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案方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3487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案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案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案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案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案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案方法.docx

《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案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案方法.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案方法.docx

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案方法

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法

分析电子显微镜

摘要:

固体催化剂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工业和科学关注的课题,但催化剂制备本身至今仍是一种经历技艺。

本文概括介绍了分析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和在固体表征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

催化剂;分析电子显微镜;弹性散射

尽管近一、二十年应用各种现代物理技术对催化剂和催化过程的研究不断开展[5~7],但由于催化剂活性组份含量低和分散度高,限制了某些物理方法的应用,而且大多物理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是总体性质的“平均结果〞,其有效性值得讨论。

而AEM在工业催化剂研究开发中显露出突出作用,为优化催化剂的设计,充分了解催化剂活性相组成、构造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所必不可少。

这些信息如何从AEM中得到,又如何与催化剂性能相关联,这是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例如通过对工业新鲜、失活和再生后催化剂的AEM观察与分析,催化工程师据此往往就能调变、把握新型催化剂配方的走向或催化剂改性的途径。

更进一步借助AEM有可能作

催化剂的“微设计〞。

这一有吸引力的概念将大大提高设计催化剂的能力。

在过去10年中,AEM显微分析的方法学,特别是定量全分析、无标样分析、计算机控制操作及数据处理、轻元素分析、超高灵敏分析及能量选择或能量过滤成像技术(如Ω过滤器和GIF过滤器)、电子全息像、控制气氛电镜、运用场发射枪、高速-清洁抽空系统等,都有显著进展。

1 EDS原理

1·1 EDS分析物理根底

1·1·1 电子与固体试样的交互作用

AEM显微分析是建立在经100,200kV或300kV加速后的高能电子(能量为E0)入射并与固体薄试样(薄膜或微粒子)中的原子、电子作用发生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

在非弹性散射过程中,入射电子能量局部损失(ΔE),会以一连串的过程转化为二次电子、特征X射线、俄歇电子的发射及引起固体试样的辐射、热损伤,键的断裂,结晶度的降低,还会由溅射而损失其质量等。

图1图解了电子与固体试样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在AEM中不同检测型的检测信号。

实际电子与固体试样相互作用的机理是相当复杂的。

1·1·2 特征X射线发射谱

具有能量E0(E0>Ec,Ec为临界激发能)的入射电子与固体试样非弹性碰撞的结果,使试样原子壳层电子击出而离化,处于较高能态。

这个过程所产生的电子空位会被外层电子所填充(跃迁)。

说明原子构造的能量差可以发射特征X射线光量子或俄歇电子[3,24~26],见图2。

特征X射线的能量E与所研究元素的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由Moseley定律描述

E=A(Z-1)2

(1)

(1)中A为常数;Z为固体试样组成元素的原子序数。

连续X射线谱是指当入射电子在试样原子核库仑场作用下减速时产生的韧致辐射,连续X射线形成背景,且在一个十分宽的能量围里(0

软X射线谱是指围从大约100eV到1·5keV,轻元素(4≤Z≤9)发射的特征X射线处在该围。

如一个原子的K层电子被击出,形成的空位由外层电子填充所发射的特征X射线称K系辐射,类推由外层电子跃迁填充L层或M层电子空位发射的特征X射线,分别称L系辐射或M系辐射。

电子的跃迁为选择定律[25]所限定,Δn≠1,|Δl|=1,|Δj|=0。

n、l、j分别为原子中的电子的主量子数、角量子数和量子数。

重要的X射线发射线和它们的标识见图3。

 

图1 电子与固体试样的相互作用

弹性散射电子(E≈E0);  样品电流(或吸收电子)(E=EF);

透射电子(E=E0);俄歇电子(E<10eV);

背散射电子(50eV

二次电子(0

衍射电子(E=E0);能量损失电子(E=E0-ΔE)

图2a 入射电子引起K壳层离化(Ⅰ);

发射特征X射线(Ⅱ);俄歇电子(Ⅲ)

图2b 入射电子被减速产生连续X射线发射(韧致辐射)

图3 特征X射线标识,量子数j、l、n及各壳层的电子数Nel

根据特征X射线的能量大小可作化学元素定性分析,元素面分布图(EDS探测到不同元素的X射线可以用不同颜色来表示,构成伪彩色组成图或组成直方图,显示样品上各点组成元素浓度之间数字关系。

同时,试样形貌和元素组成可示于同一图里)[28]和元素浓度线分析。

根据其相对强度可作定量分析,但特征X射线并不反映原子化学态确实实变化。

1·1·3 X射线探测

X射线探测在AEM常采用EDS谱仪的半导体固态探测器。

对常规的Si(Li)探测器收集能量围为0·1~20keV,而高纯Ge(HPGe)探测器可高到80keV[15]。

Si(Li)探测器的构造及作用过程分别见图4、图5[1,4,25,29]。

Si(Li)探测器组合元件中场效应二级管前置放大器被冷却到接近液氮温度,使热诱发信号最小。

为保证良好的电接触,在二级管前后端面都涂敷厚度约20nm的Au层,为防污染和高能背散射电子直接进入探测器而引起噪音,一般在探测器前方有一个厚度为7μm的Be窗。

图4EDS图解

图5 在EDS探测器中X射线光子探测过程图解

 当X射线光子与Si(Li)半导体活性区Si原子相互作用激发出电子-空穴对(每产生一个电子-空穴对消耗能量为3·8eV)。

在探测器上施加反向偏压时,这些电子-空穴对电荷被收集形成电脉冲信号输出。

所产生电脉冲幅度(与电子-空穴对数目成正比)和所接收的X射线能量成正比。

经放大后显示在多道分析器系统的显示屏上形成能谱图,图6为典型的X射线能谱。

  通常对3~15keV的X射线,Si(Li)探测器的探测效率接近100%[28]。

而在低能处效率降低,这是由于X射线在Be窗、Au层和Si死层中的吸收引起的。

无窗探测器可以记录轻元素Kα量子到Be。

在能量大于15keV时,效率的降低是由于增加了穿透探测器的活性区,引起离化效率降低所致。

经典的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EPMA)是测定样品中感兴趣元素发射的特征X射线并与组成的标准样品相比拟,在保持一样的分析条件下,能够从X射线强度比并按照Castaing的一级近似定量关系获得元素质量浓度。

1·2 薄样EDS定量分析原理

1·2·1 特征X射线强度

每一个入射电子(能量为E0)入射在含元素A的试样上,平均离化数n′是

(2)中dE/dx为一个电子在经过距离x时,平均能量的变化;N为阿佛加德罗常数;ρ为样品密度;MA为元素A的原子量;βA为元素A的质量浓度;Ec为临界激发能量;QA为离化截面(每单位给定能量电子,路径长度引起样品中元素A原子K(或L、M)壳层的离化几率)。

由于在试样中一局部入射电子背散射并不产生离化,故特征X射线强度为

式(3)中IA为特征X射线强度;R为背散射因子;c为常数;ωA为荧光产率;E0为入射电子能量;aA为元素A特征K系辐射中Kα线所占分数。

所测的特征X射线强度在经典的块状样品X射线显微分析中,为获得准确的局部化学元素分析结果,必须作原子序数、吸收、荧光修正(ZAF修正)。

1·2·2 薄样X射线显微分析

1·2·2·1 薄膜近似

在AEM薄试样中,入射电子很少被背散射,也很少损失能量(~5eV/nm),因此QA视为常数。

入射电子行进的路径也可假设根本一样于薄试样的厚度t,因此式(3)可简化为

式(4)中t为样品厚度,假设假设所分析的薄试样“无限薄〞,X射线的吸收和荧光可以忽略,不作修正。

所以从试样激发区产生的特征X射线即为识别的离开薄试样的X射线强度。

这假设即所谓的“薄膜标准〞(thinfilmcriterion)或“薄膜近似〞(thinfilmapproximation)[1,3,4,24,30,32,33]。

从图7清楚看到样品厚度、X射线出射角即吸收距离(t·cosα)的影响。

显然,高出射角是有利的,这涉及到探测器相对于试样的几何位置。

图7吸收距离的定义

按理从式(4)通过测定特征X射线强度、计算常数和别的项即可简单地获得试样分析区域的化学组成。

1·2·2·2 薄样分析中的比率法

在实际薄样EDS分析中,由于很多几何因子和常数不能准确得到,比方薄试样的厚度从一点到另一点往往是有变化的。

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比率技术〞(ratiotechnique)[1,3,32~35]。

即同时测定薄试样中A、B两个元素的X射线强度,得特征X射线强度比IA/IB,将式(4)代入,强度比可直接关系到元素A、B的质量浓度比βA/βB。

假设试样满足薄膜近似条件,IA和IB又同时测定时,式(5b)中项KAB只随操作电压变化,与试样的厚度和组成无关。

“比率技术〞也称“Cliff-Lorimer〞法[4],已为很多分析者所采纳。

该方法是建立在假设“薄膜标准〞前提下,这既可忽略试样厚度变化,又使入射电子束强度的起伏不改变分析结果。

假设把标元素Si(或Fe)考虑为式(5b)中的元素B,那么常数KASi(相对灵敏度因子)可用式(6)给出K′值

结合应用试验K值和式(6),可获得各种元素AB组合的KAB值。

虽然KAB值会随所用仪器型号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EDS探测器和试样接近程度往往不同等原因)。

各种元素的K′值已为数个研究者所报道[20,31]。

1·2·3 无标样定量分析

无标样定量分析指用计算方法取代标准样品X射线强度的测定(建立在原子数据和经历试验数据上)。

在商品仪器上都配有无标样定量分析软件。

KAB和K值可用式(5b)直接计算。

从式(5b)和式(6)可知

式(7)中μ/ρ)SiBe为元素Si的特征X射线在Be窗中的质量吸收系数;μ/ρ)ABe为元素A的特征X射线在Be窗中的质量吸收系数;ρBe为Be窗密度;y为Be窗厚度。

在无标样定量分析中,K系谱线相对精度可到达1%~5%,而L系谱线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存在,特别是M系谱线,原子数据的设置仍然是不完全和不够准确的。

在实际试样分析中,大多数情况要求测定多于两个元素。

如在三元素分析中采用式(5b)那么

在AEM中最显著分析误差是来自X射线计数统计。

1·2·4 薄样EDS分析灵敏度

在AEM中EDS分析灵敏度指可检测到的最小质量(MDM)或最小质量分数(MMF)[1,3,4,25,36]。

它决定于数个因素,如EDS探测器的效率、收集几何学、杂散(假)X射线计数率及产生特征X射线和连续X射线辐射截面等。

最小可检测质量(MDM)可表达为

式(9)中,τ为计数时间;J为电子束电流密度;PA=QA·ωA·αA·T;T为EDS探测器效率。

为了改良MDM,可以通过增加灯丝的发射电流来增加电子束电流密度J(电子束电流随各种电子源及电子束直径的变化示于图8);也可增加计数时间τ(但它受到污染、试样漂移及电子学-机械不稳定性的限制)。

计算说明假设用钨丝热发射枪(电子束电流密度20A/cm2,加速电压~100kV,计数时间100s),对元素(10

最小可检测质量分数(MMF)可表达为

式(10)中P′为纯元素特征峰计数率;P′/B为纯元素峰背比。

从式(10)看出,改变分析操作条件,如增加计数时间τ,提高加速电压,增参加射电子能量,可以增加P′/B比(各种操作电压下,峰背比与原子序数的关系示于图9);增加电子束电流密度J及优化探测器构造,如增加探测器收集有效面积,增大X射线收集立体角可增加特征峰强度,见图10;使式(10)中的三项都尽可能大,就可以改善分析灵敏度。

图11说明了MMF与原子序数Z的关系。

图8 典型电子束电流随各种电子源及电子束直径的变化

图9 各种操作电压下,峰背比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图10 EDS探测器立体角反比于探测器与样品间距离的平方

很多AEM实验室的经历说明,用热发射电子枪,MMF可达0·5%。

假设用场发射电子枪,由于电子束直径小,电流密度大,计算率高,EDS分析灵敏度可大为提高。

图11 最小可检测质量(MDM)与原子序数Z的关系

计数时间100s,实线为J=20A/cm2

1·2·5 薄样EDS分析空间分辨率

在文献中出现很多关于EDS分析空间分辨率的定义,比拟一致的看法是EDS分析空间分辨率是入射电子束和薄样相作用体积的函数,与加速电压、电子束直径、试样平均原子序数、试样厚度等参数有关[1,3,25,32,34,37,38]。

有文献[38]对此专门作了讨论,并定义EDS分析空间分辨率为电子束直径d与平均宽化值b之和即(d+b)。

假设电子散射发生在薄样中心(见图12),薄样厚度为t,在角中单散射电子束宽化计算按式(11)进展。

式(11)说明假设要优化EDS分析空间分辨率,那么要用最小尺寸探针,足够大的束电流,以产生显著的统计计数,还要使试样尽可能薄,加速电压尽可能高。

图12 在薄样中产生特征X射线的作用体积(阴影局部)

早在70年代末PGFaulker采用MonteCarlo模型计算电子束在试样中的宽化和X射线源大小(在薄膜X射线显微分析中),由于它包括了电子背散射、多重散射和非准直电子的影响等诸多因素,所以是提供计算电子束宽化值和X射线源大小的最好方法。

1·3 薄样EDS分析中的问题

针对实用固体催化剂组成复杂的特点,在进展AEM分析时,必须了解分析全过程可能出现的影响结果的种种问题,设法防止或对其作出合理解释,最终恰当利用数据。

1·3·1 试样的采集、处理

催化剂样品的采集,特别要注意从反响器(指固定床反响器)所采集的部位及在转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要有所估计和判断[7]。

如NiW等硫化物催化剂、TiCl4/MgCl2聚烯烃催化剂等一类对环境中的O2和H2O敏感的样品要作专门的妥善处置。

考虑AEM试样制备过程中催化剂组份的迁移、流失及造成污染的可能。

1·3·2 仪器

1·3·2·1 系统背景

EDS探测器可能探测到来自样品周围的材料,如样品载网、测角台、抗污染装置、极靴、光栏等未经准直的X射线辐射和散射电子,所有这些归类为EDS分析的“系统背景〞。

系统背景往往有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EDS定量分析。

这种难以捉摸的杂散辐射要完全消除,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采用细的、电流密度高的电子束照明,提顶峰背比,使分析者尽可能仅从样品上感兴趣的区域获得X射线谱。

1·3·2·2 空间限制

EDS装接到TEM镜筒造成的最难解决的问题是“空间限制〞。

因为在薄样分析中X射线产率低,所以较大的EDS探测器收集立体角、较大的EDS探测器有效外表及探测器与样品间较短的距离都可提高探测器效率。

1·3·2·3 仪器环境

应考虑微扰/电磁干扰、颤噪(Microphonics)的影响。

1·3·3 操作条件设置

照明电子束直径、束流大小、加速电压上下及收谱时间长短等的设定与试样污染、漂移、辐照损伤有密切关系,需根据样品特点和分析要求作出最正确选择[3,20]

1·3·5 试样稳定性

催化剂试样暴露在电子束下的稳定性问题倍受关注。

如发现试样中存在的K、Na等元素在电子束照射下的迁移;电子束诱发的化学反响发生[42,44,45];试样上电子束辐照区的炭沉积等。

1·3·6 轻元素分析

通常Be窗EDS探测器只能探测原子序数Z≥11的元素,对软X射线必须用超薄窗(UTW)或无窗(WL)探测器,以增加对轻元素的探测效率[3,4,18,21,46~48]。

进展薄样轻元素定量分析的困难还在于修正试样对软X射线的吸收。

但对AEM中轻元素分析问题,可联合运用对轻元素分析灵敏度高的EELS技术来解决[49]。

2 AEM仪器构造

2·1 d-STEM型AEM

由场发射电子枪(FEG)、探针形成聚光镜系统、物镜和电子探测成像系统及EDS、ParallelEELS探测器组成,见图13。

d-STEM型AEM的特点:

(1)电子束直径细,一般可到达0·2~0.5nm;

(2)电子像衬度高,因采用环形暗场探测器(ADF),所收集的不同电子信号可通过模拟或数字处理作“Z-衬度〞成像[3,19,50~53]。

如在一个适当薄的载体上重元素信号原子能被成像,可消除载体的干扰[11],见图14。

在Al2O3外表上的三聚Pt原子(箭头所指),注意到在BF像中Al2O3的较高衬度使得难于看到Pt原子。

图13 d-STEM型AEM构造图

2·2 TEM/STEM型AEM

TEM/STEM型AEM的构造图,见图15。

3 EDS进展

  自从20多年前EDS技术运用到AEM并得到了迅速开展,该技术日趋成熟[14]。

最早EDS系统固态Si(Li)探测器在60年代末是用在扫描电镜(SEM)上,当时探测器的活性面积为50mm2、分辨率只达700eV、Be窗厚度为0·125mm只能探测Ca以上元素。

70年代EDS开场装接到TEM上,Be窗厚度减小到7μm,可探测Na以上元素。

其间,EDS最重要的进展是计算机的运用及有关软件的开发,如FrameC软件的开发。

无标样分析程序也已开发,仪器那么用专用计算机。

80年代,新的探测器窗材料(大气薄窗ATW)的创造,纯Ge探测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EDS谱仪分辨率(因纯Ge晶体比Si(Li)产生电子-孔穴对所需能量低,即具有更高的在分辨率)。

纯Ge探测器对高能X射线探测效率高,因此适合匹配到中等加速电压(100~400kV)的AEM上,见图16。

EDS定量分析算法和无标样定量分析进一步完善。

数字X射线图的出现,显示元素空间分布信息。

图16 Ge和Si探测器效率图解

进入90年代,EDS分辨率已到130eV以下,数字脉冲处理器的出现是EDS硬件开展中最明显的突破。

从固定整形模拟电路到自由脉冲处理电路,增加了处理信息通量。

现在EDS系统主计算机包括工作站和个人计算机,自动化程度高、使用方便。

很少再用专用计算机,也很少再需委托试验操作人员。

同时,EDS系统新的软件核心设计也具备了一些新特点。

(1)操作容易。

装智能应用软件和windows95用户接口,广泛的在线帮助和应用支持,操作便捷。

(2)准确。

提供高灵敏度的探测器,高稳定电子学保证,包括有峰形程序库,可满足准确、复杂的分析。

(3)快速。

数字脉冲处理器的应用,保证了快而准确的分析。

近年来新开发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y,STM)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ForceMicroscopy,AFM)可作为CTEM/STEM的补充来研究周期和非周期构造,在实空间横向分辨率(即空间分辨率)高达0.1~0.2nm,竖向分辨率高达0·01~0.005nm,并可在环境条件下到达原子分辨而不需样品制备[55]。

因此有希望结合多用途的AEM和扫描探针技术在原子水平来表征催化剂。

4 应用实例

近期分析电子显微镜(AEM)技术快速开展,在分辨率、灵敏度、操作围、分析速率等方面都有显著地改良和提高。

这些都会增加AEM在催化剂表征中的有效性,将更好地理解催化剂构造、组成和活性的关系;将使催化剂性能的设计和优化有新的突破。

当然催化剂表征最终目标将是开发“原位表征技术〞,真实地反映在催化过程中的催化剂外表状态及性质,说明催化反响机理,使“催化〞愈来愈接近“可预测科学〞。

至今催化剂原位表征技术虽还没有普遍实施,但它是催化科学和工程诸多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各种催化剂表征的方法都有其有利点和局限性,只有通过多种方法对催化剂表征提供互补。

下面列举数例有关工业催化剂应用AEM研究的典型实例。

4.1 合成沸石分子筛

分子筛对催化科学和技术有巨大的影响。

60年代初分子筛裂化催化剂的创造,引发了炼油工业的一场技术革命。

70年代发现ZSM-5分子筛的择形性,使得重要的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新工业过程(乙苯生产、甲苯歧化、重油脱蜡等)开发成功[58]。

80年代TS-1变价元素杂原子分子筛的出现使分子筛“氧化催化〞[59]的领域异常活泼。

近年来分子筛在“环保催化〞中应用亦开展很快。

分子筛在工业催化过程的成功应用鼓励了分子筛合成、改性、表征、应用研究的广泛开展。

分子筛改性最根本的方法是通过二次合成、杂原子同晶取代等途径,改变其骨架组成。

AEM对检测纳米级围的元素及其组成变化十分有利。

下面以脱铝Y分子筛和TS-1分子筛为例,介绍AEM在分子筛合成中的应用。

4.1.1 脱铝Y分子筛

70年代炼油工业面临渣油加工和高辛烷值汽油生产的问题。

FCC催化剂必须具有高的水热稳定性、抗重金属污染、减少积炭生成、抑制氢转移反响等特点。

人们发现Y分子筛经脱铝,提高其骨架Si/Al比会带来一系列构造和化学性质的变化,包括晶胞收缩、外表酸中心浓度降低、酸中心强度增加、酸中心分布分散、同时产生二次中孔。

这些正适应炼油催化剂性能新的要求。

脱铝Y分子筛已被广泛用作FCC催化剂活性组份。

实际上因晶化时间较长,工业规模直接合成具有Si/Al比大于5的Y沸石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合成后脱铝或用模板剂是仅有可能制备高Si超稳Y沸石的方法。

脱铝Y分子筛最先由Grace公司的Mcdanniel和Maher于1968年提出的。

在有水蒸汽存在条件下,NH4Y分子筛经高温焙烧制得,称超稳Y

分子筛(USY)。

目前,制备脱铝Y分子筛的方法主要有:

水热深床处理(工业大规模生产采用此种方法);化学法(液相或气相)脱铝;水热-化学法等。

本人应用AEM研究脱铝Y分子筛的结果见图17和表1。

图17 不同方法脱铝Y沸石的TEM像及能量分散谱(EDS)

试验说明

(1)经脱铝,Y分子筛晶粒轮廓根本保持完整。

(2)晶粒上Al分布各异(即会因脱铝方式、条件、起始材料的不同特性而有很大差异)。

从表1可看出,同一样品体系,晶粒间Si/Al摩尔比有较大差异,即使同一晶粒上Al分布也

不均一。

显然,假设测得的Si/Al比是平均值,那么难以说明Si/Al比一样而其催化性能大不一样的问题。

(3)晶形成中孔围的二次孔,其在晶粒上的几何分布密度与Si/Al摩尔

比大小对应。

显然二次孔的形成提供了较大的催化活性中心可达度。

根据上述脱铝Y分子筛AEM研究结果,还可深入地讨论Y分子筛脱铝过程。

伴随脱铝Y分子筛骨架的重建或修复方钠石笼整体塌陷,形成二次孔,见图18。

图18FAU沸石脱铝机理模型图解

Arribas等研究了脱铝Y分子筛骨架Si/Al比对瓦斯油裂化活性的影响,说明瓦斯油并不扩散到分子筛晶粒深层,催化活性仅受外表层骨架Si/Al比控制。

由此看到通过高空间分辨率AEM对脱铝Y分子筛构造和组成的检测,针对具体FCCU情况(原料油特点、工艺条件和产物分布),调变Y分子筛性能,有可能设计出高效FCC催化剂。

4.1.2TS-1分子筛

TS-1是一种含过渡金属的分子筛(TMCMS)[59],是由变价特征的过渡金属Ti对全Si分子筛同晶取代的产物,具有Silicalite的晶体构造(MFI)和xTiO2(1-x)SiO2的组成(010

在形成复原-氧化,即通过催化剂往复氧化复原,实现催化氧化,同时具有择形功能。

TS-1分子筛为Taramasso等,在1983年作为一种新材料申请了专利。

1987年成功地在意大利Ravenna的Enichem工厂启动了用H2O2作氧化剂的TS-1选择性催化氧化苯酚羟基化过程,年产万吨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

之后不久提醒了另一个用TS-1作催化剂的环己酮肟化的新过程。

TS-1分子筛催化氧化过程条件温和,转化率高,选择性好,不污染环境。

TS-1分子筛催化剂的显著特点,具有定向择形催化氧化性能。

这无疑与分子筛骨架上引入Ti有直接关系。

因此在研究TS-1分子筛构造和性能时,物化表征的重点在于确定Ti在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