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3355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小张正处于身高的快速增长期,经常出现腿抽筋。

他可能需要补充

A.Na+B.Ca2+C.Mg2+D.Zn2+

【答案】B

【解析】由于血钙含量过低会出现抽搐现象,血钙过高时,会患肌无力。

所以小张经常出现腿抽筋。

他可能需要补充Ca2+。

2.图的低倍镜局部视野中,可以正确读到细胞长度数据的细胞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C

【解析】细胞③完全处于视野内,因此在③处可以正确读到细胞长度的数据。

3.运动成绩与许多因素有关。

根据图信息,以下建议中可以提高运动成绩的是

A.增加运动时间B.减少睡眠时间

C.确保正常体重指数和睡眠充足D.确保较高体重指数和睡眠充足

【答案】C

【解析】在睡眠充足和BMI指数正常的条件下,耐力跑优秀率最高,因此确保正常体重指数和睡眠充足可以提高运动成绩。

4.图表示胰岛素原形成胰岛素的过程,有关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氨基酸数量增加B.氨基酸空间结构改变

C.肽链的数量减少D.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

【答案】D

【解析】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胰岛素原形成胰岛素的过程中剪切掉了部分肽段,因此氨基酸的数目减少了,但是并不影响氨基酸的空间结构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肽链的数量减少了。

5.如图表示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①胞吞功能②信息交流功能③一定的流动性

A.仅①B.仅②

C.仅③D.仅②③

【答案】D

【解析】图示为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此过程有神经递质的释放,其方式为胞吐。

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并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体现了细胞膜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即②③正确。

6.图为细胞局部的电子显微镜照片,箭头所指的结构是

A.细胞核B.大液泡

C.线粒体D.核糖体

【答案】A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图中结构具有明显的核仁存在,因此该结构为细胞核。

7.酶在催化水解过程中会与底物形成复合物,把底物水解成产物。

如图,从5min到15min,产物生成量的变化趋势是

A.逐渐下降B.逐渐上升

C.直线上升D.直线下降

【答案】B

【解析】在酶促反应过程中,随着产物生成量的增加,底物逐渐减少,酶-底物混合物的浓度逐渐减少,最后底物完全分解,酶-底物混合物的浓度为零。

因此从5min到15min,产物生成量的变化趋势是逐渐上升。

8.下列装置均置于37℃环境,在X处能收集到CO2最多的装置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酵母菌可以利用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有氧呼吸,释放较多的二氧化碳。

,石蜡油造成了无氧环境,酵母菌利用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释放少量的二氧化碳;乳酸菌进行的是无氧呼吸,将有机物分解为乳酸,也没有二氧化碳的释放。

9.人的瞳孔是虹膜中间的开孔,当外界光照强度突然增加时,瞳孔括约肌收缩以减少进光量。

其中的感受器是

A.视网膜上的视细胞B.瞳孔括约肌

C.角膜上的神经末梢D.虹膜平滑肌

【答案】A

【解析】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①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因此视网膜上的视细胞是光感受器。

10.某成年男子智力正常,但身高只有90cm,其身材矮小的原因最可能是幼年时缺乏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

【答案】D

【解析】年幼时缺少甲状腺激素会引起呆小症,患者不但个子小,而且智力低下;年幼时缺少生长激素,会引起侏儒症,智力正常但身材矮小。

11.电刺激会引起小鼠的僵立。

用电刺激和铃声对小鼠建立条件反射后,仅给予铃声刺激测得僵立时间为P。

之后,不改变环境仅给予铃声刺激,反复多次并持续一定时间后再给予铃声刺激测得僵立时间为Q。

A.P>QB.P=QC.P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用电刺激和铃声对小鼠建立条件反射后,仅给予铃声刺激测得僵立时间为P,此时为条件反射下的僵立时间;而不改变环境仅给予铃声刺激,反复多次并持续一定时间后,由于条件反射建立后没有用非条件刺激物强化,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会很快消失,因此再给予铃声刺激,那么小鼠反应不明显,测得僵立时间Q应该较短,所以P>Q。

12.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

这种调节方式是

A.拮抗B.协同C.正反馈D.负反馈

【答案】D

【解析】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的过程为负反馈调节。

13.左图表示一横放盆栽植物的生长状况,其中③处生长素的浓度范围符合右图中的

A.a-b段B.b-c段C.c-d段D.d-e段

【答案】A

【解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分析右图可知,图中d点的生长素浓度对该植物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则小于d浓度促进该植物生长,大于d点浓度则抑制该植物的生长,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在根部①侧由于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②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因此①侧长得快,②侧长得慢,所以植物的根向地生长;由于茎对生长素较不敏感,在茎部④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③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小,因此④侧长得快、③侧长得慢,植物的茎背地生长。

所以③处生长素的浓度范围符合右图的a-b段。

14.多肉植物鸡冠掌通常利用落叶①上长出的不定芽繁殖得到新植株②,也可以利用其根部细胞③通过组织培养得到新植株④。

①~④中遗传信息相同的是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多肉植物鸡冠掌通常利用落叶①上长出的不定芽繁殖得到新植株②的过程是扦插,属于无性繁殖的方式;利用其根部细胞③通过组织培养得到新植株④的方式为植物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繁殖的方式。

因为无性繁殖能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所以①②③④的遗传信息都和最初亲代的体细胞相同。

15.如图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对姐妹染色单体(a、b)的切面变化及运行图,①→②→③表示a、b位置的依次变化。

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上一般会存在等位基因

B.①时,染色体数目最清晰

C.②→③的变化,是纺锤丝牵拉的结果

D.②→③过程,DNA含量加倍

【答案】C

【解析】A错误,根据题意可知,a、b属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其上一般不会存在等位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时有等位基因的出现。

B错误,识图分析可知,②时染色体位于赤道板上,染色体数目最清晰。

C正确,识图分析可知,②→③的变化,是着丝点分裂,在纺锤丝牵拉的作用下分开后的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极。

D错误,识图分析可知,②→③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含量加倍,DNA的加倍发生在间期。

16.下列细胞中属于果蝇的配子并能用于形成正常受精卵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A错误,根据图示分析,图中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根据性染色体的情况,应该为雄果蝇的体细胞。

B错误,图中细胞内有2条性染色体,即X、Y同时存在,不是正常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

C错误,该图细胞中虽有4条染色体,但是含有2条性染色体,少了一条常染色体,不是正常的配子。

D正确,该图细胞内含有4条染色体,其中3条常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属于果蝇的雄配子,可以参与受精形成受精卵。

17.图为某人一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图像,可据此判断其中发生了

A.重复B.倒位C.染色体数目整倍化变异D.染色体数目非整倍化变异

【答案】D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图中为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图,其中21号有三条染色体,与正常人相比多了一条,即21三体综合征患者,这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中的非整倍化变异。

18.科学家根据血红蛋白α链中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异,推测鲤→马→人的蛋白质分子进化速率,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

A.胚胎学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生物化学证据D.化石证据

【答案】C

【解析】科学家测定了鲤、马、人血红蛋白α链中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异,测定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证据,这属于生物化学证据。

19.对闵行区某公园的东、南、西、北4个区域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a~e表示5个不同的物种,各物种柱高代表其个体数。

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是

A.东区B.南区

C.西区D.北区

【答案】B

【解析】首先图中东区和南区的物种数目有5个,而西区物种数目有3个,北区有2个,其次东区和南区比较柱高可知,南区的物种的相对密度更均匀,所以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是南区。

20.某植物的花色受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三者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

W(红色)>Wd(红色花斑)>w(白色)。

现有一红花植株与一红色花斑植株作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一定比例的白花植株。

则亲本红色花斑植株的基因型为

A.WWdB.WdwC.wwD.WdWd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植物的花色受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三者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

W(红色)>Wd(红色花斑)>w(白色),则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WWd、Ww,红色花斑植株的基因型为Wdw,白花的基因型为ww。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WWd、Ww,红色花斑植株的基因型为Wdw,而亲代红花植株与一红色花斑植株作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一定比例的白花植株(ww),则亲代的基因型中都有w基因,则亲代的基因型为:

红花植株Ww、红色花斑植株Wdw。

二、综合分析题

(一)微生物与茶

黑茶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和保健价值的微生物发酵茶。

渥堆处理是黑茶品质形成的关键步骤,在细菌、霉菌、酵母菌等一系列微生物的作用下,茶原料经过发酵形成叶色黑润、香气纯正的品质。

21.下列不参与黑茶发酵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

A.

B.

C.

D.

22.黑茶加工过程中,优势菌种的鉴定很重要。

下列不能用于区别霉菌和细菌的结构有__________。

A.线粒体B.细胞膜C.细胞核D.核糖体

23.下列茶叶成分中,可作微生物生长所需氮源的有__________。

A.水溶性糖类B.蛋白质C.氨基酸D.NaCl

茶叶中含多种物质,其中茶多酚具有杀菌消炎作用。

为研究茶多酚的抑菌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抑菌实验。

表1是不同pH条件下、茶多酚浓度为40g/L时的实验结果。

菌种

抑菌圈直径(mm)

pH=4

pH=5

pH=6

pH=7

pH=8

pH=9

pH=10

沙门氏菌

14.0

13.7

13.8

14.3

15.5

14.6

12.5

蜡状芽孢杆菌

16.0

15.5

14.7

15.7

17.4

15.6

13.5

大肠杆菌

11.8

129

12.7

13.8

15.0

14.4

12.8

24.下列有关培养基配制、微生物培养和抑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培养基的配制步骤依次是称量→溶解→调节pH→定容→灭菌

B.培养基在62℃下灭菌15~30分钟

C.用无菌玻璃刮铲将细菌悬浮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上

D.培养时培养皿不能倒置

25.结合表1中数据分析,可得到的结论有__________。

A.不同pH条件下,茶多酚对同一细菌的抑制效果不同

B.相同pH条件下,茶多酚对三种细菌的抑制效果相同

C.pH=8时,茶多酚对三种细菌的抑制效果均最强

D.可推测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的抑制效果在pH=8时最强

【答案】21.C22.BD23.BC24.C25.AC

【解析】21.茶原料的发酵是在细菌、霉菌、酵母菌等一系列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

图示中A为酵母菌,B为细菌,D为霉菌,而C为病毒,病毒不能参与黑茶的发酵。

22.霉菌属于真核生物,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细胞质中具有除了核糖体以外的众多细胞器,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具有拟核,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拟核内没有染色质,只有裸露的大型患者DNA分子。

二者共同点是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23.含氮的化合物可以作为微生物生长的氮源,水溶性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A错误;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为C、H、O、N等,因此含有N,B正确;氨基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等,因此含有N,C正确;NaCl可以提供无机盐,不含N,D错误。

24.培养基的配制步骤依次是称量→溶解→定容→调节pH→灭菌,A错误;培养基在121℃下高压蒸汽灭菌灭菌15~30分钟,B错误;用无菌玻璃刮铲将细菌悬浮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上,C正确;培养时为了防止蒸发的水珠滴落到培养基上造成污染,因此培养皿需要倒置培养,D错误。

25.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pH条件下,茶多酚对同一细菌形成抑菌圈大小不同,因此抑菌效果不同,A正确、B错误;分析表中数据可知,pH=8时,茶多酚对三种细菌形成的抑菌圈最大,因此抑制效果均最强,C正确;实验中没有涉及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的实验效果,因此无法得出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的抑制效果在pH=8时最强的结论,D错误。

(二)生命活动的调节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酒精等明确的损肝因素外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与2型糖尿病密切有关,一般患者血液中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偏高。

科学家构建小鼠模型研究糖尿病小鼠的脂质代谢,将雄性小鼠随机分为2组:

a组给予普通饮食为对照,b组给予高脂饮食。

连续8周后测定小鼠体重和血糖变化,结果如所示。

26.II型糖尿病的病因一般是__________。

A胰岛数量减少B.胰岛B细胞减少C.胰岛素抵抗D.体重减轻

27.测量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压水平偏高,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A.血管管径变小B.心输出量减少C.血液粘滞度下降D.血量减少

28.如图,b组小鼠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

A.摄入糖类食物多B.摄入脂质食物多

C.脂质转化为血糖的量多D.蛋白质转化为血糖的量多

29.b组体内的__________(激素)和__________(激素)含量会高于正常值,以降低血脂。

为探讨Exendin-4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将已建模成功的b组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2组:

b1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2组腹腔注射等量的Exendin-4溶液。

注射8周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液中的甘油三酯(TG)、HDL、LDL含量,结果如图。

30.根据图信息和已有知识,判断Exendin-4对糖尿病小鼠血脂的作用效果并解释原因:

__________。

【答案】26.C27.A28.BC29.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30.据图可知,b2组小鼠的甘油三酯(TG)浓度显著低于b1组,说明Exendin-4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的甘油三酯。

而LDL可携带胆固醇运送至全身组织升高血液中的胆固醇,HDL能吸收外周组织中多余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并加工形成胆汁酸排出体外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实验结果显示b2组和b1组小鼠的LDL和HDL浓度均无显著差异,说明Exendin-4不能有效降低胆固醇

【解析】26.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受体受损,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受遗传物质控制,可能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

27.根据题意可知,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酒精等明确的损肝因素外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一般患者血液中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偏高,致使血管管径狭窄、血液粘滞度高导致血压水平较高。

28.推测高脂饮食导致小鼠摄入脂质食物过多,小鼠为了降低血脂含量,促进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导致体内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

29.高脂饮食小鼠为了降低血脂含量,促进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因此体内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升高。

30.b2组小鼠的甘油三酯(TG)浓度显著低于b1组,说明Exendin-4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的甘油三酯。

而LDL可携带胆固醇运送至全身组织升高血液中的胆固醇,HDL能吸收外周组织中多余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并加工形成胆汁酸排出体外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实验结果显示b2组和b1组小鼠的LDL和HDL浓度均无显著差异,说明Exendin-4不能有效降低胆固醇。

(三)人类遗传病

小头畸形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头围减小、智力衰退。

小头畸形病因多样,包括单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

现发现一例由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小头畸形患儿。

31.下列遗传系谱图中,最可能属于该患儿家系的是__________。

A.

B.

C.

D.

32.该患儿的父母表现正常,则其父母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用基因M和m表示)。

若其父母想再生一个孩子,则该孩子表现正常的概率是__________。

另有研究表明,小头畸形与至少25个正常基因(依次编号为MCPH1~25)的突变有关,这些正常基因在神经干细胞内存在明显的时空特异性表达。

建立小鼠模型,测得正常基因MCPH1~6表达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33.据图分析,正常基因MCPH1~6发生突变,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_。

A.染色体分离B.胞吞胞吐C.细胞呼吸D.蛋白质加工

34.大脑的大小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密切有关。

对MCPH突变引起的小头畸形的患儿出现头围减小、智力衰退的解释正确的有__________。

A.神经细胞数量减少

B.神经细胞数量增多

C.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速度加快

D.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速度减慢

35.从优生优育的角度考虑,筛查小头畸形胎儿最常用的方法是B超检查胎儿的__________。

【答案】31.B32.Mm和Mm3/433.A34.AD35.头围大小

【解析】31.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存在“无中生有为隐性”的现象,但是患者为儿子,因此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A错误;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存在“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因此该图代表最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存在“无中生有为隐性”的现象,但是患者为儿子,因此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C错误;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存在“有中生无为显性”的现象,D错误。

32.根据题意可知,由于该患儿的出现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因此其父母表现正常都是杂合子,即基因型为Mm和Mm。

若父母Mm×Mm再生一个孩子表现正常M-的概率为3/4。

33.识图分析可知,这6个基因在中心体或纺锤体中都表达,而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或纺锤体与细胞的分裂过程有关,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与染色体的分离有关。

34.根据题意可知,大脑的大小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密切有关,MCPH突变引起的小头畸形的患儿出现头围减小、智力衰退的原因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能导致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速度减慢,使得神经细胞的数量减少所致。

35.从优生优育的角度考虑,筛查小头畸形胎儿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B超成像检查胎儿的头围大小即可避免生出患有小头畸形的患儿。

(四)生物工程与免疫

杂交瘤技术生产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有广泛应用。

在肝癌治疗中,GC33是用于杀伤含GPC-3的肝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但临床使用效果不太理想。

为提高治疗效果,研究人员用新的技术构建了一种双特异性抗体,该抗体可同时特异性识别肝癌细胞上的GPC-3以及T淋巴细胞表面的特殊蛋白质CD3。

图1表示该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过程,图2表示其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

36.特异性是指特殊的针对性,抗体的特异性体现在__________。

37.下列有关单克隆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

A.单克隆抗体是一种成分单一的特异性抗体

B.由T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的杂交瘤细胞生产

C.单克隆抗体制备运用的技术有细胞融合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

D.结合单克隆抗体的抗癌药物可定位导向特定的癌细胞发挥作用

38.图1中所示的技术中,目的基因是__________。

图1中使用限制酶的步骤是__________。

A.①B.②C.③D.④

39.结合图1、图2的信息和已有知识,简述双特异性抗体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__________。

【答案】36.一种抗体只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37.B38.GC33基因片段和CD3特异抗体的基因片段AB

39.该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识别肝癌细胞膜上的GPC-3和T淋巴细胞膜上的CD3,从而将肝癌细胞和T淋巴细胞紧密接近,有利于T淋巴细胞特异性地杀伤肝癌细胞,促使巨噬细胞吞噬肝癌细胞

【解析】36.抗体的特异性体现在一种抗体只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并且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

37.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的浆细胞产生的,是一种成分单一的特异性抗体,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单克隆抗体是由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的杂交瘤细胞生产的,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单克隆抗体制备运用的技术有细胞融合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C正确;根据以上生物导弹的制作过程可知,结合单克隆抗体的抗癌药物可定位导向特定的癌细胞发挥作用,D正确。

38.识图分析可知,图中的GC33基因片段和CD3特异抗体的基因片段都是目的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后导入受体细胞,使其能够分泌双特异性抗体。

图中的①为目的基因的获取、②为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形成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故①②均需要用到限制酶的切割。

39.识图分析可知,该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识别肝癌细胞膜上的GPC-3和T淋巴细胞膜上的CD3,从而将肝癌细胞和T淋巴细胞紧密接近,有利于T淋巴细胞特异性地杀伤肝癌细胞,促使巨噬细胞吞噬肝癌细胞。

(五)光合作用

番茄是喜光植物,为促进日光温室越冬番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提高,科学家用红蓝复合光的LED灯对番茄植株补光,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持续补光一定天数后,对4组番茄植株进行相关测定,结果如表所示。

不补光组

补光1组

补光2组

补光3组

补光时间设置

自然光

补光6h

上午5:

00-9:

00

下午17:

00-19:

00

补光5h

上午6:

00-9:

00

下午17:

00-19:

00

补光4h

上午7:

00-9:

00

下午17:

00-19:

00

叶片叶绿素含量(mg/g)

2.34

2.78*

2.82*

2.79*

注:

*表示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40.番茄植株叶肉细胞吸收光能的场所是__________。

据表2数据可知,补光条件能使番茄植株的叶绿素含量__________(增加/减少/不变)。

41.下列对3个补光组番茄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吸收光种类的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补光组1吸收光的种类最多B.补光组2吸收光的种类最多

C.补光组3吸收光的种类最多D.3个补光组吸收光的种类相同

42.本实验的补光条件下,有关番茄植株光合作用过程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

A.ATP合成增加B.ATP合成减少C.酶的活性增加D.酶的活性减少

光合速率

μmol/(m2.s)

维生素C含量

mg/100g

株高

(cm)

单果重

(g)

单株产量

(g)

果实可溶性糖含量

(mg/g)

不补光组

31.32

39.93

125.04

160.46

1203.43

18.52

补光1组

35.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