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思想政治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1530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一思想政治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一思想政治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一思想政治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一思想政治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一思想政治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一思想政治复习重点.docx

《大一思想政治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一思想政治复习重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一思想政治复习重点.docx

大一思想政治复习重点

大一思想政治复习重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P13-15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集力量。

3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各具功能,各有侧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P21-33

理想的含义和特征——含义:

1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3理想源于现实,有超越现实。

4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

理想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就是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有用超越性:

一方面,理想是人们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超越了今天的实践;另一方面,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他又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

实践产生理想,理想指引实践,理想与实践相互作用、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推动人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奋斗中追求,在追求中奋斗。

特征:

(1)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理想具有深刻的阶级性(3)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4)理想具有实践性(5)理想具有超越性

信念的含义与特征——含义:

1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2信念是认知、感情和意识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4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的追求理想目标。

特征:

(1)社会性

(2)稳定性(3)发展性

2、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P24-25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2提供人生的前进方向。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1引领大学生做生么人。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要学。

3、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P34-35

1理想的实现是个过程。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P47-49

(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还要弘扬爱国主义

在经济

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的国家的利益,这就跟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现实情况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济的方面挑战,而且也必然面要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它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吧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方展轨道。

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二)经济全球化和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该有差别。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2、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关系P52-55

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精密联系,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要把弘扬民族精神也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时代精神的内涵:

1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2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3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4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创新在人才,创新在青年)。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人生观的概念及其内容P63-64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他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态度。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断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的认识和领悟人生。

到了一定年龄,无论自觉与否,人都会形成自己的生活阅历、实际体验密切相关的关于人生的看法、价值判断和生活态度,这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

人生观

取决于世界观,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人生观又有巩固、发展和变化世界观的重要作用。

2、错误人生观的共同特征及分析P70-71

1拜金主义人生观:

是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的人生目标。

2享乐主义人生观:

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助长人生的唯一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和快乐。

3个人主义人生观:

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的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只是达到他个人目的的手段。

上述种种错误的人生观尽管在形式上五花八门,内容上不尽一致,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特征:

其一,他们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反映的都是狭义的剥削阶级利益,不可能具有无产阶级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根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其二,他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他们讨论人生观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私利。

其三,他们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的人生的某方面需要,而无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整体需要。

3、人生价值及其实现条件P7376-77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生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本,担待大学生只有正确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内涵,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才能在实践中最大限度的创造人生的价值,成就人生的辉煌。

实现条件:

(一)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2人生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3立足与现实,坚持岗位作贡献。

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1、道德的本质、功能P91-92

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的功能:

是指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

自我的一种精神力量。

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除了上述的主要功能外,道德还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等,这些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都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之上。

2、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P99

中国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盘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盘抛弃。

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

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任然具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内容。

在对待传统道德问题上,要反对联众错误思潮。

一重视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落后。

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认为中国道德传统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意义,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

这两种思潮都是错误的,都是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P103-106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签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及其特点P120-121

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发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有: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社会公德及特点、社会公德的

主要内容P126-128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按最基本的社会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其基本特征;1继承性2基础性3广泛性4简明性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P132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1、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P148-149

社会职业道德继承了传统职业道德的优秀成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的基本特征,具有崭新的内涵。

(一)爱岗敬业

(二)诚实守信(三)办事公道(四)服务群众(五)奉献社会

2、家庭美德的内容P168-170

家庭美德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以及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家庭美德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功能。

我们要大力提倡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1、法律的含义P175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3法律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定义为: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有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现。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P182-186

(1)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3)加快建设法治政府(5)深化司法体制改革(6)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7)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3、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P198-199

1讲法律:

以法律思维方式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首先要以法律为准绳2讲证据:

以法律思维方式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以证据为根据3将程序:

以法律思维方式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从法律程序出发4讲法理:

以法律思维方式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运用法律原理和精神。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1、《民法》的主要内容P218

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及公民和法人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生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我国1986年公布并施行的《民法通则》,规定了民事法律的基本制度。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对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动具

有普遍指导意义和约束功能的基本行为准则,其效力贯穿于整个民事法律制度。

民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一是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独立、平等的法律人格,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互不隶属,能自主的表现自己的意愿,其合法利益平等的受法律保护。

二是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完全的意志自由,可以根据的意愿参加民事活动没做民事行为,并自主决定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与内容,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干预、强迫或威胁。

三是公平原则,是指应当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来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确定其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

四是诚实守信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从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或履行民事义务时,应善意无欺,讲求信用,不规避法律和约定。

五是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行使民事权利时,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2、《刑法》的主要内容P232-236

(一)刑法的概念和原则——概念: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特有的在刑法的立法、解释和是有过程中所必须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

刑法明文规定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罪刑法定原则。

二是罪行相当原则、三是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二)犯罪概述——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我国《刑法》规定: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好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主义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1犯罪构成:

是指按照《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的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求的总和。

2排除犯罪的事由:

是指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表面上符合某种犯罪的客观条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不符合犯罪构成依法不够成犯罪的事由。

3故意犯罪形态:

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于主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籍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

4共同犯罪:

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三)刑罚制度——刑罚是由刑法规定的,

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刑罚的体系。

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刑罚体系由主刑和附加刑构成。

住行驶至对犯罪分子独立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与死刑。

附加刑是指补充适用刑法的刑罚方法(这也可以独立适用)。

刑罚的裁量。

刑罚的裁量即量刑,是指人民法院依据刑法在认定行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确定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的刑罚并决定所判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刑事司法活动。

对犯罪分子决定刑罚,应当根据发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罚》的有关规定予以判处。

具体的量刑制度包括来犯、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缓刑等。

(四)犯罪种类(我国《刑法》规定了十大类犯罪)——1危害国家安全罪2危害公共安全罪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5侵犯财产罪6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7危害国防利益罪8贪污贿赂罪9渎职罪10军人违反职责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