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5250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雷波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雷波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雷波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雷波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雷波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雷波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雷波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波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雷波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雷波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雷波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推动雷波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均衡发展,努力推进雷波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制定《雷波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期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就

(一)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全县有教师进修校1所;有中学11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9所;有小学191所,其中完全小学67所,教学点124所。

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34897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112人,初中在校生6031人,小学在校生27754人;中小学在校生比2000年度增加8347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生增加8332人,寄宿制学生增加3925人。

全县有幼儿园8所,其中民办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总数为1545人。

全县教职工总数为1804人,其中中小学及幼儿园在职教职工1755人,其中专任教师1499人。

(二)“十五”期间教育事业综合成就

“十五”期间,雷波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继1998年基本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后,2001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拉开了帷幕,一个较为完备的基础教育体系基本建立。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定和部署,认真制定科教兴雷战略,明确提出了“教育兴县”的指导思想,带领全县人民加快教育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使雷波教育在“十五”期间实现了历史性和突破性进展,已走在了老凉山教育发展的前列。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采取强有力措施促进教育业发展

几年来,全县始终把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加快教育发展,使基础教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跨上了新台阶。

——切实巩固普初和扫盲成果,稳步推进“普九”进程。

全县坚持把“两基”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把“两基”作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强化政府行为,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充分调动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两基”的积极性,多次掀起捐资助学的热潮,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局面。

“十五”期间,全县小学入学率由75%提高到93.1%,已有23个乡(镇)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为141374人,“普九”人口覆盖率为63.8%。

——及时调整高中阶段教育进程。

“十五”期间,在全县巩固“普初”和“扫盲”成果,积极推进“普九”进程的情况下,为更好地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全县人均受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同时也为了巩固“普初”成果和进一步奠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础,及时做出了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决策,出台了《关于加快高中教育发展的意见》(雷委发[2004]41号)。

“十五”期间,高中阶段在校生由358人增加到1112人,并加强了高中教育管理,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每年都有新突破。

五年来,我县高中毕业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并被各类高校录取累计654人,其中本科以上217人,仅2004年和2005年高考硬上省线人数为51人、41人,并获凉山州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二等奖,连续两年稳居凉山老九县第一,上线人数创雷波历史新高,一年一个台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十五”期间,全县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来抓,在全县大力提倡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待遇,并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教师的学历达标率。

目前,全县有中小学及幼儿园在职教职工1755人,其中专任教师小学学历合格率为99.2%,小学教师专科学历达56.6%;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5.4%,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20.2%;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9.3%。

同时,中小学教师学科较为配套,结构日趋科学合理,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教师队伍,并涌现出了一批省、州、县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

县教育局十分注重通过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来保障和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几年来,全县加大了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教育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执法监督机制逐步健全,并始终坚持把依法治教贯穿于巩固“普初”和推进“普九”工作的全过程中,为“普初”和“普九”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保证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全面改革和创新,基础教育事业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

“十五”期间,全县为努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解放思想,通过深化改革和实现创新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建立具有雷波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础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果。

几年来,按照“分级负责,合理规划,适度集中,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方针,结合“义教工程”、“寄宿制工程”、“危改工程”、“十年行动计划工程”、“苗圃行动工程”的实施,加大了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共撤并教学点57个,使农村中小学布局日趋合理,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学校内部管理改革明显。

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全县精简了学校内设机构和富余人员,调整了部分校级班子,减少了教办工作人员,改进了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工作的竞争激励机制,改革了班主任计算工作量的方法,将改革中精简出来的人员充实到教学第一线,通过改革,全县共精简了100余名教师充实到一线去教学。

同时,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寄宿制学校大力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把寄宿制学生伙食团在不以盈利为目的和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前提下,承包给个体户。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全县切实转变观念,“十五”初期,先后进行了开设学校活动课和以科研为先导实施素质教育等改革。

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初步建立了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制度,加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行了创新教育、自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等到教学活动,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使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2004年度,县民族中学在全州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荣获二类县二等奖。

同时,为加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力度,在全县小学中高年级和初级中学开设了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农村实用技术劳技课。

——民族教育在巩固提高中得到优先发展。

全县现有少数民族在校生17958人,“十五”期间增加了8332人;寄宿制学生5450人,增加了3925人。

各民族聚居乡(镇)的中小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均开设了汉、彝双语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还开设了英、汉、彝三语教学,并不断加强了民族教育改革的力度,出台了《关于加强双语教育工作的决定》,双语教学已进入了整体推进阶段。

3、不断加大投入,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全县从2001年起,借助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香港“苗圃行动”的强劲东风,大力改善中小学基础设施,截止目前,“行动计划”和“苗圃行动”已累计投入基建资金1890余万元,改、扩建了中小学校39所,修建了中小学教室、宿舍、食堂、厕所等,总建筑面积31800余平方米,消除了危房4000余平方米。

学校基础设施的改善,极大地增加了教育发展的后劲,全县校容校貌焕然一新,为教师、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书育人和求知环境。

——雷波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对教育的设入。

2004年,出台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从2005年起从仅有财力中,三年内专款拨出100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此举无疑是雷教育史上的一大壮举,将极大地改善全县的办学条件,整合全县教育资源,为雷波教育注入一剂“强心针”,鼓舞了士气,振奋了人心。

二、“十一五”雷波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困难

(一)发展形势

“十一五”期间,是雷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通过教育的发展开发人力资源,是雷波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

进一步做大、做强雷波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人口压力转变为人才资本的矛盾凸现,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

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建立功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教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要发展期,社会对教育的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城乡居民新的教育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为实现教育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以人为本,突出教育的前瞻性和服务性,是“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同时,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趋向高质量、高层次和多样化,而我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居民家庭收入差距大。

依法治教,建立教育公共治理结构,将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社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我县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年收入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低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等教育发展指标排名靠后。

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加快人才培养,是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崛起的关键。

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消费结构和教育观念的变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向着高层次、高质量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在我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加速向城镇转移,独生子女在学龄人口中所占比重稳步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上升,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普遍愿望。

“十一五”期间,学龄人口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和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在城乡和区域的分布变化,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形式与层次均提出了新要求。

——州委、州政府“立足资源、拓展两线、开发三江、发展三带经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和州委、州政府关于教育的“四个决定”,以及县委、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将有效推进雷波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必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经济支持、人才支持、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的支持,将有力地推动雷波教育的持续、健康、均衡发展。

2、面临的问题

——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偏低,教育资源总量不足。

雷波教育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相对于23万人口的民族自治县来讲,在学校总量、教育结构、教师队伍、学校装备等方面还存在总量不足,水平偏低的问题,特别是民族聚居区的初中发展相对滞后,学生入学、巩固和升学比例偏低;全县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落后,中等职业学校空白;高中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

已“普九”的乡镇只是低水平的普及,基础薄弱,不均衡问题十分突出。

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水平差异大,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山区中小学办学条件薄弱,校舍、设备简陋,师资缺乏且结构不合理,开不起课程,教学课时不够,质量难以保证的现象普遍存在。

择校现象较严重,家庭贫困生心理行为较差,身体残疾学生受教育缺乏保障。

民办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没有一所中等职业学校;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县教育发展的“瓶颈”。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十五”期间教育经费虽逐年增加,但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赶不上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200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8330万元中用于人头经费就高达6688万元,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77%,公用经费520万元,占总支出的6.2%。

各级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公用经费标准均居全州后位,且存在不能完全落实的情况。

教育经费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普九”经费缺口达5900万元。

由于“普九”目标任务极度提前,全县大量校舍等需突建,除上级投入外,要完成“普九”任务,至少缺资金2900万元。

教师住房条件差。

据统计,2005年我县教职工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住房困难户64户,无房户93户,大龄青年等房结婚户169户。

农村中小学饮水困难。

全县部分乡中心校和大多数村级学校存在着严重的饮水困难,且学校无食堂、无浴室等问题亟待解决,需投入资金1000万以上。

——教育发展面临一些体制和机制的束缚。

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规划、管理、督促职能需进一步落实,但以县为主的经费投入责任在雷波很难落实,雷波教育的经费投入仍然应以上级政府投入为主。

全县中等职业教育机构还是空白,对民办职业教育机构的管理存在部门职责划分不清晰、政府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

学校办学自主权未充分落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办学体制改革亟需进一步深化。

社会用人制度改革后,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对基础教育的负面影响尚未消除。

民办办学机构办学条件较差,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益不高。

——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由于雷波财政供给能力不足,同时,又受省定编制的制约,随着“两基”进程的推进,教师紧缺的矛盾更为突出,按“普九”的标准要求,较2005年需净增公办教师360名。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高中教师紧缺,学科不配套,把关教师严重缺乏。

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边远山区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现代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手段需进一步加强,学历层次有待提升。

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需得到进一步加强,需按照国务院《扫盲工作条例》配备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专干和专任教师。

教育与市场经济结合不够紧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弱,需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学校。

面对“十一五”时期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坚定信心,牢记使命,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把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推上新台阶。

三、“十一五”时期雷波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普及、巩固、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积极而扎实地推进“普九”进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可持续的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强县进程,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2、发展思路

着眼于“普九”的推进,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着眼于推动教育的知识贡献、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着眼于建立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着眼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双语教学;着眼于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公平;整体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可持续、健康、协调、均衡发展。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人才为本,把提高育人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民族教育、农村教育为重点,以“普及、巩固、提高”为主要任务。

努力完成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两大任务。

——以协调发展为主线。

坚持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县域之间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与稳定。

分类指导,分区规划。

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力争开创一个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均衡发展的新局面。

——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

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努力实现管理体制、教育投入机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形成在教育事业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保障。

——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

坚持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教育发展与改革,认真研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积极推进教育公平的进程,努力让人民群众都享受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3、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

——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2010年,全县基本实现“普九”,全县“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0%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2%以内。

“三残”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65%以上。

小学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

并于2006年实现“两基”攻坚目标任务。

到2010年全县小学在校生保持在27500人左右,初中在校生达到9000人左右,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3000人以上。

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小学教师专科学历达到70%,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到50%,高中、中职教师本科学历达80%。

学前教育获得较大发展。

加快发展学前一年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30%以上,在园幼儿数达到2000人以上。

——高中阶段教育得到突破性发展。

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积极发展普通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1:

2。

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

——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发展。

建设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使初中后和高中后的职业技术培训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发展。

并每年在城乡开展劳动者素质教育培训2万人次,使我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初步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形成学校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教育体系。

——民办教育得到较快发展。

以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坚持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平等对待,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发展民办教育。

三、重点工作

1、以改革教育评价制度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纠正单纯以分数或升学率衡量教育质量的倾向。

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

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构建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的学校德育体系。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

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利措施,使中小学德育和法制教育得到切实加强。

——加快中小学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我县实际的新课程跟踪、监测、评估、反馈机制;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重视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积极推进教研制度建设。

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基地的建设。

有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重视抓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加强学校卫生设施建设,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和青春期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以发展民族教育、农村教育为重点,努力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打好全县“普九”攻坚战,提高“普九”的质量和水平。

认真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两基”攻坚工程,加大对中小学的危房改造力度,加快“普九”进程,并不断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的水平和质量。

到2010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小学控制在1%以下,初中降至3%以内。

寄宿制学校达到40所,寄宿制学生在达到1200人以上,并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大力发展二类模式,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进一步改善民族地区和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

千方百计加强民族地区和农村学校建设,建立民族地区和农村中学小校舍维修和改造的长效机制。

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硬件建设,优化师资培训资源,大力推进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重点提高民族教育、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双语教育工作,使优质教育资源突破地域限制,辐射民族地区和农村薄弱学校。

切实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解决70所学校师生饮水和部分学校食堂、浴室等问题。

——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和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努力缩小县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以让农村、民族地区的孩子接受更好教育为理念,确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五保”家庭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镇居民子女享受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益。

学生选读职业学校,通过职业教育,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服务。

3、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以服务为宗旨,实施四大工程。

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加强我县水电产业、矿冶产业、旅游产业等紧缺的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提高在职职工、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人员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按照分级办学的管理体制,县人民政府将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同时,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

4、加快推进高中阶段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加快发展普通高中,大力发展职业高中教育。

按照“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切实做好“普九”后高中教育发展规划.。

切实加大对高中阶段学校的政府投入,建立切实可行的经费保障机制。

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办学质量这个中心,全面提升高中办学水平。

5、以建设终身教育为重点,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延伸学校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重视人的终身发展和学习需求,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学习,促进学习的个性化、多样化和非职业化,努力形成人人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

——重点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

以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为重点,开展创新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家庭等活动。

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完善自学考试制度。

四、保障措施

1、加强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

——继续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的具体责任,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和投入体制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州的要求确定县人民政府分担农村义务教育办学经费的比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继续加大对民族教育、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

基础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处理好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密切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大力推进办学体制与办学模式改革。

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促进我省民办教育发展的决定》,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权益,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促进民办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

积极探索民办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以发展非义务教育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积极发展民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努力营造民办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争取使民办教育在非义务教育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科学设置学校内部机构和岗位,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用(聘任)制。

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师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使教师考核晋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

逐步建立与受聘人员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工作业绩相适应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推进招生就业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公办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积极推进初中毕业生考试成绩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推行公办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