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发展史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9501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1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影艺术发展史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摄影艺术发展史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摄影艺术发展史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摄影艺术发展史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摄影艺术发展史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摄影艺术发展史复习要点.docx

《摄影艺术发展史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影艺术发展史复习要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摄影艺术发展史复习要点.docx

摄影艺术发展史复习要点

摄影艺术发展简史要点

所谓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

所谓流派,是指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在共同的理论旗帜下,所形成的具有相同创作风格特点的派别或群体。

摄影艺术风格与流派发展的两条道路:

一条是与绘画艺术同步发展并且深受绘画影响的画意主义摄影;另一条是遵循摄影自身规律寻找摄影自己语言的写实主义摄影。

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20年代早期,风格与流派的脉络比较清晰,此后就很难归纳了。

但是在创作手法上和艺术风格上,依然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创作领域,摄影大师们不同的追求。

一、画意主义摄影

1、画意主义摄影的发端:

高艺术摄影

高艺术摄影派,受绘画领域拉斐尔前派影响,在选取题材方面要求崇高而富有诗意,力求哲理、感伤,以阐述精神与道德观念。

创作风格:

彻底摒弃现实生活,画面上不能出现日常生活场景。

主题宏大,富于哲理。

多从历史传说、《圣经》、流行诗歌里寻找题材。

希尔(DavidOctaviusHill)(1802—1870)是早期著名的画意主义摄影师,他运用碘化银照相纸拍摄了许多优秀的肖像照片,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希尔的人像摄影,是最早在画意主义摄影中带有写实特点的作品。

瑞典摄影家雷兰德(OscarGustaveReilander,1813-1875)被后世尊为“艺术摄影之父”,他的代表作是《人生两条路》(又译《两种生活方式》)。

这是一幅16×31英寸的照片,模仿拉斐尔《雅典学院》的绘画风格,以道德寓意为题材,构图颇具有诗意,左边是勤勉,右边是娱乐,中间是悔恨。

照片根据北欧的一个古老传说,老父亲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个儿子满怀信心地走向了勤奋好学、成家信教的生活道路,另一个则滑向了懒惰好色、酗酒赌博的深渊。

这张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摄影作品在展出时引起了极大轰动,获得了社会舆论的普遍赞赏。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对《人生的两条道路》的象征意义评价极高,专门把这张照片购买下来,送给丈夫艾伯特公爵。

此后,运用专业模特进行大型作品的摄影创作也逐渐成为一种风气。

同时期的英国摄影家罗宾逊(HenryPeachRobinson,1830—1901)与雷兰德齐名。

他的代表作《芳魂欲逝》(又译作《弥留》)是在雷兰德著名的《人生的两条道路》展出后的第二年创作的,画面当中那位奄奄一息的少女是由模特来扮演的。

罗宾逊深受雷兰德的影响,以“制作组合照片的高手”而著称。

他的照片合成技法,为后来电影艺术先驱梅里哀的电影合成特技,提供了摄影技术的依据,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创作手法:

先构思情节,再布置场景,接着导演情景,然后经过各个局部的拍摄,经过暗房制作,最后剪辑拼接各个局部画面成为一个整体。

艺术观念需要理论支撑。

1869年,罗宾逊发表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将摄影技术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做了明确的说明,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提出:

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无疑启示出更高的目标,使得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

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步。

因为摄影技术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也只是一种引领到更高的目标的前提条件而已。

1884年,他又出版了一本《照片的构图法》一书。

这两本书当时被当作艺术摄影的指导书籍,同时也是最早的摄影美学名著。

高艺术摄影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使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在摄影术诞生初期,由于器材笨重,工艺复杂,绘画派摄影家们实验了多种制作技巧,创造了各种模仿绘画式的摄影方法,为摄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高艺术摄影作品有明显的矫揉造作,它只模仿了一种已有的艺术而放弃了生活的新鲜生动性。

高艺术摄影通过剪辑与合成来拼凑照片,题材陈旧,内容空虚,必然陷入学院派绘画伤感情调的泥坑。

早期摄影史上,还有一位杰出的女摄影家——卡梅隆夫人。

1863年,卡梅隆48岁的时候,女儿送给她一架照相机,从而改变了她的后半生。

这时距摄影术诞生刚刚二十年。

在将近二十年的摄影创作活动中,卡梅隆独具匠心地拍摄了一种用人物化妆扮演的希腊神话中的“神”或“人”。

例如他把年幼的儿子化妆成爱神丘比特;侄女扮成魔鬼奇尔克等。

她还为田纳逊所著的《国王亚瑟田园生活故事》拍摄了大量插图。

卡梅隆夫人在摄影史上留下来更重要的作品,还是“名人肖像”。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作为一名业余摄影师,卡梅隆夫人之所以被载入世界摄影大师的目录中,完全来自于她在肖像摄影方面的巨大贡献。

她是以“特写镜头”表现人物的开创者。

在摄影时,她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对被摄者的观察、认识、感受和理解中,洞察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

卡梅隆的创作不拘一格,有时故意选用低质镜头,把人物轮廓照得模糊。

她还别出心裁,减少曝光,以便在名人脸部造成戏剧性的效果。

卡梅隆的代表作《赫舍尔爵士像》,用大光比和浓重的阴影,把人物性格特点勾勒刻画的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2、印象派摄影

印象派摄影是从印象派绘画中得到灵感的。

19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绘画印象派运动在法国盛行,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Monet)和雷诺阿(Renoir)为了反对绘画的陈规陋习,力求再现那些在充满光线的气氛中,传达物体的视觉印象的色彩。

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在摄影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188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

绘画派高艺术摄影家罗宾逊在其影响下,提出了“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开始提倡“软调”摄影。

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

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像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

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像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有的摄影家在拍摄前,先把纹理很粗的干版表面曝光一会儿,以减少画面中的逼真效果,或是干脆在拍摄时摇动三脚架,让画面产生轻微的模糊、柔化效果。

1890年,英国摄影家乔治·戴维森(GeorgeDavison,1856—1930)在一次关于“摄影的印象派”讲座中坚持认为,尽管锐度和清晰度对一些照片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它们也可能完全用不着。

他认为决定性因素是摄影师在艺术上的观念。

为了说明他的观点,他展出了一幅用针孔拍摄的经典摄影作品《洋葱田》。

从总体上看,印象派摄影作品营造了一种浪漫的风格,从而与传统的画意摄影形成了迥然的区别。

印象派著名摄影家还有奥地利摄影家海因里希·库恩等。

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之为"仿画派"。

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

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

3、纯粹派摄影

又称直接摄影派,是在与“高级艺术摄影”对立中产生的分离主义流派,也是20世纪众多画意摄影流派中实力最强、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摄影流派。

发起人是被称为“现代摄影之父”的施蒂格利茨(AlfredStieglitz,1864—1946),主要骨干有爱德华·韦斯顿、安塞尔·亚当斯等。

风格特点:

细致描绘和逼真表现那些现实的、客观的、具有丰富细节和生动形式特征的事物,用摄影的眼光去发现平凡事物中隐含的惊心动魄的美。

施蒂格利茨:

《统舱》

起初,施蒂格利兹也是20世纪初画意摄影的拥护者,随时关注着美术界的新动向,并设想着摄影艺术的发展前景。

他十分了解照相机本身所具有的对现实生活“写真”的能力,由于他对被摄体的准确把握,使他的静物摄影具有了造型主义的倾向。

这些都是在19世纪画意派摄影中完全看不到的新鲜气息。

1902年,施蒂格利兹创办了一个新团体“摄影分裂派”,举起了与传统的画意摄影分离的大旗,提出了革新的创作理念。

他要求摒弃画意摄影中的模仿绘画手法,提出了纯粹摄影的理论,强调摄影不仅在技术手法上,同时也在表达个体的个性意义上,更多地考虑摄影本身的规律和特点,使摄影更纯粹化,独立于绘画之外。

这幅《终点站》正是实践他的创作主张的精彩之作。

施蒂格利茨:

《终点站》

1905年,施蒂格利兹在纽约第五街291号开设了一个小型的摄影分裂派展览厅,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291展厅”。

他一方面在展厅里不断推出富有个性的会员作品,另外又不失时机地介绍当时新兴的美术作品。

在施蒂格利兹的倡导下,摄影分裂主义的成员还不断地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种展览,使许多人在其影响下成长起来。

摄影分离主义一直延续到1917年“291展厅”的关闭。

4、f/64小组的创作

美国直接摄影的新现实主义创作最终促成了在摄影史上颇具影响的摄影团体的建立,这就是对世界摄影流派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的f/64小组。

这一小组的创作也代表了新现实主义摄影的最高成就。

1932年,电影摄影师威拉德·凡·代克联合韦斯顿、亚当斯、坎宁汉等,成立了“f/64小组”(Groupf/64)“f/64”是大型技术相机上最小一级光圈,这个组织的定名就是他们艺术主张的宣言。

他们主张用很小的光孔,获得较长的景深和极好的清晰度,反对一切柔焦和模糊细节的创作手法,并用大底片来保证精细的纹理层次表现。

因此,f/64小组成员作品的艺术特色是影像纹理细腻,层次丰富,黑白分明。

这个摄影团体的成员始终带着一种使命感,以揭示大自然风貌的真相为已任。

虽然从表面上看,f/64只是对技术手段的强化和极端,而实际上它是与画意摄影的直接交锋,是在艺术理念上的突破。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Weston,1886—1958)在摄影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在他去世后人们尊称他为“摄影界的毕加索”。

韦斯顿的早期作品也具有画意主义特点。

1925年以后,他由画意风光和人像摄影转而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用近摄的造型手法,突出而又精细地刻画被摄物体的结构或表面质感,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不去追求那些不平凡的题材,而是要把平凡的事物变成不平凡的作品。

”这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座右铭。

所谓韦斯顿风格,就是记录真实世界的“纯摄影”风格。

他认为,摄影必须记录真实的世界,反映出现实的人生。

在拍摄真实世界的题材时,要经过严格的选择,去芜存菁,再加上摄影家的想象,也就是要使作品同时具有“真”与“美”的品格。

在摄影表现上,韦斯顿认为摄影艺术不仅要表现出客观事物的内涵和本质,而且更要注重于对象的外在形式和质感。

韦斯顿甚至认为形式更重要一些。

他认为通过摄影家慧眼独具地对事物外形,细节的发现,可以产生一种常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他认为:

“形是无处不在的”。

一方面,要敏锐地观察去发现它,再用精确的纯摄影的方法把它如实地表现出来。

他所使用的工具和具体技术是采用大尺寸底片(8×10英寸)和极小的光圈,把景物从近景到远景都拍摄得清晰、鲜明,超出肉眼所能辨别的清晰细致程度。

正像他所说的:

“同人类的眼睛相比,照相机的镜头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

但人们为什么不想利用它呢?

”他正是要利用这种功能,给人类带来生理机制所不能见到的却又实际存在的真实的“美”。

韦斯顿说:

“要尽量努力做到正确描写,一定要让石头看起来很坚固,树皮看起来很粗糙,肉体看起来很滋润。

在他的拍摄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独到的技巧:

1、拍摄时一律用小光圈,大底片;

2、所拍摄的底片,不经放大,直接印象;

3、不要修饰和裁剪。

一切影调、层次、纹理、构图,都由拍摄时所用的镜头,光线和曝光条件决定。

爱德华·韦斯顿:

《青椒30号》

安塞尔·亚当斯(AnselAdams,1902—1984)是世界摄影史上一位传奇人物。

在他享年82岁高龄的岁月中,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为“大众化”的摄影家。

亚当斯曾经破例成为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79年9月3日),还出任主角,演了五集的电视影集《摄影——锐不可当的艺术》(Photography:

TheIncisiveArt)。

他还是美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象征人物,所拍过的风景区,后来成为美国的国家公园。

当他不断地抨击里根政府对环境保护不力时,里根还不得不亲自接见他解释原委。

他那十分有特征的脸孔,四岁时就撞歪的大鼻子,一把浓密花白的络腮胡子,一付宽边的老花眼镜,加上一项西部牛仔的阔边帽,还被印在T恤上,为自然保护者们争先抢购的穿在身上。

亚当斯使自己和摄影在美国都变得十分通俗化,也十分有商业价值,他的摄影书已印了上百万册,在美国的超级市场都可以买到。

安塞尔·亚当斯更重要的是美国最著名的风光摄影大师,从事摄影活动60余年,现存底片达3万余张。

他的创作带有明显的纯粹派和新即物主义的倾向,最能代表“f/64”的特色。

他的风光作品纹理细腻而清晰,影调鲜明而丰富,有一种冷峻、肃穆而又庄严的乐感。

在他60多年的摄影创作活动中,一直以风景摄影作品驰名环宇。

可以说亚当斯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与韦斯顿截然不同的是,他的视野极广,从不局限在细枝末节的微观世界,而是具有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

他的风景照片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画面上没有人物,与社会、历史不发生联系,也没有新闻要素,但是他的作品所表现的美感,是超乎人的一般感受的。

他从青年时代就迷恋着的约塞米蒂,这里的风景是他创作的不竭的源泉。

更有趣的是亚当斯拍摄的富有诗意的约塞米蒂的风景摄影作品,不仅使这里吸引了千百万游人,使亚当斯获得有“约塞米蒂大师”的声誉,而且使得美国国会在1916年通过了国家公园法,开辟约塞米蒂为国家公园。

亚当斯发展和完善了一套十分科学、精密地控制影调的制作技法:

区域曝光法(ZoneSystem),这为在摄影创作实践中如何将摄影技术和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范本。

亚当斯还结合了施蒂格利兹的“等价”、韦斯顿的“前视”的观念,提出了“预先想象”的观点,使他在拍摄的时候能预先知道色调,来决定曝光和冲洗放大的时间。

也就是说在未正式拍摄之前,先在自己的脑海中对所要拍摄的物体有意识地形成一个最后要得到的影像,这就要求在创作的时候,不但要接触被摄体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洞察被摄体所能表现的潜在影像。

1976年出版的美国《摄影小百科》提到亚当斯时这样说:

“当你站在一张安塞尔·亚当斯的照片前,就无法不被他那技术上的纯粹铺张与华丽所淹没,那实质上没有粒子的照片,提供了外观无限丰富层次的色调,从纯白色到漆黑。

”他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作品风格建立在技术上的比重最高的一位摄影家了。

亚当斯把放大照片当成一种艺术表现,他说:

“我的摄影生活是钟摆,拍照和放大是钟摆的两端。

彩色摄影对于亚当斯来说仅仅是黑白摄影的草图,对于真实感的表现和追求并不是亚当斯的本意。

亚当斯认为,从充满着色彩,满载着信息的现实世界之中,如何通过选择和选取来将之置换为黑白照片才是最重要的。

安塞尔·亚当斯《月升》

4、爱德华·施泰肯(EdwardSteichen,1879—1973)与《人类大家庭》。

人们普遍认为,爱德华·施泰肯是20世纪对摄影有突出贡献和影响的人物,甚至有人说,他的一生显示了一部20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史。

这是因为施泰肯一生丰富的创造历程所涉猎的范围博大精深。

在漫长的一生中,他以各种风格从事黑白和彩色摄影,他的题材包括人像、风光、时装、广告以至舞蹈和雕塑。

他的早期作品显示了对柔焦画意摄影的精通,但随后他和施蒂格利兹一起举起了“摄影分裂主义”的大旗,成了“直接”摄影和新纪实主义的倡导者,以至后来“抽象构成派”的特点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用施泰肯自己的话说是:

“每隔十年,人就应该鞭策自己,好使自我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施泰肯对摄影的贡献不仅表现在早期的摄影实践上,还包括他出色的组织能力。

二战后,他以摄影方面的丰富阅历和成就,担任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

这之后的15年里,他先后为美国及全世界的摄影家们,举办了包括《人类大家庭》在内的近50次具有影响的影展,成为摄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1956年,为了庆祝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创建25周年,久负盛名的施泰肯举办了一个轰动世界的《人类大家庭》摄影展览。

为准备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摄影展,他从全世界征集的约200万张照片中,精心挑选出了涉及68个国家的273位男女摄影家的503张摄影作品,并在世界上近40个国家和地区巡回展览。

《人类大家庭》以“人”为中心,表现人类怎样生活在世界大家庭中,从诞生、长大、成熟、直到衰老以至死亡的过程。

这些照片展现了人类生活各方面的状况,从分娩、成长、婚恋、疾病、死亡这些生命的自然过程到人们的生产、文化、娱乐、悲悯、信仰等方面的活动或表现,目的在于增强人类的相互认识和了解。

《人类大家庭》摄影展览不仅传播了施泰肯“人类生而平等”的思想,同时也证明了摄影艺术是一种最通俗易懂的世界语言和最富于真情实感的艺术。

大批评家罗兰·巴特认为影展只是在反复表达一首不朽的关于诞生的抒情诗,存在着当时摄影表达中普遍存在的空洞与浮泛的问题。

以至于他认为除了死亡和出生不断出现,整个摄影展什么都没告诉观众,是“照相技术的失败”。

《人类大家庭》一书至今仍是最畅销的摄影出版物之一。

普通读者从中看到的是一种胸怀全人类的共同信念,相信并歌颂普通人生的纯粹动机和非凡气度。

尤金·史密斯:

《走向天堂花园》(1946)

5、抽象派摄影

产生的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心灵的残害在艺术领域的反映,对现实的失望,艺术对形式秩序的追求成为避难所。

艺术家在这里寻找慰藉。

创作原则:

在作品里抽离现实生活,只提炼现实图景中的纯粹形式元素,使之成为摄影的主要内容。

风格特点:

是画意主义摄影的现代表现形式,关注的是现代人的心理现实,在审美上有回归儿童的纯真、向音乐艺术靠拢的倾向。

 在作品中,被摄物体只不过是被艺术家借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旋律”的音符。

6、超现实主义摄影

产生的背景:

二次大战后,人们对现实极度失望、恐惧,一部分摄影家只好将其在作品里表现为撕裂、挣扎、逃避与沉思,将现实与幻象结合在一个具体的摄影作品里。

创作手法:

组合画面。

直接摄影与多底叠放相结合。

最著名的有美国摄影家尤尔斯曼,他被称为“蒙太奇大师”。

达利:

《原子的达利》

二、写实主义摄影

写实主义摄影摒弃了画意主义摄影对风花雪月的诗意描绘,收敛了艺术家个人性情的恣意挥洒。

可贵地保留、弘扬、发挥了摄影的纪实特性,使之上升到美学的高度。

特征与内涵:

关注社会,直面人生,用镜头去讴歌生命的意志与尊严。

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描写,以严谨的创作手法来反映严肃的主题。

其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

发展历程:

1、让日常生活进入摄影视野。

街头摄影家:

约翰·汤姆森(JohnThomson,1837——1921)

汤姆森将镜头深入城市街道中的人们生活状况,专门拍摄贫穷阶层的生活状态,因此又被称为是卓越的“街头摄影家”。

这种对“危险阶层”深表同情的照片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是一个大胆的举动,也因此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这些以当时的凹版印刷工艺印制的照片加上作家史密斯详尽而生动的文字说明,于1877年刊登在每月发行的系列摄影集《伦敦街道生活》上,使其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

汤姆森的创作完全尊重生活的原生态,而且能够掌握住每个人的神情。

人物与环境的恰当处理使他的作品具有十分动人的生活情趣,也为当时的历史留下了最生动的形象资料。

2、报道摄影,摄影与新闻报道的结合。

3、“天下第一的摄影团体”——马格南图片社,尤金·史密斯,毕肖夫,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马克·里布。

4、布列松与“堪的”派:

公正、客观、坦率,真实、自然、生动。

5、写实主义摄影的一枝奇葩——战地纪实摄影,从芬顿、布雷迪到卡帕。

英国著名的战争摄影家罗杰·芬顿(RogerFenton,1819—1869),在意大利统一的初期,拍摄了克里米亚战争,并于1855年编辑了一本载有360幅照片的影册,并被书商卖给一位爱好者,从而得以复制成木刻,刊印在《伦敦新闻画报》上。

在美国国内战争期间,马修·布雷迪(MathewBrady,1823—1896)与助手加德纳(AlexanderGardner,1821—1882)自发地投入到战争摄影中去,并于1886年完成了《战争纪实》一书,当时尚未有丝网印刷,照片只能贴在纸上装订成册。

《战争纪实》由两本贴有100张照片的相册组成。

今天,布雷迪和加德纳的纪实摄影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而布雷迪的学生奥沙利文拍摄的《死亡的收获》更是成为美国国内战争的经典之作。

布雷迪和他的战地摄影家们所记录的影像,如今已经成为美国最宝贵的历史文献。

罗伯特·卡帕

6、摄影的人文关怀——社会纪实摄影,刘易斯·海因,FSA小组的斯特莱卡教授与多萝西娅·兰格。

刘易斯·海因(LewisHine,1874—1940),1874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他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社会阅历:

中学毕业后在装潢工厂、服装站、滤水器公司做过工,学过绘画、雕刻、速记。

在芝加哥大学读的是植物学和生物学,随后又在纽约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的社会学。

这些都成为他进行摄影创作的良好基础。

海因说:

“我想要做两件,我想要表现应予纠正的事情,我想要表现那些应予赞赏的事情。

”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是以摄影艺术作为消遣品,或者自我陶醉的工具,而是怀着崇高的社会目的,运用摄影艺术来改造社会。

他的摄影为揭露劳动者所身受的残酷剥削和非人待遇,维护劳动者的尊严和价值,进行了近40年不懈的摄影艺术劳动。

从来没有人像海因那样纪录了美国整整一个时代的基本精神。

摄影艺术作品最伟大的活力、最深刻的内涵乃是反映现实、揭示时代精神,这也是从海因的作品中可资吸取的宝贵的摄影学思想。

海因从许多方面开辟了社会纪实摄影的传统。

他主张,纪实决非是由于感觉和兴趣而创作的。

他是第一位提出“纪实的宗旨是现实主义精神与方法相结合”观点的摄影家。

海因的纪实摄影还多采用“摄影小说”的形式来进行。

他的纪实不仅仅是让人们去欣赏,也让人们去思考。

他把纪实本身理解为“让照片来说话”。

这些创作理念直到今天也是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的。

刘易斯·海因:

《纺织厂的女童工》

FSA摄影纪实运动

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市场倒闭,这是持续了整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的开始。

自1932-1936年的持续数年的大干旱,袭击了美国中部农业区,造成了严重的饥荒。

新的灾难使农民不得不往西迁移。

临时住在公路旁边的帐篷或贫民窟里。

为此,美国政府设立了一个“迁居管理处”,去帮助这些不幸的人们。

1935年,改名为“农业安全局”,简称FSA。

为了使全国人民都能看到这些农村贫民窟的悲惨情况,FSA先后雇了大约30名摄影家,把那里的情况拍摄了下来,同时,还拍了一些有钱的美国人在迈阿密度假的情况,作为两种生活方式的鲜明对比。

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FSA摄影纪实运动。

这也使得农业安全局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因社会纪实摄影成名的社会机构。

它是以政府直属机关为中心,有组织,有计划地长期开展的一项运动。

FSA的纪实运动是在FSA的资料部部长斯特莱卡的领导下形成的集团整体。

它是在被称为斯特莱卡方式的基础上展开的。

在拍摄前,斯特莱卡都要求摄影家们详细阅读相关的各种资料,制定详细的、完备的拍摄计划,并善于利用自己的应变能力对付各种突发事件。

他要求在环境与时代密切相关中突出主题,并利用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不能凭借表面现象去获取主题,要从社会意义中去体验、感受,从而使这一时期的社会纪实摄影具备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强有力的社会穿透力。

截止到被战时情报局合并的7年间,FSA共拍摄了20万张照片。

它们全面、细致地反映了经济萧条的全貌,成为反映那个历史时期珍贵的资料。

可以说,至今为止,在摄影史上还没有一项运动能与FSA相提并论。

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Lange,1895—1965)是FSA的摄影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也是唯一的女性摄影家。

美国著名的摄影史学家哈蒙德·纽霍尔在他写的《摄影巨匠们》一书中,将兰格列为该书中唯一的女性摄影家。

摄影巨人斯泰肯称赞她是“古往今来,成就最高、最伟大的纪实摄影家”。

这充分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