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8115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时局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那么该评论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且将会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B、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C、两极格局解体后,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D、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2、从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2004年1月19日,日本陆上自卫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

其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3、尼克松在1971年曾说:

“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

当我们从经济角度何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尼克松所说的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欧共体的形成B、日本的崛起

C、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D、中国的振兴

4、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2001年,美国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空中侦察;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这些事件充分说明()

A、苏联解体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B、美国仍在坚持“门户开放”政策

C、美国奉行政治经济全球化政策D、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周恩来说:

“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B.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C.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6.、“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

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

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提及的“九二共识”是()

A.和平统一祖国B.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C.加强两岸交流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7、改革开放后,中央政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实设立了特区,与下图所示相关的两个特区最主要区别是()

 

A.社会制度B.文化传承C.经济模式D.生活方式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

下列各项,不属于这一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事件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D.欧元正式启用

9、下列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

导致这些事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修建柏林墙朝韩三八线北约标志经互会会旗

 

A.两极格局瓦解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美苏两极对峙D.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

10、“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组织不断壮大”。

这些史实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A.多极化趋势加强B.新的力量不断崛起

C.大国力量保持均衡D.军事集团不断出现

11、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发言时说: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这次国际会议是()

A.1954年日内瓦会议B.1955年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12、有人形容40年前(1972年)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为“跨洋握手”、“冰释雪融”,下列外交事件中与此相对应的是()

①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②参加日内瓦会议③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④参加万隆会议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基本背景是()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美苏放弃霸权主义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D.社会主义阵营的日益强大

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和开创新型区域合作。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签署了()

A.《阿拉木图宣言》B.《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C.《联合国家宣言》D.《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15、2001年4月13日,日本文部省宣布,“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写的教科书检定合格。

该教科书删除了“从军慰安妇”,“侵略”等记述和用语,中、韩等国政府就日本教科书问题提出了强烈抗议。

下面有关论述中正确的是①这类事件的发生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②日本右翼势力发展较快③亚洲人民反对新殖民主义任重道远④我们应发扬五四爱国精神,抵制日货()

A.②③B.①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6、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17、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

“俗语云:

‘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B.落后性C.脆弱性D.分散性

18、《齐民要术·序》中载: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厥而不录。

”材料表明,贾思勰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是()

A.反对B.赞同C.听其自然D.主张适当改变

19、下列诗句中,可以获取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历史信息的是()

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20、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

21、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22、有学者认为:

“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泉州B.扬州C.上海D.广州

23、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这样评价道:

“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项政制是指()

A.闭关锁国B.盐铁官营C.“贱商令”D.“海禁”政策

24、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洛阳南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

长安崇仁坊“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时期()

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商业活动有严格的地点限制

③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④政府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5、《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26、“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的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

”其中,经济方面主要体现在()

A.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B.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

C.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D.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27、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28、《隋都城图》题记:

“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29、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30、明朝海瑞说:

“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

”丘浚说:

“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

”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①海瑞正确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②丘浚客观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第31小题12分,第22小题15分,第23小题13分,共计40分)

31.(12分)“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演变。

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外交政策,取得了重大外交成果。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应对“二战”后两极分化的世界格局,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2分)

 

(2)中国外交在20世纪七十年代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3)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中国威胁论”在某些国家甚嚣尘上。

试结合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评论这种观点。

(6分)

 

32.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

图一、欧洲共同体总部大厦图二、《欧洲联盟条约》生效

材料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

这一重大变化,使得世界出现许多新情况:

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一些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矛盾,如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用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论证该观点。

(2分)

 

(2)材料二中图一形成的原因有那些?

(2分)结合材料二的两幅图片,指出二战后欧洲发展的特点。

(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的标志,(1分)并简要概括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基本状况。

(2分)

 

(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三中“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有哪些?

(4分)

 

33.(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1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1450.92

6.42

3.21

3.21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

据唐朝张途记载:

“(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

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

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

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3分)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

(3分)

 

(3)你对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的可信度有何看法?

请说明理由。

(2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5分)

 

2013-2014学年上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

(3)活动:

积极参加和推动联合国的重大活动,如维和、裁军等;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促进经合组织康发展;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加强与该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答对一个史实及其意义给1分,该项得分不超过3分)

评论:

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作用,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了共同发展(2分)。

“中国威胁论”或者出于担心中国强大的心态,曲解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目的;或者出于遏制中国的用心,片面夸大了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威胁论”是一种错误的言论,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分)

②不可信: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生产水平低、重农抑商思想较强等)下,“业于茶者七八”的说法存在夸大之嫌,尚需存疑。

(2分)

(4)①政治基础: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人民生活较安定。

(2分)②经济基础:

商品经济发展;茶叶产量增加;各地生活习俗的融合。

(2分)③文化基础:

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影响;(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