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实验心理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2201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实验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基础实验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基础实验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基础实验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基础实验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实验心理学.docx

《基础实验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实验心理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实验心理学.docx

基础实验心理学

基础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一、冯特被公认为将心理学转变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真正奠基者,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

二、冯特的贡献

第一,倡导以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以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第二,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

第三,通过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的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一、艾宾浩斯的研究(贡献)

1、证明了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2、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材料

3、首先提出节省法

4、建立时间与遗忘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第二章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何谓科学

1、非科学的方法:

权威、先验和注意凝聚

2、科学的方法:

客观观察和自我校正

二、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本质

以实验法为核心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具备上述两个科学本质特征:

客观观察和自我校正。

实验心理学最重要的两项指标是实验效度(是用来衡量实验的观察是否达到客观和准确)和实验信度(是用以衡量实验结果是否有可复制性)。

(一)实验研究的效度―客观观察的特点

1、实验效度,我们把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定义为实验效度。

2、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

(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

(2)统计回归(3)其他影响因素(选择、时间)

(二)实验研究的信度―自我校正的特点

1、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也就是实验的可重复程度。

2、信度验证方法:

直接验证、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可证伪原则

含义:

只有从理论推导出的各种预测有被证伪的可能性时,该理论才有可能是科学的理论。

二、操作定义

(一)什么是操作定义

旨在以操作分析的方法探讨科学概念的精神定义。

操作定义是将概念与可观测的事件联系起来,对概念下操作性定义。

(二)操作定义的作用

好处:

(1)可以避免陷入无谓的对概念本质的争论

(2)可以使概念公开化,提高各个不同研究间的可比性,只有对研究对象采用一个共同的、可操作的界定,这些研究的结论才具有可比性(3)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有助于其他研究者根据操作定义来控制或测量研究变量,以更精确地重复原实验(4)促使研究者考虑概念的诸多属性(5)保证实验的可证伪性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取向

第四节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

1、保护易感人群

2、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3、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

4、实验后应及时向被试提供反馈

5、实验结果保密

第三章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综合题一个)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基本程序:

(1)选择研究课题

(2)提出实验假设(3)进行实验设计(4)实施实验(即收集实验数据)(5)分析整合实验数据(6)撰写研究报告

一、选择研究课题

1、实际需要2、理论需要3、个人经验4、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二、提出实验假设

1、确定实验类型(因素型实验:

属于定性研究,旨在探明影响一个行为的条件或因素是什么;函数型实验:

属于定量研究,旨在探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探明条件是怎样决定行为的)

2、提出研究假设

三、实验设计

1、选择被试

2、控制实验变量

四、实验的实施

实施过程中要求主试严格按照实验设计来执行。

五、数据的分析和整合

心理学实验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大致分为四类:

描述性数据、计算数据、等级数据和计量数据。

六、撰写实验报告

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

标题和作者,摘要和关键词,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和附录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参与性观察法、个案法和调查法

二、相关法

(一)相关法的指标―相关系数

1、相关系数,一般情况下,相关法为研究者提供一个量化指标,用以评估并详细说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这个指标就叫做相关系数

2、在使用相关系数判断变量间的关系时,仍无法直接确定两者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二)相关法的拓展―交叉―滞后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相关法的预测能力,使其得到的结果更加接近因果关系解释,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交叉―滞后法就是其中之一。

该方法首先获得随时间变化的若干相关系数,然后依据这些相关系数的大小和方向,确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什么结果。

三、实验法

在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中,实验法是最高级和功能最强大的方法。

它在控制额外变量的情况下,操纵自变量,考察因变量变化,以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第三节心理实验设计(综合题)

实验设计是进行科学实验前所进行的具体规划,包括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额外的或未控制的变量的干扰,从而有限的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以增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一、关于变量的实验设计

(一)自变量

自变量,是指在实验中研究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一个实验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一个自变量又至少有两个水平。

心理研究中自变量的来源广泛,概括起来包括两大类:

(1)外部刺激,指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包括物理刺激和社会性刺激,如,以温度为自变量,探讨温度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2)内部刺激,指来自被试本身的特性,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性格、动机、疲劳等。

1、自变量的控制

自变量的控制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对自变量的操纵和变化。

2、自变量的设计

(1)关于自变量的设计,从数量角度出发,分为单自变量设计(只有一个自变量)和多自变量设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

(2)相对于单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除了能揭示出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外,还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效率高;第二,实验控制较好;第三,实验结果具有更大的普遍性。

(二)因变量

因变量,就是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客观指标:

(1)反应速度

(2)反应速度的差异

(3)反应的正确性(4)反应标准(5)反应的难度(6)神经生理指标

主观指标:

被试的口语记录

1、因变量的控制

(1)指导语的作用

(2)因变量的选择及量程效应

2、因变量的设计

因变量的实验设计从变量数目的角度也可以分成单因变量设计(一个因变量)和多因变量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

(三)额外变量

额外变量,是指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

由于在实验中对额外变量必须加以控制,所以又称控制变量。

1、额外变量的混淆效应

(1)主试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会有意无意地以某种方式(如动作、表情和语言等)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自己的期望,这种效应被称为实验者效应。

(2)被试效应(霍桑效应)

2、额外变量的控制

(1)排除法

(2)恒定法(3)匹配法(4)随机化法(5)抵消平衡法(6)统计控制法

二、关于被试的实验设计

(一)被试间设计

1、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位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也称为一种实验处理或一个实验条件)。

2、被试间设计采用两类分组技术来解决等组问题:

匹配法和随机化法。

(二)被试内设计

1、被试内指每个被试必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2、被试内设计中的混淆因素,这些混淆主要表现为:

位置效应、延续效应和差异延续效应。

3、平衡设计:

ABBA设计和拉丁方设计

(三)混合设计

混合设计是一个实验中同时采用被试内和被试间设计的实验设计。

它要求一个自变量用一种设计处理,如被试内设计;而另一个自变量则可用其他类型额额设计处理,如被试间设计。

三、小样本设计

ABA设计和多基线设计

第四章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物理刺激之间对应关系的学科。

第一节感觉阈限的测量

感觉阈限,简称阈限,包括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指刚刚引起心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差别阈限指刚刚引起差别感受的物理刺激量。

费希纳提出了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误差法三种经典的阈限测量法。

一、最小变化法

定义: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等,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序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转折点,即阈限的位置。

(一)实施程序

(二)阈限值的计算

(三)误差及其控制

1、习惯误差:

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导致当刺激和感觉发生变化时扔保持先前判断的倾向

期望误差:

它表现为被试由于期望目标刺激尽快到来,而导致当刺激和感觉还未发生变化时就提前作出相反判断的倾向。

控制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的方法是交替呈现递增系列和递减系列,保证两种系列次数相同;并且随机选择每个系列的起点,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止被试形成习惯或期望。

2、练习误差:

是由于多次重复实验,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或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从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疲劳误差:

是指由于多次重复实验,被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随实验进程逐步发展,导致被试反应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

为控制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应使递增、递减系列按ABBA的顺序交替呈现,每一序列的起始位置要随机变化。

二、恒定刺激法

定义:

恒定刺激法又叫正误法、次数法,是以相同的次数呈现少数几个恒定的刺激,通过被试察觉到每个刺激的次数来确定阈限。

三、平均误差法

定义:

平均误差法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四、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的比较

(一)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共同点

1、选择好刺激序列和反应序列

2、简化被试对刺激的反应

3、较多的测量次数

(二)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差异

1、阈限的操作定义

2、实验误差和控制

3、实验效率

第二节心理量表的建立

依据有无等距的量化单位以及绝对零点,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一、顺序量表

定义:

是一种比较粗略的量表,它没有等距的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

心理物理学中建立顺序量表的主要方法有:

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二、等距量表

定义:

是一种有相等的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

心理物理学中建立等距量表的方法主要有感觉等距法、差别阈限法和顺序量表转化法。

三、比例量表

定义:

是最高水平的心理物理量表,它不但具有等距的单位,也有绝对零点。

心理物理学中制定该量表的主要方法是分段法和数量估计法。

第三节信号检测论(综合题)

20世纪50年代,信号检测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心理物理学对阈限概念的理解,其最大优点是测定感受性时,能对被试的主观因素进行分离。

一、影响阈限测量的非感受性因素

1、先定概念对阈限的影响

2、决策后果对阈限的影响

二、信号和噪声

信号和噪声是信号检测论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

在心理学领域,信号检测论所指的信号可以理解为刺激。

在信号检测论中,噪声就是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

利用信号检测论的模型,可以借助两种独立的指标―反应偏向和辨别力,将阈限测量中的感受性因素和非感受性因素区分开。

三、辨别力和反应偏向

信号检测论把对刺激的判断看成对信号的侦察并作出抉择的过程,其中既包括感觉过程也包括决策过程,感觉过程决定了被试的感受性大小,信号检测论多选用辨别力指标d'来作为反映客观感受性的指标;决策过程决定被试的决策是偏向于严格还是偏向于宽松,信号检测论用似然比或报告标准C'来对反应偏向进行衡量。

两个指标运用于感觉辨别实验。

(一)辨别力指标d'

d'=Z击中-Z虚报

Z击中和Z虚报可以通过先求得击中率和虚报率,然后查PZO转换表得出。

d'越大,表示敏感性越高;d'越小,表示敏感性越低。

(二)反应偏向指标

反应偏向可由两种方法计算:

一种是似然比;另一种是报告标准C。

四、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1定义: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是指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被试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而得出的虚报概率和击中概率关系的曲线。

因为曲线上各点反映的感受性相同,因此,ROC曲线又被称作感受性曲线。

2、ROC曲线到机遇线的距离(即曲线的曲率)能反映出被试的辨别力大小。

当距离远时,ROC曲线曲率较大,说明信号更容易辨别,或是观察者更敏感,反之亦然。

3、对于同一曲线上的点,切线的斜率表示判断的标准,当切线的斜率越大(即处于左下角),则判断较严格,击中和虚报都较少,反之亦然。

五、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一)痛觉研究

(二)再认研究

补:

信号检测论可以将感觉测量实验中被试的辨别力和反应偏向分离开,从而解决了传统阈限测量中客观感受性和主观干扰因素相混淆的问题。

第五章反应时与注意

第一节反应时

反应时,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有机体开始作出明显反应之间所需要的时间。

降低被试过快(慢)反应:

加入空白反应;改变刺激呈现的时间间隔。

补:

影响反应时的水平:

1、刺激变量:

(1)刺激的不同类型

(2)刺激的强度(3)刺激的复杂程度(4)刺激的呈现方式

2、机体变量:

(1)适应水平

(2)准备状态(3)练习次数(4)动机(5)年纪因素与个体差异(6)酒精及药物作用

一、反应时研究的简史

二、速度―准确性权衡

1、速度和准确性是反应时实验中两个基本的因变量。

2、速度准确性,即在实验过程中,被试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性的标准来指导其反应行为。

三、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1、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简单反应时。

2、选择反应时,是指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四、反应时新法

反应时新法是指用反应时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减数法和加因素法这两种基本形式。

(一)减数法

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数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1、减数法的原理

减数法的基本逻辑思想是:

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作业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二)加因素法

加因素法,是指完成一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布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1、加因素法的原理

加因素法的基本逻辑思想是: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做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第二节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调节机制。

一、过滤器理论

该理论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徳本特在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认为注意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刺激信息进行选择,也就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

(一)过滤器模型

该模型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于是就会出现瓶颈状态。

为了避免这种阻塞,人们就需要对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也就是需要一个过滤器对信息进行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进行识别、储存和加工,而其余的,信息则不允许通过,使其迅速消退。

(二)衰减模型

该模型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的,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但这些信息仍然是可以得到高级加工的。

(三)特雷斯曼的注意衰减模型与布罗徳本特的注意过滤器模型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根本点是相同的

(2)过滤器的位置相同(3)过滤器的作用基本相同

2、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注意既存在对刺激信息物理特征的加工处理,也存在着对刺激信息的意义的高级加工处理过程。

第二,过滤器的工作方式不是“全或无”的,而是“衰减”式的,从而将布罗徳本特的单通道模型改成了双(或多)通道模型。

二、资源限制理论(能量分配模式)

卡纳曼于1973年提出,他把注意看做对信息进行识别和加工的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

三、特征整合理论

特征整合理论是由特雷斯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把客体(即一些特征的结合)的特征(即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捆绑在一起。

特征整合理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个是前注意阶段,一个是特征整合阶段。

第三节注意的反应时研究方法

一、提示范式

提示范式的基本原理是:

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即刺激可能出现的位置);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

提示范式中最典型的是空间提示范式。

二、过滤范式

过滤范式的基本原理是:

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

该范式的经典实例是双耳分听技术。

(一)整体―局部范式

主要是研究注意是先指向整体还是先指向局部,以及注意是如何在整体与局部间相互转换的。

(二)双侧任务范式

双侧任务范式可用于研究多个独立刺激间的相互干扰作用。

(三)stroop范式

它是利用stroop效应对注意的某些特征进行研究。

stroop效应是指同一刺激词的颜色心意和词义信息大声相互干扰的现象。

(四)负启动范式

该范式通常是同时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其中一个是目标刺激,其他的为分心刺激。

在这次试验中起分心作用的刺激,如果在下一次试验中变成目标刺激,被试的反应时往往会变长,由此表明负启动效应的存在。

三、电生理学研究方法

电生理学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记录和分析各种形式的脑电活动指标来进行的,主要包括脑电图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研究者可以根据记录下来的事件相关电位来分析个体当时的注意状态。

第六章感知觉

第一节感觉

感觉是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的初级阶段。

一、视觉研究

研究表明:

当不同通道的感觉信息相互矛盾时,视觉的反应总是占优势的。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人眼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1、可见光谱2、单色光

3、相应的心理特征

光具有三维特征:

波长、纯度和振幅;视觉的三维心理特征:

色调、饱和度和明度。

(二)视觉现象及研究

1、视适应

视适应一般涉及“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指高亮度环境进去低亮度环境时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明适应指人从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事物,过一会后才逐渐看清周围事物的过程。

明适应的速度比暗适应要快许多。

2、视敏度

(1)视敏度是指分辨空间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2)人眼对光刺激空间的辨别能力用视敏度作为指标,而对光刺激时间辨别力的指标则为闪光融合频率。

(3)影响视敏度的因素

距离、亮度、对比度、视网膜的位置、视觉的适应、闪光盲和练习。

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1)闪光融合,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

(2)闪光临界融合频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称为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3)和视敏度一样,闪光临界融合频率也是视觉能力的一项指标,与视敏度不同的是,闪光临界融合频率表示的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的分辨能力。

二、听觉研究

听觉是人们通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映。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一定频率范围的声波,声波产生于物体的振动。

(二)听觉的基本属性

听觉有音高、响度和音色三大基本属性。

(三)听觉现象及研究

1、听觉掩蔽现象

听觉掩蔽是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第二节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一、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映。

二、空间知觉

(一)空间知觉的直接性和间接性争论(有无过去经验的参与)

直接知觉的支持者认为知觉来自于刺激,即自下而上的加工;间接知觉的支持者则认为知觉开始于对象的一般知识即自上而下的加工。

1、视崖实验―直接知觉的证据

证明知觉直接性的实验中,最关键的就是排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

在排除过去经验的情况下,如果实验结果和未排除时一致,即可证明知觉无需以往经验的支持。

2、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间接知觉的证据

实验证明是经验帮助人类感知外部世界。

(二)空间知觉线索

线索主要有三类:

生理调节线索、双眼视差和物理线索

1、生理调节线索

生理调节线索也叫肌肉线索,包含眼睛的调节和双眼视轴辐合。

2、双眼视差

由于双眼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人们的左右视野是略有不同的。

3、物理线索

(1)物理线索通常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因此也被称为单眼线索。

(2)主要的单眼线索:

遮挡、透视、纹理梯度和高度

三、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包括真运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四、错觉

错觉是人们对事物歪曲的,不符合真实情况的知觉。

(一)几何错觉

线条错觉、大小错觉、形状错觉

(二)运动错觉

运动错觉主要体现为似动和诱动两种现象。

1、似动现象:

是我们对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的物体产生运动知觉的现象。

2、诱动现象:

是由于观察者与客体的相对空间关系发生改变,或者两个以上对象彼此间的空间关系发生变化而产生的。

第三节无察觉知觉

知觉不再是纯粹的意识加工,其中还包括无意识加工,而这部分知觉被称为无察觉知觉。

一、无察觉知觉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1、盲视

2、单侧忽视:

也称半球忽视,是指由于大脑半球损伤而引起的注意能力受损。

二、无察觉知觉的认知实验

1、Stoop启动实验:

是由马塞尔用启动范式对Stroop效应进行改进而获得的一个变式。

2、实验性分离:

就是在实验中将两个对象或概念区分开来。

实验逻辑:

从实验操纵上来说,就是如果通过操纵一个自变量能使两个对象发生不同的变化,那么我们便认为这两个对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对于无察觉知觉,研究者则要分离意识和无意识的效应。

第七章记忆

第一节信息加工模型下的记忆研究

19世纪末,艾宾浩斯开创性地用实验法进行记忆研究,拉开了记忆科学研究的序幕。

一、感觉记忆

1、感觉记忆是记忆形成的第一个阶段,进入各种感觉器官的大量信息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里。

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的保持时间极其短暂,大约0.5-3s以后就会自动消退,故感觉记忆又被称为瞬时记忆。

2、在早期的记忆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使用“全部报告法”来测量被试的回忆量;到1960年,斯珀林首创了“部分报告法”来研究感觉记忆的信息容量。

二、短时记忆

1、短时记忆是指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在十几秒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它是信息从感觉记忆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

2、信息编码:

听见编码、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等

3、信息提取(斯腾伯格)

三、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是相对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而言的,一般指信息储存时间在一分钟以上,最长可以保持终生的记忆。

2、长时记忆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第二节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的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但它可以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一、内隐记忆的提出

1、对启动效应的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启动效应是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接触而使得对这一刺激的加工易化。

启动效应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

2、对遗忘症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

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一)间接测量

1、间接测量的类型:

词干补笔测验和物体判断任务

2、间接测验的实验逻辑―任务分离

(1)任务分离的基本逻辑:

完成不同的测验任务所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