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清高导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4187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8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画清高导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漫画清高导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漫画清高导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漫画清高导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漫画清高导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漫画清高导学.docx

《漫画清高导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画清高导学.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漫画清高导学.docx

漫画清高导学

《漫话清高》导读

一、阅读指津

所谓“清高”,辞海解释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应该是含有褒扬之义的。

在中国人的词汇中,凡跟“清”字搭上关系的,往往有称誉的意思,如:

卓越才能者名为清才,志行高洁者称为清士,儒雅文章则说清文,廉洁奉公者颂为清官,纯洁之友情则誉为清交,如今清字与“高”沾上了,想来该是顶量级的称誉了吧,然作者说“高”非是“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总要带上“孤高或孤僻”,甚至是“孤高”。

苏轼有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可谓高矣,又是多么的孤独啊,看来清高是要有一定的代价的,海子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与幸福生活的距离,是一种与现实格格格不入,清高的代价就是“孤独”。

因此“清高”的名声首先落到那些遗世寂居的文人隐士头上。

今天我们学习的北大著名学者金开诚的《漫说清高》,所谓“漫话”就是不拘形式的随意谈论在这一课文里,金开诚先生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二、作者简介

金开诚,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学报》副主编。

现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兼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兼文史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著作有:

《文艺心理学论稿》《文艺心理学概论》《楚辞选注》《屈原辞研究》《艺术丛谈》《谈艺综录》《学术文化随笔》《艺术欣赏之旅》《燕园岁月》《文化古今谈》等二十多种。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

发表书法方面的学术论文有《中国书法艺术特征》《颜真卿书法艺术概论》《北京朝碑版的书法艺术――兼论南北朝两大书法艺术潮流》、《以“狂”继“颠”,气成乎技――怀素自叙帖赏析》《论秦汉简帛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书法艺术的动力与情性》,《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等二十余篇。

合作著有《书法艺术美学》,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等。

作品和传略载入多种辞书。

三、文化随笔 

随笔,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文本解析

1、文眼题解

“漫话”即“漫笔”,是“散”漫无拘束,意兴之所至的随笔。

《漫话清高》是作者就“清高”这这个主题谈的感想。

即清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概念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继续保留产生于漫长的封建社会的这一美德和风度,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具有积极的作用。

2、创作背景

清高,这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时过境迁,无可奈何花落去,“清高”已经随着岁月流逝了。

中国人对于“清高”的情有独钟是毫无疑义的。

在当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中,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作者漫谈“清高”,倡导“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虑”的清高品格,并提出自己新的见勰,这在时下的行文中是难得觅见的。

3、文章主旨

“清高”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个特有概念,同样以“清”构词,并且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个词是“清贫”,它更明确地暗示了“清高”中“清”的含义,那就是对功名富贵的不屑态度。

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批批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杰出人士。

当然,事业上的成功不同于古代的“功名富贵”,但是有类似之处。

那么,如何看待别人的成功呢?

如何在成功面前保持正常、理智的心态呢?

作者在本文开出的一剂方子是“清高”,这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出发点所在。

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不少东西是可以古为今用的,要注意采取和吸收,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社会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4、字词积累

●生字

褒义词(bāo)勾当(gòu)禅让(shàn)

颍水(yǐng)汲(jí)黯(àn)

魏徵(zhēng)怪癖(pǐ)宫阕(què)

罄露(qìng)体恤(Xù)恬淡(tián)

辅佐(zuǒ)模(mó)式羡(xiàn)慕

●多音字辨析

折本

模样

模型

猜度

温度

●形似字辨析

震撼

遗憾

癖好

偏僻

舟楫

揖让

信函

内涵

聪颖

颍水

绿荫

姻缘

●生词

遗世:

避世,超脱世俗。

禅让:

帝王把帝位让给别人。

树立:

建立(多用于抽象的、美好的事情)。

恬淡:

淡泊,不追求名利。

扬弃:

①哲学上指事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

②抛弃。

蓬蒿:

飞蓬和蒿子。

疲软:

①疲乏无力;②指行情价格低落、货物销售不畅或货币汇率呈下降趋势。

寂居:

孤单清冷地独居。

隐士:

隐居不仕的人。

美谈:

人们乐于称道的好事情。

士人:

古代称读书的人。

完人:

指没有缺点的人。

因缘:

本为佛教用语。

指事物赖以存在的各种关系,其中为事物产生或消灭

的主要条件叫“因”,为其辅助条件叫“缘”。

这里是指缘分的意思。

怪癖:

古怪的爱好。

癖,嗜好。

才艺:

才能与技艺。

自负:

自恃,白以为了不起。

业已:

既已,已经。

剧饮:

大量、猛烈地饮酒。

轩冕:

古时卿大夫的车服。

文中代指官位爵禄。

扬弃:

哲学上指事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

物中的消极因素。

这里是抛弃的意思。

实至名归:

实与名都达到了。

梅妻鹤子:

以梅树为妻,以仙鹤为子。

高风亮节:

高尚的品格,坚贞的节操。

德高望重:

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近义词辨析

[传诵传颂]

传诵:

多用美名。

传颂:

多用于事迹。

[度过渡过]

度过:

用于与时间推移有关的情况。

渡过:

专指从此岸到彼岸,也引申为“渡过难关”等。

[树立竖立]

树立:

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物,如“树立榜样”。

竖立:

指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如“门前竖立着一根旗杆”。

[孤独孤僻孤高]

相同点:

都含有孤单的意思。

不同点:

①孤独:

含有独自一个人的意思,如“女儿都不在身边,他感到很孤独”。

②孤僻:

含有孤独怪僻的意思,如“性情孤僻”。

③孤高:

含有高傲,不合群的意思,如“性情孤高”。

[恬退恬淡]

相同点:

都是坦然的意思。

不同点:

①恬退:

含有坦然退出的意思。

②恬淡:

含有淡泊,不追求名利的意思。

[邪斜]

邪,不正常,不正确。

如:

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

斜,与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

如: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显贵富贵]

显贵,名声显赫,地位尊贵,指做了大官。

如:

凡是显贵的人是不大可能得到

清高之名的。

富贵,指又有钱,又有地位。

如:

(陶渊明)归隐田园,以“力耕”谋取“衣食”。

这种情况与富贵绝无因缘。

5、结构层次

这篇讨论传统美德问题的文章,各个部分、各个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以“提出向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全文的结构。

“清高”是一种传统美德。

封建社会称不慕荣利,洁身自好为清高。

今天泛指人品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

文章的第一部分论述封建社会的“清高”。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由“清高”的含义谈起。

第2自然段,先从正、反两个方面解释“清”的意义——为人清白,不搞邪的、歪的。

再从否定、肯定两个角度解释“高”的意义——不同于高风亮节,带有孤独、孤僻、孤高之意。

第2自然段,用“第一个清高之人”许由为例,呼应上文“清高的名声首先总是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头上”,从感性上说明“清高”含有孤高的意思。

第二层,接着谈许由,进一步讨论“清高”的模式。

第3、4两个自然段,谈模式之“实”。

作者指出,清高的人必是不“显贵”、不“富贵”的人。

然后用人们对诸葛亮隐居和出仕的不同评价,用陶渊明先做官,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被历史称为“纯正的清高”,来证明这一点。

第5自然段,谈模式之“名”。

如果说“实”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那么“名”则指人的远播的名声。

作者认为,要取得“清高”之名,就还得具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具有才艺专长。

文章用陶渊明、林逋、倪瓒等人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第三层,第6自然段的头一句话,与第3自然段的末尾一句话照应,“清高”与“高风亮节”相比,不算很高的评价。

本段和第7自然段并列,说明古人评定清高的严格性与模糊性。

首先以李白为例说明“严格”。

因为李白用世之心急切、自负而又缺乏恬退风度,加之做了官便得意,失了官便“傲然”地夸耀过去,所以不被认为清高。

然后以孟浩然为例说明“模糊”。

孟浩然的求援用世之心本也极为明显,但是他对做官又有不在乎的一面,所以孟浩然就被认为是一个清高的样板。

最后,用“由此可见”一句为这一层作结。

文章的第二部分论述当代社会的“清高”。

讨论传统,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传统。

文章的最末一段就是议论“清高”在今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意义。

作者将现代社会的人分为两类:

既富且贵的人和不能发财致富的人一作者认为,维护“清高”的价值,保留一点“清高”的风度,无论对于哪一种人都是有好处的,对于社会也是有好处的。

1、为人清白正直、孤高内涵

2-4、清高拒绝富贵谈古

5、 清高必须有才条件

6-7、评定清高严格而模糊标准

8、“清高”的当代意义论今

6、写作特色

1.写作技法:

(1)思路清晰,过渡自然。

如第l自然段解释了清高的含义后,以“因此,清高的名声首先总是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头上”引出下文的许由和陶渊明。

接下来作者又举李白、孟浩然两例,说明清高标准在人们心目中的严格性、不确定性。

(2)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作者看似漫话清高,实际上行文中融入了个人对现实的深入思考,明谈清高,实则欲从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有概念中,探寻它在现实社会里对现代人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举例丰富,富有文化气息。

作者所举的例子往往是正反对照。

“许由洗耳”是一个主要的、正面的例子,写的较详,其后举出诸葛亮、汲黯等人的例子,写得较略,是反例,作为许由的“清高”行为的对比。

文中所举之人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名人,因而文化气息浓厚,既具说服力,又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2.语言欣赏:

语言精炼又不乏含蓄。

本文通常是在所举的事例后加一些议论性的反语,欲擒故纵,似褒实贬。

如文中叙述完“许由洗耳”的例子后所发议论:

“真不知是什么道理。

”在诸葛亮、陶渊明的例子后的一段话,作者将情感融入这些语句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3.写作借鉴:

(1)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文章先谈什么是清高,然后论述了清高的标准,最后谈清高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分论点,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这对初学议论文的同学们来说,很值得借鉴。

(2)学习本文引经据典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亮”起来。

五、解读过程

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明确:

所谓“清高”,辞海解释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应该是含有褒扬之义的,作者认为“清”即是“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也是有褒赞之义的。

在中国人的词汇中,凡跟“清”字搭上关系的,往往有称誉的意思,如:

卓越才能者名为清才,志行高洁者称为清士,儒雅文章则说清文,廉洁奉公者颂为清官,纯洁之友情则誉为清交,如今清字与“高”沾上了,想来该是顶量级的称誉了吧,然作者说“高”非是“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总要带上“孤高或孤僻”,甚至是“孤高”。

苏轼有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可谓高矣,又是多么的孤独啊,看来清高是要有一定的代价的,海子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与幸福生活的距离,是一种与现实格格格不入,丅高的代价就是“孤独”。

因此“清高”的名声首先落到那些遗世寂居的文人隐士头上。

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

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清高与显贵、富贵无缘”

①许由是传说中第一个清高之士,他因有德有才,而被定为唐尧位置的第一人选,而当天下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却逃之夭夭,而世人却对其行为大加褒赞,长久以来传为美谈。

有德有才者弃天下苍生于不顾,视郑重托付为污染,实在让人想不通,你能想得通吗?

——因为清高在古代是受人赞扬的,而这种美谈又反映了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

②在作者的眼里陶渊明无疑是个古代清高的样板,是个非常突出纯正的清高之士。

回想一下我们学到过的陶渊明的诗文,或许我们能够有个更清晰的感受。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桃花源诗》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以而吹衣,”

——《归去来兮辞》

字里行间饱含对自由的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摆脱官场樊笼的欣喜。

菊花傲霜开放、凌寒不凋;花容艳美、韵致高雅,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深受世人喜爱,也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许由与陶渊明,可见在传统的历史文化心理当中,有才能而不趋同社会主流的且不会获得较多的物质享受(富)和社会地位(贵)的人通常会被评价为“清高”,许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与机会,却不屑为人君;陶不愿做官,却以过人的诗才而扬名——虽然诗才不一定证明他可以做官。

因此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是颇为混乱的了。

3、林和靖、倪云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

要获得清高之名,必须要有才(相关的内容)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赏析——百花都凋残了,只有梅花开得茂盛美好;小园的风光都被梅花独占了。

梅花疏淡的影子横斜地倒映在清浅的水里,清幽的香气在黄昏朦胧月色里飘散着。

白色的鸟儿被梅花吸引住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一眼;粉蝶如果有知觉,也该会消魂。

幸喜我能以诗和梅花亲近,唨不到那些花天酒地的权贵来凑趣了。

4、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

(假清高的李白——一生都在摧眉折腰事权贵)

①李白的例子说明清高的评定标准是严格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有不世之才华,又鄙视功名利禄,应该说很是符合“清高”之名,但有人认为他有时用世之心过切,又很是自负,缺少恬退之心,而且得志时洋洋,失意时傲慢,故难得“清高”之名

②孟浩然的例子说明清高评定的标准是模糊的;

孟浩然是唐时与王维其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或雄劲有力,或清新秀美,或见是个有才之人,而且偶有用世之心,但一生未仕,还纵情诗酒之中,竟至于有官不做,隐居后也有恬淡之志,却也未立于清高之榜,可见清高的标准也是很这模糊的。

由清高的评定标准可见,“清高”不是一个非要弄清楚不可的重要概念,虽然这个词含有褒义,但也算不上是对一个人的较高评价。

5、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

“清高”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延续下来。

没能致富的人自视清高,至少可以保持心理的平衡;发财致富甚至既富且贵的人如果讲一点清高,被认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所以“清高”这个概念至今仍有生命力。

6、讨论延伸:

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这“清高”已难有容身之地,且不说那粗制滥造,泡沫泛起的学风,败坏学术研究的声誉,就是那学术腐败的丑闻也是不绝于耳,为了争名争利争评奖争职称,不惜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拉关系,送红包,甚至雇人代笔,假文凭,假学历屡见不鲜,打而不绝,浊浪滔滔,何处言清高?

结合课文对清高的理解以及末段文字,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清高这一现象的理解。

讨论可能的见解:

①、当今社会鼓励人尽其才,青年人应该放弃“清高”的观念,积极投入社会、发挥才干、去争取物质利益与社会地位;

②、市场经济不是让每个人都变得惟利是图,作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人保持一点“清高”的操守的;

③、警惕“清高”的异化,坚决揭露假“清高”。

求名不成,求利不得,退而标榜清高,是一种阿Q式的精神自慰,是一处自卑、怯懦、无奈但又不愿承认失败的消极生活态度,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真正清高的人是根本不在乎成名得利的,可是现代夾会却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人想借清高之名而行出名与得利之实,这是一种人见人恶的假清高,做妓女又想竖牌坊。

如:

不敢名正言顺的讲稿酬,求润笔。

作家从来是“耻于言钱”的,因此作家都是穷光蛋,许多大作家一生清贫,曹雪芹为写红楼穷得全家喝粥,最终贫病而死,朱自清虽贫但绝不食美国佬的“嗟来方食”,最后也穷饿而死,这些都是令人感叹与敬佩的。

这种历史的伤痛让许多作家用“面苍然,发播然,满腹诗书不值钱”来形容自己,如此就有些假了呀。

贺雄飞先生说:

“有一种清高是教授喝西北风孔乙己吃茴香豆,还有一种清高是清清白白拿高稿酬;有一种重利是惟利是图、出卖人格,还有一种重利是按质论价,按劳取酬。

送礼,是许多人痛恨与忌讳但又无奈的。

如果不收,别人会认为你假清高,会认为你不够朋友,这时候难得糊涂就不错了。

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采菊东篱;穷人不食嗟来之食,毙命街头。

可见真正的清高䘯物质所无法动摇的,有时甚至以生命为代价,这又很有些甘于清贫,冷漠诱或,忠诚信仰和不畏牺牲的味道了。

7、总结

作者用文章来开导社会,通过“漫话”的方式,告诉我们“清高”是一种世俗的价值取向格格不入的行为与思想,清高的人一般不会趋向于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因而不会获得较多的物质享受与社会地位。

它只代表一种不从众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是自我意识和性格的一种自然体现,它拒绝平庸,蔑视媚俗,鄙弃愚腐,因此总要伤人,因此总被人敬而远之,更是失宠于权势与财富。

但是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现象,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应该辨证的去看待。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两篇文章(看附后资料1、2则)

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应以道德滑坡和人格、尊严的丧失为代价。

恰恰相反,社会越进步,市场经济越完善,道德水平应当越高,人格和尊严越应被人所重视。

在各种机遇、选择、挑战接踵而至的时候,能正确地抵制各种诱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受伤害,保持清高的品质,那就十分可贵了。

六、拓展阅读

【背景助读】

1.许由,上古隐士。

相传尧拟让与君位,他逃至箕山脚下,农耕而食。

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闻。

2.诸葛亮,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东汉末,牧守混战,随叔父诸葛玄前往荆州,隐居南阳隆中,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

建安十二年,刘备闻其名,三顾于草庐之中。

于是诸葛亮辅佐刘备拟定东联孙吴,北抗曹氏,待机进图中原的隆中对策,并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刘备称帝,任丞相。

刘备病笃,托孤于诸葛亮,他又以丞相辅政,朝政无论巨细,都取决于诸葛亮。

3.陶渊明,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才出仕,仅做了几次小官,而内心爱慕自然,企羡隐逸。

三十九岁时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之应束带接见,他叹道: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xl,J1.,。

即日解职,从此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4.林和靖,北宋诗人,钱塘人。

少年时多病因而未曾婚娶。

他布衣终身,大约四十岁以前,长期漫游于江淮一带,后半生始终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

喜欢梅、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相传二十年足不入城市。

他同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死后谥和靖先生。

5.李白,少年时代学习广泛,相信道教,喜欢隐居山林,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三十岁时,一度抵达长安,争取政治出路,却失意而归。

四十二岁时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因政治黑暗,李白屡遭排斥、诋毁,在长安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继续浪迹天下,偕友漫游。

6.孟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其未曾入仕,又称之孟山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用世之意,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四十岁时在太学赋诗,玄宗命令出见。

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日: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于是放归襄阳。

孟浩然从此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乐。

7.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语出林逋《山园小梅》,这首咏梅之诗是他的代表作。

8.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语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作品是李白游仙诗的代表作。

9.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语出李白《南陵别儿童人京》,李白素有远大政治抱负,这首诗描述了他奉诏进京这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感情有重大意义。

10.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自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语出李白《赠孟浩然》,这首诗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潇洒清高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在思想上的深刻共鸣。

1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语出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写这首诗赠给当时的宰相张九龄,表白自己的心思:

自己虽是个隐士,但对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希望得到赏识与录用。

12.北阕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语出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孟浩然四十岁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令其心情大为懊丧苦闷。

于是写此诗,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怨天尤人的幽思,他因不为世用而产生的怨愤真是溢于言表。

13.寂寂竟何待,朝朝空白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语出孟浩然《留别王维》,长安落第后孟浩然返回襄阳,临行前赋此诗留给王维。

第三联是全诗的重点,由于诗人体验到冷酷的社会现实,并且深知功名无望,因而决心再次回到襄阳隐居,怨恨之中带有辛酸的意味。

【阅读体悟】

《漫话清高》的几处失误

人教社最新版(2004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人的《漫话清高》一文,是一篇反思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思想随笔。

文章在写法上以事析理,旁征博引。

融通古今,娓娓而谈又环环相扣;文风质朴,语言简洁、自然,平白如话。

从文章的表达形式上看,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但作为一篇思想性极强的说理散文,文章在对"清高"这个文化内涵极丰富的概念做分析时。

思想认识上却有几处盲点。

  一、"清高"属于人格类型评判,是对一个人生活态度、人生选择的界定

  在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中,在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社会主流价值选择之外,一直延续着这样一种人生价值取向:

即否定世俗社会功业名利的人生追求,崇尚人性自然,追求生命自由,主张退避世俗社会--或隐逸山林、或归居田园,过一种超凡脱俗、顺应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种价值取向,发端于远古社会,完备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周道家学派。

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人,被誉称为"清士""清人"或"高士""高人";以这种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对待社会生活便被誉为"清高"。

故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中."清高"一词中的"清"与"俗"相对,"高"与"凡"相对;"清"为纯洁,"高"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