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5845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6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讲义.docx

《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讲义.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讲义.docx

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讲义

第四章 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林月讲授)

第01讲 炮制的目的与药物成分

  药材经净制、切制或炮炙等处理后,称为“饮片”。

  饮片系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是供中医临床调剂及中成药生产的配方原料。

  中药炮制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

炮制,在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修事”。

  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第一节 炮制目的与药物成分

  一、中药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2)增强药物疗效

  (3)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5)便于调剂和制剂

  基本目的:

减毒增效、便于使用

  四气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毒性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1)减毒

  ①净制减毒:

蕲蛇去头。

  ②炮炙减毒:

川乌、草乌、附子、半夏、天南星、甘遂、大戟、马钱子、斑蝥。

  乌头:

炮制降低乌头类生物碱含量,降低毒性。

  苍耳子、蓖麻子、相思子:

加热使毒蛋白变性。

  

(2)消除副作用

  麻黄:

煮沸,除“令人烦,汗出不可止”副作用。

  柏子仁:

去油制霜,免除腹泻的副作用,用于失眠、心神不安而又大便稀溏的病人。

  干漆:

炒或煅,减少副作用。

  鹅不食草:

炒制或蜜炙,减少对胃的刺激性。

  2.增强药物疗效

  一般而言,炮制提高中药疗效的方法有:

  

(1)增加溶出、提高疗效

  

(2)辅料协同、增强疗效

  (3)制备新药、扩大疗效

  (4)减少损失、保存疗效

  (5)其他

  决明子、莱菔子、芥子、苏子、韭子、青葙子:

果实种子类药物,炒制后表皮爆裂,有效成分易于溶出(“逢子必炒”)

  自然铜、代赭石、炉甘石:

矿物药煅制后,质变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逢石必捣”)

  款冬花、紫菀:

蜜炙后增强润肺止咳作用(炼蜜具有甘缓益脾、润肺止咳之功)

  南星:

胆汁制能增强镇惊作用

  黄连:

甘草制可提高其抑菌作用

  炉甘石:

煅制后,碳酸锌转化为氧化锌,增强了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敛疮等作用。

  3.改变或缓和药性

  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带来副作用。

  如过寒伤阳,过热伤阴,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

  甘草:

生甘草,性味甘凉,具有清热解毒、清肺化痰的功效;炙甘草性味甘温,善于补脾益气,缓急止痛。

  地黄:

生地黄,性寒,具清热、凉血、生津之功;经蒸制成熟地黄后其药性变温,能补血滋阴、养肝益肾。

  麻黄:

蜜炙缓其辛散之性,且炼蜜可润燥,故而止咳平喘增强。

  “生泻熟补”、“甘能缓”、“炒以缓其性”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中药的作用部位以归经来表示,作用的趋向以升、降、浮、沉来表示。

中药通过炮制,可引药入经,改变药物作用部位,也可改变其作用趋向。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

  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

  柴胡、香附:

醋制引药入肝

  小茴香、益智仁、橘核:

盐制引药入肾

  “生升熟降”

  莱菔子:

生莱菔子,升多于降,用于涌吐风痰;炒莱菔子,降多于升,用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辅料对作用趋向的影响:

  “酒制升提”

  大黄、黄柏

  5.便于制剂和调剂

  

(1)药物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后,既便于制剂及调剂配方,又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质地坚硬的矿物类、甲壳类及动物化石类药材很难粉碎,不便制剂和调剂,如赭石、寒水石、自然铜、石决明、穿山甲、龟甲、鳖甲、阿胶。

  二、炮制与药物成分

  大纲要求:

  

(1)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成分的影响

  

(2)炮制对含苷类药物成分的影响

  (3)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成分的影响

药物成分

影响情况

生物碱

(1)高温发生分解、水解,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

(2)酒、醋等辅料增加溶出。

(3)小分子生物碱易溶于水,应少泡多润。

苷类

(1)苷易溶于水,应少泡多润。

(2)杀酶保苷。

(3)酒可促进苷的溶解,增强疗效;醋可促进苷的水解,应避免使用。

挥发油

(1)"抢水洗",阴干。

(2)采用一定炮制方法除去挥发油,可降低副作用。

  1.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成分的影响

  

(1)高温可产生水解、分解等变化。

  黄柏:

盐酸小檗碱→小檗红碱(药性变化)

  川乌、草乌、附子:

乌头碱→乌头次碱或乌头原碱(毒性降低)

  马钱子:

士的宁→异士的宁或其氮氧化物(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2)辅料的影响

  ①酒:

增加溶解度,增加溶出

  黄连:

酒炙后,小檗碱及总生物碱的溶出率增加。

  ②醋:

酸碱成盐,增加溶出

  延胡索:

醋制后,延胡索乙素、延胡索甲素等生物碱溶出增加,止痛作用增强。

  (3)水处理影响

  小分子生物碱易溶于水,含该类生物碱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用水洗、水浸等操作时,应尽量减少与水接触的时间,少泡多润。

  2.炮制对含苷类药物成分的影响

  

(1)炮制方法影响

  ①水处理

  大部分苷类成分易溶于水,故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用水处理时应尽量少泡多润。

  常见者如黄芪、甘草、大黄、秦皮等。

  ②热处理

  含苷类药物常用炒、蒸、烘或曝晒的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杀酶保苷”。

  例如:

花类药物所含的花色苷因酶的作用而变色脱瓣,需经热处理后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以免有效成分酶解,保证质量和药效。

  ③贮藏

  含苷类药物,采收后若长期放置,苷易被酶解。

例如:

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如槐花、苦杏仁、黄芩等药物,采收后若长期放置,相应的酶便可分解芦丁、苦杏仁苷、黄芩苷等,从而使这些药物疗效降低。

  

(2)辅料的影响

  ①酒

  酒作为炮制常用辅料,可提高含苷药物的溶解度,而增强疗效。

  ②醋

  苷类成分在酸性条件下容易水解。

因此,苷类为药物的有效成分时,除医疗上有专门要求外,一般少用或不用醋处理。

  3.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成分的影响

  

(1)挥发油为有效成分——尽量保留挥发油

  ①加水处理宜“抢水洗”。

  ②加热处理尤须注意温度的控制,尽量少加热或不加热。

  ③有些药材所含挥发油是以结合状态存在于植物体内,则宜经堆积发酵后香气方可逸出,如厚朴必须经过埋藏发酵后,才能加工炮制出优质饮片。

  

(2)挥发油有副作用——除去挥发油

  ①蜜炙麻黄,通过蜜炙加热处理,麻黄中具有发汗作用的挥发油可减少1/2以上,而具有平喘作用的麻黄碱含量则基本未受影响。

  ②苍术含挥发油较多,具有刺激性,即中医所指的“燥性”。

苍术通过炮制后,挥发油含量明显降低,达到了去油、缓和燥性的目的。

  (3)其他

  荆芥:

炒炭后从其所含挥发油中检出9种生荆芥油所没有的成分,并且具有止血作用。

  肉豆蔻:

经煨制后,可增强其所含挥发油对家兔离体肠管收缩的抑制,从而产生实肠止泻作用。

  乳香、没药:

经炮制除去大部分挥发油后,毒性和刺激性降低,可供内服。

  川楝子、肉豆蔻、小茴香:

炮制后所含黄樟醚、肉豆蔻内酯等有毒挥发油成分均有所减少。

第02讲 炮制辅料及作用

第二节 炮制的辅料及饮片的质量

  一、炮制常用辅料及作用

  辅料的定义

  中药炮制辅料是指中药炮制过程中,除主药以外所加入的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

  分类:

一般可分为液体辅料和固体辅料

  辅料的作用

  对主药可起:

  1.协调作用

  2.增强疗效

  3.降低毒性

  4.减少副作用

  5.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

  

(一)液体辅料及其作用

  酒、醋、盐水、姜汁、蜂蜜、油等辅料及作用

  1.酒及其作用

  用以制药的酒有黄酒、白酒,主要成分为乙醇。

  黄酒含醇15%~20%,白酒含醇50%~60%。

  性质:

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臭矫味。

  酒是良好的溶媒,药物经酒制后利于有效成分溶出。

  浸药多用白酒,炙药多用黄酒。

  目的: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如大黄、黄连、黄柏等。

临床上常用的一些苦寒药,性本沉降下行,多用于清中、下焦湿热。

酒炙后不但能缓和寒性,免伤脾胃阳气,并可借酒升提之力引药上行,而清上焦邪热。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

如当归、白芍等补血药,乌梢蛇、蕲蛇等祛风通络药。

经酒制后能增强其活血通络作用。

  (3)矫臭矫味。

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经酒制后可除去或减弱其腥臭味。

(动物的腥膻气味为三甲胺类等成分,酒制时可随酒挥发除去。

酒有酯类等醇香物质,可以矫臭矫味)。

  2.醋及其作用

  炮制用醋为食用醋(米醋或其他发酵醋),化学合成醋(醋精)不应使用。

主要成分醋酸。

  性质:

醋味酸、苦,性温。

具有引药入肝、散瘀止血、理气止痛、行水消肿、解毒、矫味矫臭等作用。

  醋是良好的溶媒,能使药物中所含游离的生物碱等成分结合成盐,增加溶解度,利于有效成分煎出,提高疗效。

  目的:

  

(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

醋味酸,为肝脏所喜。

如乳香、没药、三棱等,醋炙可增强活血祛瘀的功效;柴胡、香附、青皮、玄胡索等,醋炙后可增强疏肝止痛的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药性。

主要适用于峻下逐水药。

如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醋炙可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

  (3)矫臭矫味。

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醋炙后不仅可增强疗效,而且还能减少不良气味。

(醋能和具有腥膻气味的三甲胺类成分结合成盐而无臭气,可除去药物的腥臭气味)。

  3.盐水及其作用

  炮制用的食盐水,主要成分氯化钠。

  性质:

性味咸寒,引药入肾,能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臭矫味。

  目的: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

一般补肾药如杜仲、巴戟天、韭菜子等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药,盐炙后可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车前子等药,盐炙后可增强泄热利尿的作用;益智仁等药,盐炙后则可增强缩小便和固精的作用。

  

(2)缓和药物辛燥之性。

如补骨脂、益智仁等药辛温而燥,容易伤阴,盐炙后可拮抗辛燥之性,并能增强补肾固精的功效。

  (3)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如知母、黄柏等药。

  4.姜汁及其作用

  姜汁为鲜姜捣碎榨汁,或干姜加水熬汁。

  性质:

姜味辛,性温。

有发汗解表、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温肺化痰、解毒等功效。

  目的:

  

(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

如黄连姜汁炙可制其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

姜炙竹茹可增强其降逆止呕的功效。

  

(2)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

如厚朴姜炙可消减其刺激性。

  5.蜜及其作用

  炮制常用炼蜜。

  蜜为蜜蜂科中华蜜蜂等采集花粉酿制而成,品种比较复杂,以枣花蜜、山白蜜、荔枝蜜等质量为佳,荞麦蜜色深有异臭,质差。

  性质:

性味甘平,能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矫味矫臭。

  蜂蜜生用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以其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痛;气味香甜,故能矫嗅矫味;不冷不燥,得中和之气,故十二脏腑之病,无不宜之。

因而认为蜂蜜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中药炮制常用的是炼蜜,即将生蜜加适量水煮沸,滤过,去沫及杂质,稍浓缩而成。

  蜂蜜不得用金属容器贮藏。

因为铁能与蜂蜜中的糖类化合物作用,锌与蜂蜜中的有机酸作用,均可生成有毒物质。

  目的:

  

(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蜜炙甘缓而润肺”)。

如百部、款冬花、紫苑、枇杷叶等。

  

(2)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

如黄芪、甘草、党参等。

  (3)缓和药性。

如麻黄等蜜炙后可缓和其发汗作用,增加其平喘止咳作用;升麻蜜炙后缓和其升发作用。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

如马兜铃其味苦劣,蜜炙能矫味,消除其对胃的刺激性副作用,以防引起呕吐。

  6.油及其作用

  羊脂油:

助阳。

  麻油:

沸点较高,可使坚硬药物酥脆,有毒药物降毒。

  

(1)增强疗效。

如淫羊藿,用羊脂油炙后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2)利于粉碎,便于制剂和服用。

如豹骨、三七、蛤蚧,经油炸或涂酥后,能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并可矫正其不良气味。

  液体辅料的用量

  1.酒炙时,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

  2.醋炙时,每100kg药物,用米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

  3.盐炙时,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

  4.姜炙时,每100kg药物,用生姜10kg。

若无生姜,可用干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5.蜜炙时,炼蜜的用量视药物的性质而定。

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质地坚实,黏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

  通常蜜炙时,每100kg药物,用炼蜜25kg。

  6.油炙所用辅料为羊脂、酥油和麻油等。

  羊脂炙淫羊藿,每100kg药物,用羊脂油20kg;油炸和油脂涂酥烘烤时,适量。

  总结:

液体辅料的作用

酒(辛热)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

(3)矫臭矫味

醋(酸苦)

(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在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药性

(3)矫臭矫味

盐(咸寒)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

(2)缓和药物辛燥之性

(3)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姜汁(辛温)

(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

(2)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

蜜(甘平)

(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

(2)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

(3)缓和药性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

(1)增强疗效

(2)利于粉碎,便于制剂和服用

  

(二)固体辅料及其作用

  麦麸、河砂、米、土、滑石粉、蛤粉等辅料及作用

  1.麦麸

  麦麸即小麦磨面后剩下的种皮。

  麦麸的性质:

味甘、淡,性平。

具有健脾开胃、和中化滞的功效。

目的:

  

(1)增强疗效。

如白术、山药等经麸炒后,可增强补脾的作用。

  

(2)缓和药性。

如枳实具强烈的破气作用、苍术药性燥烈,经麸炒后药性缓和,不致耗气伤阴。

  (3)矫臭矫味。

如昆虫类药物僵蚕,生品气味腥臭,还带有菌丝、分泌物等,麸炒后借麦麸香气能矫正其气味。

  2.河砂

  砂为筛取粒度均匀适中的河砂。

  “油砂”,即取干净、粒度均匀的河砂,加热至烫后,再加入1%~2%的植物油,翻炒至油烟散尽,河砂呈油亮光泽时,取出备用。

  作用:

  作中间传热体拌炒药物,取其温度高、传热快的特点,可使坚硬的药物受热均匀。

  目的:

  

(1)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

质地坚硬的药物经砂炒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易于煎出有效成分。

如狗脊、穿山甲等。

  

(2)降低毒性。

砂炒温度高,使药物毒性成分结构改变或破坏。

如马钱子等。

  (3)便于去毛,如马钱子、骨碎补等。

  (4)矫臭矫味,如鸡内金、脐带等。

  3.米

  稻米为禾本科植物稻的种仁。

米炒多选用大米或糯米。

  性质:

性味甘平。

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功效。

   目的:

  

(1)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

如党参。

  

(2)降低药物的毒性。

如红娘子、斑蝥。

  (3)矫正不良气味。

如昆虫类药物斑蝥、红娘子。

  4.土

  常用的是灶心土(伏龙肝)。

灶心土即柴灶内久经柴草熏烧的土。

  性质:

味辛,性温,有温中和胃、止呕止血、涩肠止泻的功效。

   目的:

与药物共制后可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增强药物疗效。

  能温中燥湿,止呕止泻。

常用于炮制补脾止泻的药物。

  5.滑石粉

  滑石粉为单斜晶系鳞片状或斜方柱状的硅酸盐类矿物滑石经精选净化、粉碎、干燥而制得的细粉。

  性质:

味甘,性寒,能利尿,清热,解暑。

  作用:

一般作中间传热体。

   目的:

  

(1)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

如象皮、黄狗肾。

  

(2)降低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以利于用药安全和服用方便。

如刺猬皮、水蛭等。

  6.蛤粉

  蛤粉为帘蛤科动物或青蛤的贝壳经煅制粉碎后的灰白色粉末。

主要成分为氧化钙等。

  性质:

味咸,性寒。

有清热,利湿,化痰,软坚等功效。

  目的:

  

(1)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制剂和调剂。

如阿胶、鹿角胶等。

  

(2)降低药物的滋腻之性,矫正不良气味。

如阿胶、鹿角胶等。

  (3)可增强某些药物清热化痰的功效。

如阿胶。

  固体辅料的用量

  1.麸炒时,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

  2.米炒时,每100kg药物,用米20kg。

  3.土炒时,每100kg药物,用灶心土25~30kg。

  4.砂炒时,砂的用量以能掩盖所加药物为度。

  5.蛤粉炒时,每100kg药物,用蛤粉30~50kg。

  6.滑石粉炒时,每100kg药物,用滑石粉40~50kg。

  总结:

固体辅料的作用

麦麸

(1)增强疗效

(2)缓和药性

(3)矫臭矫味

河砂

(1)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

(2)降低毒性

(3)便于去毛

(4)矫臭矫味

(1)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

(2)降低药物的毒性

(3)矫正不良气味

灶心土

增强药物补脾止泻的功能

滑石粉

(1)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

(2)降低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以利于用药安全和服用方便

蛤粉

(1)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制剂和调剂

(2)降低药物的滋腻之性,矫正不良气味

(3)可增强某些药物清热化痰的功效

  

第03讲 饮片的质量控制

  二、常用饮片的质量控制

  控制饮片的质量主要从外观和内在质量来检测。

  外观质量主要看饮片的净度及形色气味、包装等;

  内在质量主要看饮片的水分、灰分、浸出物、有毒及有效成分、微生物限度等。

  1.净度、片型、色泽、气味的要求

  

(1)净度

  指中药炮制品的纯净程度,可以用炮制品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来表示。

  中药炮制品即中药饮片的净度要求是不应该含有泥沙、灰屑、霉烂品、虫蛀品、杂物及非药用部位等。

  净度要求(《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

果实种子类、全草类、树脂类

≦3%

根类、根茎类、叶类、花类、藤木类、皮类、动物类、矿物类及菌藻类

≦2%

炒黄品、米炒品

≦1%

炒焦品、麸炒品

≦2%

炒炭品、土炒品

≦3%

品中酒炙品、醋炙品、盐炙品、姜炙品、米泔水炙品

≦1%

药汁煮品、豆腐煮品、煅制品

≦2%

发酵制品、发芽制品

≦1%

煨制品

≦3%

  

(2)片型

  切制后的饮片应均匀、整齐,色泽鲜明,表面光洁,无污染,无泛油,无整体,无枝梗,无连刀、掉边、翘边等。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规定:

  异形片不得过10%;

  极薄片不得超过该片标准厚度0.5mm;

  薄片、厚片、丝、块不得超过该片标准厚度1mm;

  段不得超过该标准厚度2mm。

  (3)色泽

  中药饮片都有固有的颜色光泽,若加工不当,或贮存不当均可导致颜色光泽的变化,从而影响药品的质量。

  饮片的颜色光泽分为生饮片和熟饮片。

  生品有其固有的色泽;

  熟片是炮制后比原来颜色加深,有的是改变了原来的颜色,如熟地黄,则以乌黑光亮者为佳。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规定:

  炒黄品、麸炒品、土炒品、蜜炙品、酒炙品、醋炙品、盐炙品、油炙品、姜汁炙品、米淋水炙品、烫制品等含生片、糊片不得过2%;

  炒焦品含生片、糊片不得过3%;

  炒炭品含生片和完全炭化者不得过5%;

  蒸制品应色泽黑润,内无生心,含未蒸透者不得过3%;

  煮制品含未煮透者不得过2%,有毒药材应煮透;

  煨制品含未煨透者及糊片不得过5%;

  煅制品含未煅透及灰化者不得过3%。

  (4)气味

  中药及其炮制品均有其固有的气味,这也是体现中药饮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芳香类中药都有浓烈的香气。

如含挥发油类中药,当归、薄荷、独活等。

所以含挥发油类的芳香中药多数是生用。

即使在干燥或贮存过程中也要密切观察挥发油的存逸。

  但有些有异味的中药则须用炮制的方法除去异味,如马兜铃的异味可致呕,经蜜炙后可以缓和。

动物类药材多数有腥臭味,需炮制后加以矫正,如僵蚕、蕲蛇、九香虫等。

  有些药物需加辅料炙,炙后除了具有原来药物的气味外,还具有辅料的气味。

如酒炙、醋炙、盐炙、蜜炙、姜炙等。

  2.检査

  

(1)杂质检查

  

(2)水分检查

  (3)灰分检查

  (4)有害物质检查

  (5)微生物检査

  

(1)杂质检查

  即检查炮制品种所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

  净度要求(《关于<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的通知》):

果实种子类、全草类、树脂类

≦3%

根类、根茎类、叶类、花类、藤木类、皮类、动物类、矿物类及菌藻类

≦2%

炒黄品、米炒品

≦1%

炒焦品、麸炒品

≦2%

炒炭品、土炒品

≦3%

炙品中酒炙品、醋炙品、盐炙品、姜炙品、米泔水炙品

≦1%

药汁煮品、豆腐煮品、煅制品

≦2%

发酵制品、发芽制品

≦1%

煨制品

≦3%

  

(2)水分检查

  水分超标:

  1)容易造成发霉变质、虫蛀等,严重者可使有效成分分解、酶解,从而降低其疗效。

  2)减少了配方的实际用量。

  水分过少:

  胶类药材或饮片,含水少时可造成干裂,而成碎块。

  一般炮制品的水分含量宜控制在7%~13%。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

  蜜炙品不得过15%;

  酒炙品、醋炙品、盐炙品、姜汁炙品、米泔水炙品、蒸制品、煮制品、发芽制品、发酵制品均不得过13%;

  烫制后醋淬制品不得过10%。

  (3)灰分检查——控制净度的指标之一

  灰分是将药材或饮片在高温下灼烧、灰化,所剩残留物的重量。

  “生理灰分”:

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合格炮制品高温灼烧所得灰分。

  “酸不溶性灰分”:

在总灰分中加入稀盐酸滤过,将残渣再灼烧所得灰分。

  (4)有害物质检查

  中药材及饮片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指重金属、砷盐及残留的农药。

  (5)微生物检査

  中药材、中药饮片及其制剂均会受到杂菌的污染,因此为了保证其质量必须检查细菌、霉菌及活螨等。

  主要有细菌总数、霉菌总数及活螨等,还应检査大肠埃希菌、沙门菌等。

  3.含量测定

  含量测定系指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方法,对中药材及其饮片含有的有关成分进行检测。

  对药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明确的中药饮片应确定其药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及含量下限。

  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有HPLC法(高效液相色谱法)、GC法(气相色谱法)、UV-Vis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TLCS法(薄层扫描法)等。

  炮制品中有效成分的变化将成为解释炮制机制的依据。

  4.限量标准

  中药既含有效成分,也含有毒性成分。

对毒性中药饮片应确定毒性成分的含量限度范围。

  《中国药典》规定:

  制川乌含双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次乌头碱及新乌头碱的总量计,不得过0.040%;按干燥品计算,含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及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总量应为0.070%~0.15%。

  马钱子含士的宁应为1.20%~2.20%,马钱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