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5252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0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docx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3

七年级地理上册(此文档XX外校,仅限本校学生使用,如发现,必追责任)彭程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课标要求】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划分。

3、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第一课时)

 

地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状二、认识过程

三、地球的大小

 

 

第一节经纬网(第二课时)

二、纬线

1、定义:

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1)形状:

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2、特点

(2)特点:

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3)方向:

示东西方向。

3、纬度的表示:

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

低纬度:

0°~30°

4、中低高纬度的划分中纬度:

30°~60°

高纬度:

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1、地球仪:

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2、地轴:

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3、两极: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N),反之为南极(S)

4、赤道:

到南北两极距离相等,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经纬网

一、四个基本概念:

 

1、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2、特点:

(1)形状:

半圆

(2)长度:

相等2万千米

(3)方向:

指示南北

3、经度的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东经,代号E,以西的180°为西经,代号“W”。

三.经线4、经线圈:

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5、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

小东大西原则,所给经度是东经度,就和160E去比较,所给经度是西经度,就和20W去比较。

四、经纬网:

1、定义:

纬线和经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

地球上上任何一点都可以看成特殊的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点。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第一课时)

一、定义: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二、昼夜更替的原因:

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1)方向:

自西向东,北半球呈逆时针,南半球呈顺时针。

球三、特点:

(2)周期:

大约是24小时

的(3)产生的现象:

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自四、地方时:

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1、划分:

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360°÷24=15°)。

0°经线所在的时区为中时区,向东分为东十二区;向西分为西十二区.

五:

时区2、计算:

东加西减

3、日界线:

以经度180°为界,东12区比西12区日期要早一天。

凡从西向东越过该线,日期减一天;相反,从东向西越过该线,日期加一天。

第二节地球的公转(第二课时)

 

 

 

第三节

1、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

2、学会在任何地图上判别方向,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学会运用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

4、学会在地形图上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5、学会在地图上获取地理事物的能力。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一、比例尺

 

三、图例和注记(见课本)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1、平原:

海拔200米以下,地面宽阔平坦。

2、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小,地面起伏和缓。

3、高原:

海拔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和缓。

4、山地:

海拔500米以上,坡度较斗,沟谷较深。

5、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地形图

二、地形

1、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等高线地形图:

由等高线构成的地图,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等。

3、山体部位等高线特征:

(1)山峰:

中间数值高,四周数值低。

(2)陡崖:

等高线重合。

(3)鞍部:

两个山峰之间的平坦地。

(4)山谷:

等高线由数值低的地方向数值高的地方突出是河流的发源地且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突出方向相反。

(5)山脊:

等高线由数值高的地方向数值低的地方突出。

一、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

1、海拔高度:

一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

一地高出另一地的垂直距离。

 

三、地形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课标要求】

1、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2、知道并能指出亚欧、亚非、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3、知道六大板块及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成因。

4、能简略分析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原因。

【知识网络】

 

第一节海陆的分布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地中海为什么会消失?

答:

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边界。

2.红海为什么会扩张?

答:

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处。

3.喜玛拉雅山脉形成原因?

答:

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边界。

4.北美洲落基山脉形成原因?

答:

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边界。

5.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形成原因?

答:

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边界。

 

第一节第一节天气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根据气温可以判断南北半球,七月份气温高就是北半球;一月份气温高就是南半球。

北半球:

全年气温在15℃以上,就是热带;一月份气温在0℃到15℃之间的,就是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一月份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就是温带。

全年气温在0℃以下,就是寒带。

 

第三节降水量的变化与分布

 

五种降水柱状图;全年多雨型、全年湿润型、全年少雨型,冬季多雨型,夏季多雨型。

 

第四节气候的类型

(1)

 

2、温带:

二、类型: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寒带:

寒带气候

(2)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5、热带雨林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

6、地中海气候特点:

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第四节影响气候的因素

(2)

 

第四节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

1、臭氧空洞

2、温室效应

3、酸雨

1、植树造林

2、人工降雨

(1)、因纽特人:

雪橇、雪屋

(2)、傣族:

高脚屋

(3)、沙漠:

骆驼

(4)、水乡:

以水代步

1、水稻:

湿热环境

2、小麦:

温凉干爽环境

气候与人类的关系

一、气候对人类的影响:

1、生活:

2、生产:

二、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1、良性:

2、不良:

 

第四章世界人口

一、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每年净增8000万人口)

1、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即:

每平方千米所居住的人口数)

2、人口分布密集区:

欧洲、亚洲东部、南部、北美洲东部。

(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3、人口分布稀疏区:

极端干旱沙漠、潮湿的热带雨林、海拔高的高原山地地区、高纬度地区。

世界人口的增长

1、人口的增长速度由人口增长率决定。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影响因素:

⑴生活水平⑵医疗条件⑶文化素质

4、增长较快的地区:

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

5、增长较慢的地区:

欧、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国家。

二、人口的分布

1、控制人口的必要性: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2、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劳动力短缺,老年人口增多。

采取措施;鼓励生育、

3、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膨胀,交通、就业、环境压力大。

第一节人口的增长

 

三、人口问题

 

第二节人种、语言与宗教

 

 

第三节民居聚落

 

三、保护聚落的原因:

1、学术价值

2、旅游资源

3、正在遭受破坏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第一节国家与地区

 

第二节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