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思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8516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思考.docx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思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思考.docx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思考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思考

2009-12-8作者:

福建闽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黄鸿鸿点击:

69

本文要点:

本文认为要从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进一步审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告别贴牌、打造品牌,还原属性、形成体系,面向基层、通向农村,发展重心、重在落实等策略性思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这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着教育的和谐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手段。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①。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至今已成为重点发展的教育领域。

据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快报》,2005年我国共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2273所,其中普通高校1792所。

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701所,高职高专院校1091所。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3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

其中高职高专在校生数已从1998年的117万增长到2005年712.96万,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6%②。

但是,十分尴尬的是,这些年来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形势日趋紧张,而同时社会上“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高薪难聘高技能人才”

-----------

作者简介:

黄鸿鸿(1963--),福建省惠安县人,闽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的呼声也日益强烈。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99个城市今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统计分析,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应求。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

其中,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高级技能人员,其求人倍率分别是2.08、1.96、1.71③。

一方面,高职高专规模已如此之大,毕业生却难出去,而另一方面,生产建设领域在高喊“技工荒”。

有资料显示,2006年有60%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2005年就业率是72.6%;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甚至有本科生回炉读中职的怪现象④。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急需高技能人才,而应当培养高技能人才、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却不太认可。

这就是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

这一尴尬而矛盾的局面十分需要我们冷静、认真、深刻的去反思,并从和谐社会建设的视野去审视、去解决。

一、告别贴牌、打造品牌

造成上述尴尬而矛盾局面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

我认为,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总体上还是贴牌的,这是根本原因之一。

当然也不能否认,已经涌现了一批办学成绩卓著的高职院校。

为什么说目前的高职总体是贴牌的?

主要表现在,1、从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看,首先是政府贴了牌,所以一夜之间我国高职教育就“半壁江山”了。

20世纪后期,我国职业大学出现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而后教育统计中突然有了占高等教育规模50%的高等职业教育,对此我们还记忆犹新。

“三改一补”、“三教统筹”等等,方向都对,但同时,在高职发展上,政府给贴上这标牌了,而办学主体还没有实现实质性的跟进。

一种模式的教育,并不是我们给贴上另一种标牌就会自动变成另一种模式教育的。

仅就福建省看,目前高职高专有50所(含公办、民办,不含成人高校),其中老高职高专仅7所,其余43所全是近5年间在特殊政策背景中,由中专升格、成人高校改制以及社会力量创办起来的,因此,实际的办学状态可想而知。

一所中专办学水平高就把它升格,贴上高职的牌,但要成为真正的高职,并非贴牌这么简单,其过程绝非一蹴而就。

2、总的看,目前的高职院校可以说是量多且杂、质则亟待提高。

根据教育部要求,现在起高职院校陆续在接受教学水平评估,从专家评估反馈看,已申报参加评估的尚且还有不少问题,个别甚至还十分薄弱,由此可推断总体的办学状况。

而院校量多也造成内部恶性竞争,有的已经难以为继。

高职教育是什么、怎么办、培养什么人才、为什么服务?

这些问题在很多高职院校还是不十分清晰的问题,有的院校只是为办学而办学,还没有意识也没有条件和能力来弄清这些高职办学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办学就缺乏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

3、办学条件、培养过程普通化,专业设置雷同化。

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偏颇,类型特色不明显,也就难怪毕业生就业率低、社会不认可了。

4、目前高职院校的多数学生是迫于高考分数等种种原因而成为高职生的,这是他们不得不而非主动自觉的选择,在目前招生体制下,他们要么把自己只看作大专生而非高职生,关心的是专升本而非高职生该怎么念,要么就稀里糊涂的随着大流。

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而目前高职生的这种状态,高职的培养目标如何能有效实现?

所以从教育对象看,目前的高职学生多数也只是外部给他们贴上了高职的标牌而已。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呼唤大批高技能人才,呼唤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高职教育发展的尴尬局面亟需改变。

当前,高职教育要跨越贴牌误区和困境,要着力打造品牌。

只有打造形成良好品牌,高职教育才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才能真正奠定其地位。

我认为,形成品牌的基本要素主要是优质和受欢迎两方面。

高职教育当前要致力于优良品质的锤炼和提升,切实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也要推动政府创造环境、努力促进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接受和认可,更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受欢迎度。

我也认为,根据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必然发生洗牌,也许,也必须在洗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品牌。

二、还原属性、形成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要告别贴牌、打造品牌,十分重要的前提是对自身本质属性及其特征的正确理解。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人们还有不少的困惑,实际发展面临种种问题。

缺乏特色,管理及教学过程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依附,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的模糊等等,根源在于本质属性的理解偏差。

在目前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过程中,教育实践的很多问题需要得到理论上的解析,必须继续深入研究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问题。

只有其本质属性得到科学合理的解析,实践中的很多问题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高职教育也才能健康顺利发展,才能办出特色,办出质量。

质量和类型、特色是相联系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6年制订颁布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

1997年又推出修订后的新版。

修订版将属于高等教育的第五层次(高等教育第一阶段)划分为A、B两类,5A是“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需要高精技术专业的课程”,5B则是“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对高等教育的这一界定,标志着以培养科学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为主的5A类高等教育以及以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为主的5B类高等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结构的两个基本方面。

也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不是某一国家的偶然现象,而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类型上,属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类型,有其特殊性,不能用普通高等教育来替代。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它强调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

同时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高层次,它有职业教育的共性,又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别,主要区别应在于所掌握的理论及实践技术中的科技文化含量与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社会需求较大的技术型人才和高智能的技能型人才,而非普通高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也不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一般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应包括以下方面:

――教育对象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的招收对象是整个高中阶段各类型不同学校毕业生,也就是教育对象的文化基础应当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应当考虑文化理论基础与职业实践基础两方面要求。

――培养目标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与管理人才,也就是,要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知识与技能等),为其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路径。

――学习年限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年限应视具体专业而定,强调2-3年的短期学程,但不应仅限于此,还应按专业需要考虑较长的学程。

――授予学历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根据不同的学习年限而有多个学历层次(修订后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就将原版分属不同层次的专科、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归入同一层次,即第五层次),至少应包括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而不仅局限于单一的专科,更不是比普通专科再低一级的补充学制。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是一种教育层次,其办学有着特殊的条件和过程要求,其人才培养必须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客观需要。

2004年教育部已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为高等职业教育明确了发展方向。

当前,还有很多人把高职等同于专科,把高职看作一种层次,如此办学,很多高职就显得“四不象”,把师生都导向到专升本等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普通化、低层次化。

高职教育姓“高”更姓“职”。

当前,我国高职还全面依附于普通高等教育,而与中等职业教育基本是割裂状态,这也是十分不合适的。

职业教育自身也要形成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应当有机地衔接起来,自身也应当多层次化。

三、面向基层、通向农村

高等职业教育要摆脱毕业生就业难等不和谐的发展困境,回归其本质特征要求是关键策略,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特别是要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培养实用人才。

社会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关键,为之培养一线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而且,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不能同步发展,农民素质不能相应提高,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就不能实现。

高等职业教育应当面向农村培养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也必然要通向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特征依然突出,占我国总人口80%左右的农村地区在获得前所未有发展的同时,与城市比较,差距依然巨大。

因此,今后一个相当的时期,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重大措施。

而当前,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人才资源匮乏,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之一,已成为制约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据调查资料,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只有88万,而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了60%,平均万亩土地仅有0.8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16个技术人员。

在美国,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2年,我国只有5年。

在美国,一项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只要1.5年时间,而在我国平均需要6年。

人类文明已经历了以土地和人力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形态、以机器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形态,现在,正在迈向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形态。

然而,我国广大农村总体上仍然处于农业经济形态。

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就要推进其经济形态转变。

在这过程中,农村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全面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是关键。

我国教育应该从目标、内容、形式、结构和布局等诸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使高等教育面向基层通向农村。

而通向农村的高等教育首先应当是高等职业教育,这是农村和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性质、培养目标与任务所决定的。

建国以来,我国建立了专门为农业发展服务的农业院校,但高等教育层次的仅有65所,其中本科院校51所、专科院校14所、中等专业教育层次的有365所,农业教育资源十分有限。

其中人才培养结构也不合理。

上述本科、专科、中专学校的比例是3.6:

1:

26,在校生比例是1.6:

1:

6。

而据专家预测,农业科技人员中具有本科、专科、中专水平专业人才之比以1:

2:

3的金字塔结构为宜⑤。

所以,单就农业专门院校看,也先不论这些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否到农村从事专业工作,目前尤其缺乏的是专科层次人才。

当前,三农问题是我国重中之重的问题,科教兴农则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策略,我国正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与应用,需要大批高中级专业人才,更需要大批实用技术人才。

这也正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

应当铺架桥梁让高等职业教育通向农村。

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地面向基层通向农村,就会有更广阔的天地,才能真正焕发生机和活力,而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才有适合的智力支持系统。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越接近基层、越接近实际,就越有利于实现其培养目标,发挥其作用。

也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调整服务面向,为农村和农业发展服务,这必将是它的新增长点。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要通向农村,首先要解决好:

社会的价值观念取向、政府的政策取向、院校办学的城市取向等问题。

要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确立为农村文明建设服务的目标。

政府也必须为高职通向农村提供适宜的政策与机制保障。

要创造条件举办农村社区职业学院,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进一步下移。

特别是要切实改革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确保高等职业教育能够真正通向农村。

四、发展重心、重在落实

世纪之交时,我国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76%骤升至2005年的21%。

从理论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了大众化阶段。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大量发展的是职业性、应用性的高等教育。

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大力发展的主体更是现实的选择。

从现实需求的角度看,高技能人才短缺、从业劳动者职业素质偏低等问题,都充分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心必须是高等职业教育。

从近年的招生情况看,高职是发展重心已经体现了(见图1),现在的关键是要落到实处,克服虚高浮肿。

图1高等职业教育(含专科)招生与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情况⑥

国家已经确立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但实际上,要真正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还需要从具体政策以及管理体制上加以保障。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要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还要靠正确的政策、措施来推动,而且,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与认识问题,也必须从政策与管理的层面上加以解决。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标准、课程组织与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与方法、办学条件要求等等与普通高等教育应有显著的区别,而且,作为同一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应当有机衔接,如何在政策与管理体制上予以促进?

与此相联系的,目前的招生体制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吗?

虽然有不少高职招生的改革举措,但高职生源主体还是一次高考、一套考卷中的成绩居于后位的考生。

这客观上也造成高职与末流、差生相联系。

又如,高等职业教育的收费标准合适吗?

教育成本分担是必然方向,但横向对比,我国的高职收费却比普通本科教育高,曾经一度高出很多,这是十分不合理的。

国外的高职院校学制短,收费较低廉,较好地适应了广大中低阶层子女就学的需要,这类院校因此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大众性应当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如果高职收费太高,其大众性就无法体现。

高等职业教育大众性的最重要意义就是要使广大社会成员不分经济文化背景、民族、性别、年龄都享有接受高职教育的权利。

从理论上看,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主体,它的主要动力不是高职教育本身的要求,而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成员个人的要求。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无论在收费或其他方面都应具有最为广泛的适应性。

高职高收费,必然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发生很多的负面效应。

这种政策的不合理不合适,根源就在于对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社会需求与现实的片面理解。

关键在于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政府投入少,没有建立合理的高职发展责任机制,因而就把部分成本不合理地都转嫁给了学生及其学生家长。

图2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和职业教育经费总支出变化情况⑦

总的说,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发展的重心,政策已明确,但真正体现和落实还是个大问题,图2可以有参考结论。

办学模式转变与改革,建立企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等等,都十分重要,但在目前情况下,政府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与主渠道作用应当充分体现。

应当从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

根据教育体制改革精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责任在地方政府。

高职院校客观上更直接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地方政府理应负起直接、主要的发展责任。

但是,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也不少,比如,各地市政府普遍缺乏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更是新的课题,因此在主办过程中,行政主导突出,随意性大,往往出现没有按照教育发展要求与规律去进行管理、去发展的现象。

这几年高职院校有如雨后春笋,地方办行业办还有民办,老高校也在办,各路高职办学大军无论在办学指导思想,还是师资设备条件等方面差异很大,各有各的问题。

对于目前高职办学的现状,不可否认,总体是有规模、欠质量。

大批原来的高职升本去了,大量新的高职办了起来,几乎都是在中专或其他力量很弱的成人高校基础上改建而成,以及社会力量办学,这种办学现状确实难以让社会信服高职的质量,而且这种看似生机勃勃的办学态势中也存在竞争无序、招生办学秩序混乱等现象,同时,多数院校缺师资缺实训设施,专业欠特色,教学一般化,更造成家长学生对高职的怀疑,严重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发达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只是规模的庞大,更在于其内涵,在于其质量和特色。

对如何办好高等职业教育,我们还缺乏十分明确的认识,高职院校还处在摸着石子过河的探索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正处于从普通高等教育脱胎分离到形成自己特色的过渡转型期,不少院校面临着从中等专业教育的向上提升,不少院校更面临办学理念的重整和规范。

远未形成灵活有效的发展与调节机制,还沿袭着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使产教、校企之间的联合合作难以进展,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供与求严重脱节。

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目标等方面没有经过严格、科学的市场调查和行业分析,陷于主观盲目。

与此相应的,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系统的研究。

这几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低成为突出问题。

这当然也应当辨证地看待。

但是,高职的办学模式与办学水平,其办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适应是突出原因。

有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供不应求,就业率很高,其根本就在于办学定位明晰、富有特色,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紧密。

如果高职的办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再加上水平质量不高,毕业生当然就难以就业。

注释:

①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0-28

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信息处,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教育发展

2006年8A期

③中国教育报2006-9-6

④中国教育报2006-9-6;福建日报2006-6-5

⑤陈戈声,适应新形势、发展农业高职教育[J],北京: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8.4

⑥⑦转引自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3期

从优化社会结构的角度论职业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庄西真

[录入者:

编辑05|时间:

2009-01-18|来源:

本站|浏览:

[10次]

  [摘要]文章论述了职业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其重要性是通过优化社会结构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有利于社会中间阶层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社会结构职业教育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庄西真(1967-),男,山东莒南人,江苏省职教科研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职业技术教育。

(江苏常州213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笔者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重大课题(江苏省教育厅重大招标课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政策分析和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

(课题批准号:

T/2006/07)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5-0005-03    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提法既接续中华民族长期的文化传统,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是我们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鉴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经济急剧增长过程中不断积累而未及缓解的各种矛盾,有可能在这一阶段集中爆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显得格外及时和恰当。

  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要知道什么是和谐社会,然后才有可能提出怎么建设和谐社会的措施和方法。

对于前一个问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即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标准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和谐社会就是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的和谐,主要就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

在现阶段,要解决社会矛盾,治理社会问题,就必须深化改革,制定和创新现有的社会政策,调整社会结构,逐步形成一个以社会中间阶层为主体的呈橄榄形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①那么,又如何调整社会阶层结构呢?

现代社会,在社会阶层结构调整过程中最突出的就是教育成就和职业位置之间的联系。

在所有的工业社会中这种联系都是很有利的。

教育成就的级别和职位的级别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

②也就是说教育(包括职业教育)是影响社会阶层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变化    社会阶层结构是把某个社会中的人群依照某一个或某几个等级维度所进行的阶层划分,③这些维度是存在的,是人们所认识到的收入、财富、权力、社会声望、年龄和种族及其他社会特征的联合。

因为这些等级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劳动分工,同时因为职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职业被作为社会分层尺度的基础。

这表明:

绝大多数社会分层尺度都是依照一个或多个变化的维度形成的职业等级,这种等级的基础是从事此职业的所有个体存在的和被认识到的特征。

这种等级的重要性在于职业在社会资源(例如收入、财富和权力)的占有程度上存在系统性的相异。

  要想优化社会结构,就必须弄明白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是比较合理的社会结构。

传统社会阶层结构,即顶尖底宽的金字塔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极少数人居于社会的上层,而绝大部分人则处于社会的下层,即在财富、权力、声望方面占垄断地位的社会上层规模很小,而贫困者、无权者阶层规模巨大。

这种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是在等级森严、缺乏社会流动、权力与财富合一的社会里维持社会统治的产物。

这样的社会结构通常是不稳定的,阶层、群体之间因为巨大的收入、生活方式等差距容易产生矛盾和摩擦,甚至对立和冲突,也就很难实现社会和谐。

  与此相反,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等级结构,它有庞大的社会中间层,是一种大多数人互利的理想阶层结构。

也就是说,在收入和财富占有方面,社会顶层的巨富者和社会底层的绝对贫困者都是极少数,出现了一个日渐庞大的“中产阶级”。

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社会分配差距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都不会很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也最和谐。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中产阶层在人口中占到40%以上规模时,政治和经济状况就会相对平稳,社会秩序会比较好,比较安定,社会也比较和谐。

  正在高速实现现代化的中国目前也正处在社会阶层结构迅速变化的时期。

改革前“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