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三单元第18课《生活中的噪声》练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3455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三单元第18课《生活中的噪声》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三单元第18课《生活中的噪声》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三单元第18课《生活中的噪声》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三单元第18课《生活中的噪声》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三单元第18课《生活中的噪声》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三单元第18课《生活中的噪声》练习.docx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三单元第18课《生活中的噪声》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三单元第18课《生活中的噪声》练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三单元第18课《生活中的噪声》练习.docx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三单元第18课《生活中的噪声》练习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三单元第18课《生活中的噪声》练习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三单元第18课时

《生活中的噪声》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人们在生活中常会受到噪声的影响,例如工地的()、马路上的()。

2、噪声是比较()、(),妨碍人们休息、()和()的声音。

3、生活中的噪声来源有:

()噪声:

()噪声:

()噪声、()噪声。

4、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噪声会使你的听力开始()。

5、长时间处于()环境中,或者不正确使用(),或者有不良的()习惯等,都可能使我们的听力受到损害。

二、选择题。

1、假如跟你一墙之隔的邻居经常引吭高歌,干扰你的学习和休息。

为了减弱这一噪声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无效的是()。

A、赶快将门窗关紧B、用棉花塞住耳朵C、将棉毯挂在窗上D、将窗打开,加快空气流动

2、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B、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C、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

3、下列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足球比赛时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助威声B、交响乐团演奏时的锣鼓声

C、工人在一台有毛病的柴油机旁仔细听它发出的声音D、上课时小林和同桌轻声细语的交谈声

4、一位同学晚上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应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A、用棉被把电视机捂住B、把音量开关关上,不让电视机发生声音

C、插上耳机,自己用耳机听D、让家人把耳朵塞住

5、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

A、图书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声B、上数学课时,听到音乐教室传来的歌声

C、夜晚,人们正要入睡,忽然传来弹奏很熟练的钢琴声D、吸引着人们的雄辩有利的演讲声

三、简答题。

简述保护听力的方法。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三单元第18课时

《生活中的噪声》同步练习答案

一、填空题。

1、机器声汽车声

2、嘈杂刺耳学习工作

3、交通工业建筑施工社会生活

4、下降

5、噪声耳机用耳卫生

二、选择题。

1、D

2、D

3、A

4、B

5、D

三、简答题。

1、在高噪音下要做好保护。

2、注意用耳卫生:

不要经常掏耳朵;尽量避免使用耳机听歌,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

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案教学设计

 

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4课。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岩石碎裂的常见现象,激发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自主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并通过“科学阅读”,使学生知道土壤是由岩石经过漫长的时间变化而成的,从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

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岩石碎裂的现象”、活动2“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科学阅读“从岩石到土壤”等四个教学环节。

情景图导入从学生常见的岩石碎裂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他们观察各种自然环境中的岩石,从而发现岩石碎裂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激发他们产生探究岩石碎裂原因的想法。

活动2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岩石碎裂原因的假设,并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多种自然因素会使岩石碎裂。

“科学阅读”环节则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岩石一直受到环境中多个因素的联合作用,经过漫长的反复作用而不断产生碎裂,最终才能形成土壤,从而树立珍惜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

岩石碎裂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中各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界里的岩石经过漫长的变化会逐渐碎裂,逐渐风化为碎石、沙粒、土壤。

但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而漫长的,不易觉察的。

大部分学生认为岩石是非常坚硬、结实的物体,是不容易受到破坏的。

他们对“岩石会不会变化、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几乎没有感性体验,特别是岩石变化过程的缓慢性和长期性,更是他们难以体会的。

虽然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测能力和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但是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设计时,有效模拟各种自然因素对岩石作用的长期反复性,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还需要教师给予细致而有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中岩石的碎裂现象是各种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

2.能根据大自然中岩石碎裂的现象,猜想岩石碎裂的原因,并设计简单的模拟实

验进行验证。

3.对大自然中岩石碎裂的现象感兴趣并乐于探究。

4.简单了解岩石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认识到珍惜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多个角度探索自然界中引起岩石碎裂的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

在设计实验时能模拟各种环境因素对岩石产生影响。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页岩、镊子、酒精灯、塑料瓶、PPT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

页岩、镊子、酒精灯、塑料瓶、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

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场景图。

讲述:

周末,在家长的带领下,彬彬和波波到郊区玩。

他们被山上一块岩石吸引了。

提问:

这块岩石有什么特点?

交流: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问题:

这块大岩石怎么有一条这么大的裂缝?

出示课题《岩石碎裂了》。

(二)活动探究

活动2:

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

(1)提出岩石碎裂原因的猜想。

提问:

裸露在外的岩石都会逐渐碎裂。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各种关于岩石碎裂的猜想。

讲述:

大家认为长期的昼夜温度变化会使岩石碎裂;流水、风等自然因素会引起岩石之间互相碰撞和摩擦也会对岩石造成破坏,使其碎裂。

(2)模拟实验验证岩石碎裂原因的猜想。

提问:

怎样做实验可以验证昼夜气温变化是否会引起岩石碎裂?

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模拟昼夜温度变化设计实验。

讲述:

加热岩石可以模拟白天气温高而引起岩石的温度升高,让岩石冷却可以模拟夜晚气温下降引起岩石的温度下降。

将岩石进行一热一冷的处理就是模拟每天昼夜气温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引导:

自然界中昼夜气温变化对岩石的作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可能是成千上万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虽然难以觉察每天的昼夜温度变化对岩石的作用,但是长时间的影响就很显著。

提问:

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把自然界昼夜气温变化对岩石的长期作用体现出来?

交流:

学生根据经验思考并回答。

总结:

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和加快温差的变化,将缓慢的细微变化在短时间内变得明显。

媒体:

视频展示模拟昼夜气温变化对岩石作用的实验方法和要求。

方法:

利用酒精灯将岩石加热到泛红,马上放入冷水中冷却,用同样的方法加热、冷却,反复几次。

注意事项:

戴上护目镜,注意用火安全,做好观察记录。

提问:

水流、风等引起岩石的互相碰撞、摩擦是否也会使岩石碎裂呢?

怎样做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交流:

学生根据经验思考并回答。

指导:

把岩石标本放入塑料瓶中,拧紧瓶盖,然后用力地摇晃一段时间,观察这些岩石的变化情况,并把观察发现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媒体:

图片展示模拟实验方法。

活动:

分小组实验,模拟昼夜温差变化、岩石的互相碰撞和摩擦对岩石的影响。

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

各组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果和发现。

教师引导各组互相补充,并尝试解释昼夜温差变化、岩石之间互相摩擦和碰撞造成岩石碎裂的原理。

小结: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昼夜气温变化确实会引起岩石碎裂。

这是由于各种环境条件,昼夜的气温变化造成岩石的热胀冷缩不均而发生碎裂。

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由于水流、风沙等原因引起的岩石之间的摩擦和碰撞确实会引起岩石碎裂并不断地变小。

提问:

河岸边的鹅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

小组内讨论,尝试解释河岸边鹅卵石的变化。

小结:

河中的岩石受河水搬运和冲磨,同时岩石之间长期互相碰撞和摩擦,不断发生碎裂、变小、变圆滑。

经过漫长的作用,就形成了鹅卵石。

(3)探究植物的生长是否会引起岩石的碎裂。

提问:

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也会使岩石碎裂吗?

怎样做模拟实验?

交流:

学生根据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布置课外实践活动:

用鸡蛋壳模拟岩石,在鸡蛋壳里种植根系较发达的植物,随着植物生长,观察鸡蛋壳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三)总结与拓展

问题:

你能解释任务驱动中波波的问题吗?

交流:

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解释本课的情景问题。

总结:

昼夜的气温变化、各种环境原因引起岩石之间的互相碰撞和摩擦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等自然因素都会引起岩石碎裂、不断变小。

问题:

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岩石越变越小,最后会变成什么呢?

拓展:

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科学阅读”资料,了解自然界中岩石的变化过程,然后用自己语言向同学介绍。

活动:

学生进行科学阅读,并向同组同学介绍岩石的变化过程及阅读心得。

总结:

通过科学阅读,我们知道了岩石在阳光、流水、风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慢慢地碎裂,越变越小。

巨大的岩石块会变成碎石,再由碎石变成沙粒,最终形成颗粒更细小的土壤。

由坚硬的岩石变为疏松的土壤,通常都要经历非常漫长的变化过程,我们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土壤资源。

七、板书设计

昼夜温差变化

第11课岩石碎裂了

岩石之间互相碰撞、摩擦植物根系生长

岩石碎裂碎石沙粒土壤

……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5课声音的高低教案教学设计

 

第15课《声音的高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3课。

声音的高低相对声音的强弱是一个难点,不仅是因为通过观察来判断声音的高低比判断声音的强弱难,而且更是因为通过观察物体的振动,来发现振动快慢与产生声音高低之间的联系也是很困难的。

本课有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主要是让学生观察琴弦振动的快慢与发出的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从而认识声音具有高低不同的特征。

并在观察中将琴弦的长度差异与振动的快慢及产生声音的高低联系起来。

活动2主要是引导学生尝试用各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二、学情分析

大多数的学生对声音高低的区分是不清晰的,但也有少部分同学因为学习乐器而对高音和低音能够较好地区分。

虽然学过乐器的学生能够区分出高音和低音,但他们对物体振动快慢与产生声音高低的联系也不是很了解。

所以本课主要分为两个层次,首先要通过感官辨识声音的高低,即能够描述高音和低音的特点。

其次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实验观察物体的振动与产生声音的高低的联系,从而掌握与声音高低有关的科学概念。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关键的环节、关键的特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描述、去总结,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活动2的完成应该更多的是一种探究和尝试,大胆动手多做尝试是这个活动的特点,四年级的学生完成活动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有高低之分。

2.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声,感知声音的高低变化。

3.了解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2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4.对声音变化产生探究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观察,辨识声音的高低;发现物体振动速度和产生声音高低的联系。

教学难点:

认识到物体振动速度越快,产生的声音就越高,反之声音就越低。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课件、相关图片、橡皮筋琴、铝板琴、课件等。

学具准备:

长短、厚薄不同的木片、长短不同试管、大小不同的盒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

出示本课课题与驱动情景:

乐器展示,发现琴弦有长有短。

问题:

为什么竖琴的弦长短不同?

驱动任务:

长短不同的琴弦(发声部位)是不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呢?

(二)活动探究1.活动1:

琴弦的秘密

问题:

长短不同的琴弦是不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呢?

交流: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归纳板书(声音强弱、高低等)。

活动:

自制橡皮筋琴模拟竖琴或钢琴不同长度的琴弦。

再弹奏长短不同的琴弦,观察橡皮筋振动的特点与发出的声音特点。

汇报:

分组汇报发现,教师归纳板书。

小结:

橡皮筋振动得快,发出声音高;橡皮筋振动得慢,发出声音低。

问题:

声音的高低与强弱有什么区别?

演示:

用铝板琴(电子琴等)演示发出高低与强弱不同的声音,学生仔细听并进行描述。

小结:

高音比较尖锐,低音比较低沉;高音、低音都可以有强弱。

2.活动2:

高低不同的声音

问题:

如何让不同的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猜一猜自己带来的不同物体能发出

高音还是低音?

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

活动:

试一试让长短、厚薄不同的木片,长短不同试管,大小不同的盒子等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看看与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

汇报:

分组演示、汇报自己小组不同物体的发声效果。

活动:

生活中也有很多高音低音的现象,引导学生分辨。

(PPT演示)警车鸣叫、笛子、蝉鸣、牛叫……

交流:

学生听音后交流。

小结:

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各有自己的特点,大家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就可以有更多的发现。

七、板书设计

长弦

短弦

第15课声音的高低较慢

振动

较快

 

较低:

低沉较高:

尖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