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模卷文言文二部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1375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一模卷文言文二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中一模卷文言文二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中一模卷文言文二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中一模卷文言文二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中一模卷文言文二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一模卷文言文二部分.docx

《高中一模卷文言文二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一模卷文言文二部分.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一模卷文言文二部分.docx

高中一模卷文言文二部分

2012年高中一模卷【文言文

(二)】部分

【奉贤区一模】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醒心亭记曾巩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22.第①段交代了醒心亭的和。

(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2分)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B.第②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

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

C.欧阳修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正是“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曾巩由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一方面表现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另一方面,也说明得意门生曾巩对恩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清楚。

25.第③段“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中欧阳修所寄之“意”具体指什么?

(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

答案

22.地理位置;得名原因。

(2分)

23.表现醒心亭四周环境的优美,借景抒情,凸显了欧阳修及友人在山水间的乐趣。

(2分)

24.C(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

)(2分)

25.欧阳公寄意于醒心亭者,是更远大宏阔的政治抱负:

“吾君优游而无不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天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背得其宜”。

(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6.

(1)交代醒心亭命名的由来。

(2)赞颂欧阳修忧国忧民的儒家仁政理想,以醒世人。

(3)表达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4)含蓄地抨击当权者,并藉此安慰处于逆境中的欧阳修。

(4分)

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

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

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

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

唉!

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

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

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

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

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

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再见到的感叹(或说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

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嘉定区一模】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荷塘诗集序姚鼐

①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

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

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节,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舍而仅谓之一诗人耳,此数君子岂所甘哉?

②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

余执此以衡古人之诗之高下,亦以论今天下之为诗者。

使天下终无曹子建、陶渊明、李、杜、韩、苏、黄之徒则已,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

③适来江宁,识泾阳张君①。

君以累世同居义门②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③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

而耽于诗,政事道途之闲,不辍于咏。

出其诗示余,余以为君之诗,君之为人也。

取君诗与比之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之美,则固有不迨者,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

④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

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

其余不能无偏:

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质焉。

就二者而择之,愚诚短于识,以为所尚者盖在此而不在彼:

惟能知为人之重于为诗者,其诗重矣。

张君殆其伦欤!

【注】①张君:

张五典,字叙百,号荷塘,《荷塘诗集》的作者。

②义门:

仁义之门。

封建社会特指以孝义著称,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

③治烦:

指治理政事。

22.从全文看,作者强调□□□□对创作的重要作用。

(2分)

23.第①段画线句运用反问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4.对“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

”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但诗清雅逸人,显现出胸中高洁、光明的情操,而且没有世人庸俗、高傲的情志,这一点和古人接近,而且比当今一般人要高出很多。

B.但诗清雅逸人,显现出胸中高洁、光明的情操,而且没有世人庸俗、高傲的情志,这一点和古人接近,但和当今一般人相比离得很远。

C.但诗清雅逸人,展现了胸中高尚、坚贞的节操,没有世人圆滑、阿谀的情态,这一点和古人接近,而比当今一般人要高出很多。

D.但诗清雅逸人,展现了胸中高尚、坚贞的节操,没有世人圆滑、阿谀的情态,这一点和古人接近,却和当今一般人相比离得很远。

25.第②、③段都提到“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作用有何不同?

(3分)

 

26.作者认为“惟能知为人之重于为诗者,其诗重矣”。

请联系学过的课文(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均可),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4分)

答案

六、(13分)

22.(2分)道德修养(人格情操等,答“为人”不给分)23.(2分)加强语气,突出子建等人的道德、才能之高,(1分)强调为人对于为诗的重要(1分)。

24.(2分)C25.(3分)第②段,说明这些人会和作者带有一样的观点:

即仅想写好诗,诗歌就难免肤浅。

第③段,是将张五典的诗歌与这些人的诗歌作比较,突出张诗歌中体现的情操。

(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为止)26.(4分)只有知道了做人比作诗重要的人,他的诗才会有分量。

(1分)举例如《为白莽作<孩儿塔>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梦游天姥吟留别》等(1分),分析(1分)。

(不同意作者观点,认为为人与诗歌价值高低没有必然联系,举例恰当、理由充足也给满分)

 

【虹口区一模】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争臣论(韩愈)

(1)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

“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

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

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2)愈应之曰:

“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

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

在《易·蛊》之上九云: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蹇》之六二则曰:

‘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

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

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

‘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

‘我不知也’。

有道之土,固如是乎哉?

且吾闻之: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

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阳子将为禄仕乎?

古之人有云:

‘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

’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

‘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注】争臣,也叫谏官,唐代谏官有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谏议大夫。

阳城与作者同朝为官。

22、选文中作者主要针对问者“”的评价作了旗帜鲜明的回答。

(2分)

23、在作者看来,阳城在位五年的表现可用来概括。

(2分)

24、作者援引孔子行为和言论的目的是什么?

(3分)

25、下面的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2分)

A、如果为钱而做官又怕进谏得罪人,那就应该去守关或打更。

B、身为言官无以言及政,可见阳城不顾百姓疾苦、朝政得失。

C、有人认为阳城是“有道之士”,而韩愈力辩,深不以为然。

D、该说话却不说和不尽心进谏却不离开,没有一种可以容忍。

26、在《师说》和本选段中,韩愈都表现出了敢于力排众议的一面,试联系两文分别说明。

(3分)

答案

(六)22.“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或“可以为有道之士”) 23.旷职,旷官 24.孔子即使身居卑位且贫困也从不旷其职。

意在让阳城自我对照,反省并改正尸位素餐的过错。

 25.B.错。

选文并未言阳城不关心百姓疾苦。

 26.《师说》中,别人都不愿、不肯、不理解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作者却不畏人讥,主动“好为人师”。

本选段中,众人都赞扬阳城是有道之士,作者却认为阳城怠忽职守、不负责任,并撰文点名批评。

(3分)27.略

【宝山区一模】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一26题。

(12分)

洪汝含《鼓山游记》序

(明)曹学侄

①作文游山记最难。

未落笔时,搜索传志,铺叙程期,洋洋洒洒,堆故实于满纸[1],但数别人财宝而已,于一种游情了不相关。

即移之他处游亦可,移之他人游亦可。

拘而寡韵,与泛而不切,病则均焉。

 ②记游如作画,画家必须摹古,间复出己意着色生采,自然飞动。

及乎对镜盘礴,往往难之。

乃以为画不必似,盖远近位置,木石向背,逼真则碍理,两为入耳。

法既不伤,于境复肖,又何以似为病也?

③友人洪汝含氏,作《鼓山游记》。

余读之,初若不汲汲于游者。

或为岚翠招之[2],或为友朋动之,或自崖而返,或登顶者再。

惟随其兴之所适[3],及乎境之所奏[4],故其为记,亦不为传志故实之所窘缚,与夫年月里数之所役使。

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嘻笑戏谑,皆成文章。

以如意之笔术,夺难肖之画工。

此所谓合作也[5]。

传《诗》之《葛覃》曰:

“葛者,妇人之所有事也。

为是诗者,咏歌其所有事,而又及其所闻见,言其乐从事于此也。

”噫!

汝含氏之游,可谓乐矣,是宜记。

【注释】①故实:

即典故.②盘礴:

指意欲全神贯注于绘画。

③岚翠:

山气呈现的翠绿。

④奏通“凑”,会合。

⑤合作:

合于法度之作。

22.用自己的话概括游记写作的两种常见表现。

(2分)

(l)_;

(2)。

23.分析第②段谈绘画之理的作用。

(3分)

24.对“拘而寡韵,与泛而不切,病则均焉。

”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受拘束却缺少韵律,与宽泛却不确切,祸害是一致的。

B.受束缚而缺少韵味,与空泛而不真切,弊病是相同的。

C.受束缚又缺少韵律,与空泛又不真切,危害是相同的。

D.受拘束且缺少韵味,与宽泛且不确切,担忧是一致的。

25.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选择其一加以分析。

(3分)

26.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对洪汝含《鼓山游记》写作特点的评价。

(2分)

答案

(六)《洪汝含<鼓山游记>序》(12分)

22.

(1)堆砌文献典故

(2)铺叙行程日期(2分)

23.以绘画只会模拟古画不会描画眼前真实的景致,与游记写作中常见现象作类比,批评只会堆砌典故、交代日程而不会抒写眼前之景、真切游情的写作方法,为下文肯定洪汝含游记创作作铺垫。

(类比方法、观点态度、结构作用)(3分)

24.B(2分)

25.例:

将“搜索传志,铺叙程期”的常见游记写法与洪汝含“随其兴之所适,及乎境之所奏”作对比,更充分肯定洪汝含能写出独具个性与“游情”的创作特色。

(3分)

26.随兴所至,情景相合。

(2分)

[参考译文]:

写文章游山散文最难。

还未下笔时,搜寻史传方志,铺叙游程行期,洋洋洒洒,堆叠满纸典故,只不过是清点别人的财宝罢了,与当时的游览之情毫不相关。

即使换成写别处游也可以,换成写别人游也可以。

受束缚而缺少韵味,与空泛而不真切,弊病是相同的。

写游记好比作画,画家一定是临摹古人的画作,偶尔之中又能体现自己的心思上添彩,使整幅画自然活泼、气韵生动。

等到他面对眼前景色全力作画,往往感到困难了。

于是认为作画不一定要相似,因为景物位置远近、树木石头运笔向背,太相似就违犯画理,两者不能同时纳入画中罢了。

既不损害画理,所画景色又与眼前景物相似.又为何以相似作为画画的弊病呢?

我的朋友洪汝含作《鼓山游记》。

我读这篇文章,一开始好像对游山并不热切。

有时被山岚翠峰招引,有时受朋友鼓动,有时从山崖返回.有时两次髓顶。

只是由着自己的兴致走到各处,达到游兴与景色相合的境界。

所以他所写的游记,不被史传方志与典故所束缚,也不被游山日程与行程里数所限制。

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嬉戏玩笑,都能写成文章。

以如意的笔法,胜过难以画得相似的画匠;这就是所谓的合于法度之作。

嗨!

汝含的游山,可以说是快乐的了,这应该值得写下来。

【崇明区一模】

(六)阅读下文。

完成第23-26题。

(11分)

文漪堂记

袁宏道

余既僦居东直房,洁其厅右小室读书,而以徐文长所书“文漪堂”三字匾其上。

或曰:

“会稽,水乡也,今京师嚣尘张天,白日茫昧,而此堂中无尺波一沼之积,何取于涟漪而目之?

”居士笑曰:

“是未既水之实者也。

夫天下之物,莫文于水,突然而趋,忽然而折,天回云昏,顷刻不知其几千里。

细则为罗觳,旋则为虎眼,注则为天绅①,立则为岳玉;喷而为雾,吸而为风,怒而为霆;疾徐舒蹙,奔跃万状。

故天下之至奇至变者,水也。

夫余水国人也。

少焉习于水,犹水之也。

已而涉洞庭,渡淮海,绝震泽,放舟严滩,探奇五泄,极江海之奇观,尽大小之变态,而后见天下之水,无非文者。

既官京师,闭门构思,胸中浩浩,若有所触。

前日所见澎湃之势,渊洄沦涟之象,忽然现前。

然后取迁、固、甫、白、愈、修、洵、轼诸公之编而读之,而水之变怪,无不毕陈于前者。

或束而为峡,或回而为澜,或鸣而为泉,或放而为海,或狂而为瀑,或汇而为泽,蜿蜒曲折,无之非水。

故余所见之文,皆水也。

今夫山高低秀冶,非不文也,而高者不能为卑,顽者不能为媚,是为死物。

水则不然。

故文心与水机,一种而异形者也。

夫余之堂中,所见无非水者。

江海日交于睫前,而子不知,子则陋矣,余堂何病焉?

【注释】①天绅:

形容瀑布。

23、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渡淮海,绝震泽

(2)而高者不能为卑

24、文中划直线句主要表现出水的□□□□。

(2分)

25、下列对“故文心与水机,一种而异形者也。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以文章要用心作就能像水一样机敏,是相同的情况不同的表现形态。

B.所以文章的创作与水的灵活多变一样,两者本质相同,表现形态不同。

C.所以文章的中心应和水一样机敏,这两者是一种情况但表现形态不同。

D.原先文章的创作和水的灵活多变一样,两者本质不变但形态可以多变。

26、简要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4分)

答案

(六)阅读下文。

完成第23-27题。

(11分)

23、

(1)横渡

(2)低下(2分)

24、至奇至变(2分)(答“变幻莫测”1分)

25、B(3分)

26、有力地回击了有人质疑他的堂中“无尺波一沼之积”却命名为“文漪堂”,阐明自己将书房命名为“文漪堂”的理由是“文心与水机,一种而异形者也”,文章与水一样至奇至变,并表达了自己的为文的观点。

(4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畏垒亭记

归有光

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

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

土薄而俗浇,县人争弃之。

②予妻之家在焉,予独爱其宅中闲靓,壬寅之岁,读书于此。

宅西有清池古木,垒石为山;山有亭,登之,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东,风帆时过于荒墟树杪之间;华亭九峰,青龙镇古刹、浮屠,皆直其前。

亭旧无名,予始名之曰“畏垒”。

③《庄子》称,庚桑楚得老聃之道,居畏垒之山。

其臣之画然①智者去之,其妾之絜然②仁者远之。

臃肿③之与居,鞅掌④之为使。

三年,畏垒大熟。

畏垒之民,尸而祝之,社而稷之⑤。

④而予居于此,竟日闭户。

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

予妻治田四十亩,值岁大旱,用牛挽车,昼夜灌水,颇以得谷。

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

谁为远我而去我者乎?

谁与吾居而吾使者乎?

谁欲尸祝而社稷我者乎?

作《畏垒亭记》。

【注释】

画然:

聪明的样子。

②絜然:

清洁的样子。

③臃肿:

无知的样子。

④鞅掌:

为公事忙碌的样子。

⑤尸:

神像;社:

土神;祀、稷:

祭祀。

22.对于安亭,人“弃”我“爱”的原因是。

(2分)

23.第③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分)

24.对“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

”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B.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C.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D.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25.简析第④段画线句的特点及表达的情思。

(3分)

26.“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

”寥寥几笔,在简洁的叙述中饱含着真挚情感。

结合《项脊轩志》,阐述这一手法的表达效果。

(3分)

答案

(六)(12分)

22.(2分)安亭土地贫瘠、民风不淳别人离去,而我爱这里的闲静,便于读书;(1分)爱这里清池古木、江流风帆、九峰古刹的美景。

(1分)

23.(2分)承接上文交代取名“畏垒亭”的出处(或缘由);(1分)为下文表达自己留居安亭自得其乐的心境作铺垫。

(1分)

24.(2分)D

25.(3分)运用排比修辞构成整句,以强烈地语气;(1分)表达丰收后的快意和满足;(1分)对志同道合者的召唤。

(1分)

26.(3分)酿酒登亭,即便寒风吹彻,黄叶纷飞,痛饮长啸,真是畅快,把战胜大旱后而自得自足的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1分)如《项脊轩志》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在简洁的叙述中,表现出小屋环境的优雅宁静,凸现了人物内心的愉悦之情。

(2分)

【金山区一模】

六、阅读下文,完成24-27题(10分)

谏成帝营陵寝疏【西汉】刘向

①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

“嗟乎!

以北山石为椁①,岂可动哉!

”张释之进曰:

“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②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

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②《易》曰: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

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

逮至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

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

③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

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

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

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椁:

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②锢:

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24.(2分)“疏”和“表”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多用于。

25.(2分)与“外被项籍之灾”一句表述内容相同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B.《过秦论》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C.《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过秦论》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6.(2分)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释之向孝文皇帝进言,表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

孝文皇帝害怕自己的陵寝被挖掘,因而决定薄葬。

B.秦始皇大建陵墓,陪葬丰厚。

天下人被他的劳役所困而反抗,墓地修建还未完成,百万军队已经到骊山脚下。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

D.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27.(4分)本文在论证上很有特色,请选取一个角度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

24.(2分)臣向君陈请谢贺。

25.(2分)C

26.(2分)A

27.(4分)略。

(仅作参考:

本文先从张释之劝阻孝文帝的例子引入,说明“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要“为无穷计”的道理,接着引用《易经》的话,列举文、武、周公、秦穆公等薄葬的正面例子和始皇厚葬失国的反例,正反对比得出“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的结论。

第三段联系实际,当前迁陵,耗费人力物力使得百姓深受其难,所以希望君王能够效仿先贤,实行薄葬,不要重蹈始皇的覆辙)也可从论证方法、论据的选择、论证语言等角度展开论述。

【静安区一模】

(六)阅读下文,回答22—26题。

(12分)

菊窗记归震川

①去安亭二十里所,曰钱门塘,洪氏居之。

吴淞江之东为顾浦,折而北,洪氏之居在其西。

地平衍,无丘陵,而浦之厓岸隆起,远望其居,如在山坞中。

②昔仲长统尝论,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舟车足以代步涉之劳,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养亲有兼味之膳,妻孥无苦身之劳;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日,则烹羔豚以奉之;踌躇畦苑,游戏平林,永保性命之期,不羡入帝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