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物化探大队找矿方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7760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物化探大队找矿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物化探大队找矿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物化探大队找矿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物化探大队找矿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物化探大队找矿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物化探大队找矿方法.docx

《福建省物化探大队找矿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物化探大队找矿方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物化探大队找矿方法.docx

福建省物化探大队找矿方法

福建省物化探大队

找矿方法

(一)地质调查(填图)找矿

  1949年前,由一二个地质人员凭借精度极差的1∶5万单色地形图,观察研究沿途所见的地层、岩石、构造、地貌等基本成矿地质条件,采集标本样品,访问当地老百姓,发现找矿标志,追索、寻找可能存在的矿体,大致了解其基本特征。

这种方法,是当时发现和重新确认全省有26个矿种约300余处矿点的主要途径。

  1949年后直至1956年,仍是以普查小组(3~5人)和普查分队(十几人至几十人)形式修测或实测1∶5万~1∶10万地质矿产图和更大比例尺的矿点或矿区草测或目测地质图,寻找和追索矿产。

  1958年至60年代末期,各类踏勘组、普查组、普查分队、填图找矿队采用实测及部分修测1∶5万或1∶10万(间或1∶1万~1∶2.5万)地质图,沿一定间距(250~1000米),穿越或追索地质及矿化蚀变界线的方法进行地质研究,探寻矿产与找矿标志。

发现新矿点和矿区则多用1∶1000~1∶10000比例尺地形图进行地质与矿体、矿化现象的追索、圈定,填制相应比例尺图件简测、评测及草测。

  70年代以来,福建省地质找矿多采用实地修测或修编1∶5万或1∶2.5万地质或地质矿产图方法做面上或区域矿产评价。

早期,化学样多用拣块法或连续拣块法,间以刻槽法,后逐步以刻槽法为主,拣块法为辅。

测定方法由早期的容量法,逐步为比色法和物理或物理化学法,测定的成分也由少数几种发展成几十种。

  

(二)岩矿碎屑找矿

  省内运用此法找到残坡积与冲洪积物中的矿块或蚀变岩石,进而发现地表矿露头,找到永安重晶石、周宁楼下岗明矾石、邵武南山下萤石等,后经勘查,均成大中型或小型矿床。

  (三)重砂找矿

  1957年,砂金队首先于建溪、汀江、武平等地沿河用重砂法找金矿;江西冶金220队用重砂法在清流、宁化寻找原生地表钨矿,发现清流北坑等著名钨矿。

  1958年后,重砂法在省内成为普遍用于专门性寻找钨、锡、金时的一种常规方法,发现一大批重砂矿物异常。

1959~1977年,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主要使用双目显微镜共鉴定五六十种重砂矿物。

1974年开始的1∶5万区调中采用此法寻找和圈定重砂矿物异常。

初步统计全省圈定的重砂异常有3000处,发现新矿(床、化)点约600处。

并根据重砂鉴定成果,编制福建省黑钨矿、锡石、金、稀有金属矿物等1∶50万分布图。

福建省重砂法找矿达到国内较高水平。

  (四)地球化学找矿

  1958年,在省内首次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法进行尝试性地球化学找矿。

1959年开始在永安幅1∶20万正规区调中采用土壤和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及水化学测量法找矿。

同时,在地质院校地质填图找矿和省内有色金属普查中部分采用地球化学法。

尔后在矿点或异常检查中开始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法(原生晕法)。

60年代末期,1∶20万区调和面上专门性找矿也采用此法。

至70年代末期,地球化学找矿法开始广泛采用。

用于比例尺为1∶20万、1∶5万、1∶2.5万、1∶1万及更大者。

寻找矿种除有色稀有金属外,也用于铁、磷矿普查,均收到较好效果。

元素测定用光谱仪半定量法,满足一般找矿要求。

  1982年,运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法(分散流法)重新开展1∶20万地球化学测量,依照全国统一规范要求,样品用无污染加工,用荧光光谱法、原子吸收法 极谱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定量测定常量微量元素40个。

此工作采样于1987年完成,元素的测试已完成一部分,资料也在整理研究,此项工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五)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勘查技术

  5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末,福建省先后引进地球物理勘查(简称物探)、勘查地球化学(简称化探)、遥感地质(包括航天、航空遥感)等地质工作的先进勘查手段。

  福建省物探是从1957年用单一的地面磁测寻找铁矿开始,发展至80年代已有航空磁测、航空放射性测量;地面除磁测外,有常规电法(视电阻率法、充电法、自然电场法、激发极化法等)、重力、地震(天然及人工地震:

微地震、人工爆破地震、浅层地震等)、大地电磁测深及声频大地电磁测深、浅层测温、放射性(γ、β、α、射气、能谱、静电α卡、钋210等);井下有电测井(方法同地面)、放射性测井(自然伽玛和伽玛伽玛法等)、磁测井、钻孔测温、跨孔地震以及井中无线电波透视和超声成象、水下声波、水下钻孔电视等;此外尚有无损桩基检测、常时微动等。

80年代国内用的一些主要物探方法在省内均有采用,其中爆破地震、微震、大地电磁测深、钻孔测温及热流值计算等深部物探方法,在福建省应用之多,已居国内前列。

  化探是从1959年使用土壤测量寻找铜及多金属矿开始,至1990年已有土壤、水化学、水系沉积物、岩石及气体(汞、氟等)测量,分析元素由10多种(半定量为主)到40种(定量)。

  遥感地质,是从1978年应用美国地球资源卫星第一代卫片(MSS)资料,结合航片,配合区调填图开始,至今已有美国地球资源卫星第二代卫片(TM)资料、ROAA气象卫星资料,以及在沿海中心城市经济开发区专门进行的航空彩色、彩红外摄影和热红外扫描资料等。

  在方法使用上已从“单打一”向综合方向发展,从而增强了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达到综合找矿、综合评价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30年来,物探、化探、遥感地质的方法技术的应用领域已扩大到以下各方面:

  1.金属、非金属矿产勘查

  1957年,地质部物探局北方大队124队(福建省物化探大队前身)在龙岩马坑开展地面磁测,发现隐伏于200米以下的特大型磁铁矿床,同年,冶金地质队物探队第三区也在马坑外围开展磁测,从此开创了在福建省地质工作中物探找矿的先例。

  1958年“大跃进”,体制下放,福建省有了自己的专业队伍,物化探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地面磁测普遍用在找铁及其它的工作上。

同年,地质部航空物探907队到福建省开展以找矿为主要目的的中小型比例尺、中—低精度航空磁测及航空放射性测量。

  1959年,开始采用化探(土壤测量)配合磁测、放射性γ测量等综合物化探方法,广泛地开展大面积综合普查找矿,同时在1∶20万区调中也配合了路线土壤测量及放射性顺便测量,寻找铁、铜多金属及顺便寻找放射性矿产。

在普查发现异常进一步详查时,配合直流电法检查验证。

通过上述工作,发现大量有意义异常,为后来的找矿提供了重要线索。

马坑、潘田、洛阳、阳山(铁);屏峰(硫、铅、锌、银)、水吉(铅、锌、银)、龙凤场(硫)等著名矿区的发现或扩大,物化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1~1965年,福建省物化探大队用中间梯度法为主配合磁测在政和勘查压电水晶;用磁测配合化探在松溪寻找磷铁矿;以及在明溪、顺昌一带用磁测圈定超基性岩,配合寻找金刚石、铬铁矿等均取得较好的找矿或填图效果。

  1963年,福建省物探队研究分队试验用激电法评价铁矿贫富和寻找浸染型金属矿。

同年,该队根据傅承义提出的理论,自制瞄准器定位,用苏制垂直水平二用磁力仪在野外进行水平磁测试验取得成功,并初步探索出一套野外工作方法和室内资料整理的经验。

这项工作当时在国内尚无先例,并为后来北京地质仪器厂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水平磁力仪提供重要依据。

  由于莆田长基铬铁矿化的发现,1972年,福建省物探队从西藏调进重力分队,在福建省首次开展山区重力找矿,同年,福建省物探队在政和长城用磁法圈定超基性岩体,并试验用激电配合化探寻找硫化镍矿等,均取得一定的效果和经验。

  60年代末及70年代,福建省物探队及一大队物探分队,在浦城管查、福清凤迹用激电、自电、土壤、岩石测量寻找铜、银、铅、锌,在闽北岭根墙用自然电场法和激电法圈定石墨矿及含铜磁黄铁矿、黄铁矿,为这些矿床的勘查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5年,闽南富铁矿会战期间,地质部物探研究所和福建省物化探队一分队配合在马坑、洛阳铁矿区及外围试验用化探方法找铁。

在利用找铁的指示元素及其比值圈定矿体,判别剥蚀程度,了解铁矿成因等方面取得一定经验。

总结出的一套数量统计和电算处理化探资料新方法,对提高福建省化探资料整理水平、挖掘找矿信息、深化认识起到积极作用。

  1980年,福建省物化探队开始了福建省第二代1∶20万区域化探扫面试验,采用水系沉积物测量代替以往的路线土壤测量。

通过近二年的试验研究,按照地矿部的统一规定,制定一套适合于福建省的,包括从方法选用、采样布局、元素测定、数据处理等方面较完整的技术实施方案,地矿局测试中心为此制定了一套40种元素的分析方案。

1982年正式投入化探扫面,同时也开展成矿远景区带内的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1986年为配合寻找金银贵金属等,省地矿局加强金矿化探工作,加快区化扫面速度,引进化学光谱及TMK法等现场快速分析方法,解决了痕量金的分析问题(分析灵敏度达0.3ppb级),满足了当前以金找金的方法技术要求,加快福建省找金工作步伐,发现一批找矿新线索。

  2.能源资源勘查

  福建省物探大队从1959年开始用自然电场、四极剖面法开展找煤工厂,在漳平(烟煤)、焦坑(无烟煤)等矿区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在配合煤田勘探中成功地应用了电测井和放射性测井圈定钻探打丢的煤层等,并于1961年在煤田测井中引入井液电阻率法(扩散法、提捞法、注入法)测定含水层位和计算渗透系数取得成功,解决了有关矿区水文地质问题。

  60年代初,福建省物探大队曾组成石油物探分队在崇安及连江等地开展过磁测、电测深试验工作,后因未取得明显效果而中止。

1981~1986年,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福建海洋所、中科院南海所等在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进行综合调查,采用人工爆破地震为主配以重力和磁测完成了纵贯台湾海峡剖面4条及垂直海岸横剖面14条(每条平均为60公里),填补了这一地区地质工作的空白,并发现乌丘屿、厦澎坳陷及晋江、九龙江、韩江盆地等,预测具有良好的找油前景。

此成果1986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60~70年代,福建省物探队和水文队物探分队在福州、漳州等热田区开展磁测及常规电法寻找地下热水工作,圈定控热断裂破碎带效果明显,并总结一套城市物探找热水工作经验。

1981年,在福州召开全国地热物探经验交流会,推动了福建省地热物化探工作的蓬勃发展。

80年代前期,福建省物化探大队、水文一、二队物探分队在福州、漳州、厦门等地热田区开展常规磁法、电法、浅层测温、静电α卡、钋210、土壤中汞气和F元素测量。

地矿部物探所在漳州进行化探找热试验。

1982~1983年,福建省物化探大队和地科院562队合作开展漳州地热异常区及沙建微震密集区的微震台网监测,建立福建省第一个也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微震台网。

福建省的微震台网监测在研究地热方面走在国内前列。

  1986~1987年,福建省物化探大队与法国南锡地质学院范文珂教授及法国地热勘查公司协作,在已知温泉点上分别进行声频大地电磁测深及大地电磁测深仪(MT-SFTR)的方法和仪器试验,取得良好效果。

  1985~1989年,福建省物化探大队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合作,开展“福建省地热和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调查”和全省钻孔测温与热流值计算,研究福建省地热形成机制和找热远景,重点部署在福建省东部沿海地热远景地区,并用航磁资料计算全省居里面,为福建省地热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3.综合研究与找矿远景区划

  1974年,福建省物探队用台型计算器加手算,计算马坑矿区的剩余磁异常,为配合深部矿体的勘探,起到指导作用。

这是福建省在磁测资料解释推断中初次投入大量定量计算工作所取得的较好效果。

1976年,福建省物探队和地质部物探所、矿床所协作,对闽南地区(包括一些著名铁矿区以及外围)航磁资料进行一系列电算处理。

在筛选异常、判别异常性质、选择找矿靶区、开展成矿预测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工作。

1976~1984年,福建省冶金第一物探队在阳山矿区也开展了剩余磁异常计算。

随着电算技术的渗入,其在物化探数据处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综合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随着区域物化探资料的积累,1977年,由福建省区测队牵头,对60年代以来配合1∶20万区调所进行的第一代区域化探资料重新进行整理,编制了铜、铅、锌、铬、镍、钴、钒7个元素地球化学及综合异常图。

同年,福建省物化探队利用已有航磁资料编制全省1∶50万航磁△T平面图、物化探工作程度图、航磁异常查证程度图等基础图件。

1977~1979年,福建省物探队、区测队利用上述区域物化探资料,开展有关全省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及金属矿找矿远景区划研究,完成航磁推断地质构造说明书、福建省土壤地球化学基本特征、利用物化探资料开展成矿远景区划等3项成果,福建省区域物化探资料的综合研究在当时走在全国的前列。

  1981~1983年,福建省地矿局在总结1∶20万区调资料基础上,结合物化探新资料编写《福建省区域地质志》,1984年,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4.区域及深部地球物理勘查

  1958~1960年,在福建省西、南部开展中—小比例尺金属矿航空磁测和航空放射性测量。

1973年,地矿部906队在福建省东部重新开始1∶5万金属矿航磁测量,1974年,福建省成立航空物探队,继续906队的工作,于1985年完成全省1∶5航磁测量,1988年提交成果报告,这是第一份中比例尺区域航磁成果。

  福建省区域重力测量开始于1979年,当年完成省Ⅰ级基点网联测,这是全国首家用直升飞机一次成功完成的。

1980年开展厦门、东山幅1∶20万区域重力测量试验,在此基础上,于1983年开始全省1∶50万区域重力测量,于1988年完成,提交福建省第一份区域重力测量报告。

1985年,地矿部物探局组织台湾—阿尔泰区带剖面地球物理调查,该剖面是国际岩石圈研究计划中部署在中国的4条大剖面之一。

福建省物化探大队参加福建段工作,并负责提供初步解释推断成果,用新的地质理论——地体观点对福建省地质构造进行新的划分尝试。

在该项工作加上中科院为研究地热所部署的深部物探工作,以及从1982~1986年间国家和福建省地震局在福建省沿海布置的爆破地震剖面等基础上,1987年,福建省物化探大队承担并完成“福建省地壳—上地幔构造及深部构造背景研究”课题及4项子课题的科研。

  5.环境地质及水文工程地质调查

  60年代初,福建省物化探大队在福州、厦门、三明、平潭等市、县及沿海缺水区开始物探找水。

主要采用电法、地面磁测等,找水效果显著。

  1982年,物化探工作重点开始向沿海中心城市和经济开发区转移,福建省物化探大队参与福州、厦门、湄洲湾地区1∶5万区调,进行区域稳定性评价等。

  1984年,福建省地矿局设立遥感站,同年,配合地矿部遥感中心在福州、厦门、湄洲湾地区开展1∶7500和1∶2万比例尺航空遥感专门飞行。

1986年,与地矿部遥感中心合作,引进中国地面站接收的第二代美国资源卫星TM资料。

1984~1986年,完成兴化湾以北海岸带遥感调查及湄洲湾地区国土规划系列图编制,还配合完成福州、厦门、湄洲湾1∶5万城市区调、核电站及炼油厂选址、闽北农业区划、泉州土地调查、马尾地区稳定性评价等。

  1985年,福建省物化探大队与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合作开展古地磁应用研究,在核电站选址中用以进行第四纪地层对比和研究新构造,并初步建立福建省第四纪极性年表。

同年,福建省物化探大队引进具有80年代水平的日本OYO公司MICSES-1500型浅层地震仪,与安徽省水文队合作,在工程地质调查中开展SH波浅层反射试验取得成功,并开发应用HP-P186s微机数字软件。

SH波的应用为在软土地基或覆盖层厚度大的地区进行工程地质调查提供了可能。

该项成果已达到国际水平,第一批通过地矿部部级评审鉴定。

同时,福建省物化探大队利用上述仪器,开展无损检验桩基的应用研究获得成功。

主要采用敲击法和水电效应法,摸索出一套测量技术、参数综合分析、数据处理等工作方法和经验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7年首批通过地矿部部级评审鉴定。

1988年,在福州、马尾等地的工作对了解第四纪下基岩起伏、第四纪分层及断裂构造等工程地质问题均取得良好效果。

在马尾地震小区划工作中试验应用钻孔地震、常时微震观测和微震转换波测定以适应场地建筑的需要。

  6.电算技术与仪器设备

  80年代以来,在物化探工作中加速电算技术的渗透,建立了一套重、磁、电、微震定位、资源总量预测、化探等常规应用软件和数据库。

主要开发项目有:

磁法直立线元法正演、二度马奎特反演及重力、化探多元统计分析程序库10多项;编制剖面平面图和平面图取数程序等。

1987年,福建省物化探大队电算站研究的矢量汉字实时发生软件获得成功,该项成果属国内首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福建省物、化探,遥感仪器设备也得到不断的更新和改造。

  在物探仪器上,50年代福建省使用的各类物探仪器和设备,包括航空磁力仪、放射性探测仪、电测电位计、放射性测井仪等大都是苏制或仿苏的。

地面磁力仪主要有东德、瑞典和苏联的,都是机械式,一般较笨重。

  60年代,中国第一代电子自动补偿仪开始取代以往各类电测电位计,同时,国产较轻便的61型机械式磁力仪问世也逐步取代了进口磁力仪。

地面放射性探测仪也由国产FD-7204型γ辐射仪逐步代替50年代的苏制仪器。

煤田测井中陆续使用国产轻便型全自动记录仪,改善记录质量,提高测井速度。

  70年代,航空磁力仪使用的是402、403型及较先进的CCK-1型航空饱和式磁力仪;重力仪有美国、加拿大的渥尔登和GS-Ⅱ重力仪及国产ZSM-Ⅲ型重力仪;直流电法仪逐步被第二代电子自动补偿仪和国产时间域激发极化仪所取代;放射性探测仪已有国产的FD-71型γ辐射仪逐步代替盖母计数管γ辐射仪。

煤田测井中已普遍使用组合测井仪,自制井洗仪进行钻孔测温及井径测量。

1976年,福建省地质二队测井组改制成一台小口径放射性伽玛测井仪,以配合小口径钻探。

  80年代,物化探新方法新技术在福建省大量应用,电法仪器有国产DBJ-1型交流激电仪及具有80年代水平的加拿大时间域IPR-8型激电仪。

天然地震方面在初期用的国产DSL-1型短周期单分量地震仪,1984年使用国产DD-1型短周期三分量地震仪。

浅层地震除引进的OYO公司MICSES-1500增强型浅层地震仪外,还有国产DZQ-3型浅层地震仪,常时微动测量是用国产MJ-1型微加速仪。

放射性探测仪于80年代初开始使用FD-42定向辐射仪、能谱辐射仪、α仪等。

测井方面使用国产JCL-1和JCL-2型磁化率仪配合JDC-2型电子自动测井仪,弥补了以往岩心采取率不高的缺点,提高了质量和速度,同时测井中使用小口径综合钻实现小口径无岩芯钻探;金属测井中磁测井使用国产JSZ-2型三分量磁力仪。

井中无线电波透视和超声成象测井仪等都已得到应用。

  化探样品分析,50年代后期,福建省使用苏制0.5米光栅摄谱仪作半定量分析。

60年代在野外配有简易化学比色、斑点、冷提取分析设备,分析灵敏度较低,能够报出的元素只有十几种。

为满足第二代区化扫面需要,在化探样品分析的仪器设备及样品加工设备方面,引进多种型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X荧光仪、1-2米栅摄谱仪、塞曼测汞仪、单道与双道原子荧光分析仪、不锈钢筛、无沾污磨样机等。

野外现场驻地分析配备比色、冷提取分析箱及化探分析车,扩大分析元素数量,从而提高了分析灵敏度和分析质量。

为适应第二轮固体矿产普查,开展寻找贵金属金、银等矿产的需要,80年代初又引进化学—光谱测定法及TMK现场分析设备。

  遥感地质工作在1984年增添了新仪器设备,主要有变倍立体判读仪、红外辐射测温仪、航空象片转绘仪以及彩色洗印放大设备等新仪器设备。

福州大学还研制成调制光栅图象处理设备,扩大了黑白航片的应用领域,属省内首创。

找矿标志

在矿产勘查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找矿标志进行分析评价,以达到预期的勘查目的。

找矿标志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指示矿产存在或可能存在的现象和线索,一般可分为直接找矿标志和间接找矿标志。

    直接找矿标志如矿体露头、铁帽、矿砾、有用矿物重砂、旧矿遗迹;而间接找矿标志如蚀变围岩、特殊颜色的岩石、特殊地形、特殊植物、地名、地球物理异常及某些历史资料等。

注意发现和研究以上找矿标志,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有效地缩小找矿工作靶区,找到矿床赋存位置,并最终发现矿床、矿体。

合理选择和有效运用找矿标志可以在地质矿产勘查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地质找矿标志

    所谓地质找矿标志就是从纯地质角度找到的一些标志,主要有矿体的原生露头和氧化露头、铁帽、近矿围岩蚀变、围岩的颜色变化、矿物学-地球化学标志和特殊的地形标志等。

有些矿体被剥蚀掉一部分,未剥蚀的直接裸露地表未经风化或轻微风化形成原生露头,这是最为直接的找矿标志。

有些金属硫化物矿体的氧化露头进一步遭受强烈的氧化和风化作用,多数金属元素在酸性介质条件下,转化为活动组分而被淋滤流失,残留下的为不溶性的氧化物-针铁矿和褐铁矿在原地沉淀聚集,这种硫化物矿床风化带上出现的表生铁质帽状覆盖物,通常就称之为“铁帽”,是寻找金属硫化物等矿床的重要标志。

国内外许多有色金属矿床就是根据铁帽发现的,如果铁帽规模巨大,具有较高的品位,还可以作为铁矿开采利用;但其最重要的还是指示其深部原生硫化物矿体,不同的铁帽构造形态可能指示深部赋存着不同的矿床。

    一般而言,围岩蚀变是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围岩遭受到地下热水溶液的作用而发生的蚀变现象,就是成矿热液对周边围岩的渗透和交代作用。

这种围岩蚀变范围往往比较大,较容易被发现,间接指示可能有矿的存在。

更为重要的是,蚀变围岩常常比矿体先出露于地表,因而可以指示盲矿的可能存在和分布范围。

    围岩的颜色变化也是间接的找矿标志。

由于找矿技术的提高,可以直观而快速地发现有价值的围岩颜色变化的地区,从而提供找矿靶区。

它与围岩蚀变的研究相联系,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由于围岩与矿体的矿物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抗风化能力不同,在矿体和围岩间可以出现局部性的地形特殊变化。

抗风化能力强的矿体,如含金石英脉、磁铁石英岩、伟晶岩脉等常成正向微地形;抗风化能力弱的矿体,如煤层、许多铅锌等硫化物矿体等,常是负向微地形。

这也可以作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找矿标志。

2、生物找矿标志

    所谓生物找矿标志主要是指植物的找矿标志。

植物的生长主要受到土壤和气候的影响,而土壤中水份的微量元素成分对植物有较大的影响,若土壤下赋存矿体,则可利用与矿有关的植物标志来预测矿产。

如有些植物因含有某种元素而产生生态变异现象和植物群的发育特征也可作为一种间接的找矿标志,某些植物具有在富含某些金属元素的土壤中生长的特殊习性,因而可以用作找矿的标志。

植物的种属、类别和上述发育特征,排列和分布在遥感图片上都能通过各种技术处理而更为清晰,为大面积测定植物异常标志提供快速和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我国的香蓿(铜草)被认为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找(铜)矿的一种指示植物。

     3、人工找矿标志

    所谓人工找矿标志就是古代人类从事矿冶活动留下的找矿线索,包括旧采炼遗迹,特殊的地名等。

例如老矿坑、旧矿硐、炼碴、废石堆等,它们是矿产分布的较为可靠的标志。

我国古代采冶事业较为发达,曾经放弃的矿山用现代的技术及经济条件进行重新评价,有时会成为非常有工业价值的矿床。

此外,更多的是以这些旧采炼遗迹为线索、通过成矿规律找矿地质条件的研究而找到更多、更为重要的新矿体。

    特殊地名标志是指某些地名是古代采矿者根据当地矿产性质、颜色、用途等命名的,对选择找矿地区有参考意义。

如安徽的铜官山、浙江平阳的矾山等。

有些地名因古代人对矿产认识的局限性,其地名与主要矿产类型有差别,但仍然指示有矿存在的可能性,例如江西德兴银山实际上是铅锌矿、甘肃白银厂实际上是铜矿。

4、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是间接找矿标志之一,其主要是指利用各种现代化物理勘探手段测量出的物探异常,包括磁异常、电异常、重力异常、放射性异常、人工地震等。

在进行深部探矿过程中,研究并选择合理的地球物理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