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6107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紫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紫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紫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紫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紫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紫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紫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紫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紫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紫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紫阳县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依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现状,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我县积极适应新的发展环境,牢牢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加快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克服国际金融危机、“5.12”地震和“7.18”洪灾等不利影响,克难奋进,实现了“绿色产业稳步发展、工业经济逐步壮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瓶颈基本打破、县城面貌彻底改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目标,经济社会步入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时期。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经济总量大幅提升。

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28.1亿元,是2005年的2.4倍;财政总收入1.7亿元,是2005年的4.5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9亿元,五年累计完成78.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5倍;三产结构由2005年的42:

15:

43调整到2010年的32:

30:

38,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

(二)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按照产业化、工业化的发展思路,狠抓优势资源开发。

以富硒茶为主的农业支柱产业逐步形成,茶园总面积发展到17万亩,2010年茶叶产量2983吨,实现综合产值5.6亿元,是2005年的5.2倍;建成3万亩标准化魔芋基地,年产1000吨魔芋胶生产线顺利投产,实现综合产值1.4亿元;畜牧、蚕桑产业稳步发展;以大棚蔬菜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开始起步,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38亿元,是2005年的1.9倍。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和培育大工业企业,陕西有色、陕煤集团、河南前卫、陕西恒佳、湖北鼎兴等大型企业顺利入驻,电解锰、矿泉水、锆刚玉、瓦板岩和五氧化二钒等项目成功落地。

工业经济形成了富硒食品、特色矿产、清洁能源、紫阳茧丝四大工业基础,总量不断增加,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2.5亿元,是2005年的4.6倍。

硒谷工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以旅游业为先导的第三产业较快发展,保持了年均18%的增长速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4亿元,是2005年的4.2倍,年均增速保持在18%以上。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襄渝铁路二线、陕川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对外交通瓶颈彻底打破;建设通达工程386公里,通村水泥路1780公里,乡村公路通达率快速提升,县内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连续实施城镇40件实事,建成桥沟路、观江平台、紫阳广场、火车站停车场,改造紫府路、红广路、体育场、文化中心,县城面貌彻底改变,服务功能日益完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以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为契机,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电力、通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电网升级改造、电信、移动、联通信息网络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面不断扩大,数字电视整体平移顺利启动,城乡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

(四)生态建设成效卓著

围绕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目标,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县共造林建园85万亩,111.5万亩天然林、49.76万亩退耕还林和145万亩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完成重点小流域治理61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49%增长到“十一五”末的55.7%,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五)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条件极大改善,师资队伍不断优化,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达到100%,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达线人数由2005年的435人增加到2010年的841人,净增406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重大疾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计划生育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各类商业保险快速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县,参合率达到92%以上,五年累计受益农民达55万人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城乡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紫阳民歌”得到有效传承和发扬。

连续实施农村40件实事,新建通村水泥路1780公里,建成饮水安全工程305处,解决17.6万人饮水问题,新建乡镇敬老院12个、县级敬老院1个,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2479人,移民搬迁2509户11243人,建成农村户用沼气9725口,完成299个自然村电视“村村通”工程,60%行政村接通互联网,实现全县自然村(组)通广播目标,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新增城镇就业802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年均保持在8万人次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31元,年均递增17.8%,是2005年的2.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11元,年均增长17.5%,是2005年的2.2倍;居民消费能力逐步增强,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专栏1:

紫阳县“十一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年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2010年

平均增长(%)

2010年

平均增长(%)

全县生产总值

亿元

11.7

19.5

11.0

28.1

12.6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4.9

6.2

5.0

8.91

6.9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1.8

4.3

19.0

8.57

22.1

其中:

工业

亿元

0.9

2.6

23.0

4.6

24.5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5.0

9.0

12.5

10.63

16.7

农业总产值

亿元

8.4

 ∕

15.38

6.9

工业总产值

亿元

2.5

 ∕

12.5

27.2

规模工业产值

亿元

1.2

 ∕

9.94

39.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0.4

0.6

12.0

1.7

34.8

其中: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0.2

 ∕

1.01

42.9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9

五年累计30

20.0

五年累计78.3

39.4

农民人均纯收入

1669

2500

8.5

4031

17.8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6182

8400

6.3

14311

17.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2

7.5

15.0

10.4

19

人口自然增长率

-1.23

3.5

1.68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最为显著,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遇到困难和矛盾最多的时期,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将成为“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

一是国内经济发展向技术创新、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方向转变,为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国家将实施新一轮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进步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三是“十二五”期间国家着力构建“两型”社会,为我县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梯次转移带来机遇。

从自身条件看:

一是资源相对优势,为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特色矿产、绿色食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二是铁路二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区位优势明显增强;三是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条件更加完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全县人民谋发展、增收入、促和谐的愿望更加强烈,跟上全市发展步伐的基础条件更加成熟。

同时,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

主要表现在: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层次不高;二是人口密度大,自然生态承载负荷重,生产生存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三是城镇化水平低、集聚能力弱,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四是人才缺乏,科教水平相对落后。

展望未来五年,既是紫阳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着力解决发展中突出问题、应对各种挑战的攻坚破难期。

全县上下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抢抓机遇,趋利避害,谋划好发展战略,制定有力的发展措施,突破发展瓶颈和障碍,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

三、“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两大关键,切实夯实交通设施、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三大基础,做大做强富硒食饮品、新型材料、清洁能源、民俗旅游四大产业,扎实抓好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社会建设五大重点,着力构建生态、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紫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战略

坚持工业强县。

坚持把工业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创新工作思路,夯实推进措施,形成“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整合、政策向工业倾斜”的发展氛围。

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狠抓招商引资,引进大企业、建成大项目、发展大工业,促进特色工业体系的快速形成。

坚持产业富民。

坚定不移抓好富硒生物资源开发,围绕茶叶、畜牧、魔芋、中药材、设施蔬菜等重点领域,突出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狠抓产业链条延伸,提升产业开发效益。

打造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绿色产业群,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坚持城镇带动。

坚持以县城和重点集镇为依托,以拉大骨架、完善功能、增加就业为目标,突出抓好城镇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增强辐射带动效应,引导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增加城镇人口,推进城镇化进程。

坚持和谐发展。

积极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谐发展。

四、“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紧跟全省、全市发展步伐,奋力实现“五个翻番、五个跃升”。

即实现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五项指标翻一番;经济实力、基础条件、城乡统筹、人民生活和社会建设五个方面实现“跃升”。

经济总量不断增长。

“十二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4%,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6%。

预计“十二五”末实现生产总值6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3.6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保持在20%左右,五年累计达到260亿元以上,是“十一五”期间的3.3倍。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稳定一产、突破二产、发展三产的思路,全县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6%;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0%;旅游业总产值占生产总值的15%以上,一、二、三产比例由“十一五”末的32:

30:

38调整到22:

38:

40。

基础设施实现突破。

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地方公路和水路为支撑的大交通格局,全面建成“一纵四环”地方公路网。

水利和电力设施更加完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城镇化进程加快。

以县城为中心,蒿坪为副中心,集镇为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础的城镇化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辐射带动和吸纳承载能力增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十二五”期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5%,2015年分别达到8000元和286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2015年达到21.5亿元。

专栏2:

紫阳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实际

2015年预期

“十二五”年均增长(%)

属性

全县生产总值

亿元

28.1

60

14

预期性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8.91

13

6

预期性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8.57

22.5

20

预期性

其中:

工业

亿元

4.6

12.5

22

预期性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10.63

24.5

16

预期性

农业总产值

亿元

15.38

25

6

预期性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2.5

45

30

预期性

规模工业产值

亿元

9.94

30

30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7

3.6

16

预期性

其中: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1.01

2.5

20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五年累计78.3

五年累计260

20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

4031

8000

16

预期性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4311

28600

15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0.4

21.5

16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1.68

5

约束性

注:

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为当年价格,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五、“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产业化建设步伐

1、壮大绿色产业

围绕“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农业布局,积极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重点培植强村大户,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做大做强富硒茶产业。

以建设60个茶叶专业村为重点,新建紫阳种无性系丰产茶园5万亩,茶园面积保持在20万亩以上,全面推进茶园标准化、无公害化管理,提高茶园亩均效益,保障茶叶质量安全;新建标准化加工厂10座、清洁化初制加工厂50座、年产1000吨精制茶加工厂2座,新建茶叶专营连锁店200家,建立大中城市区域性销售中心10个。

把紫阳富硒茶打造成全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到“十二五”末,培育2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全县茶叶年产量达5000吨,总产值达到6亿元,茶业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使富硒茶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第一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畜牧产业。

突出规模化养殖,建成商品猪基地镇5个、万头村20个和双安10万头生猪养殖小区。

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初步构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牧生产体系,促进畜牧产业健康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县生猪、山羊、大家畜、家禽饲养总量分别达到88万头、24万只、1.4万头、240万羽,肉类总产3.6万吨,禽蛋产量4500吨,实现产值7亿元。

加快发展魔芋产业。

按照“企业+协会+农户”模式,做大做强魔芋产业,“十二五”期间,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以上,年产商品芋7.5万吨,实施初精加工生产线技改扩能,促进企业增产增效,带动产业持续发展,实现综合产值3亿元。

积极推进林业产业。

狠抓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主攻经济林,大力发展木本药材、干鲜果和食用菌,建设以厚朴为主的木本药材20万亩,新建和改造板栗、核桃、柑桔基地10万亩、秦巴硒菇30万平方米,实现林业综合产值10亿元。

快速扩张蔬菜产业。

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进程,推动双安、汉王、洞河、城关和蒿坪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快速发展,建设蔬菜重点村20个,发展设施蔬菜2000亩,示范带动蔬菜面积达到15万亩种植规模,到“十二五”末,实现产值2亿元。

稳步发展特色养殖业。

巩固发展蚕桑产业,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抓好科学饲养,年发种量稳定在5万张;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加强茧丝产品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促使企业增产增效。

到“十二五”末,实现产值2亿元。

充分利用汉江、任河和电站库区,积极发展网箱养鱼和特种养殖,到“十二五”末,水产品产量达1400吨,实现综合产值1亿元。

2、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围绕富硒茶、富硒食品、肉蛋制品精深加工,果品配送、净菜包装等项目,依托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引进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一批绿色果品、无公害蔬菜、优质畜禽重点镇和重点村,扩大加工规模,提高加工质量,实现农工贸、产供销一条龙,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到“十二五”末,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5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

专栏3:

重点农业项目

8个项目,总投资12.31亿元

茶叶基地:

建紫阳种无性系良种丰产茶园5万亩、有机茶园3万亩、育苗基地1500亩,总投资1.8亿元。

茶叶加工体系建设:

建设标准化茶厂10个、初制加工厂50个,总投资1.2亿元。

生猪养殖:

建设生猪基地镇5个、养殖小区1个、万头村20个,总投资3.5亿元。

魔芋产业化:

建设标准化魔芋基地5万亩、初制加工厂30座,总投资3亿元。

大棚蔬菜:

建设大棚蔬菜2000亩,总投资3000万元。

秦巴硒菇基地:

建设秦巴硒菇基地30万㎡,总投资2100万元。

富硒油茶基地:

建设富硒油茶基地1万亩,总投资1.3亿元。

水产养殖项目:

发展水产养殖2.3万亩,总投资1亿元。

(二)提升产业层次,做强特色工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继续按照“优势资源依托、规模企业引领、大项目推动、园区化承载”的思路,把富硒食品和矿产资源开发作为县域工业的主攻方向,狠抓招商引资,突出项目建设,引进和培育大工业企业,着力做优做强富硒食品、新型材料和绿色能源三大优势产业,培育10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到“十二五”末,工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年均递增30%。

加快发展富硒食品加工业。

依托资源优势和富硒品牌,主攻食品加工业,整合富硒水资源,建成年产25万吨富硒矿泉水生产线;完成魔芋加工企业技改扩能,年产魔芋产品5000吨;建成年产5万盒“金元硒肽”、5万吨富硒食品加工生产线;加快硒谷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强化政策引导,落实扶持政策,增强园区吸纳和带动能力,鼓励关联企业向园区集中,为企业的快速聚集打造平台,园区入驻企业达10家以上。

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新型材料产业。

狠抓大工业项目建设,建成3万吨硫酸锰、3万吨电解金属锰、1000吨五氧化二钒、300万平方米板石、100万平方米花岗岩、30万吨铁精粉、10万吨钛铁球团、0.5万吨钛精粉生产线;加强资源整合,规范矿产开发秩序,做好资源勘探,精心包装一批项目,引进大企业开发,力促20万吨硫酸、2.4万吨结晶硅项目开工建设;做大现有矿产开发规模企业,全力帮扶湘贵锰业、前卫实业、红蝶化工、恒佳板石和宝隆矿业达产达效,确保五家企业实现产值过亿元;到“十二五”末,矿产工业产值达到23亿元以上。

稳步发展绿色能源产业。

加快尚坝、八庙梁等11座水电站建设进度,确保2012年全部建成发电。

到“十二五”末,清洁能源工业产值达3亿元。

 

专栏4:

重点工业项目

12个项目,总投资22.8亿元

富硒矿泉水:

建设年产矿泉水25万吨生产线、建筑面积2.64万㎡物流中心,总投资3.2亿元。

富硒茶多酚及速溶茶深加工:

建设富硒茶多酚、速溶茶生产线各一条,总投资1亿元。

富硒食品:

建设年产5万吨富硒马铃薯、红薯、玉米、水稻、小麦初精加工生产线,总投资1亿元。

板石开发:

建设年产板石300万㎡生产线,总投资2亿元。

花岗岩开发:

建设年产花岗岩100万㎡生产线,总投资6000万元。

锰矿开发三期工程:

建设年产硫酸锰3万吨、电解锰3万吨生产线,总投资2.5亿元。

锆刚玉制品:

建成年产2万吨锆刚玉制品生产线,总投资5000万元。

钛磁铁矿开发:

建设年产钛铁精粉30万吨、钛铁球团10万吨、钛精粉0.5万吨生产线,总投资8亿元。

硫铁矿开发:

建设年产硫酸20万吨生产线,总投资1.5亿元。

钒矿开发:

建成年产1000吨五氧化二钒生产线,总投资5000万元。

毒重石开发:

建设毒重矿石采选厂1座、年产氯化钡2万吨生产线,总投资1.2亿元。

页岩多孔砖:

建设年产页岩多孔砖5亿匹生产线,总投资8000万元。

(三)壮大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1、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业

承接高速公路通车的发展机遇,依托紫阳青山、绿水、茶乡、歌乡和浓厚的道教文化,紧密对接安康瀛湖旅游精品线路,以民俗风情旅游为重点,突出景区建设,推进旅游业发展,全力打造民俗生态旅游品牌。

到“十二五”末,年游客接待量达5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

打造旅游核心景区。

以汉江为纽带,以洞河水上乐园、真人宫道教文化园、北五省会馆、富硒茶观光园为节点,着力抓好景点建设,建成汉江豪华游轮,打造汉江水上旅游精品线路;深入挖掘紫阳文化内涵,搜集整理各景点民间传说,提升景点吸引力,培育发展12个以上特色旅游村;加快任河漂流、擂鼓台森林公园、中坝岛等景区的招商和建设,形成点线结合的民俗旅游区。

提升旅游接待水平。

新建星级宾馆3个、改扩建宾馆3个,配套建设停车场2个,新增床位1500张、车位1000个;提高餐饮业服务水平,制定以“紫阳蒸盆子”为主的地方菜谱和制作标准,打造紫阳菜系,推出“富硒宴”;创办旅游文化演艺公司,包装面向旅游市场的文化演出节目,以各种招商节会和富硒茶文化节为平台,强化宣传,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加强导游队伍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专栏5:

重点旅游业项目

6个项目,总投资6.3亿元

富硒茶观光园:

瓦房会馆群、茶山旅游区建设,总投资1.1亿元。

洞河水上娱乐中心:

中心码头、度假村、民俗村、汉江水世界、水上表演船、汝河垂钓等设施建设,总投资8000万元。

真人宫道教文化园:

道教休闲长廊、亲水休闲苑、富硒药膳堂、紫气养生苑、观音崖景区、健身场区建设,总投资6000万元。

旅游村:

建设旅游村12个,总投资3亿元。

任河漂流开发:

任河河道整理及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总投资2000万元。

擂鼓台森林公园:

景区设施建设,总投资6000万元。

2、大力发展商贸流通

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拓展壮大休闲服务业,积极构筑区域物流中心,不断优化商贸物流结构,促进商贸流通业繁荣发展。

到“十二五”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亿元,年均增长16%。

狠抓市场建设。

新建紫府路东段、环城路、任河嘴、江南新区、西门河新区和硒谷工业园区综合商场,建设城镇农产品交易、水果专业市场,完善市场配套功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整合县城建材、汽车维修市场,规范经营秩序。

加强集镇服务功能建设,支持商贸企业开办乡镇小型连锁超市,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等支农惠农政策,扩大农村消费。

加强商务综合执法工作,消除监管“盲点”,净化市场环境,保障消费权益。

加快发展物流业。

围绕我县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两路”开通的机遇,引进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建成县城物流中心、紫阳港水上物流中心和向阳铁路货运仓储中心,提升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不断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初步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地方公路和水路为辅的现代物流体系,基本满足市场物流需求。

着力抓好外贸出口。

以钡盐、茶叶、锆钢玉和瓦板岩为依托,探索组建紫阳出口贸易公司,统一外贸营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