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7457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诚信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诚信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诚信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诚信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诚信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诚信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docx

《诚信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诚信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诚信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docx

诚信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

诚信建设:

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

温州市文明办方立明

 

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诚信是社会管理第一资源、道德建设第一要义,加强诚信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突破口,是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管理提出的迫切需要。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视阈下的诚信建设要以政府诚信为先导,企业诚信为重点,个人诚信为基础,并分别具有丰富的特殊内涵。

诚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视阈下诚信建设需要综合治理,在宣传教育、强化职能、内外兼顾、社会互动中统筹资源、形成合力。

主题词诚信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内涵;综合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

然而,近年来,由于诚信缺失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有悖于社会管理的目标任务。

讨不到工钱的农民工爬上塔吊轻生,将路边伤者送医救治的热心人被指为肇事人,老年人参加免费体检却被诱导破费进补,大学生毕业注册却发现此名另有他人,从“桥垮垮”到“楼歪歪”,从矿难瞒报到问责推诿,从“枪手”论文到“红包”批评,以及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膨大剂、塑化剂等等事件……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连锁反应面前,人们不禁要问,“还有什么是真的”?

透视这些事件,可以说,诚信已经不仅仅是道德范畴。

当下的诚信缺失已经引发了社会的信任危机,必须在社会管理视阈中来思考诚信建设,以诚信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正像有学者提出的,“个体的道德失范已不再是‘个人品质’的问题,遭遇诚信缺失的大众不仅希求个体良知的守望,更企盼社会良序的构建”。

一、诚信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管理提出的迫切需要

诚信,是道德行为的起点,是确立健康互信的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基本准则,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和制度保障。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社会的诚信,一个是政府的公信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的目标、对象以及手段都不断发生变化,日益对诚信建设提出更加迫切的需要。

1、诚信建设是达成社会管理目标的迫切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由此可见,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终极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越来越高,人文环境对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具有决定性影响。

如果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一方面却是道德失范、价值迷失、文化失衡,人们的幸福指数就会减少。

而且,诚信缺失,会使社会成员为了防止上当受骗而心理上高度紧张,缺乏安全感和团体感,导致严重的心理焦虑。

试想心理上高度焦虑,还谈何幸福感可言。

同时,诚信缺失会使社会秩序变得脆弱。

社会秩序是个人、组织之间或者个人与组织之间各种微观社会交往的总和。

诚信的缺失,使每个人都只相信自己而时刻提防他人,呈现出过度的自我防卫,这种社会心理就会让整个社会变得非常敏感,容易在偶发、突发甚至臆想因素影响下,作出过激反应,致使社会秩序失衡,难以维持常态。

2、诚信建设是完善社会管理手段的迫切需要。

社会管理手段从制度上来说,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形态。

制度经济学研究认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人们往往对国家政策、法制等正式制度给予极大关注,而对价值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关注和研究不够。

实际上,非正式制度往往比正式制度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根深蒂固、更不容易改变,在社会管理中能起到更加久远的作用。

恩格斯在研究易洛魁人的氏族时,发现那里的“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大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

[1]因为非正式制度能强化社会或组织成员彼此间的认同感和“亲缘”意识,从而增强组织团结和社会凝聚力;何况人们的活动在大部分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正式制度约束只占整个社会约束的一小部分。

而在非正式制度建设中,诚信教育是其中重点内容之一,它有助于降低经济交易和社会交往成本。

诚信的缺失,不仅会在生产成本之外,增加有关各方之间相互侦察、防范、监督的成本,而且可能导致社会交往失序,或者使有关交往方由于担心受骗而不愿主动开展交往和业务。

这些都会阻碍社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正基于此,有人就提出浙商成功关键就在于团结和诚信。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

“市场是没有心脏和大脑的,因而不能指望市场自身能够自觉地意识到它自己所带来的严重社会不平等,更不能指望市场来纠正这种不平等。

”[2]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除了必要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的统一调节外,必须有一种自觉的伦理精神的引导才能健康发展。

3、诚信建设是提升社会管理实效的迫切需要。

“陌生人社会”是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充分发达的商品交换带来的社会现象,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

而突破这一重大考验,提升社会管理实效,关键在于使传统诚信走向现代诚信。

传统诚信有一个预设前提:

它是基于“熟人社会”而发挥作用的道德自律。

中国历史直到近现代,其主体社会经济形态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基于血缘的宗族制度,在简单的社会分工下形成相对封闭的社会小系统,人口流动性小,个人主要生活在“熟人社会”中。

正是这样的“熟人社会”,让传统的诚信美德行之有效。

讲诚信者被口口相传,为大家所赞扬鼓励;不讲诚信者,除了在舆论上会被整个“熟人社会”唾弃外,被索赔也不是件难事,必定受到惩罚。

所以,传统诚信并非只是一个宽松的道德约束,支撑其发挥作用的“熟人社会”,在道德的宽泛之外起到了类似制度般的硬约束作用,其激励奖惩机制强大而有效。

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史无前例地扩大了人们经济活动范围,实现了经济的全球化。

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充分发达的商品交换,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频繁而多样、广泛而随机。

故乡故土的观念逐渐淡薄,人口的频繁流动成为常态,逐渐形成“陌生人社会”,即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街道和陌生的楼宇间,住着相互陌生的人。

随着“陌生人社会”取代“熟人社会”,支撑传统诚信运行的外在机制随之解体。

当诚信仅仅成为一个道德呼吁而缺乏严厉奖惩的硬约束时,其效用大打折扣。

实际上,人们一直没有丢掉对熟人认真的传统诚信,现在的人们也照样不会轻易欺骗熟人,欺诈事件多发生在不熟悉的主客体之间。

然而,关键在于人们因失去“熟人社会”而失去了道德运行的约束机制。

所以,在“陌生人社会”,诚信建设绝不仅仅是个道德问题,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制度建设上,需要建立一套新的约束机制,使每个人对陌生人也能够诚信。

从这个意义说,传统诚信亟须走向现代诚信。

4、诚信建设是解决社会管理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一项突出问题就是虚拟社会的管理。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虚拟社会的管理纳入社会管理,把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管理统筹起来。

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中的多维体现,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型态,是现实社会主体以虚拟存在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而成的社会样态。

虚拟社会已经渗透到现实社会的各个角落。

根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4.85亿,占全国人口的36.4%;手机网民规模达3.18亿,占总体网民的65.5%;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用户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应用。

与此同时,互联网商务类应用和娱乐类应用成为市民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的应用群体规模不断攀升,其中社交网站用户规模达2.3亿、网购人数达1.42亿,仅2010年上半年中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就达2133亿元。

然而虚拟社会的即时性、交互性和开放性容易衍生出一系列现实的网络问题,如利用病毒和木马窃取信息和破坏信息,侵犯知识产权,侵犯个人隐私,传播不良信息以及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这些严重威胁了信息网络安全,扰乱虚拟社会的正常秩序,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尤其要加强网民的诚信自律。

诚信是保证虚拟社会互动交往和谐有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必须把网络诚信建设摆上创新社会管理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视域下诚信建设的具体内涵

诚信作为传统道德规范的伦理内涵,一直以来阐述颇多,各学派名家都有关于诚信的见解。

《辞海》中关于“诚”给出了“真心实意”、“真是”、“的确”等释义,关于“信”给出了“诚实、不欺”,“确实”,“信用”等释义。

[3]总体来说,传统“诚信”就是“致诚守信”,是待人以诚、律己以信。

然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诚信建设重点。

作为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诚信建设赋予诚信主体新的逻辑关系和丰富内涵。

1、政府诚信是先导。

政府是建设社会所需公共资源的主体,起着领导、规划、统筹协调和服务供给的重要功能。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了“一官为师”的道德心理习惯,正如司马光所言: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官员“道德高度”就是整个社会的道德高度。

何况,我们正处在公共管理时代,整个社会对公共机构、公共权力、公共利益、公共精神的关注度很高,政府一旦失信,公众对社会信心的影响极为严重。

当前,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维稳的怪圈”,与政府诚信缺失不无关系。

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政府诚信是诚信建设的核心和先导,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信是多元社会实现和谐的关键所在,要让政府诚信成为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建设的标杆,以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带出明礼诚信的民风社风。

政府诚信建设要围绕“公信力”把握好四大具体内涵。

一是“公而造福”。

面对新的经济和社会形势,政府创造公共福利的成效,就成为人们衡量政府诚信程度的重要指标。

洛克指出,“就是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判处死刑和一切较轻处分的权利,以及使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权略的权利,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公众福利”。

[4]政府应主动实现角色的转换,从经济参与者的角色转向社会管理和服务者的角色,致力于向社会提供高效的、可信任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福利,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健康全面的发展。

政府唯有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才能最大限度地取信于民。

二是“公而尽责”。

实现为民创造更大福祉就要最大限度地落实政府责任。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政府要变权力政府为责任政府,重新认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着力解决政府责任理念问题、权责脱节问题、行政责任不清晰的问题、对权力的有效监督问题。

三是“公而民主”。

民主是实现诚信的有效保障,也是提供政府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管理不再是自上而下,依靠政府权威,通过制定和实施政策,对公共事物进行线性管理,而是一种新型公共治理模式,强调管理主体多中心化、管理方式民主化、管理过程协作化的多元互动。

在社会管理由线性向互动的转型过程中,政府诚信就体现在对社会组织和私人部门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和前景报以信心,承认、保护和促进自主性社会的形成。

同时,部门之间要以诚信为纽带,建立起多元主体之间持续、互动、共赢的伙伴关系。

四是“公而拒腐”。

政府诚信建设的重点是防止“特权腐败”,实现“权力约束”,使公共政策的制定能够回应人民群众的愿望与要求,能够体现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从而在根本上建立起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信任。

2、企业诚信是重点。

企业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它主要通过承担企业责任的方式,来履行社会建设和管理的职能。

富兰克林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认为诚信是一种工具,信用就是金钱。

[5]换言之,诚信是能为人们带来物质财富的精神资源。

所以,在市场经济中,应该充分发挥这种无形资产的社会功能。

何况,诚信是企业凝聚力、创造力、自信力的源泉,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

先进的设备、优越的环境,只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骨架,诚信才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有了灵魂的企业才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这几年来出现的毒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让人们越来越对餐桌不放心,切实感受到中国企业诚信缺失的严峻现实。

然而,事实证明,无论你是多么大的企业,一旦失去诚信,无异于自掘坟墓。

据商务部统计,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这是中国2010年税收总收入的近1/12。

因此,加强企业诚信建设迫在眉睫。

企业诚信建设关键取决于顾客、员工、社会三个终端的需求和管理。

一是取信顾客。

牢固树立“质量是准则,质量是责任,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的理念,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注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督,以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产品赢得顾客、赢得市场。

二是取信员工。

从关爱员工入手,重视民生、善待员工,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优化员工职业成长环境,通过评选表彰“文明员工”、举办“职工文化艺术节”和职工创业论坛等活动,增强员工融入企业、融入城市的归属感,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起“劳资一心、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氛围。

三是取信社会。

在加快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包括环境保护、卫生与安全、社会救助等方面。

近年来温州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六城联创”、“两拆两绿”等城市建设,掀起从爱心助学、爱心助困、爱心助残等一系列公益行动热潮,并以企业家个人名义成立了王振滔慈善公益基金会、叶康松慈善基金会等,企业真正成为社会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3、个人诚信是基础。

传统诚信的内涵是对个体道德底线的规范。

随着社会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日益分化,公民人格的主体化、私人利益的独立性、价值选择的自由性,必然带来差异主体价值世界的复杂化、多样化。

何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的内容日益丰富,也赋予个人诚信更多的内涵。

因此,新时期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管理的需要,个体诚信建设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前提下,要高于底线,具有更多价值取向。

一是诚而有爱。

“爱”是“诚”的内源动力,“诚”是“爱”的外在分支,没有“爱”的“诚”是空洞的、没有持久性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诚”。

新形势下,社会个体要适应大社会、大市场、大分工、全球化的趋势,克服小农社会狭隘思想,树立“大诚信”意识,把“大爱”内化于诚信举止,在行善中提升诚信精神,最终实现“诚爱交融”。

温州市在大力推进“信用温州”建设的同时,掀起“爱心温州”建设热潮,引导富裕起来的温州人弘扬知恩图报、扶危济困等优良传统,在“商行天下”的同时做到“善行天下”,全市通过慈善机构累计捐款11.28亿,慈善救助群众139.3万人次。

在“7.23”甬温线动车脱轨事故发生后,温州市民在第一时间自发投入救援,用最真挚的爱心、最迅捷的行动,全城动员,爱心集结,彰显大爱无疆的诚信之城的厚重和力量。

二是诚而有义。

“义”字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此后,“义”(繁体字“義”)字在汉字结构上,基本上是由“羊”、“我”二字会意而成,是指以“我”的力量,捍卫美善吉祥、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后来,“义”被进一步抽象和引申,具有了应该、规范、善这一类更概括的内涵,代表着人之为人必须无条件坚决捍卫的最高价值、坚定追求的最高境界。

《辞海》中对“义”的解释为“事之宜:

正义。

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和“情谊:

恩谊”。

[6]由此可见,一般意义上的诚实、守信是“义”的基础和前提,“义”是“诚”的更高要求和更高境界。

为了实现“诚义”,人们甚至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这是诚信建设的重要提升。

为了推进诚信建设,温州市突出倡导和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出台了《温州市见义勇为保障与奖励实施办法》,明确见义勇为者的医疗等费用由财政全额买单,对见义勇为者的各种保障不但贯穿其一生,还惠及其家属。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使整个城市正义感越来越盛。

三是诚而有礼。

诚信不应该仅仅是精神的自觉,更应该有物态行为的表达。

言,发乎于感而言;呼,情乎于理而呼;善,发乎于心而行。

没有内心“诚”的自觉,就不可能有外在“礼”的表现。

然而,“礼”源于“诚”,又作用于“诚”。

人的外在行为,往往有助于内心的坚守,由外而内地暗示并强化内心的自觉。

因此,我们在强化个体诚信意识的同时,要围绕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为细节,坚持在主题实践和评议陋习中促进个体文明礼仪的养成,让个体在内外辩证统一中实现“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效果的达成。

温州市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做富而好礼温州人”的目标,大力开展文明出行、文明住店、文明就餐、文明婚庆等文明礼仪教育和推广,有效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视阈下诚信建设需要综合治理

  

诚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诚信建设也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视阈下的诚信建设需要综合治理,也只有在社会管理的综合治理中,诚信建设才会有较大的成效。

  1、在宣传教育中形成合力。

社会、学校、家庭在诚信建设中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社会要唱响主旋律。

要大力营造诚信光荣、诚信让人尊敬的氛围。

温州市将每年的8月8日确定为“诚信日”,组织开展一系列诚信宣教活动。

定期举办“信用温州财富天下”、“温州民企企业文化建设”等论坛,提高社会诚信意识。

而且温州市近期宣传3个儿子台风遇难后留下80多万债务,八旬老人吴乃宜节衣缩食捡破烂坚持为儿子还债的“诚信老爹”事迹,就是一种很好的社会引导。

学校要当好主力军。

将诚信建设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范畴,围绕青少年身心特点,加强学校诚信教育,广泛开展诚信主体实践活动,评选诚信标兵,让未成年人从小树立诚信意识,积极践行诚信规范,讲实话、做实事。

家庭要打好主动仗。

家长要在诚信上言传身教,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中,注重以诚信的要求规范孩子的言行,对不诚信的行为及时加以劝导。

对不诚信的家长,学校老师巧妙介入,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让家长、孩子一起教育、一起“成长”,构建广覆盖、多办法、重人文的诚信教育体系。

在整个宣传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教育效果,一改刻板说教模式,把诚信构建、诚信教育变成一种温情“场面”,让人们在体验中感受诚信的温暖,进而实现“讲诚信、重诚信、践诚信”的自觉,打造“人人诚信、人人温暖”的整体社会心态。

试想当我们(他们)遇到困难时,朋友、亲人认真履诺,帮助自己或他人解决困难,是多么一种让人期望的社会感情大温暖。

2、在强化职能中形成合力。

强化监管职能重在使“不让诚信者吃亏”和“让不诚信者无利”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

这种“社会良序”的建立对于个体良知具有守望和激扬作用。

首先,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加强政府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的规范与管理,重点完善政府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管理体系能够具体作用于市场规范,保证市场经济从以原始支付手段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向以信用交易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进行健康转变。

[7]其次,要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特别是要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作用,不仅要让诚信缺失中的获利者“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还要让其“掬起清泉洗自己的心”。

第三,要强化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在诚信建设中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和公民自觉。

温州市通过行业协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建立行业信用制度和信用数据库,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征信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共享,推进相关行业对全员企业开展信用评价,加强行业自律,提升行业诚信水平。

3、在内外兼顾形成合力。

诚信品格的养成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是自觉与规约的结合,这是道德建设的规律和经验。

唯有自律与他律结合、自觉与提倡统一、自我修养与制度保障契合,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人人诚信的理想状态。

就强化内在自律来说,除加强宣传教育外,诚信建设还要格外关注精神的倡导和榜样的引领,要将个体诚信度与社会公信力的建设结合起来,让诚信者有光彩有作为,推动个体诚信自觉的同时,把诚信从道德操守提升为信念坚守。

就强化外在他律来说,要建立制度性的奖惩安排。

在美国,有关诚信方面的法律达10多项,从这些法律的使用效果看,把事先契约和事后惩罚相结合,对不良诚信行为进行双向规避,是十分有效的。

为此,应当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在涉及到诚信管理使用范围、诚信管理相关机构、诚信管理信息披露、诚信管理有偿服务、诚信管理处罚范围等方面都应有具体的法律规定,做到诚信管理有法可依,维护诚信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正性。

尤其是对不诚信的行为,要明确惩戒措施,提高不守信行为的机会成本,让其付出代价,这也是对诚信者的一种鼓励。

只有这样,诚信才能成为人生在世的一种重要社会资本,也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下,伦理文化才能培育成为持续的力量。

4、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合力。

社会信任或不信任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归根到底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因此,解决诚信建设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调整社会结构,建立和谐的社会互动机制。

要调整并废除各种社会排斥性的、歧视性的机制,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互动机制,如信息披露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等。

要从整体上对社会结构进行调整,诸如破除二元结构,加快社会转型,打造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服务平台;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为重点,建立统一的实有人口基础信息平台和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立健全网上网下结合的综合防控机制等等,重新审视和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内与国外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只有实现了社会结构的协调,才能最终建立和谐的社会互动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维护社会诚信。

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以“质量立市”为中心的诚信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温州不断调整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建立了共生化的经济文化互动、一体化的城乡互动、协调化的产业互动、和谐化的劲社互动、生态化的天人互动、共荣华的内外互动等一系列和谐的社会互动机制,从而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温州模式”。

[8]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