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专题复习题诗经与楚辞部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8693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专题复习题诗经与楚辞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专题复习题诗经与楚辞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专题复习题诗经与楚辞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专题复习题诗经与楚辞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古代文学专题复习题诗经与楚辞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专题复习题诗经与楚辞部分.docx

《古代文学专题复习题诗经与楚辞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专题复习题诗经与楚辞部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专题复习题诗经与楚辞部分.docx

古代文学专题复习题诗经与楚辞部分

古代文学专题

(1)复习题(《诗经》与楚辞部分

1.《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和表现艺术上各有什么特征?

(1)《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

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

例如《豳风•七月》,它详尽描述了农奴们一年四季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褐”、“采荼薪樗”的苦难遭遇。

《魏风•伐檀》表达了整理反对剥削、反抗压迫的态度和心声。

(2)《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表现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

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

例如《小雅•采薇》就是一首抒情写实的佳作。

其最后一章抒情、状景、叙事融为一体,把一个征战将归的士兵哀伤时光流驰、路途艰难的思绪表现得深长真切,使人味之无极,闻之动心,强烈地感受到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2.试以《离骚》为代表,说明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如下:

第一,表现进步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进步理想。

《离骚》立足于诗人理想破灭、身遭流放的现实生活,以丰富的幻想、炽烈的情感,描写了诗人对进步理想的追求、坚持和献身,以及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抗。

第二,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构成奇特的情节、境界。

《离骚》这首诗从“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以后,尽情刻画了诗人上天下地,神游天国的活动,字里行间出现了一系列众多的神话人物和神域,还出现了众多的灵异事物,所有这些又都一齐围绕着诗人的行止旋转,以诗人为中心组织出了一幅“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阔画面。

第三,善于利用、发展民歌的比兴手法,来象征自己与楚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

这一特征在《离骚》的前一部分尤其突出。

3.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说法?

《诗经》采编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说法是献诗说、采诗说。

先秦有公卿士大夫献诗的制度,献诗的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者赞誉,表达对政治的评价,《诗经•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的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

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进行采诗的应该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乐官,《国风》以及《小雅》中的许多诗就是这样汇集在一起的。

《诗经》采编的日的是多重的,其政治功利目的包括:

劝谏君王、补察时政;作为贵族子弟的伦理教科书。

其娱乐目的包括参照民间音乐,制礼作乐,满足耳目之娱;作为音乐教程。

4.《毛诗序》是如何解释风雅颂的?

谈谈你对这种解释的看法。

《毛诗序》把《风》作为教化、讽谏的政治工具,并以此出发,断章取义,强作解释,以为《风》诗句句关涉美刺政治。

如本是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周南•关雎》,竟被曲解为:

“《关雎》,后妃之德也。

《毛诗序》认为《雅》是专门陈述政治的利弊得失,并以政事的大小来区分大小雅,这与《雅》诗的内容也不尽吻合。

其一,《雅》中有许多诗并非是“言王政之所以兴废也”,而抒发的却是不直接关涉政治的一己之情。

如《白驹》写女子怀念所爱之人,《隰桑》写女子对爱人倾诉款曲。

其二,《小雅》中有天子之大政,《大雅》中有诸侯之小政。

这一点,《毛诗序》早有察觉,其本身就前后矛盾。

《毛诗序》认为颂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颂诗是歌颂赞美统治者盛德功绩,并把这些盛德报告给神明,以祈求上天先祖的赐福。

这个解释基本上反映出了颂诗内容的特征。

但并没有概括出颂诗音乐上的特征;颂诗也并非全是美盛德之诗,如《毛诗序》说:

“《振鹭》,二王之后来助祭也。

5.试举例说明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

顾名思义,"史诗"是历史和诗歌的统一,因此它必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多重价值。

周民族的史诗也不例外,它同样兼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

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

(1)、记叙周民族产生、发展的历史;

(2)、反映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以周民族的发展历史为中心,以几次大迁徙和大战争为重点,记叙了周民族从产生、发展直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当时周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各方面的情况。

比如,从《生民》这首诗中姜嫄神奇受孕以及生子之后三弃三收的神话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周人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还很低。

从后稷发明农业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诗中了解到周人的祭祀礼仪。

这些都是研究周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

周民族史诗的文学价值:

(1)、叙事与抒情。

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结构.这些史诗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其中有的采用了相同的词语领起一章,这样既构成了章节之间的排笔形式,增强了层次感;又使深层内容紧密相连,将全诗融为一个浑然的整体。

(3)、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史诗的形象性;(4)、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状态不仅生动传神,而且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使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

6.如何理解《诗经》中农业祭祀诗的价值?

试举例说明。

《诗经》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写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等祭祀活动的诗歌,其价值表现在;

(l)记录了周人为祈求丰收进行的宗教活动及其相关风俗礼制,如《楚茨》对祭祀场面的描写;

(2)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方式、规模等情况,如《载殳》中描述的耦耕方式及田间劳作情况;

(3)表明了统治集团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提倡,鼓舞了人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7.为什么说燕飨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

周代的礼不仅是伦理道德的规定,社会生活的仪式,还包括国家政治上的制度法令在内。

诸礼之中,燕飨之礼运用得最为普遍,周代统治者将之作为和睦九族、沟通上下、巩固统治秩序的政治手段。

燕飨诗的写作目的也并非纯是表现欢聚宴饮的活动场面,而是用诗歌的形式告诫人们要遵循燕飨礼仪,重在突出燕飨能够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的政治功利作用。

因此说,燕飨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

8.结合作品分析《诗经》燕飨诗的审美价值。

燕飨诗是反映古代燕礼、飨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宴饮的盛况以及宾主之间的互相赞美称誉。

其政治价值表现为联络情谊、巩固统治;其历史价值表现为记载了古代燕飨之礼的程序仪式,为研究周代礼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其艺术审美价值表现为:

(1)真实再现燕飨活动的场面和融洽热烈的气氛,形成一种和谐欢快的总体风格;

(2)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活动中的贵族形象。

9.《诗经》战争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内容?

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诗经》战争诗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包括:

(l)主体民族的自豪感,如《小难•六月》等;

(2)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如《秦风•无衣》;

(3)怨恨战争、思念家乡的心情,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

其思想价值表现为:

反映了周代战争的历史和周人对战争的态度,表现了周人爱国爱家、明辨善恶的可贵品格。

10.《诗经》政治颂美诗创作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结合作品进行说明。

《诗经》政治颂美诗创作的基本模式是:

颂扬周代贵族内德外仪的统一,也就是既歌颂君子的内在美质,又赞美君子的外在仪容。

《大雅•假乐》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这两点。

诗中第一段说周成王有美好的品德,能安抚百姓,使所有的人都能尽职。

所以从天那里承受了福禄。

第二段说他因受福禄而有众多的子孙。

他又有肃穆的神态,堂皇的仪表,他是一个很好的君主,因为他从来不犯什么过错,一切都按先王的法度办事。

第三段再一次申说他有严肃庄重的仪表,谈吐文雅有序。

因而他没有任何私怨私恶,他率领着众多贤人治国,成为四方纲纪。

第四段写朝中群臣对他充满了热爱,一个个尽职尽责;老百姓在他的荫庇下也都安居乐业。

全诗并没有具体地写成王到底取得了哪些功业,而是一再地歌颂周成王的德行与仪容。

不过,正是由此,诗人向我们暗示了成王所取得功业的伟大,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的真挚的热爱。

11.为什么说《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

试结合作品进行说明。

之所以说《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是因为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的芬芳,在《雅》、《颂》的抒情诗中,也莫不沉潜着植根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蕴。

如《周颂•载芟》中的人们津津乐道于农业的丰收,在宗教仪式上表演关于农业生产的舞蹈,从春天的垦荒一直写到秋天的收获。

他们在祭坛上献上最好的粮食贡品以娱乐祖先和神灵,乞求神灵明年带给他们更好的收成;他们在故乡的土地上编织着生活理想的花环,描绘着事业兴旺发达的图画。

《唐风•鸨羽》写远行在外的征人久役不归,首先想到的是家里田园的荒芜,想到父母的无人奉养,并为此而一遍遍地呼喊苍天。

总之,植根于农业文化的安土重迁的乡土情蕴,在《诗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12.结合作品分析《诗经》作品是怎样表现宗族伦理之情的。

(1)在祭祖诗中,诗人把他们的开创基业的祖先奉为神明,乞求祖先神保护自己部族的事业昌盛,人丁兴旺。

他们以自己拥有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这样的祖先英雄而自豪,以自己是这一部族群体中的一员而骄傲。

共同的祖先沟通了他们互相之间的情感,也使他们在宗族血缘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形成极强的宗国意识,共同抵御外侮、创造家园。

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等。

(2)在农业祭祀诗中,他们以全部族的共同劳作作为向神明敬献的厚礼,如《载芟》;也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如《良耜》。

(3)在农业生活诗中,他们也表现出氏族兄弟之间的团结。

甚至在《七月》这样的诗里,尽管显见着封建领主与农奴之间存在着鲜明的阶级差别和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但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仍然把他们联结在一起,在丰收后的喜庆典礼上全氏族的人都喜气洋洋地会聚公堂,共叙亲族之间的依恋之情。

(4)在战争徭役诗里,诗人们一方面表现出为保卫祖国家园而战的宗国精神,为此不惜抛弃了个人的安定生活。

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于父母兄弟的牵念与关心。

如《唐风•鸨羽》。

(5)在卿大夫士的政治美刺诗里,诗人一方面颂赞那些给宗族国家带来幸福的君子,如《南山有台》;另一方面也对那些不顾宗族国家利益的昏君与佞臣给予严厉的批判,甚至要以宗族老人的身分教训他们,如《抑》。

(6)在礼仪诗中,诗人更热情表达父兄朋友君臣之间的血肉亲情。

如《常棣》。

(7)在男女情爱诗中,诗人同样把夫妻之间的相亲相爱之情写得真挚生动,如《郑风•女曰鸡鸣》。

至于在那些写怀人念旧、民俗风情等的诗中,也处处都有这种浓厚的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

如《小雅•黄鸟》。

13.简叙《诗经》抒情诗创作取得的成就。

《诗经》标志着中国抒情诗艺术逐渐发展成熟,其艺术成就表现在:

(1)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其人物塑造的手法有:

①通过事件的简要叙述或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描述来塑造人物;

②通过简单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

③通过朴实无华的抒情议论塑造人物。

(2)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境界的创始,《诗经》中不仅运用了许多带有文化原型意义的意象构成起兴诗句,还使意象和人物情感相融合,来创造艺术意境。

(3)高超的艺术技巧,包括赋比兴的手法、多样的修辞手法和多种抒情方式的运用。

14.《诗经》作品是如何在抒情诗中塑造人物形象的?

《诗经》中人物形象塑造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通过事件的简要叙述或抓住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描述来塑造人物。

如在《卫风•氓》中,诗人通过自己和氓从相识到结婚再到反目的整个事件发展的简要描写,塑造了“氓”这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在求婚时表现得老实忠厚,在结婚初时“信誓旦旦”,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渐渐露出其凶狠的本相。

第二,通过简单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如《卫风•硕人》写庄姜容貌,由静态的面容到动态的顾盼,其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句,向来被人们所称道,公认为是描述写人物形象的传神之笔。

第三,通过朴实无华的抒情议论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如在《廓风•载驰》中,诗人许穆夫人一方面了表达自己对故国的哀伤和要回故国的决心,另一方面对那些只知拘守古礼的许国大夫们进行了批评和谴责。

正是通过这种抒情,诗人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她是一个既有政治远见,又有爱国热情,既敢于冲破旧礼教束缚,又敢于和那些迂腐大夫们争理的杰出爱国女性。

15.《诗经》抒情诗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的?

《诗经》中运用那些带有文化原型意义的起兴诗句构成简单意象,对这些意象再进行和人物情感相融合的画面描述,就产生了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秦风•蒹葭》把男女相恋这一在现实生活里要受到多方限制约束的艰难过程融会入水的文化意象的描写之中。

这首诗把男女相恋的艰难追求放人河水阻隔的意象之中进行描写,再衬托以秋天的凄凉,就创造出一个迷离扑朔、凄清感伤的艺术境界,在那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面里,蕴含着无穷无尽的、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情韵,古往今来,不知道曾经打动过多少读者。

16.何谓赋比兴?

试举例说明。

“赋、比、兴”本是古人在谈及《诗经》时使用的三个名词,后来被人们当作《诗经》艺术手法名词使用。

通俗点说,赋就是直陈,比就是运用比喻,兴就是借物起兴。

直陈者如《采蘩》、《氓》;比喻者如《硕鼠》、《兔爰》;起兴者如《关雎》、《桃夭》。

17.以“玉”为例,分析周代文化精神与《诗经》物象选择之间的关系。

在《诗经》关于服饰方面,一个重要的物品是玉和玉制成的各种佩饰。

《诗经》的整理把玉的佩饰作为人物形象描写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之所以在《诗经》的人物描写中这么注重玉,是因为玉在周代文化中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象征。

惟其如此,玉才成为《诗经》创作中一种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文学描写对象。

在诗中只要一提到玉,就会让读者或听众从中体会到它所象征的等级意义和道德意义。

如《卫风•淇奥》,据说这首诗是歌颂卫武公的。

在诗中,美玉既是卫武公身上穿戴的一部分,更是他的优雅风度和美好品质的象征。

玉在《诗经》中的象征意义,在这首诗中有着最集中的体现。

18.结合作品分析周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对《诗经》作品内在结构的影响。

周人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对《诗经》作品的艺术结构的组成也具有决定性影响。

如《鄘风•相鼠》和《小雅•都人士》这两首诗,一为刺,一为美,一在《鄘风》,一属《小雅》,按理说整理之间没有什么创作了解。

但是仔细一看,就发现这两首诗把对人物的视角都放在了“礼仪容止”上面。

由此可见,服饰打扮和礼仪容止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描写的选择,而且表明了周人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

在周人看来,得体的服饰仪容本身就是一种美,不仅是一种外在美,而且是内在美的外在显现。

周人的这种艺术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必然要影响作品的内在结构。

通读《诗经》,我们就会发现,当诗人在对人物进行或美或刺的抒情评判时,他们最擅长的方法就是通过人物的外在打扮、礼仪容止的描写来抒情,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创作结构模式。

19.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风雅”和“比兴”具有什么样的内涵?

它们对古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风雅”和“比兴”的内涵

“风雅”,要求诗歌创作具有高尚的意义和严肃的情感内容。

“比兴”,要求诗歌在艺术表现上“托物以讽”。

(2)对古代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

“风雅”和“比兴”这两条艺术创作和批评原则,给中国文人指出了如何走向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完美结合的创作道路。

它同时也培养了中国人的艺术审美观念,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既重内容的纯正文雅,又重形象的生动感人,以含蓄蕴藉、韵味深厚而见长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

20.简述《楚辞》流传和编辑成书的过程。

屈原的作品早在他生前,或已就在社会上较广泛的流传,包括宫廷、上层士大夫之间和民间。

屈原的作品出现以后,在当时就产生了影响,涌现出一批景慕者和学习者。

宋玉、唐勒、景差诸人是屈原的景慕者,作品的学习者、承传者。

屈原作品最初的搜集者、保存者、传播者,也正是这些楚国的文化人。

我们今天读到的最早《楚辞》本子,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本,而王逸所用的又是刘向辑本,刘向又曾典校群书,许多古籍赖其编辑以存,从而历来都认为刘向是《楚辞》的最早编辑者,以至“楚辞”的定名者。

从现存资料来看,楚辞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实并不始于刘向,而是在汉初就已经开始了。

楚辞作品在汉初发掘、流传与保存的情况:

首先是汉初吴王濞文学集团,汇聚辞赋之士,学习楚辞,使楚辞部分作品得以保存。

接着是淮南王刘安集团,通过庄助、朱买臣和刘安等的递次进献,使诸多流传和藏于个人手中的楚辞作品,得以汇存于宫廷之中。

今本楚辞,是经刘向整理写定的。

刘向所编楚辞作品的来源,当然正包括了前述刘安等所献楚辞在内。

这时,楚辞终于有了一个相对来说的全本。

后经东汉王逸加注而流传至今,即《楚辞章句》。

刘向纂辑《楚辞》,除收入屈、宋作品外,还编入了他以前汉人仿楚辞作品,和刘向自己的《九叹》。

王逸在以刘向本为底本加注时,又加入了王逸自己作的《九思》,于是全本就成了今传的十七卷本。

这就是今天所能考见的楚辞之流传和编辑成书的过程。

21.诗人屈原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情势是怎样的?

当时楚国的情况如何?

屈原生活的时代的社会情势有两个特点:

一是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空前激烈,重新统一的局面行将出现。

二是变法运动在当时各主要诸侯国相递进行。

当时的楚国正处于这一时代的洪流之中,秦国和楚国是当时左右局势的两个重心,统一大业的完成,非秦即楚,因此案、楚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

而楚国的旧贵族势力把持着政权,他们毫无政治远见,只知道苟安享乐,楚王朝日趋衰败,在与秦国的对抗中节节败退。

22.《离骚》中对诗人三次游览天界的描写有什么寓意?

在《离骚》中,屈原为了抒写自己的心情,从古代流传的大量神话传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形象,通过自己奔放不羁的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新的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魅力画面,并使它服从于一个新的抒情主题,成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

诗中诗人三次游览天界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理想至死不悔的追求和诗人为改变国家的前途、自己的命运而做的不懈努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他始终不渝的爱国忠君之情。

23.《离骚》一诗中对往古世界的回顾有怎样的含义?

屈原借对往古三后尧舜的清明政治和桀纣昏庸失国的历史的回顾,为统治者的改革树立了榜样,并警告楚国君臣,要以桀纣为戒,否则必将重蹈他们的覆辙。

诗人还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君臣遇合的佳话的回顾,表达了对君臣知遇的渴望,并以此来鼓舞自己在困境中奋进不止,探索不停。

24.简叙《天问》一诗的结构层次及其思想内容。

《天问》一诗的前半部分是对宏观的宇宙自然的发问,分为四个层次:

(1)关于宇宙本源问题;

(2)关于天体、天象问题;

(3)关于鲧禹治水问题;

(4)关于大地、四方灵异问题。

后半部分是对人世间历代兴亡的发问,也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夏、商、周的历史和楚国的现状。

诗人借对宇宙自然和人间兴亡的思索,表现了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和企图力挽狂澜的爱国热忱,这正是全诗的主题思想所在。

25.组诗《九章》是怎样反映诗人屈原一生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历程的?

《九章》各篇除《橘颂》一诗外,其他作品或作于楚怀王时期因谗被疏以后,或作于顷襄王时被放于江南,分别反映了诗人一生的悲惨遭遇和苦难历程。

《惜诵》、《抽思》和《思美人》三篇其创作时间和背景与《离骚》同,从内容看,主要是写对已往经历的追溯和身遭挫折后的思想矛盾和斗争过程。

其情虽烦冤愁苦,但仍企图自适自遣;对楚王虽有谴责,但仍觉得其或有改悟的一天;对自己的前途虽感到十分失意,但并未完全绝望。

故惜、思之情,在这些诗中还一直占着主导地位。

《哀郢》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克郢都之时。

在百感交集中诗人以血泪写下此诗。

《涉江》与《悲回风》都是屈原在顷襄王时放逐于江南所作。

《涉江》一诗真实地记写了屈原放逐于江南时的苦难生活。

《悲回风》一诗叙写了朝廷群小对自己的迫害。

《怀沙》与《惜往日》都是屈原临近自沉之前所作,表达了诗人在极端困厄中,在沉冤莫申、国亡无日,而又进谏无路,已无可为的情况下,从容赴死的决心。

《怀沙》一诗表达了诗人死意已决,《惜往日》则是屈原的绝笔,是他的一首最后的述志诗。

26.清人陈本礼曾说:

“盖《离骚》、《九歌》犹然比兴体,《九章》则直赋其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离骚》、《九歌》等作品,多以瑰丽奇幻为其主要特点,但《九章》中的作品除少数片断外,采用幻想、夸张的手法较少,主要是纪实之辞。

《九章》各篇主要是用直接倾泻的方法来表达其复杂的心曲和凄苦的忠怨之情,所谓“直而激,明而无讳”,但以其内容的悲剧性和感情的真实性,读之每裂人肺腑,催人泪落。

《九章》各篇除《橘颂》一诗外,其他作品分别真实反映了诗人一生的悲惨遭遇和苦难历程。

如《九章•哀郢》就是一篇哀痛国破流亡的纪实之作。

27.试析屈原的《九章•涉江》一诗。

《涉江》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

诗人晚年流放江南时作,篇中着重记述了诗人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的历程和心情,故名《涉江》。

诗篇具体叙写了他这次被放逐的地区和所行的路线。

这是有关诗人晚年被流放所经历地区的一项重要史料。

诗人所达到的流放地区是十分僻远、荒凉的,但诗人却表现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的矢志坚持理想、决不屈服的无私无畏精神。

本篇为纪实之作,但在诗的开端却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极写他的苦闷和欲忍不能的感情。

表示他既不被污浊黑暗的社会所了解,则将“高驰而不顾”,幻想自己将乘龙驾马,去寻古帝重华(帝舜)同游于天上,以至“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全诗塑造了一个光明正大、执著不阿的爱国者的形象。

他失去家国、带罪远行,虽在这无情的打击面前,却始终眷恋祖国、坚持理想,自觉地承担了悲剧性的命运。

他的遭际是凄苦的,但他的感情却是崇高悲壮的。

诗中感情起伏,回旋激荡,动人心弦。

《涉江》一诗记写了诗人晚年被放逐生活中最凄苦的一段经历,但诗中所洋溢的情绪,却是不屈服的。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那种艰苦卓绝,矢志不渝,有进无退的精神,是如此的动人心弦,感人肺腑。

在艺术手法上,它与《九章》中其他诸作亦有异,其虚实相生,大胆想象,比兴兼用近于《离骚》。

崇高的思想,悲壮的经历,情真意切的言词,读之催人泪下。

28.试分析屈原的《九章•哀郢》一诗。

《哀郢》一诗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郢都(楚国都,今湖北江陵)以后。

当时楚王仓皇东迁,百姓四处逃亡,屈原百感交集,写下了这篇哀歌。

“哀郢”,谓哀悼郢都之沦亡。

诗歌开头描写了郢都百姓因避难而四散逃亡的慌乱景象。

继而写诗人离郢时对故都的系念和国破家亡的悲哀,并对楚统治集团误国的罪行加以揭露和批判,结尾则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故都的深挚的感情。

全诗紧扣“哀”字展开,并多用呼告、感叹句,词悲情烈,裂人心肺,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29.《九歌•东君》是怎样塑造一位英雄神的形象的?

一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九歌•东君》一诗从日神的出现,到他的除暴安良,直至杳然离去,全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从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奇丽、威武、扶正驱邪的英雄神的形象。

诗中首先描写日神驾着龙车启程。

然后写日神在受享之后,西行之时,开始了他为民除害的壮举。

只见他高举起大弓长箭,奋力射向肆虐的“天狼”。

结果肆虐的天狼应声而坠。

灾星已除,人间天上皆大欢喜,日神也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无比痛快和骄傲,于是以北斗为勺,挹桂浆痛饮,庆贺诛暴取得的胜利。

二是运用丰富的想象。

如诗中写日神身着青云、白霓,手持长矢,勇武无畏,这也正是对行于高空,光芒四射的太阳的丰富想象。

而太阳神的那种光明磊落、豪迈的性格,富于正义感,除暴安良的品格,实际上也正是对太阳作为一个巨大、辉煌的天体,光明所至,黑暗无所藏身的自然素质的概括和想象。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太阳作为一位英雄神而出现了。

30.有人认为《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原本是一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我同意《湘君》、《湘夫人》原本是一篇的看法。

首先,从这两诗的内容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