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情感目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9285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情感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情感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情感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情感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情感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情感目标.docx

《毕业设计情感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情感目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设计情感目标.docx

毕业设计情感目标

毕业设计情感目标

【篇一:

情感教育毕业论文】

试论新课程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姓名:

常晓燕

楚雄师范学院初教院2003级小学教育专业一班2003102122

摘要:

新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作了重大调整,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情感目标列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目标的提出要求教师要实施情感教育,真正做到“以情育情”。

本文通过阐述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对传统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表现进行分析,尝试提出新课程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情感教育;策略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目标做了调整,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情感教育目标的地位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突出了情感因素在新课程中的地位。

而情感目标的提升,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情感因素,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实施情感教育。

一、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感觉和反应。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1]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在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都发生变化。

把情感融入学生原有的认知体验中,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与信念,产生正确的行为。

(二)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1、调节学生的认知过程

情感与认知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积极的认知会引发积极的情感,消极的认知会导致消极的情感;而反过来,情感对认知具有一系列的影响:

情感影响认知的选择性;情感提高认知的积极性;情感导致认知优化;情感促进认知深化;情感有利于认知内化;情感增进认知传递。

[2]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加强以情感为手段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就可以加强学生认知和情感的联系紧密。

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还能引发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2、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

在心理学中,人格通常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稳定的心里特征的集合,如性格、兴趣、爱好及能力等。

[3]许多研究者都认为:

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情感素质的培养构成了一个完整健康人格的左右两翼。

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格发展,教育的目标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帮助他们走上理想的人生之路,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因此,在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过程中,情感教育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个体对情感的感受和体验,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塑造完满的人格。

3、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其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方面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

[4]教师作为教育者,仅仅关注自身知识、能力的发展是不够的,从教育对象是“人”的角度来看,还必须关注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情意。

情感教育的实施,能引起教师对自身专业情意的关注,以积极的情感促进自身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

二、传统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及分析

(一)传统教学中情感教育缺失的表现

1、“重知轻情”,情感教育处于从属地位

传统课程目标比较单一,主要注重强调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知识记忆。

因而大多数教师比较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而情感的渗入非常少,总是自觉不自觉的以教育者的姿态对待学生,追求“尽善尽美”,苛求学生做到最好,使学生较少体验到成就感与自我满足感,情感没有被认为是教育的内容,情感教育的地位始终处于从属位置,这样重知轻情的教学失衡现象继续存在下去,将导致学生的精神世界被忽视,情感因素得不到挖掘,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

2、情感教育为德育所替代,情感教育变得“戒律化”

这指的是,情感教育被当作是思想教育的翻版,学生被当作道德教化的对象,被看成是“美德袋”,教育不是从主体人的需要、发展考虑,而是从社会管理和规范出发,过于强调对他人,对社会的情感,忽视学生自身情感的体验。

[5]这种情况下,情感教育无疑被“戒律化”了,它变成了空洞的政治说教,成为种种的“必须”与“不能”。

其实,学生自身具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容易动感情,也容易重感情,但是他们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如果给过于强调对他人的情感,对社会的情感,而不关注学生自身的情感发展。

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强调“师爱”,把情感教育简单化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把情感教育单纯的理解为给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就可以了。

没有认识到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没有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

当然,热爱学生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但是他们却忽视了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是什么。

有的教师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的是过多的表扬、赞赏,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也不采取批评的态度,这就很容易使该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还有的学生受到老师特别的宠爱,让他一个人担任几种班委工作,从表面上看来他是令人羡慕的,但是我们不敢说他是否真的感受到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诸如此类把情感教育简单化的做法,不仅破坏了教育的完整性,而且也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

(二)传统教学中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对教育目标的认识不全面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发展是身心的整体发展。

作为教育的目标,应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认知的发展,又要重视他们积极情感的形成。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但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变得功利化,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出现了偏失,在教育目标的落实中也偏离了方向,为了追求“升学率”,出现了过于强调认知水平而忽视情感层面的发展,结果是教育目标的完整性被破坏,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也被人为肢解。

2、缺乏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有独立的思想情感的个体。

但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着不是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来培养,而是作为被动者来塑造的错误做法。

不少教师都将自己置于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附属的位置,没有认识到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就出现了教师剥夺学生的主体性,忘却了学生是有自身发展需求、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独立个体,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学生观,急功近利,重结果轻过程,对智力因素好、升学有望的学生,钟爱有加;对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或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则另眼相待,有意无意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认识教育,忽视了学生情感发展、忽视了师生情感交流。

这样不正确的学生观导致了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极大的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

3、缺乏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

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能力、教师专业情意。

[6]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自身素质的培养上,更多重视的是自身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发展,而忽略了专业情意的培养。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提高情意的前提,而专业情意则是起着精神的动力作用。

良好的专业情意是教师的职业特性所要求的,也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所必须的。

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情意,才能在培养学生产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同时也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

三、新课程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有效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

1、树立全面的教育目标观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结果和归宿,新的课程改革将情感目标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离开了情感的支撑,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教师必须转变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目标,而应明确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将培养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2、培养科学的学生观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

[7]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既然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人,培养人,

那么教育应该是民主的,富有个性化的。

人生来就有一种要求别人积极关注自己的心理需求,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少来自教师积极的关注,学生就无法对自己的发展形成积极合理的期望,本来存在的潜力就很难挖掘出来。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都有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所以,教师应以科学的学生观去关照自己与学生的关系。

要“目中有人”,对每一位学生都形成积极合理的期望,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3、倡导促进发展的评价观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重认知,轻情感。

这样单一的评价方式,将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被动地发展。

新课程倡导的评价观是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

[8]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作为这个评价观的特点,就要求教师要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对学生形成积极的评价观。

教师进行评价时,要不失时机对学生鼓励与表扬,多注意他们的闪光点,对该批评的学生也要讲究批评的方式,要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与人格的前提下进行。

教师还要学会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表现,在情感教育中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学习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能够接纳自己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充分挖掘新课程中的情感因素

1、充分挖掘各门学科课程中的情感因素

在新课改中,课程目标突出情感教育目标,在各门学科课程中都强调摒弃以往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各门学科课程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并丰富学习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应成为一个情感知识化和知识情感化的的过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生命过程。

[1]例如,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力求体现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特别强调课程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课程,通过外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发展英语语言能力,也能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

它从过去对学科知识的关注转向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2、丰富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的更多是来自课本上的知识。

要实施情感教育,单凭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以“课程”的意识去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即把活动也视为课程,把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中获得的体验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要丰富学生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学生面对各种自然情境、社会情境和生活中处理个人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的课程资源观要求教师要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利用和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社会。

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它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学科学习的重要途径。

(三)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8]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优化教学效果的前提,也是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的重要条件。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应该以科学的学生观为基础,应该在一个充满“爱”的氛围下进行。

师生情感的互动是学生最终取得学业成功、教师最终实现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调动自身的情感因素,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心态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

2、引导友好的同学关系

【篇二:

毕业设计(舞蹈专场)】

毕业论文(舞蹈专场)

题目名称:

毕业舞蹈专场题目类型:

毕业设计学生姓名:

熊巧院(系):

艺术学院专业班级:

舞蹈11001指导教师:

赵琴辅导教师:

时间:

2013年12月20日至2014年6月10日

-Ⅰ-

长江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申报、审核表

(2012—2013学年)

明题目来源单位;若结合教学,请写明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如为实验室建设,写明为哪个实验室,哪项技术改造或实验项目开发。

目录

-Ⅰ-

长江大学毕业设计(舞蹈专场)任务书

学院(系)艺术学院专业舞蹈学班级舞蹈11001班学生姓名熊巧指导教师/职称赵琴/讲师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舞蹈毕业专场》

2.毕业设计(论文)起止时间:

2013年12月20日2014年6月10日3.毕业设计(论文)所需资料及原始数据(指导教师选定部分)

[1]古典舞《汉风丽影》第八届桃李杯舞蹈大赛.解放军艺术学院.创编:

佟睿睿[2]民族舞《同行》第七届桃李杯舞蹈大赛.西安市艺术学校.[3]现代舞《搏了.哭了》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

4.毕业设计(论文)应完成的主要内容

[1]、表演作品:

古典舞《汉风丽影》;[2]、表演作品:

民族舞《同行》;[3]、表演作品:

现代舞《搏了.哭了》;[4]、创编作品:

民间舞《桃花谣》;

5.毕业设计的目标及具体要求

目标:

将在大学四年中所学习的舞蹈理论和舞蹈实践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

通过舞蹈专场的形式,所展现出来。

具体要求:

(1)、对表演作品要求准确把握舞蹈所要表现的人物、风格、节奏等,充分展示出个人的技术技巧及完美的表现力。

(2)、对舞蹈编导作品要求内容丰富,形式创新,舞蹈风格独特、新颖、别致,尽量使自己的作品达到所要表现的思想和内涵。

6、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的条件及上机时数要求

条件:

(1)舞蹈专场排练和创编需要大量时间在舞蹈练功房练习完成,每天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小时;

(2)借助网上或舞蹈影像图文资料;上机时数要求:

(1)上机时间在200小时以上;

(2)利用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3)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详加整理。

任务书批准日期2013年12月27日教研室(系)主任(签字)任务书下达日期2013年12月28日指导教师(签字)完成任务日期2014年6月10日学生(签名)

-Ⅰ-

【篇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设计

问题陈述

纲要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有这样的阐述:

“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但它是课程的总目标,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在实施前,心中对每个主题活动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这成为教师设计活动内容、确定指导重点、提供评价方式的前提。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

如何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来设计高年段活动目标?

如何将课程总目标细化成可操作的具体主题活动的目标?

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课程的总目标呢?

内容提要

本章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的分解入手,从四个方面揭示了高年段综合实践活动目标设计的依据:

1.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小学阶段的目标与小学高年段的分段目标;

2.高年段综合实践活动有哪些目标取向;

3.高年段不同类型的活动目标设计的差异;

4.目标设计基于学校资源与学生认知基础。

同时,为了便于教师操作,从三个方面为教师介绍了高年段主题活动目标设计的思路:

1.主题活动目标的构成;

2.主题活动目标设计方

法;

3.主题活动目标表述的基本要求。

方法与策略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

1.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小学阶段的目标与小学高年段的分段目标

(摘自《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

小学高年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a、人与自然维度:

l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l对自然世界的神奇既有感性的体验又有理性的认识;

l能从身边小事做起,将保护自然与环境的意识转化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b、人与社会维度

l关注社会生活,有目的地对周围社会环境进行考察;

l获得初步的社会经验和社会交往的认知能力;

l形成初步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具有一定的服务社区的经历。

c、人与自我维度

l能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了解基本的自护常识;

l增强劳动观念,发展劳动技能;

l在即将结束小学生活跨入中学的转折期,能够作阶段性的自我反省,增进自我认识;

l形成初步的价值观,树立自信心,树立人生理想,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d、研究性学习维度

1能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形成探究思路,并能自主开展探究活动;

l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

l了解各种渠道的信息来源,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l在活动中具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并能根据活动需要主动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的教育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小学阶段的目标——高年段的目标,这一个课程目标逐步分解落实的过程,它是我们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年级目标、班级目标乃至一个具体的主题活动的目标时的重要依据,把握了这一系列的目标,才能更好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方向。

2.高年段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的目标取向

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落实以上所述的这一系列的目标呢?

了解这一系列目标中隐含的目标取向,如综合性目标取向、行为体验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使得整个活动的目标设计过程更为清晰、明了,是设计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l综合性目标取向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种综合性不同于学科间的综合,它超越了教材,活动所面对的是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间的关系的联系,把增强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一个根本的课程价值来追求。

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经过近四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其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同时在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在活动过程中,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也必然带来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生活空间的拓展。

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性的目标取向,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就要有立足于全人的发展,立足于建设学生的健全人格意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既要有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设计,又要强调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小学高年段还是学生逐步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此阶段活动目标的设计,更需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案例呈现2?

1?

1小学六年级主题活动《零花钱怎么用》的活动目标的设计[1]

案例说明:

此案例的目标设计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入手,融合各学科知识,立足于学生的全人发展,紧扣活动主题,制定了综合性较强的具体目标,这样的活动目标有利于师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

知识目标:

1.通过开展班级内的调查统计活动,熟悉各种常用的调查的方法并对全校进行零花钱使用情况的调查统计;

2.在当家理财的活动中,掌握根据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开展为零花钱合理消费做出预算的活动,掌握简单的理财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自己零花钱使用情况的回顾,具备初步的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

2.针对围绕零花钱所提出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形成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3.在调查、统计、分析活动中,获得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在调查、研究、设想、行动、检验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合理消费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2.通过开展此次活动,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消费观;

3.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4.在调查统计活动中,养成合作意识及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的态度。

l行为体验性目标取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的过程是以“做”——行为体验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活动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在活动过程中,强调体验性与可操作性,学生是通过自主的行为体验来实现自身的发展的,它关注的是过程中学生行为的变化,在行动中主动获得并检验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在行动过程中习得方法,在体验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这里要指出的是,在前期的许多主题活动中,教师有时将行为体验仅仅理解成查资料,其实,查资料只是众多活动方式中的一种,学生从中获得的仍是间接的经验。

活动中首选的方式是学生的直接行为体验,如果受到各方面局限不能达成时,可以通过实验与建模为学生创设可供体验与行动的可能,倘若仍无法达成,才采取查资料获取第二手资料的方式,但教师仍需要引导学生在行为体验中验证其结论。

因为,人的认识遵循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辨证统一的规律。

书本知识(间接经验)通过转化为实践知识(直接经验)而起作用。

只有当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的时候,它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资源。

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行为体验的能力,活动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行为体验中进行学习,注重自身独特的个性体验,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得,努力通过自身的行为体验获取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意识,并

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因此,在目标表述上应具备可操作性的行为特征,如使用“观察、考察、经历、了解、运用、体验、接触、参加、研究、探索”等行为动词来进行描述。

l生成性目标取向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面感、更富有成效”[2],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另一重要特征。

这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按预定目标机械运转的过程,随着教育情境的变化、活动过程不断的延伸,学生不断有新问题、新体验、新的目标也随之产生。

在目标设计时,我们要为生成性目标留有空间,让目标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同时注意在活动中丰富与发展已经预设的目标。

无论从哪一个取向去设计目标,都不排斥其他的取向,相反,在设计中,往往需要将几种取向结合起来考虑,使目标更加丰富,而且更具有选择性。

3.不同类型的活动目标设计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