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4017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docx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docx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绪论

在l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新教育运动中,凯兴斯泰纳(GeorgKerschensteiner,1854-1932)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家,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是公民教育思想及劳作教育思想,他提出了培育“有用的公民”的教育目的,较辩证地反映了科技进步、政治民主、国家富强三者统一的关系,更加符合魏玛共和国的进步要求,不仅受到当时政府的重视,产生了积极的现实作用,而且对二战后德意志民族教育的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

他的劳作教育思想,适应德国当时生产力发展对人发展的需求。

他悉心研究和推行的国家公民教育思想和劳作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的公民教育、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一、公民教育的概念及其内容

(一)公民教育的概念凯兴斯泰纳一生亲历祖国的分裂、统一及帝国向共和国的过渡,作为教育家和思想者,他的思想首先体现着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这是很自然的,所以公民教育成了他教育思想的主题和主体。

凯兴斯泰纳指出:

“国民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1](P142)。

”凯兴斯泰纳所谓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国家意识的公民。

这一概念又以国家、国家意识、公民三个概念为基础。

要正确理解公民教育的概念首先就必须正确理解这三个概念。

1.国家凯兴斯泰纳的国家概念,实指人与人之间秉持“法制”与“文明”伦理概念的道德集体。

这一“法制”与“文明”完善结合的集合,是由全体公民组成的集体,在这一集体中,国家的法律制度将被自觉遵守,而不再需任何强制的措施,为了实现此种理想,公民教育就有了产生的现实基础。

2.国家意识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意识其实就是道德意识,

就是“某个个人道德自律性”【2](P22),“是每一个个人的道德自觉权和由此产生的自愿参与社会伦理发展的个人责任感”⑶(P212)。

他认为这种意识不同于单纯的法制意识,也有别于纯集体意识(或者叫社会意识),因为这两种意识是以法制为基础的。

而道德的国家意识虽然屈从于积极的法制,却始终关心着这种法律制度必须按照国家集体道德化的标准,越来越道德化。

换言之,凯兴斯泰纳的“国家意识”就是法制意识与文明意识的有机结合,就是要将外在的道德意识内化为自觉的文明意识,同时法律制度文明化,合乎多数人的利益。

3.公民凯兴斯泰纳认为,在理想的国家集体中公民必须具有三种美德即:

“公正”、“合法”及“劳作”。

首先,公民必须具有“以公正为内容的道德勇气和受合法情感支配的忘我友爱的精神”⑷(P122),学会从公正与合法性的角度去解释公民之间的关系、公民对国家的关系以及国家对公民的关系。

一方面为社会公正具有“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高度负责”的“大无畏的精神”。

另一方面遵守集体法律,时刻准备着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服从集体命令。

其次,“公正”、“合法”并非凭空产生,是在集体生活尤其集体劳作之中产生的,集体与个人的文化财富的建设也需要脑力的和体力的劳作,故劳作也是公民必备的美德。

具备“公正”、“合法”与“劳作”的品德服务于现有的国家的人,凯兴斯泰纳就称之为“有用的国家公民”。

(二)公民教育的内容

凯兴斯泰纳认为,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下四个方面的:

1.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人职业社会承担国家所赋予的历史使命,进行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

这种教育,在由近及远的多种层次的集体组织中进行,近如身边的小集体远如国家大集体,以使学生了解国家的任务,激发他们产生历史责任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关于小学公民义务与权利的教学任务,必须使孩子懂得下述问题:

(1)集体通过公共福利给我们提供了些什么?

(2)对于集体的每一个成员来说,由此产生了哪些义务?

(3)据此,集体与其全体成员道德关系中,存在着哪些相互的影响和作用?

(4)什么叫做集体的公民,如家族、学校、地方、国家集体的公民?

公民可以提出哪些要求?

他们必须对哪些要求感到满足,以及他们必须全力地保护哪些机构?

至于高年级或者大学内,他认为可以保留“通俗国家学说课”即公民政治课,以使学生了解国家的任务,激发他们产生历史责任感及对祖国的热爱。

2.进行集体观念的教育个性的形成离不开集体,离不开实践锻炼。

通过为那些小范围的联合组织如家庭、学校、青年联合会等服务过程中,培养学生为某一道德集体服务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为国家劳动集体服务的习惯。

具有这种社会习惯的人,方有可能成为以正义与合法为原则具有道德勇气和忘我精神的“自由公民”。

为此,学校能够而且必须做的是,用理想的国家集体的思想和为实现、为保卫理想的国家集体而献出自己一切甚至生命的伟大人物的尊敬与爱戴,充实学生的心灵,唤起在国民义务活动中必要的奉献精神。

3.进行权威感教育他说,“对人类天性的缺陷来说,没有权威,便很难有真正的文化”[5](P143)。

他从自己的阶级立场出发认为,国家事务中总得有出类拔萃的人当领导,成为“高价值的承载者”。

其他人必须承认并自觉自愿地服从他们的领导,否则国家将会陷入无政府的状态。

如果缺少权威感教育,则永远解决不了秩序的混乱。

他认为权威教育是充满道德勇气的权威教育,一方面,必须对那些因其精神与道德能力而被任命的权威承载者的人们进行必要的国民教育,使其完全具备公正与合法的思想意识以及一丝不苟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教育公民不仅崇敬、服从权威,而且要敢于谴责那种无能的或者已经忘记自己职责的权威承载者并与之进行斗争。

此外,一切权威的概念都随时代变迁和文化进步而不断更新,故公民教育应该更新文化观念及权威概念。

4.进行民族感教育民族感是“一种集体主义情感”,以集体为出发点,或来自共同的以纠在事物为目标的成功抱负,或产生于完成共同的劳动任务。

他分析并评价了三种类型的民族情感,一是从高于其他民族的臆想中或者从真正的“光辉形象”的“觉悟”中寻找着自己的价值;二是在其他民族为它们施放的真香或假香的烟雾中探寻其价值。

前者自高自大,后者自欺欺人,凯兴斯泰纳对这两种民族感皆持否定态度。

他肯定地提出第三种民族感,这种民族感不是在同其他民族的比较中寻找自己的价值,而是致力于自身奋斗,履行自己的道德职业。

这种民族自力更生,有自知之明,只有当成功地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或别的民族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前进一步时,他们才感觉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充满着文化使命的觉悟。

他称赞英国人的民族观在不小程度上是立足于这种觉悟的,认为德意志民族过去具有,现在也应具有这种自觉、自省、自立、自奋的价值观⑹(P299—302)。

为培养这种价值观,一是教育本民族尊重真正的价值及其承载者,也就是尊重优秀的文化及其创造者、领导者的权威;二是教育公民在为集体服务、为国家理想服务中,同甘共苦,无论失败或成功皆怀有希望。

5.劳作教育劳作教育不仅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的一个内容,而且是他公民教育思想的现实基础,同时是他教育实验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在下面专门展开论述。

二、公民教育的目的及任务

(一)公民教育的目的凯兴斯泰纳认为,教育要为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服务,为实现国家目标服务,国家是一种理想的道德组织。

他指出:

“获得国家意识不外乎是兑现道德的国家理想,时刻准备着,用自己的行为参与发展现有国家,使其向着道德的国家理想迈进”【7】(P218),也就是说使国家的每一个成员通过教育而获得自觉地参与国家生活的习惯,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而逐渐向着法制与文明国家的理想迈进。

可见,道德的国家理想是国民教育的起点与归宿。

至于“文明与法制的国家理想”,他具体解释道:

我们说它是法制国家的理想,其条件是,经过奋斗得来的集体应该能够按照正义与公理的准则,调理全体公民之间的关系;我们说它是文明国家的理想,其条件是,这样的集体必须保证每一个公民无一例外地能根据自己才能的大小,为

伦理的文明价值而服务

凯兴斯泰纳明确地提出:

“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8](P96),即教育要为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服务,要为实现国家目标服务。

而成为有用的公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具有关于国家职责的知识,了解国家的本质和任务;第二,具备杰出的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第三,具备国家所需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如爱国、牺牲、忠诚、勤俭、忍耐等美德。

(2)国民教育的任务

根据公民教育的目的,凯兴斯泰纳确定国民教育的任务。

其一,建立学校各种学生联合组织,劳动场所和采取正确的劳作方法,教育学生习惯于为集体服务、尽义务,在自愿参与、服务、相互关照及自愿奉献的情况下,从道义上促进这一集体的发展;其二,通过共同劳动来唤起对一切行为极端负责的责任感;其三,必须锻炼学生学会按照正义和公理的准则,去解决劳动集体中出现的利益争端问题;其四,通过某些具体事例,培养学生将服从全体利益变成一种自觉的想法。

总之,国民教育的任务是创造具体的条件。

通过实践磨练,培养公民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及各种具体的能力,使其能切实地服务于现有立法国家,使之越来越接近于道德集体这一理想。

提出了培育“有用的公民”的教育目的,较辩证地反映了科技进步、政治民主、国家富强三者统一的关系,更加符合魏玛共和国的进步要求,不仅受到当时政府的重视,产生了积极的现实作用,而且对二战后德意志民族教育的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

笔者认为,我国的公民教育可以从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

我国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只重视受教育者道德行为规范中的遵从的一面。

重视对学生进行义务的教育。

形成灌输为主的模式,忽视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反思的教育。

存在凯兴斯泰纳所提到的缺乏对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力、公正合法意识的训练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共同道德原则也包含了每个人类成员必须享有的权利,即共同道德权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从根本上说,由于道德主体是具有“独立性”的人。

是“权利主体”。

履行义务的人应是“权利主体”,具有“自由意志”的人格。

这就规定了讲义务、讲道德的自愿性、自觉性。

也就是说。

唯有“权利主体”的确立,才会有志愿奉献。

因此在学校课程中除了强调行为规范的一面,也要重视对受教育者道德权利意识的培养,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公正合法意识。

我国当前急需促进公民教育课程化。

这可以参照国外的三种

模式:

一是专门开设“公民”课程;二是将公民教育整合到有关课程之中;三是专门开设“公民”课程,将公民教育贯穿到有关科目的教学之中。

在公民教育课程化的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从教育目的中体现公民教育的理念,并将其融会到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中。

三、公民教育的方法——劳作学校

凯兴斯泰纳认为,实施公民教育的最佳方法是建立“劳作学校”,实行劳作教育。

劳作教育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的现实基础,也是其教育实验的重要内容。

在学校,通过共同劳动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形成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还能具备国家所要求达到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国家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一)劳作学校的意义

德语“arbeitsschule”汉译“劳作学校”或“劳动学校”;其中“arbeit”一词,汉译为“劳动、工作、劳作”,德文原意指从事农业的“苦工”、“贱役”,含贬义,后来词意的外延逐步扩大,兼含有手工技术劳作及一般需要体力的劳动,渐含褒义;到了近代,该词也应用于脑力劳动方面,即所谓“精神的作业”[9](P89)。

凯兴斯泰纳虽未直接阐释“劳作”含义,但从其著作可知,凯氏不仅赋予该词体力劳作与精神劳作两方面含义。

而且热情赋予该词人类文化的创造性的积极意义。

凯兴斯泰纳正是从劳动与人类文化财富的关系中来理解“劳作”的意义及劳作与教育的关系。

他指出: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文化财富;而人类的文化财富,也都打着其创造者的精神烙印,包含着创造者的独特的精神结构,具有其创造者的独特个性。

既然劳动创造文化,既然每一种文化财富都会有一种精神结构,那么,只是具有同样的,或者说,近乎同样的精神结构的人,才有可能接近它;而且这一文化财富只对于“接近”它的人,才会变成精神财富。

“接近”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创造性的劳动”。

靠记忆知识结构、艺术形式、道德观念。

构不成教育:

教育不能不劳而获。

只有通过受教育者有个性的活动也即劳动,受教育者的精神结构才能与文化财富的精神结构同化于一体并不由自主地受其感染,文化财富才能发挥其教育价值,因此说:

“教育需要靠劳动获得”,“因为,只有通过劳动,精神作用才全部形成。

而且更有创造力……只有在劳动活动中,思想与道德修养才得以锤炼和提高。

”[10](P281)他把“储存于文化财富中的精神结构”称为“文化财富的内在教育价值”,认为要使内在价值产生就必须靠学习者的劳动。

基于此,他给劳作学校下定义:

“劳作学校正是这样一种学校,她通过她全部办学的方式和方法,达到其教育财富和教育价值的产生。

”[11](P167)

(二)劳作学校的原则在凯氏那里,“劳作”是文化的创造,不是指简单的体力活动,也不是体力活动与脑力活动的简单相加。

其本质是“创造性”,离开“创造性”的所谓“劳作”充其量只是“活动”而已。

把握“创造性”这一本质的教育与教学活动就是“劳作”,否则只是一般活动。

教育与教学的“创造性”就是体现在能“启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使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的未来文化的创造者,也就是说,“启发性”是“劳作”在教育与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劳作学校”的总原则。

当且仅当贯彻“启发性”总原则,一所国民学校方可称之为劳作学校,而不是看其是否贴上单纯手工操作的标签;一个教育者方能在各种教育与教学活动中恰当、自如地选择、组织、使用“方式与方法”,使“劳作”精神具体、生动、深刻地得以体现,发挥出现实的生命力。

(3)劳作学校的任务

根据培养有公正、守法之心和能劳作的、有用的国家公民的公民教育目的观,凯兴斯泰纳认为,劳作学校的任务有三项:

(1)职业教育的任务,或者就业前的预备教育任务;

(2)职业教育的伦理化教育任务;(3)人们在其中从职的集团的伦理化[12](P188)。

凯兴斯泰纳说:

对于国家里的个人来说,第一个要求是,他应该有能力而且愿意承担这个国家里的任何职务,也就是说有能力从事任何职业活动[13]。

并因此而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国家目标的实现,所以国民学校的最初任务就是就业前的预教育,即职业教育。

为说明其合理性,他引证裴斯泰洛齐观点:

人类智慧建立在对其最直接的人与事的了解的牢固基础上,基于对身边事物处理能力的大小;职业教育是教育人的大门。

他强调职业教育要手脑并用,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要紧密结合;要以激发学生实践兴趣为中心再过渡到纯理论兴趣,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要培养严谨的习惯和劳动热情,这都是未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必需的准备。

为此,他认为配备专业教师开手工专业劳动课,要配备实习劳动场所,如工厂、苗圃、学校厨房、缝纫间、实验室等。

如果说第一项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那么第二项和第三项任务则在于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项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具体包括从事本职的自觉性、责任感和对同事的关心体贴;第三项任务是“指导学生为实现他们在其中生活谋职的大集体的道德伦理化而共同努力”[14]

(P158),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公正与合法之心。

为此,凯兴斯泰纳根据费希特“经济劳动集体作为对下一代人进行教育的要素”【15](P28)的观点,指出关键要建立健全“符合劳动集体精神的学校管理组织”。

让学生在劳动集体学习生活。

四、对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的简要评述

对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一个历史事件的评价,始终离不开被评述的人或事所处的阶级地位、时代特征及历史背景,因而绝不能孤立的就事论事,或者不切实际的肯定或否定。

从阶级观点的来分析,教育始终是为掌权者的政治服务的。

作为教育家来说,不论其主管愿意或者不愿意,其理论客观上都起着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作用。

(一)凯兴斯泰纳教育思想的反动性

如前所述,凯兴斯泰纳出身于小市民家庭,生活于充满着各种冲突与变革的19世纪。

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宗教的力量也在千方百计地对人们施加影响。

19世纪,德国工业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国家需要大量技术熟练的工人和忠于统治集团的有用公民。

到20世纪初,德国以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有的和保守主义的教育体系,其目的在于培养能干、驯服而有忠诚的臣民。

只要国家或统治集团需要,他们便会自愿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凯兴斯泰纳当时倡导的公民教育、性格教育及劳作教育也正是适应了当时威廉二世奴化教育的要求【16](P3)。

他的教育理论更加突出了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的主要特征,即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教育思想。

凯兴斯泰纳也曾公开宣称,他的公民教育目的,在于对无产阶级专政,在于为理想国家培养恭顺的农奴。

他所认为的理想国家渗透着普鲁士反动地主、贵族和德国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色彩,其劳作学校在当时是贯彻其反动理想国家目的的一种工具。

至此,凯兴斯泰纳的教育观点应该说在当时有是有着一定的反动性的,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一定程度上为当时的反动统治集团对内实行专制、对外侵略扩张提供了精神武器。

对此我们应严加批判。

(二)凯兴斯泰纳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启发

1.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任何事物在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会对未来新事物的形成和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公民意识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启发。

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当前我国政治生活的重要主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公民意识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社会民主法制化发展以及增强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迅发展,我国当前的公民意识有些薄弱。

“小月月”事件、“虎妞”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向我们提醒: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发展,我国当前的公民意识有些薄弱。

另一方面,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力量,正借助现代传媒的渗透作用,日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公民意识的确立。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力量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养成既有积极的正面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

其消极影响表现在:

大文化的肯定性容易养成青少年的犬儒主义人格;大众文化的感官性容易削弱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大众文化的无国界特征容易消解青少年的民族国家认同。

面对这一现实,学校教育应该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做出主动调适,才能在大众文化勃兴的文化背景下开展有针对性的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

2.教育要与时俱进教育还要与时俱进,以国家利益为根本立足点。

不能脱离社会教育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正如凯兴斯泰纳所说的,公立学校应帮助和培养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的组织团体中,担任一项工作或一种职业,并且把这种职务或工作做得多么好就多么好!

”“它是一个文化和法治的国家。

公民教育将继续为发展法治与文明的国家和造福于个人的事业服务,使国家的每一个成员通过教育和培养而获得自觉地、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国家生活的习惯,进而使他们隶属这个国家,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而逐渐向着法治与文明的理想化迈进"【17](P35)。

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对国家对公民有用的人。

目前,我国正向新型工业化国家推进,面临人才结构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重大课题,受教育者即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关系到国家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团体的伦理化”证实学校及学生的自治组织可以成为陶冶学生性格的工具。

让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社团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会学习、工作和生存,以便在将来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职业生涯中始终立于不败。

因而,除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内部各种学生组织的积极而独特的教育功能。

因此,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一定为国家服务的专业技能,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训练,培养他们的爱国之心和忠诚精神、正义与公民责任感和道德勇气,使其服从权威与民族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还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职业理想纳入人与社会和国家利益相符合的轨道上来,找到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的最佳结合点。

教育还要与时俱进,以国家利益为根本立足点。

3.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职能凯兴斯泰纳敏锐地洞察到工业社会对职业技术、技能的客观需求,因此他旗帜鲜明地将职业教育提高到与普通教育相等的地位,提出实现“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的主张,并首次将职业教育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正是源于这样的思想,德国方能建成令世人瞩目的职业教育体系,极大促进了德国工业的发达和经济的腾飞。

当前,我国已经开始步入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丰富和多样。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长期以来全社会对普通教育的片面强调,以及传统观念中轻视甚至鄙弃技术劳动思想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从凯兴斯泰纳的教育理论中汲取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的主张,从民族发展、国家振兴的战略高度认识职业教育的地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职能,用职业教育去完善和补充传统教育。

所幸的是,我国政府已经将职业教育确定为今后一段时期国家予以重点扶持的

领域,可以预见,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彰显。

朗格朗指出,教育的目标就是为每个人提供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不同道路,不同种类的人能得适合个人个性独创性和职业的教育和训练[18],教育的意义不再是获得知识,而在于促进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学会对生活的基本问题采取新的态度观点和方法。

职业教育要转变人才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并对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19]。

我国正向新型工业化国家推进,面临人才结构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重大课题,受教育者即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关系到国家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团体的伦理化”证实学校及学生的自治组织可以成为陶冶学生性格的工具。

让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社团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会学习、工作和生存,以便在将来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职业生涯中始终立于不败。

因而,除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内部各种学生组织的积极而独特的教育功能。

因此,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一定为国家服务的专业技能,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训练,培养他们的爱国之心和忠诚精神、正义与公民责任感和道德勇气,使其服从权威与民族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职业理想纳入人与社会和国家利益相符合的轨道上来,找到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的最佳结合点[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