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危化品危害及防范措施知识讲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7846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危化品危害及防范措施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常用危化品危害及防范措施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常用危化品危害及防范措施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常用危化品危害及防范措施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常用危化品危害及防范措施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危化品危害及防范措施知识讲解.docx

《常用危化品危害及防范措施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危化品危害及防范措施知识讲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危化品危害及防范措施知识讲解.docx

常用危化品危害及防范措施知识讲解

常用危化品危害及防

范措施

常用危化品危害及防范措施

一、乙醚:

1、危害特性:

无色透明液体。

有特殊刺激气味。

带甜味。

极易挥发。

其蒸汽重于空气。

在空气的作用下能氧化成过氧化物、醛和乙酸,暴露于光线下能促进其氧化。

当乙醚中含有过氧化物时,在蒸发后所分离残留的过氧化物加热到100C以上时能引起强烈爆炸;与无水硝酸、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物反

应也会发生猛烈爆炸。

溶于低碳醇、苯、氯仿、石油醚和油类,微溶于水。

相对密度0.7134。

熔点

-116.3C。

沸点34.6C。

折光率1.35555。

闪点(闭杯)-45C。

易燃、低毒。

2、防范措施:

(1)贮于低温通风处,远离火种、热源。

与氧化剂、卤素、酸类分储。

(2)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工具。

(3)灭火:

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4)密闭操作,质检员在通风橱下操作。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灌装适量,应留有5%勺空容积。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5)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库温不宜超过26E。

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

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不宜大量储存或久存。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

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6)质检员不外带,不另作他用,做好药品使用记录,质检室主任不定时抽查。

二、乙醇

1、危害特性:

(1)无色澄清液体。

有特殊香味。

易流动。

极易从空气中吸收水分,能与水和氯仿、乙醚等多种有机溶剂以任意比例互溶。

能与水形成共沸混合物(含水4.43%),共沸点78.15C。

相对密度(d204)0.789。

熔点-114.1C。

沸点78.5C。

折光率(n20D)1.361。

闭杯时闪点(在规定结构的容器中加热挥发出可燃气体与液面附近的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时可被火星点燃时的温度)13C。

燃。

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3.5%〜18.0%(体积)。

该有机溶剂用途极其

广泛,主要用于医疗、化妆品、卫生用品、油脂与染料方面。

(2)健康危害:

该品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首先引起兴奋,随后抑制。

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多发生于口服。

一般可分为兴奋、催眠、麻醉、窒息四阶段。

患者进入第三或第四阶段,出现意识丧失、瞳孔扩大、呼吸不规律、休克、心力循环衰竭及呼吸停止。

慢性影响:

在生产中长期接触高浓度该品可引起鼻、眼、粘膜刺激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疲乏、易激动、震颤、恶心等。

长期酗酒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病、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损害及器质性精神病等。

皮肤长期接触可引起干燥、脱屑、皲裂和皮炎。

2、防范措施:

(1)操作注意事项:

质检员在通风橱下密闭操作。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金属、胺类接触。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2)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C。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酸类、碱金属、胺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三、石油醚

1、危险特性:

(1)无色透明液体,有煤油气味。

主要为戊烷和己烷的混合物。

不溶于水,溶于无水乙醇、苯、氯仿、油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易燃易爆,与氧化剂可强烈反应。

主要用作溶剂和油脂处理。

(2)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且有浓烈的黑烟,完全燃烧时不产生任何烟雾。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高速冲击、流动、激荡后可因产生静电火花放电引起燃烧爆炸。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2、防范措施

(1)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2)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3)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25C。

保持容

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4、质检员不外带,不另作他用,

做好药品使用记录,质检室主任不定时抽查。

四、三氯甲烷

1、危险特性

无色透明液体。

有特殊气味。

味甜。

高折光,不燃,质重,易挥发。

纯品对光敏感,遇光照会与空气中的氧作用,逐渐分解而生成剧毒的光气(碳酰氯)和氯化氢。

可加入0.6%〜1%勺乙醇作稳定

剂。

能与乙醇、苯、乙醚、石油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和油类等混溶、25C时1ml溶于200ml

水。

相对密度1.4840。

凝固点-63.5C。

沸点61〜62C。

折光率1.4476。

低毒,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1194mg/kg。

有麻醉性。

有致癌可能性。

2、防范措施

(1)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

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2)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与明火或灼热的物体接触时能产生剧毒的光气。

在空气、水分和光的作用下,酸度增加,因而对金属有强烈的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

氯化氢、光气。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灭火剂:

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

不可与强酸如硫酸、盐酸、硝酸混放

五、硫酸

1、危险特性

浓硫酸,俗称坏水,化学分子式为HSO?

,是一种具有高腐蚀性的强矿物酸。

浓硫酸指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70%勺硫酸溶液。

浓硫酸还具有强腐蚀性:

在常压下,沸腾的浓硫酸可以腐蚀除铱和钉之外所有金属(甚至包括金和铂),其可以腐蚀的金属单质种类的数量甚至超过了王水。

硫酸在浓度高时具有强氧化性,这是它与稀硫酸最大的区别之一。

同时它还具有脱水性,难挥发性,酸性,吸水性等。

2、防范措施

(1)由于浓硫酸中含有大量未电离的硫酸分子(强酸溶液中的酸分子不一定全部电离成离子,酸的强弱是相对的),所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俗称炭化,即腐蚀性)和强氧化性等特殊性质;而在稀硫酸中,硫酸分子已经完全电离,所以不具有浓硫酸的特殊化学性质。

发烟硫酸是无色或棕色油状稠厚的发烟液体(棕色是因为其中含有少量铁离子),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吸水性很强,与水可以任何比例混合,并放出大量稀释热。

所以进行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时,应将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2)浓硫酸密度比水大得多,直接将水加入浓硫酸会使水浮在浓硫酸表面,大量放热而使酸液沸腾溅出,造成事故。

因此,浓硫酸稀释时,常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烧瓶用玻璃棒引

流),并不断搅拌,使稀释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出。

切不能将顺序颠倒,这样会引发事故。

切记“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稀释那浓硫酸,浓酸入水滴,沿器壁慢慢倒,搅拌手不离(化学版《青花瓷》)”。

注酸入水不断搅拌,稀释好的硫酸应冷却至室温后存放入试剂瓶中。

(3)人身防护:

吸入:

硫酸雾浓度超过暴露限值,应佩戴防酸型防毒口罩。

眼睛:

带化学防溅眼镜。

皮肤:

戴橡胶手套,穿防酸工作服或纯棉工作服和胶鞋。

工作场所应设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4)急救:

吸入:

将患者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有呼吸道刺激症状者应吸氧。

眼睛:

张开眼睑用大量清水或2淞酸氢钠溶液彻底冲洗。

皮肤:

立即用干燥的棉布擦拭,再用大量冷水冲洗(浓

硫酸对皮肤腐蚀强烈,实际操作应直接大量冷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

皮肤。

口服:

立即用氧化镁悬浮液、牛奶、豆浆等内服。

(5)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库温不超过35E,相对湿度不超过85%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易(可)燃物、还原剂、碱类、碱金属、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六、冰乙酸

1、危险特性

即无水乙酸,乙酸是重要的有机酸之一,有机化合物。

其在低温时凝固成冰状,俗称冰醋酸。

凝固时体积膨胀可能导致容器破裂。

闪点39C,爆炸极限4.0%〜16.0%,空气中最大允许浓度不超过25mg/m3纯的乙酸在低于熔点时会冻结成冰状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

2、防范措施

(1)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带防毒面具。

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

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

戴橡皮手套。

其它:

工作后,淋浴更衣。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不能与碱类、碱金属混放。

(2)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

若有灼伤,就医治

疗。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

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就医。

食入:

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就医。

(3)灭火方法: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七、异辛烷

1、危险特性

(1)是辛烷(C8H18的—种异构体。

(2)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3)健康危害:

吸入或口服对身体有害。

对皮肤有刺激性。

本品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2、防范措施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7C,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内,远离火

种、热源,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2)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较高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乳胶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3)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八、异丙醇

1危险特性

(1)一种有机化合物,正丙醇的同分异构体,别名二甲基甲醇、2-丙醇,行业中也作IPA。

它是。

无色透明液体,有似乙醇和丙酮混合物的气味。

溶于水,也溶于醇、醚、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2)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使

用强酸生产异丙醇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异丙醇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3)高浓度蒸气具有明显麻醉作用,对眼、呼吸道的黏膜有刺激作用,能损伤视网膜及视神经。

生理作用与乙醇相似,在体内几乎无蓄积,毒性、麻醉性以及对上呼吸道黏膜的刺激都比乙醇强,但不及丙醇。

接触高浓度蒸气出现头痛、倦睡以及眼、鼻、喉刺激症状。

食入或吸入大量的蒸汽可引起面红、头疼、精神抑郁、恶心、昏迷等。

2、防范措施

(1)质检员在通风橱下密闭操作。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质检员不外带,不另作他用,做好药品使用记录,质检室主任不定时抽查。

九、甲醇

1、危险特性

是结构最为简单的饱和一元醇,CAS号为67-56-1或170082-17-4,分子量为32.04,沸点为

64.7C。

因在干馏木材中首次发现,故又称“木醇”或“木精”。

是无色有酒精气味易挥发的液体。

人口服中毒最低剂量约为100mg/kg体重,经口摄入0.3〜1g/kg可致死。

2、甲醇被大众所熟知,具有毒性。

工业酒精中大约含有4%勺甲醇,若被不法分子当作食用酒精制作假酒,饮用后,会产生甲醇中毒。

甲醇的致命剂量大约是70毫升。

甲醇的毒性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影响最大,它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摄入都会产生毒性反应,甲醇蒸气能损害人的呼吸道粘膜和视力。

在甲醇生产工厂,中国有关部门规定,空气甲醇的浓度限制为PCstel=50mg/m3,PC-TWA=25mg/rp3在有甲醇气的

现场工作须戴防毒面具、工厂废水要处理后才能排放,允许含量小于200mg/L的甲醇。

甲醇的中毒

机理是,甲醇经人体代谢产生甲醛和甲酸(俗称蚁酸),然后对人体产生伤害。

常见的症状是,先是产生喝醉的感觉,数小时后头痛,恶心,呕吐,以及视线模糊。

严重者会失明,乃至丧命。

失明的原因:

甲醇的代谢产物甲酸累积在眼睛部位,破坏视觉神经细胞。

脑神经也会受到破坏,而产生永久性损害。

甲酸进入血液后,会使组织酸性越来越强,损害肾脏导致肾衰竭。

2、防范措施

(1)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或用清水或1%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甲醇中毒,通常可以用乙醇解毒法。

其原理是,甲醇本身无毒,而代谢产物有毒,因此可以通过抑制代谢的方法来解毒。

甲醇和乙醇在人体的代谢都是同一种酶,而这种酶和乙醇更具亲和力。

因此,甲醇中毒者,可以通过饮用烈性酒(酒精度通常在60度以上)的方式来缓解甲醇代谢,进而使之排出体外。

而甲醇已经代谢产生的甲酸,可以通过服用小苏打

(碳酸氢钠)的方式来中和。

(2)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内,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7C,保持容器密

封。

应与氧化剂、酸类、碱金属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十、丙酮

1、危险特性

是结构最为简单的饱和一元醇,CAS号为67-56-1或170082-17-4,分子式为CH3COCH3又名二甲基酮,为最简单的饱和酮。

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的辛辣气味。

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吡啶等有机溶剂。

易燃、易挥发,化学性质较活泼。

2、健康危害: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

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

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

对眼、鼻、喉有刺激性。

口服后,先有口唇、咽喉有烧灼感,后出现口干、呕吐、昏迷、酸中毒和酮症。

慢性影响:

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管炎、乏力、易激动等。

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炎。

燃爆危险:

该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

2、防范措施

(1)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

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或用清水或1%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甲醇中毒,通常可以用乙醇解毒法。

其原理是,甲醇本身无毒,而代谢产物有毒,因此可以通过抑制代谢的方法来解毒。

甲醇和乙醇在人体的代谢都是同一种酶,而这种酶和乙醇更具亲和力。

因此,甲醇中毒者,可以通过饮用烈性酒(酒精度通常在60度以上)

的方式来缓解甲醇代谢,进而使之排出体外。

而甲醇已经代谢产生的甲酸,可以通过服用小苏打

(碳酸氢钠)的方式来中和。

(2)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内,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7C,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酸类、碱金属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十^一、氢氧化钾

1、危险特性

(1)氢氧化钾(化学式:

KOH式量:

56.1)白色粉末或片状固体。

熔点380^,沸点

1324E,相对密度2.04g/cm3,折射率n20/D1.421,蒸汽压1mmH(719C)。

溶于约0.6份热水、0.9份冷水、3份乙醇、2.5份甘油。

当溶解于水、醇或用酸处理时产生大量热量。

0.1mol/L溶液的

pH为13.5。

中等毒,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1230mg/kg。

(2)易潮解。

暴露于空气中时,易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逐渐变成碳酸钾。

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溶解热,有极强的吸水性,在空气中能吸收水分而溶解,并吸收二氧化碳逐渐变成碳酸

钾。

溶于乙醇,微溶于醚。

有极强的碱性和腐蚀性,其性质与烧碱相似,能引起灼伤。

2、防范措施

(1)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先用干燥的棉布擦拭,再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

钟。

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灭火方法:

用水、砂土扑救,但须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2)应急处理:

小量泄漏:

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十二、氮气

1、危险特性

(1)氮气,化学式为N2,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而且一般氮气比空气密度小。

氮气占大气总量的78.08%(体积分数),是空气的主要成份之一。

在标准大气压下,氮气冷却至-

195.8C时,变成无色的液体,冷却至-209.8C时,液态氮变成雪状的固体。

(2)侵入途径:

吸入。

健康危害:

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使吸入气氧分压下降,引起缺氧窒息。

吸入氮气浓度超过85%寸,患者最初感胸闷、气短、疲软无力;继而有烦躁不安、极度兴奋、乱跑、叫喊、神情恍惚、步态不稳,称之为“氮酩酊”,可进入昏睡或昏迷状态。

吸入氮气浓度超过95%寸,患者可迅速昏迷、因呼吸和心跳停止而死亡。

2、防范措施

车间内部始终保持通风及空气置换正常,充氮区域每小时实时检测空气含氧量浓度(不低于19%,并配备低氧报警仪等设备设施。

急救方法: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皮肤、眼睛与液体接触发生冻伤时,用大量水冲洗,就医治疗。

泄漏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空气循环。

十三、乙炔

1、危险特性

(1)无色无味有毒气体.

(2)高浓度乙炔存在于空气中时引起氧含量下降,造成窒息危害。

(3)乙炔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在一定比例时,点火就会发生爆炸。

(4)乙炔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2、防范措施

(1)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

识;

(2)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和装备。

(3)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4)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5)禁止与氧气瓶混放。

十四、丁酮

1、危险特性

无色透明液体。

有类似丙酮气味。

易挥发。

能与乙醇、乙醚、苯、氯仿、油类混溶。

溶于4份水

中,但温度升高时溶解度降低。

能与水形成共沸混合物(含水11.3%),共沸点73.4C(含丁酮

88.7%)。

相对密度(d204)0.805。

凝固点-86°C。

沸点79.6C。

折光率(n15D)1.3814。

闪点1.1C。

低毒,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3300mg/kg。

易燃,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

炸极限1.81%〜11.5%(体积)。

高浓度蒸气有麻醉性。

2、防范措施

(1)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罩(半面罩)。

眼睛防护:

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乳胶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2)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用清水或1%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就医。

(3)灭火方法: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

抗溶性泡沫、干

粉、二氧化碳、砂土。

(4)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C。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

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5)包场车间擦不干胶使用时,须由包装班长至质检室领取并填写领用记录,戴乳胶手套使用,质检室做好药品保存工作。

十五、天然气

1、危险特性

(1)天然气本身无色无味,主要成分是甲烷,比空气轻;

(2)天然气中可能含有微量的硫化氢,并且经过了加臭处理,吸入太多会造成中毒事故。

在通

风不良的情况下,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

(3)天然气是易燃易爆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天然气的爆炸极限为5%-15%

2、防范措施

(1)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

识;

(2)密闭操作,严防泄露,工作场所全面通风,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3)在生产、使用、贮存场所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穿防静电工作服,必要时戴防护手套。

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

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与,重点储罐需设置紧急切断装置;

(4)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在传送过程中,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

(5)天然气系统运行时,不准敲击,不准带压修理和紧固,不得超压,严禁负压;

(6)生产区域内,严禁明火和可能产生明火、火花的作业。

十六、6号溶剂油

1、危险特性

(1)主要成份为正己烷(C6H1474唏口环己烷(C6H1216%其中,正己烷的闪点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