫色岩性发育而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贵州北部、南部、西部地区。

以赤水,习水、赫章,毕节较集中,桐梓、仁怀、遵义、金沙、惠水等地也有分布。

面积80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5%,是发展农业、牧业和林业良好的土壤资源。

6)山地灌丛草甸土:

分布在1900m以上的山顶或山背地带。

面积533.6km2,占全省总面积的0.31%左右。

7)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

分布在南、北盘江、红水河及其支流海拔700m以下河谷及该流域区盆地内海拔400~500m地区。

面积320.2km2,占全省总面积的0.18%.

8)红褐色土:

在贵州南部南盘江中下游、红水河河谷地带,海拔高程400~500m范围内小面积分布。

约93.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0.06%。

9)水稻土:

是贵州的主要耕作土壤,各地均有分布,以东部较为集中,其次是黔中、黔北和黔南,面积占全省耕作土壤的32%。

5、农业生产条件

(1)耕地

贵州省国土面积176167km2,据统计年报,2001年底全省耕地面积2653.50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04%。

在2653.50万亩耕地中有水田1136.7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2.85%,旱地1516.80万亩,占57.15%.全省人均占有耕地0.73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1亩,人均耕地数量少,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后备耕地不多。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各项建设用地增加,耕地数量呈下降趋势,能够开垦的耕地绝大部分已开垦,耕地的后备资源量已很少,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全省另有茶园42.0万亩,果园58.8万亩,森林面积8143.00万亩,森林覆盖率30.83%。

贵州的耕地除少量分布在山间盆地外,大部分分布在丘陵地区,零星分散且多为坡地,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持的省份。

耕地的地形分布情况是:

坝田坝土占25%,梯田、梯土占31%,坡土占44%。

耕地的地区分布大致是东部田多土少,西部,西南部中部,北部和南部田、土大致相当,详见耕地地区分布表:

耕地地区分布表

单位:

万亩

耕地

地区

耕地面积

水田

旱地

备注

全省

2653.50

1136.70

1516.80

本表根据《贵州省2002年水利统计主要指标摘要》各地区水田、旱地计算出。

贵阳市

139.50

60.00

79.50

六盘水市

156.81

34.43

122.38

遵义市

599.05

287.10

311.95

铜仁地区

266.36

156.18

110.18

黔西南州

249.20

79.02

170.18

毕节地区

595.71

75.69

520.02

安顺地区

175.14

84.96

90.18

黔东南州

277.35

207.69

69.66

黔南州

285.52

164.97

120.55

贵州土地质量不高,耕地中一等土地为土层较厚,土壤肥力较高,水利条件较好的坝地,只占22%;肥力中等、坡度不大、土层不厚或土质偏粘,水利化程度不高的坝地或低傍田、旱坡地,占43%;三等耕地占35%,为肥力低、土质粘重、土层薄、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和高傍田和冷、烂、锈水田。

一等耕地遵义和黔东较多,毕节和六盘水最少,其他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2)草场

贵州的草场多数为天然草场,人工草场处于起步阶段。

据省农业厅、畜牧局的调查资料,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5438万亩。

(二)社会、经济情况

贵州省地处祖国大西南的内陆省份,全省共分为九个地、州、市,87个县、市、区。

2001年末总人口3699.1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157.18万人,占总人口的85.3%,非农业人口542万人。

城镇化14.7%。

全省国土面积176167万平方公里,2001年末总耕地2563.50万亩,人均耕地0.73亩,农业人均耕地0.81亩。

全省现有森林面积8143.0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0.83%,人均森林面积2.14亩。

全省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84.90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274.17亿元,第二产业419.74亿元,第三产业390.99亿元。

全省人均GDP2895.00元,农民纯收入1411.73元/人。

地方财政收入99.75亿元,支出275.20亿元。

粮食总产1100.30万吨,农业人口人均340kg。

仍有300万人口未越过温饱线。

2001年,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快了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以“西电东送”工程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12个县城和4个城市供水以及3个城市污水处理等一批项目;加强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实施了7个大型灌区改造、6个城市防洪和26个病险水库治理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00万亩。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61.50万亩、封山育林307.50万亩,天然林保护面积7197.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5.50万亩。

重点实施了16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6个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39.00万亩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和5万口沼气示范和长防、长治、珠防、珠治等工程建设。

(三)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1、水资源特点

贵州的水资源来源于天然降水,境内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长江流域部分面积117713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6.86%,珠江流域部分面积58383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3.14%。

河网密度0.17km/km2,集雨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428条。

全省水资源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035亿m3,多年平均径流深588mm,每平方公里产水量58.8万m3,径流系数0.49,按全省3836万人计算,人均2698m3,耕地亩均3901m3,均高于全国水平。

丰水年(P=20%),径流总量1201亿m3,径流深682mm;枯水年(P=75%),径流总量900亿m3,径流深511mm;特枯水年(P=95%),径流总量735亿m3,径流深417mm。

另外还有过境客水153.7亿m3。

径流在省内的时空分布与降水基本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