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8698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15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15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15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15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5课教学设计.docx

《第15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5课教学设计.docx

第15课教学设计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认识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通过对“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权的措施”的探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表演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故事引导增加知识的趣味性,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2)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

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3)认识明朝实行特务统治,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

(二)班级概况:

本班学生35人,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地学习,课前能做好准备等待老师来上课,上课时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和展开讨论。

他们不但遵守纪律,集体观念强,而且还善于和他人合作,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

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能做好上课的准备,上课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不专心听讲,而是各说各的。

他们集体观念不强,协作精神差,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学习基础也差。

班级中大致有以上两类学生。

我想对于优良学生要继续引导,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对于差生,还应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辅助讲解,分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

电影《锦衣卫》视频

师:

同学们,青龙的身份是什么,他又是哪个朝代的呢?

生:

锦衣卫,生活在明朝。

师:

明朝设立锦衣卫的目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明朝的那些事儿。

一、明朝的建立

幻灯片:

介绍朱元璋的资料

师:

明朝是在怎么样的背景下建立的,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建立的?

生:

元朝政治腐败、灾荒不断,导致农民起义,结果政权被推翻。

师:

那么明朝是由谁建立的呢?

哪一年?

都城在哪里?

(指导学生看书)

生: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都城在南京。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师: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加强明太祖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权的呢?

明太祖即位后,是如何加强统治的呢?

(阅读课文2—4段,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生:

中央:

废除              撤销               权归        。

  地方:

废除               设               。

  司法:

设立                ,加强对臣民的监督侦查。

  思想:

实行                   ,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忠实奴仆。

师:

明太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加强君权

师: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样大小事情都需要皇帝来裁决,皇帝政务更加繁忙,旧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又来了,怎么办?

  

生:

设置殿阁大学士 

师:

这还不够,朱元璋觉得我控制了你的嘴,但还没控制你的心,为了彻底解决官员的忠诚问题,使他们在走上官场之前就在思想上奴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

八股取士

师:

我们回顾一下科举考试的发展过程,有没有人知道科举考试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引导学生回忆隋唐的科举考试的内容和作用。

思考:

明朝的科举考试有怎样重大变化?

师:

科举从隋朝诞生,到唐朝完善,发展到明朝的八股取士,是进步还是倒退?

谈谈你对科举考试的看法。

课堂讨论:

八股取土有什么影响?

教师利用P90“动脑筋”思考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

三、靖难之役

师:

朱元璋为了朱家统治可谓是煞费苦心,但是百密一疏,他还做了一项不利于加强君权的措施,就是分封自己的子孙到各地做藩王,最终导致了一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靖难之役。

预习第二框图,回答两个问题  (1、建文帝为什么要削藩?

2、靖难之役的结果?

四、明成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1)1421年迁都北京

(2)继续削藩

(3)增设东厂

五、小结

师:

思考:

这些措施的实施是为了加强君主集权,维护封建统治,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我们能从反面看出什么现象?

(引导举例:

什么样的房子才需要加固?

)  

生:

这些措施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六、作业: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建立者、都城、背景、方式)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政治方面:

改革行政机构

             司法方面: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锦衣卫

 思想方面:

八股取士

三、靖难之役

四、明成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1)1421年迁都北京

(2)继续推行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借助邮票辅助教学,通过解释邮票的内容介绍历史知识,通过评论邮票的设计锻炼学生评价和分析客观历史的学科能力,使他们把对集邮的兴趣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寓学于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拓宽知识面。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

通过材料、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讲故事,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课的历史人物及故事在小学时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详细。

而且他们乐思好学,思维活跃,喜欢表现,课堂上利用文字、图片等资料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理解。

而且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过隋唐宋元的对外关系,宋元时期的中国航海事业的快速发展,航海技术不断成熟。

这些都为学习本课提供知识储备。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4月23日下午,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而举行的海上阅兵在青岛附近黄海海域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郑和”号远洋航海训练舰驶进了阅兵海域,让人们想起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的壮观场面。

600多年前中国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到底创造了什么样的航海奇迹呢?

他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实现远航?

明代的对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的事件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为你拨开历史迷雾,再现那段历史与辉煌。

板书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1)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第一子目“郑和下西洋”,明确西洋的确切范围,设问:

郑和是谁?

他为什么要下西洋?

由各组推选的历史小专家提供本组收集的资料,介绍郑和的生平事迹。

(2)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让学生对照地图明确西洋的确切范围,并注意郑和下西洋所到地区的古今地名变化。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进行全面地分析,分组讨论得出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为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联系

(4)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危险?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教师设问:

面对这么多的困难,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动脑筋思考问题。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对照〈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由一个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情况,请一位同学在图上展示或演示课件,带领同学们一同探寻郑和的足迹。

(讲述过程中注意:

时间、出发地、途经今天哪些重要地区、国家、城市?

穿越哪些重要海峡、港湾?

最远到达哪里?

)。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这张表格

郑和下西洋盛况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规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每次航行大小船只共200多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万——2.8万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过渡:

曾经的航海家郑和在他那个时代无从放眼世界看看西方的航海家在这之后都经历着什么,但今天我们有幸站在历史的新高峰同时回望那个时代中国与世界。

 请看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远洋航行对照表,能说明什么问题?

①教师出示多媒体投影片演示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远洋航行对照表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首航时间

1405年

1492年

1497年

船数

200多艘

3艘

4艘

船只大小

151.8米长

24.5米长

50吨

人数

27800人

88人

160人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地区

美洲

印度

设备

航海图和指南针等

师总结:

从这张对照表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规模大,远航次数多,涉及的地区范围广,这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那么当时的明王朝耗费如此国力,让郑和七次远涉重洋有着什么样的积极意义?

(设问:

那郑和七次下西洋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利用中国邮政局1985年和2005年发行的《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指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请学生讲述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

(包括郑和船队到达哪些国家,图中的人物在进行了什么活动?

),也可结合P95页的插图。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归纳、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过渡)多媒体播放光饼图片和来历,导入戚继光抗倭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通过两则材料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戚家军抗倭形势》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再导入面对这么严重的倭患,当时明朝政府派谁去抗倭?

过渡戚继光的个人生平。

2、戚继光(民族英雄)抗倭

指导学生观看《戚继光》像及戚继光的诗句: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然后让学生阅读戚继光的生平事迹,再结合“动脑筋”一题说一说从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探究一:

为什么戚继光能取得抗倭的胜利?

(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戚家军经过严格训练,军队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3)军民配合,同仇敌忾。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问题探究二:

这是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提起戚家军,我们就会联想起岳家军,学习了戚继光抗倭,我们就会想起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

岳飞、文天祥名垂千古,但都不被称为民族英雄,而戚继光却被称为“民族英雄“,为什么?

(提示:

从抗击对象分析)

师讲述岳家军抗击的是女真族,属于中华民族的一员,属于民族内部纷争,而戚家军抗击的是日本人,属于中华民族以外的外国侵略者,只有抗击中华民族以外的外国侵略者的英雄人物才被称为民族英雄。

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过渡)刚才我们共同了解了明代我国东南沿海遭受外来入侵的史实,此时还有一处地方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骚扰。

我们接下来来了解一下。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播放: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片段。

澳门近代是被西方哪个国家强占的?

(葡萄牙)你知道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并请学生整理、讲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

什么时候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引导学生思考:

这里的“攫取”“居住权”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说葡萄牙人夺取了澳门的居住权?

或葡萄牙人把澳门占为己有?

(葡萄牙人是通过贿赂、欺骗的方式,堂而皇之地住下来。

他们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所以叫“攫取”。

这是澳门被葡萄牙长期居留的开始,但他们只拥有“居住权”,澳门的主权仍属中国。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明朝对外交往的友好与冲突,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的一面;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

他们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的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落后了。

作业:

课堂练习

完成课课通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